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霸州之北就是宋辽之间的分界线——白沟河,所以霸州可以说是和辽境最为接近的大宋城市。
李瑾他们到达霸州境内的时候是傍晚,也就没急着入城,先是找了个偏僻地方安顿下来,第二天一早,李瑾带着自己的中权亲卫和一百马军进入霸州,留下了史进和四百马军看着马匹。毕竟是近六百匹马,全部入城的话,也太显眼了一些。
入城之后,自然有手下的人去将手下的货物脱手,有中权亲卫的人和马军的人一起去处理,倒也不怕他们会将货物出售之后,卷款潜逃,再说了,李瑾对自己的手下人和山寨给他们的待遇还是很有信心的。李瑾、许贯忠、林冲、沈睿四人则是带着几个亲卫在街头观察。
榷场贸易,是为了让两国之间的货物互通有无,对北方民族来说,可以从中原王朝输入自己国家不能生产的种种物资和奢侈品,而对中原王朝来说,则是朝廷极为重要的财政收入。
两宋时代,中原及江南地区向北方输出的主要是农产品及手工业制品以及海外香药之类,而辽、金、夏地区输往南方的商品则有牲畜、皮货、药材、珠玉、青白盐等。榷场贸易受官方严格控制。官府有贸易优先权,榷场领辖于所在地区的监司及州军长吏,又另设专官,稽查货物,征收商税。按照宋金榷场制度,小商人十人结保,每次携一半货物到对方榷场交易。而大商人悉拘之,以待对方商贡前来。
还有官牙人评定货色等级,兜揽承交,收取牙税。交易双方须由官牙人从中斡旋,不得直接接触。各政权对榷场交易的商品种类也有严格规定。如北方的战马,南方的铜铁、硫黄、焰硝、箭失之类军用物资,一般都严禁出境。虽然当时民间走私贸易十分活跃,榷场贸易仍是不同政权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
榷场商税是官府一笔不小的财政收入。以榷茶为例,榷茶始于唐代,却兴盛于宋代。唐王朝茶叶生产大发展,物资丰富,商人业茶可以致富,而国家又出现了财政危机,因而效法禁榷制度。宰相赵赞建议税天下茶,十取其一。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张滂创立税茶法,形成定制。“(太和九年十月乙亥),王涯献榷茶之利,乃以涯为榷茶使,茶之有榷,自涯始也。”到武宗时期“禁民私卖”,榷茶形成制度。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积贫积弱”封建王朝,与辽、西夏、金烽火不息,财政困难、战马短缺是两大难题,困扰着皇室宫廷,故入宋以后,倍加重视榷茶制度。
宋代是中国茶叶生产飞跃发展时期,茶的种植面积和区域有所扩大,产量大有增加,测算有5300多万斤,较唐代增长2倍多。茶已成为南宁极其重要的经济作物。据《宋会要·兵》记载,买马经费的来源是“布、帛、茶、他物充其值”,茶课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高宗末年国家财政收入为5940余万贯,茶利占6。4%;孝宗时为6530余万贯,茶利占12%,由此可见茶课之丰厚。而由于“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茶成了博马的必需物资。茶的政治属性已远远超过商品属性,故入宋后皇帝、大臣、经济学家都直接参与茶法的制定和修订,而且争论非常激烈,变更也很频繁,使茶法日臻完善。
此时李瑾他们在榷场上见到的,两边的货物主要也就是粮食、茶叶、丝绸、瓷器、牛羊、盐、皮货等等。要是想见到战马是不可能的。宋廷虽然想向辽国购买,辽国却是不可能卖的。流入宋境的除了老弱的马匹,就是走私商人输入的了。毕竟这可是战略物资,当然属于暴利行业。
逛了半天,李瑾等人找了一间茶铺喝茶,林冲说道:“早就听闻榷场贸易繁华,今日一见果真不假。”
许贯忠则是说道:“我记得前些年来时,还比现在要热闹些。”
正好茶博士正在给一行人倒茶,听了许贯忠的话,他开口说道:“各位客官有所不知,听说是因为辽国境内要打大仗了,近些时日,来的辽国客商才少了些。”
第六十一章 白沟河初战()
听了这话,李瑾和许贯忠对视一眼,李瑾从怀中摸出半贯钱递给那茶博士,说道:“小二哥,可否详细给我们说说?”
收了好处,那茶博士脸上的笑容更热情了几分,说道:“这军国大事,小的也不十分清楚,只是听来此的辽国商人说,辽国皇帝亲率七十万大军,正在北方征讨什么女真。官人您想,七十万大军人吃马嚼的,不知道要耗费多少粮草,是以近两个月来榷场做生意的辽国商人才减少了。”
“多谢小二哥。”李瑾说道,那茶博士知趣地退下。
事实上,这个茶博士的消息也是从辽国商人那听来的,恐怕是他自己七拼八凑的,所言并不十分准确。
就李瑾所知,就在今年九月,完颜阿骨打攻陷了辽国的军事重镇黄龙府,辽天祚帝耶律延禧闻知黄龙府陷落,甚为惊恐,决意亲征,企图一举歼灭金军。遂率蕃汉兵号称七十万出长春路,命枢密使萧奉先为御营都统,耶律章奴副之,领精兵两万为先锋.其余分五部为正军,诸大臣贵族子弟千余人为硬军,扈从百司为护卫军;另以都点检萧胡靓姑为都统,枢密直学士柴士谊为副,率三万汉军步骑南出宁江州,携数月粮,分道而进。十一月,天祚帝进至驼门,又遣附马萧特末,林牙萧察剌等率五万骑兵、四十万步卒趋斡邻泺(今吉林省大安南查干泡),欲以分进合击获胜。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闻讯,明知辽锋难挡,仍锐意迎战。他召集全军将士,声泪俱下地说,“当初我带领大家起兵,是为了咱们女真人不再受辽国的欺压。但因为这一点,辽国派大军讨伐我们。现在出路有两条,一是拼死一战,转危为安;一是把我抓起来献给辽军,或许也能转祸为福。”他这一番激励和鼓动,由于声情并茂、入情入理,使将士们“无不闻之泣下”。
十二月初,完颜阿骨打亲率两万骑兵进至爻刺,遣完颜迪古乃、完颜银术可镇达鲁古城(今吉林省扶余西北土城子),自留爻刺筑垒待击。初十,辽御营副都统耶律章奴率兵叛奔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预谋会耶律淳自立,天祚帝以内乱无心再战,中途回撤。十二日,金太祖得知,遂乘怠督军轻装奔袭,及至护步答冈,集中兵力猛攻辽中军,驰冲横杀。辽军大溃,死者甚众,天祚帝弃军而逃,一昼夜疾行五百里,退回长春州(今吉林大安东南他虎城)。
护步达冈之战后,辽国主力尽失,可以说是国本尽丧,本就是勉力支持的国内局势更是败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金国经过此次大胜,从抗辽开始转变为全面进攻,直到最后灭辽。
现在已经是十一月了,很快,辽金两国就会开始这关乎国运的一战,这正好是李瑾从中渔利的好机会。
在霸州停留了两天,将货物全部出手之后,李瑾他们开始向辽国境内出发。
趁着夜色,李瑾带着人从一处浅滩渡过了白沟河。宋辽两国承平日久,河北禁军已经败坏至极了,说是形同虚设也不为过,但是辽国毕竟是以武立国,民风悍勇,军队还没有完全败坏,在白沟河北岸还有不少的据点,虽说因为天祚帝亲征女真抽调了不少人马,但是还是有人驻守在据点里。
很不幸,李瑾他们迎头就撞上了这么一个据点。也是因为此处与霸州隔河相望,又是一个浅滩,正好有两名拽剌带着三百人驻守。
其中一名拽剌或许比较警醒,听到了李瑾他们渡河的动静,出门查看,又或许是他只是尽忠职守,正好带着人出门巡逻,反正他就是看到了李瑾他们渡河的这一幕。
他很快反应过来,张口就要大声呼喊示警,李瑾已经带着自己的中权亲卫和三百马军率先渡河,上了岸,正在岸边看着后面的两百马军渡河,见到有火把闪烁,看了过去,正好见那拽剌要大声呼喊,张弓搭箭,一箭射去,箭失正好从他张开的大嘴贯入。
不过可惜的是这个拽剌并不是一个人出门,身后还有五六个手拿长枪,身着皮甲的辽军,见到自己的上官被射死了,大声呼喊起来。
“该死!”李瑾暗骂一声,随即呼喊道:“已经上岸的兄弟随我来!”喊罢,打马向前,史进紧随身后。已经上岸的三百马军也拿起刀枪随着两个人冲锋。林冲和许贯忠带着沈睿最后下水,此时刚刚进入河中,林冲怕李瑾有失,赶紧喊道:“兄弟们加快速度!”
可是这黑夜之中,看不清脚下的路,渡河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快那有那么容易?
李瑾边是冲锋,边在奔驰的马上射箭,不过毕竟是黑夜,又是在奔驰的马上,才将两名辽军射倒,剩下的人已经冲进了营门。李瑾马速不减,将弓箭收好,将长铍拿在手上。那辽军的据点不过是两百步的距离,三百马军没一会儿就冲到了门口,此时营中的辽军才刚刚反应过来,赶紧穿盔带甲,寻枪拿刀不迭。
李瑾毫不停留,手中长铍一挥,虎吼道:“虎!”和史进率先冲进了营门。
“虎!”一众马军应声呼喊,鱼贯而入。
此时的辽军刚刚从猝然遭袭的震惊中反应过来,身上甲胄不齐,手中刀枪弓箭不稳,两个不怕死的冲上前来,李瑾和史进一人一枪,两人当即死于马下。
接下来就是一阵好杀,梁山这边的马军在两位悍勇头领的带领下奋勇向前,辽军也是勇猛,加上弓箭不少,猝然遭袭,竟然也能与梁山的人马打得难解难分。
眼看就要陷入缠战之中,李瑾心中有些着急,可是这辽军营地没有多大,马军冲锋不起来,此时要让众人下马步战也来不及了。最为关键的就是一群弓手聚集在一处,对着梁山人马放箭,造成了不少死伤。
李瑾将一名手持皮盾的辽军挑起,夺过他手上的皮盾,奋力朝着弓手聚集的地方冲去。他身后的中权亲卫见了,赶紧跟在他身后。
辽军这处据点就是一座大院子加上中间两处大房子,此时那群弓手站在营房门口一处台阶上,李瑾距离那群辽军弓手不远,也就是一二十步的距离,战马冲锋起来,瞬息即到,可是身前都是悍不畏死的辽军,李瑾提不起速度来,只能是手中长铍左刺右挑,将马前的人杀死,缓步向前。
此时那群弓箭手也注意到了悍勇的李瑾,开始有意识地向他射击。李瑾顾不上,只能左手将皮盾举起护住前胸,右手长铍不停挥舞,给身前的敌人造成杀伤,以求突破。
好在距离不算远,杀死二三十个敌军之后,李瑾终于是冲到了这群弓手的近前。那群弓手意识到不对,想要后退,李瑾将皮盾当做飞盘扔出去,砸倒一个人,随即用力一夹马腹,虎吼一声:“虎!”胯下战马一跃,跳上台阶,当场踏死两个人,李瑾手中长铍也刺死一人。
李瑾随即将长铍挥舞起来,身后的中权亲卫也赶到了,众人合力将这群弓手挑翻在地。
一个亲卫将四处的火盆挑翻,这座木质的营房当即着起大火。李瑾带着中权亲卫掉转马头,在战阵四处游走,眼前只要是辽军,手下就不留情。
弓箭手一去,辽军的优势就没有了,很快,林冲带着人赶到,加入战阵,一刻钟后,这场战斗终于算是结束了。
眼看战斗结束,自家兄弟开始收拾战场,李瑾下马,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此时肩上和大腿才传来一阵阵痛楚,李瑾低头一看,自己的右肩和两边大腿各自中了一见。方才拼杀得起劲,倒是还没有觉得,此时战斗结束了,浑身紧绷的肌肉放松下来,才觉得痛。
“大哥!大哥!你在哪?”沈睿的叫喊声传入李瑾的耳中。
“别叫了,你大哥我还活着,在这哪!”
许贯忠四人闻声赶来,见到李瑾坐在地上,浑身都是鲜血,身上还插着三根箭,沈睿赶紧上前,蹲下身子,想碰李瑾又不敢碰,焦急地说道:“大哥,你受伤了!”
李瑾用带着血迹的左手拍了拍他的脸,说道:“没事,小伤,你去给我找个能处理伤势的兄弟来。”
“嗯。”沈睿点头,赶紧起身,去找人去了。林冲上前将李瑾扶起来,搀扶到一把石锁上坐下。
“辽国虽已败落,想不到辽军却还有这等战力。”李瑾感受着身上伤口传来的痛楚,咧着嘴说道。
史进身上也中了一箭,也是点头,说道:“现在大宋境内,估计也就只有西军能和辽军一战了。”
“不,刚打了胜仗,师兄就忘了,我们也能和他们战斗,还能夺取胜利。”李瑾这话其实是说给自己身边的亲卫和普通的马军士卒听的,毕竟此战估计伤亡不小,兄弟们的士气很可能会受到影响。
“师弟说得是。”
第六十二章 战后()
四人说着话,沈睿带着一个中权亲卫过来了。
“寨主!”
“不必多礼,帮我把箭拔出来。”李瑾下意识地想要挥手,牵动了伤口,又是一阵龇牙咧嘴。
“是。”那亲卫抱拳,随即用两手将箭杆折断,右手一用力,将箭头拔出来。如是三次,李瑾的脸上全是冷汗,仍旧咬牙忍着。好在箭头上没有倒钩,否则的话,伤势处理起来就会很麻烦,要是直接拔出来的话,会带下来一片血肉。
拔出箭头之后,那亲卫从腰间取下一只葫芦,拔开木塞,一股刺鼻的酒味飘散出来。
见那亲卫有些迟疑,李瑾咬牙说道:“没事,来吧。”说完,从怀中掏出一块手绢,咬在口中。
“小的得罪了。”说罢,那亲卫将葫芦中的酒倒在李瑾的伤口上,李瑾浑身的肌肉绷紧,牙齿紧咬。
在这个没有抗生素的年代,李瑾只能是想到这一个办法来防止感染,那亲卫手中葫芦里装的也不是普通的酒,而是山寨的匠人在李瑾的指导下蒸馏出来的酒精浓度更高的酒。
这个时代,酒一般来说多半是酿造酒,酒精含量不高,最多也就能达到二十度。酿造酒又称发酵酒、原汁酒,是借着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即便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当酒精发酵中,发酵醪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23%时,酵母菌细胞不再生长,也不产生酒精。但一般情况下,发酵醪液中的酒精含量达不到这么高,一般最高大约是18%左右。能使酒精度数达到二十度的酿造方法已经可以称之为秘方了。
至于蒸馏酒,始创的年代在史学界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始创于元代,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如《饮膳正要》,作于1331年。故十四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自创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
有人则认为蒸馏酒是在宋代产生的,经过大量学者的考证,发现宋代史籍中有蒸馏器的记载,而且出土了金代的蒸馏器实物。
蒸馏酒具体产生于哪个年代,李瑾也不清楚,至少他穿越到这个时代之后,还没有喝过酒精度数较高的酒类。关键的问题是,两宋都实行酒类专卖,如果当真已经产生了蒸馏酒的话,他来到这个时代也有好几年了,应该是喝过的。
之前徐宁身上的棒疮长时间没有愈合,还产生了感染,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