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栖特种兵-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杜一见老曾终于赶了回来,松了一口气,告诉他现在的情况。

    今天早上,皇上把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恩孚、季芝昌,内务府大臣文庆,都召入圆明园苫次,这是皇上养病的地方,在慎德堂里面。

    “估计储君之迷马上就会水落石出了。”杜授田介绍完情况以后说道。

    这时圆明园内,道光帝已经命令到达的众位大臣去到正大光明殿匾额后面,取出一直藏在那里的秘匣。

    静贵妃也在场。这静贵妃正是六皇子的生母,也是四皇子的养母,虽然对二人都付出了极大的关爱,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她还是想做最后的努力,让自己的亲儿子当上皇帝。所以她暗中指示这些顾命大臣迟延这个开启密匣的程序。

    这边静妃想拖延到皇帝去世后再作文章,老皇帝岂能容忍?当下一拍坐着的垫子怒道:“你们没有听到朕之谕旨吗?”

    看着拖不过去,一些年纪较轻的大臣只好去把密匣取来,当众打开,拿出皇帝的朱红色御笔立储决定。果然,继位人是四皇子奕裕

    出人意料的是,御旨上并非只一个名字。六皇子奕訢也在上面,被封为恭亲王!这在满清历朝也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大家也没有时间询问什么,因为这时道光帝已进入弥留状态,挣扎着对众人颁下顾命:”尔王大臣等多年效力,何待朕言。此后夹辅嗣君,总须注重国计民生,他非所计。”

    诸臣只有唯唯听命。饱受内忧外扰,经历一生劳苦的道光皇帝,一息残喘,延到日中,怅然宾天而去。

    ;

第43章 筹谋深得圣眷() 
他以忠孝爱心取胜,当然不能不把这个名声保持到底。事实上,他的本性也确实与此相符,两位出谋划策的功臣也确实是对症下药地指导了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呢,也算作本色表演。

    对那失败的竞争者六阿哥奕訢,他按照老皇帝的遗嘱封为恭亲王,而且是“世袭罔替”。这里关键是“世袭罔替”四个字,体现了这个封位的特殊性。

    满清从开始就确定的十二等皇族爵位,所有的都是世袭,而罔替的就必须经过特殊恩准,由皇帝亲封。整个满清十二朝,一共才封了享有“世袭罔替”的皇族十二人,其中十人是亲王,二人是郡王。

    如果没有罔替二字,世袭依然是世袭,却每次承袭都要降级继承爵位。一直降到规定的级别才保持不变,就以这个级别一直传递下去。

    更厉害的是,这个降级还不是一级一级的降,而是跳级降,只要到第三代就降到了最后一级。比如亲王爵位,这是一级爵位。他的儿子继承的时候,就降到奉恩镇国公,这是第五等爵位。

    等到孙子继承的时候,就从这个五等爵位再降四级,降到奉恩镇国公,这是第九等爵位。然后后代子孙就永远继承这个奉恩镇国公爵位了。

    对比世袭罔替亲王和郡王,他们的后代继承人永远是亲王和郡王。可见同样是世袭,有没有罔替差别可就太大了。

    因为有这个雷打不动的特征,人们也叫这样世袭罔替的亲王为“铁帽子亲王”。满清整个历史才只有十个这样的亲王有幸戴上铁帽子,可见他们的地位多么重要。简直比皇帝还稀缺,因为满清出的正式皇帝就多达十二位。

    比如那个多尔衮,简直就是太上皇。其实恭亲王也是影响重大,经历三个皇帝,担任过总理大臣的皇室成员,岂是等闲之辈。

    新任皇帝除了按照老皇帝的意思封了六弟奕訢为恭亲王以外,还惠及其他兄弟。就连已经过继出去的五弟奕誴也封为惇亲王。对十岁的七弟奕譞封为醇郡王,六岁的八弟奕詥封为钟郡王。连刚刚五岁的九弟奕譓也封为孚郡王。

    这一通封王安顿了皇室,接下来就该整顿朝纲和对付老皇帝留下的烂摊子了。这当然离不开自己的恩师杜授田。咸丰皇帝首先封赏了他的拥戴大功,升他为协办大学士,由原来他的最高官阶从二品,直接进到了从一品,越过了正二品。

    杜大学士更是精励图治,不但自己废寝忘食,而且不忘记帮了大忙的曾国藩。几此借机提起以后,新皇帝明白了自己成功得登大宝还有这样一位背后拥立的大功臣。

    尤其是听了自己那位言语谨慎的老师把他夸得古今中外无人能及,是自己巩固皇位,改变现状的绝大助力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要老师把他召来,当面垂询,商榷大事了。

    三人会面的地点是皇帝的御书房。选在这个地点也表明了新皇帝把曾国藩当成了绝对的心腹,因为御书房不但是皇帝闲暇读书写字的地方,也是他收藏机密的所在。只有关系特别密切的人才能进入。

    曾国藩当然知道这次召见的重要和新皇帝对他的亲近,由此他特别感谢老朋友杜授田。如果不是他对新皇帝递话过去,这些暗中的图谋谁会知道?

    到皇帝的御书房去,老曾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次,不禁有些紧张。幸好有老杜老马识途,一边引路,一边轻声给他介绍。

    不一会,二人来到了一栋大屋跟前。曾国藩举目望去,只见上下两层,一幅匾额横挂正中,上书“倦勤斋”三个大字。老曾知道这就是御书房了。

    一位唇红齿白的少年公公迎了出来,说皇上吩咐了,你们来了就直接进去。

    二人进了御书房,老曾双眼描过去,只见一个清瘦的青年坐在那里。他赶紧低头,以免犯下“偷觑君颜”的欺君大罪。虽然只是一恍之间,可是心里还是留下深刻的印象,“新皇不免太瘦了一点。”

    杜授田告诉新皇帝这就是曾国藩以后,曾国藩就赶紧向前,向皇上行三跪九叩大礼。后者受了,然后说,“曾先生请起,赐坐。”

    这可是双重的特殊恩待了。管曾国藩叫先生,显然是和杜授田一样对待。赐坐给他也是额外的恩宠,一般大臣奏事,都是跪着说话。

    曾国藩心存感激,更加激励了忠心报皇恩的心志。也就不去推让,身体笔直,端坐在小公公拿来的锦墩上。

    皇上见二人坐好,就开口说明了今天召见二人的目的。

    “曾先生的拥立大功,朕已经知道。朕必倚靠你为股肱之臣。朕初登大宝,百废待兴,特召两位先生前来,还望不吝赐教。首重整顿朝纲,其次扫除乱象,不知二位先生有何妙策,可以教朕?”

    曾国藩当然是有备而来,而且这两个问题他是一直都在寻求解决办法,有不少想法。可惜以前他没有条件去照办,甚至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至此得蒙垂询,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不过,他不会冒昧抢话,乱了秩序。毕竟老杜和皇帝的关系更密切。而且他也更清楚皇帝的想法。因此,他就等着老杜先说。

    老杜果然稳重持恒,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皇上初登大宝,一切以稳定为主。对于朝纲,臣建议皇上选派一二能员,暗中调查外地官员。待证据确凿以后,就对有问题的官员撤职严办。”

    皇帝说到,“先生说得不错,稳定为上。朕可以特派钦差去做这样的事情。一旦贪官污吏被清理一净,情况会大有改善。”转过脸对曾国藩说,“先生以为呢?”

    曾国藩一边听这二人对话,一边心里不以为然。这样的对策当然不能说是错误,但是却严重的时机不对。曾国藩可知道下面的乱民起事迫在眉睫,靠现在的这个朝廷,用目前的这种方式是绝对对付不了的。

    下面的各级官府确实问题很多,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在朝廷中枢。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是没有办法抗过今后的难关的。这个朝廷的问题,不是机构臃肿,办事低效。这样说是太轻微了。

    而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尤其是一些手中握有重权的皇室大员,简直就是倒行逆施,什么事情都是越办越坏。这些人当政,时局不但不会好转,而且会越来越坏。那些乱民不但无法镇压,满清统治都会很快陷入穷途末路。

    老曾斟酌了一下词句,思考了一下到底应该怎样把自己的担忧表达出来,然后把自己针对这些担忧的措施提出来。最后他决定,还是直接晾问题,敞开自己的心怀,提出建议。接受的话,我肝脑涂地,也会促使其实现;若不听从,只能看它灭亡,我也无能为力。

    “启禀圣上,臣认为结束乱局当用重典。若依然任奸党弄权,紊乱朝纲,臣担心不至久远,国将不国矣。微臣近日回湘探望母病,尝闻南方诸省乱党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各级官员,欺上瞒下,隐匿不报。

    “更有一可虑之事,基督教已然扩散,彼外来传教者,及本土入教人等,以坚韧心志,持恒传导,让诸多愚民,知晓并认同该基督教信仰。

    “还有甚者,许多落第秀才亦参与其中。臣忧乱党与基督教互为连接。一旦此混合形成乱局,朝中再互相制肘,则大局崩坏无救矣!”

    接着,曾国藩就把他从两光巡抚叶名琛那里间接收集的资料,加上直接从麦轲那里听到的基督教知识和现状,都说了出来,配合他前面的回答。

    “前朝北经也有基督教,当时已被前朝圣上严格禁止。似乎无大影响。现在果真如此严重?”杜授田比较了解满清早期发生的事情,知道康熙初期的时候,还对基督教挺宽松的,所以一听老曾的介绍,觉得难以相信,会有那样大的危险。

    “臣对其危险远未描画精细。与我大清纠葛之外夷,皆以基督教立国。彼辈难免亦对吾大清作如是想。未雨绸缪总好过临阵磨枪。”老曾对皇帝解释。虽然是老杜问的,他总不能把皇上抛一边,跟别人去扯。况且这些问题,估计也是圣上关心的。

    “如此曾先生有何对策?”

    “臣有二策。前者快刀斩乱麻解决朝纲紊乱;后者建立根基对抗乱党。

    “欲振朝纲,必除文华殿大学士。穆彰阿受累朝知遇之恩,不思其难其慎,同德同心,乃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小忠小信,阴柔以济奸回;伪学伪才,揣摩以逢主意。

    “从前戎务之兴,穆彰阿倾排异己,深堪痛恨。如达洪阿、姚莹之尽忠宣力,有碍于己,必欲陷之;耆英之无耻丧良,同恶相济,尽力全之。似此固宠窃权者,不可枚举。

    “穆彰阿欺瞒先皇,肆行无忌,若使圣明早烛其奸,则必立置重典,断不姑容。可恨该员至今恃恩益纵,始终不悛,且自恃老臣,欺瞒圣上。如此上乖天道,下逆天情,必致变生不测。伏乞圣上明察,果决处之。”

    老曾说完以后,老杜又补充了一些具体内容。皇上也对一些细节进一步询问。

    这个时候曾国藩也再一次回忆了自己和穆彰阿的一些往事。说起穆彰阿,和自己还是颇有关系。不管是自己考取功名,还是十年十次升迁,都有他的影响在起作用。

    作为道光皇帝的首席秘书长,穆彰阿负责处理所有与皇帝相关的事务。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所有官员实施管理,也就是当满清的组织部长。因此,曾国藩可以说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不但是曾国藩,所有的官员都是如此。所以,客观上来说,曾国藩可以算作穆彰阿的门人弟子。如果不是生死存亡,哪怕穆彰阿很平庸,很不好,老曾也不会反对他。

    而且这时候反,风险还很大。万一新皇帝对这个皇室重臣心存倚重呢?毕竟穆彰阿是先皇托付的顾命大臣,而且是身居首位。

    可是,为了大清的江山这个大局,为了身家性命这个切身利益,老曾也顾不上这么多了。别说是一般的提拔与被提拔者的关系,即使是至亲,必要的时候也要大义灭亲!这时候明哲保身,不啻是自取灭亡。

第44章 皇上御允团练() 
君臣三人,或者说是师生三人,一通嘀咕,就决定了穆彰阿大学士的命运。不久以后,这位皇家秘书长,满清组织部长,就被撤消一切职务,永不叙用。那个为虎作伥的耆英下场更惨,先是被撤职,随后就被皇帝赐死,理由是擅自回京。

    林则徐此时已经从伊犁流放之地回来,皇上撤除了过去加给他的所有惩罚,加封太子少保,先行修养。待病体痊愈,再叙大用。

    接着转入了下一个问题,如何建立根基对抗乱党。老曾继续说他的构想。这是更关键的一部分,直接影响他在瑚南的部署。

    “我朝以前镇压白莲教造反,就是用团练出力。因为那时八旗兵和绿营就没有战斗力了。团练则不同。它的实质是民转兵,因为不转不行,不转就会被消灭。所以团练目的是保护自己。

    “这就没有了八旗兵和绿营那样的弊病。不会因为长期的养尊处优失去战斗力。也不会没有目标混日子。

    “其实,中国历史上历朝都有团练。有的朝代甚至是主要的武力。即使有了庸兵制,团练也是辅助武力。 “因此,臣提出的应对方案就是建立团练,以团练应对各地乱党。别指望那些八旗兵和绿营兵了。那些乱党都是生力军,有绝大的动力和活力,所以也要用有同样活力和动力的团练去对付,才能保住他们的亲人和财产。”

    皇上和杜授田赞同老曾对满清现有军队的评价。虽然二人没有亲身经历,对那些八旗子弟个顶个的窝囊,还是非常清楚的。绿营兵早年还是有些战斗力的,现在完全步入了八旗兵的后尘。

    “如此,曾先生有何详尽策划?”皇上询问老曾。

    “此事又简单,又复杂。”老曾回答。“简单地说,无非是要人要钱;复杂地说,正好朝廷缺人又缺钱。”

    见二位听众有点茫然的眼神,老曾继续解释。

    “团练主事之人必须有革新思想,不能什么都靠朝廷给他指示。同时,他也必须和当地的地主乡绅团结协作。这就要求主事人有足够的威望和能力。

    “至于需要的钱财,朝廷不可能再拿出来。现有的需要还捉襟见肘呢。朝廷一年两千万两白银的岁入,除了官员的俸禄,基本上都被那些派不上用场的军队给占了。”老曾当然知道这个情况。 “然也。创建团练尚可,却无公帑支用。朕虽登基日短,亦深知其窘。”咸丰帝被称为满清最节俭的皇帝,虽然有他个人不尚奢华的原因,但是主要是国家多事,处处都需要钱。而敛钱的来源却越来越缩小。

    “若办团练,需要的钱财只能是府州县衙自己筹措。”杜授田也强调说。

    我一开始就没指望朝廷出钱。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大乱未起,尚且如此;一旦乱党占领地方,财源只能更被压缩。所以老曾也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表示赞同二人的意见,谁负责团练,谁就同时负责筹集经费。

    在挑选主持团练的人选的时候,杜授田和曾国藩提出了几个人都没有通过,不是才能不够,就是缺乏府州县的经验。最后,老曾请命,自己承担这件事,皇上才觉得满意。当场任命老曾为总团练使,负责全国各地建立团练,主要在两姜,两瑚,以及两光等行省。

    随后又涉及到中枢各部的配合与协调,为了保证团练能够顺利,皇上也算狠厉,连续给曾国藩加封了四个侍郎官位。算上他原来的礼部侍郎,他现在是五个部的侍郎了。

    另外四个部分别是兵部,刑部,吏部,工部。这样总团练使这个钦差大臣,就不是需要处处向别人乞讨,而是有兵,刑,吏,工,礼部为后援,除了依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