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域大都护-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过前来讲经的光武先皇帝,结识了许多望族优士,官宦学者,并凭着一篇分析咸阳和洛阳优长的《两都赋》一夜成名,成为与东汉另一位文学家付毅齐名的青年才俊。他一心承父遗业修史,留名千古,几经周折当上御史府里的兰台令史,能够经常见到皇帝,也向皇帝提供有关文史典籍的咨询,熬了多年,前年总算升任校书郎。

    郎官在京城虽然一抓一大把,但也是有一定身份的人,修缮宅舍,购置车马,原本都属正常,可班固这个人儒气过浓,仁慈宽厚,对小他十三岁的娇妻,百般迁就,又娇惯孩子,不大约束下人。他雇了妻子的表弟做车夫,那家伙是个少教狂徒,动辄载上孩子招摇过市,惹了事就扬言主人是班固。别人看在班固侍奉皇帝的的份上,也不好和他计较,但由此引发许多街谈巷议,知道的说班固怕老婆家教松弛,不知道的就骂他小人得志,傲慢狂妄。为此,班超劝过兄长几次,建议他换人,有一次还替他教训了车夫。班固也以为然,却被娇妻的喃声酥泪一泡,先自软了,只轻描淡写地说了车夫几句,反责弟弟打人有失大雅。班超忿忿然:你就惯着他,迟早惹出祸来!

    其实老二班超的学识也不差,但与乃兄人生观不同。他的身上多少还保留了一些豪强祖先的血『性』,他十三岁开始拜当地一座寺庙拜师学武,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日日练身不辍,认为大丈夫如果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怎能郁郁久事笔墨间呢!傅介子和张骞都是前朝通使西域的功臣,一时誉满天下,一直是班超膜拜的英雄。还有一位当朝英雄也令他很佩服,这人就是越骑司马郑众,明帝派他去北匈奴商议和亲之事,他在路上察觉南匈奴对朝廷与北匈奴修和十分不满,私下联络北匈奴共同叛汉,便以最快速度报知朝廷,采取派兵威慑措施,到了北庭后单于报复辱没他,让他下跪,他只跪皇帝,不跪单于,宁死不向匈奴单于屈膝,保全了使者的气节,彰显了大汉的国威。

    班超有时也研究孔孟董仲舒屈原,更多则研究孙武白起庄老张仪,研究西周以来华夏大地的群雄逐鹿和疆域消长,特别是对南北东西及属国的山川地理特别有兴趣。他认为当官要谨言慎行,经商要高调运作。当官太过高调就会变成出头的椽子,即便没被雨水泡烂,也会被人锯断;而经商太过低调,不去推销、不去表现、不去王婆卖瓜,美酒虽香而巷子太深,没人能闻得到。因此他很愿意结交人,和人见面熟,三教九流都有认识的,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常常能给他招揽来生意。但结交不等于友交,市井之人图一点小利过日子,能够推心置腹的人屈指可数,他需要把握的是分寸。

    当兰台令史的班固,对对弟弟的生意也很上心,时不时帮他介绍一些业务,也有人是慕兄长之名专门找到他,活多的时候还要请短工帮忙。尽管如此,班超也常叹息自己命运不济,空有大志而沦落市井,需要有人保护。郎官这棵树虽然不是很大,但兄长总能让他靠靠肩,避避雨,假如兄长班固出点什么变故,兄弟两家现有的温饱就会泡汤。从贫穷过来的人太害怕贫穷了,贫困潦倒的人连腰都直不起来,遑论志节,哪怕你祖上多么威风,天上的星星根本照不亮穷人的柴房。

    班超清楚的记得,自己二十二岁年,乞假在老家养了两年病的父亲班彪,终于斗不过病魔,撒手人寰,这突然的变故不但中断了兄长班固的太学学业(丁忧),也很快使他家陷入了一贫如洗的困境。东汉的官俸并不厚,廉吏又无外快,班彪的薪水为年薪六百石(一石约为今二十七斤),在职时维持一个家庭小康有余,但也攒不下多少。父亲养病这两年,花销甚大,葬父的用度全靠老人家生前旧友同僚馈赠的赙仪,而父亲走后奉母扶妹是兄弟俩的责任,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开门七件事,钱从哪里来?哥俩几经商量,就在老家开个誊文馆吧,帮人抄写书信,也算不太辱没斯文。

    东汉前期造纸技术还没成型,书都是用麻线将竹条或木条织编起来,再把字写上去或者刻上去的,统称书简。做书简是个力气活,要把竹子或木板剔成大小薄厚差不多的条字,再截成等长的小段,然后用力扎织。书简也有规格,根据用途和使用者喜好,分为大中小长短粗细各种,以上奏朝廷的奏简最为讲究。

    最早编简都是抄书的人自己动手,对从业人员要求颇高,要文武全行当,后来出现市场细分,编简和抄书成了上下游的两个专业。班家兄弟编简的事干不了,只能抄书,偶尔还有顾客上门请代写信。仗着兄弟俩才高八斗,书法隽秀,大户青睐,塾师高看,业务很快就开展起来。但彼时能读起书的人不多,需求毕竟有限,生意勉能糊口,不时还会断顿,不得不低头向屠户、粮商或菜贩求贷,免不了受人冷眼恶语。

    三年除孝,适逢光武帝驾崩,太子刘庄即位,后世称孝明皇帝。班固觉得誊文公不是他毕生所追求的事业,便下功夫寻找机遇。不久,远在京城的老同学付毅传来消息,说明帝任命弟弟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准许他选用辅助官员四十人,这是一个出仕的好机会,班固便上了一篇《奏记东平王苍》,举荐了六位贤良才俊。

    后来,班固所举荐的人才大部分被刘苍所起用,但班固没有推荐自己,竟与东平王失之交臂。经此挫折,班固又打算把出仕的事先放一放,业务之余静下心来研读父亲所留史简,加以整理和修订,以便传世后人,这才是千秋之事呢!

    公元62年,市场有个屠户死了妹夫,其婆家有十几亩田地无人继承,想招一个继子顶门立户,找上门提亲,说是兄弟俩哪个都行,母亲考虑到屠户曾周济过他家,也算有恩,便以女方不识字为由婉拒。那屠户以为班家读书人脸薄,一时抹不开面子,三天两头来叨扰,还说不就读过几天书么,那书上又不能长庄稼当饭吃顶钱花,有啥牛皮的!

    兄弟俩感到受了莫大的侮辱,想想班家书香门第,世代为官,广受尊敬,到了他们兄弟这一辈,竟落到市井俗夫也来嘲笑的地步,真是老虎下山被犬欺,凤凰下架不如鸡!班固实在气愤,就说了“就算一辈子打光棍也不会去这家倒『插』”的绝话。那屠户求亲不成反结了仇,便把班固告到衙门,罪名是“私修国史”,扶风郡很快就来拿人,关进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

    当时“私修国史”罪名很大,以前就有被处死的先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横祸,全家人都十分紧张,班超便与朋友徐干商量应对办法。徐干字克振,是时在县衙当个小提辖,仗义疏财,乃父在郡府任土地曹,也算有权,他说这个案子太大了,恐怕在郡县都无计可施,不如飞马进京,找关系疏通。当下由徐干出资,往方方面面打点一番,又赁来两匹快马,昼夜兼程。到洛阳后一路打听到父亲的旧故显亲侯窦固府上,听门吏说窦固正在叔父家协理丧事,安丰侯窦融前一日去世了。

    班超一阵目眩,仰天长叹。窦融是父亲的老恩主,曾位列三公,与班家也有特殊交情,八年前他父亲去世时,窦家叔侄可是送了一笔大大的赙仪。想到这里,他旋即拉徐干买了祭品,往不远处的安丰侯府祭拜。窦家人考虑到班家当时的窘境,路途又遥远,根本就没向班家报丧,谁也没想到班家人这么快就赶来祭拜,非常感动,安排两人住到府上。

    班超心里有事,哪里住的安生!想到一母同胞的兄长还在牢里受罪,生死未卜,急得火烧眉『毛』,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上疏皇帝,三十六计不是有擒贼擒王一计嘛,关键时刻就得用。

第3章 闯殿() 
救兄心切的班家老二秉烛伏案,连夜写了一封奏疏。

    起头是一段拍马屁的话,这个是不能少的,他成天抄书读书,见得多了——听说当今皇上至圣至明,不使天下失一贤才,不使天下添一冤魂,曾亲往大殿为民祈雨,又亲与阴太后一起为郭后服孝扶棂,老百姓为有这样的好皇帝而欢呼,都以做大汉子民而深感荣幸;接下来说正事——就是在大汉的朗朗乾坤下,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冤案:班固本是个大才子,为人谨慎,文章盖世,前两年还为东平王举荐过好几个栋梁之才,眼下赋闲,在家和兄弟给人抄书为生,工余潜心整理父亲遗著,无端被地方有司逮捕下狱,抄没书籍,乡邻们都感到寒心;接下来说明班固不是“私修国史”——先父班彪一生效忠皇室,不喜做官,专心研究秦朝以后的历史,颇有见地,生前曾得到先帝光武褒扬赞许,其遗著是毕生研究之成果,堪为国宝,绝非私书,必须公诸天下才能光大国粹宣扬王威;最后给他来一段浑的,你不放人你就不是个明主——倘若班固这么一个正人君子不能得到宽宥,冤死狱中,则是在离天子比较远的地方乾坤蒙阴,天下失道,失道之天下犹如危墙,孟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班超虽只是一介布衣,也不愿在让天下寒心的世道苟活了,愿与胞兄同罪。

    奏疏写成,已是天『色』放亮。徐干一看班超要闯金銮殿,布衣庶民撞皇宫,听起来很是刺激,也要陪着一起去。班超突然跪地朝徐干一拜,让他远处看着,千万不要扯在一起,万一自己捞哥哥不着反被开罪下狱,还请徐干回去后照顾自己的老娘。徐干说你我师兄弟一场,你娘即我娘,不用絮叨。于是到早市要了几个烧饼两碗牛肉胡辣汤,顺便向摊主打听去皇宫的路线。

    京城的人都见多识广,热情,却也是话唠,一个小小的胡辣汤小贩,就能把皇宫掰扯得底儿朝天,什么司马门、端门、却非门、章华门、鸿德门、嘉德门、崇德殿、中德殿、明光殿、宣室殿、承福殿、千秋万岁殿……饭都吃完了,摊主的话还没完,班超他们只记得南宫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要走平城门。

    血气方刚的班超到了门口,也顾不上比较与西汉未央宫门有什么不同,就往地上一跪,将书简举过头顶。不一会儿,一个城门侯模样的军官过来,简单问了几句,说皇帝日理万机,恐怕难有功夫过问。两汉时期,朝廷广开言路,并不阻挡官民上访,只是没有见识的平头百姓不敢进京罢了,至于送去的奏疏会否石沉大海,那就说不清了。

    班超一想,城门侯的话不无道理,不如转求马皇后,马皇后的父亲马援与先父颇有交情,当年马援迁葬扶风,先父带着他们兄弟去送葬时,马皇后还不满十岁。军官一听班超提起马皇后,立时瞪大了眼睛,围着班超打量了一圈,然后让他起身,留下住址回去等信,班超刚写下显亲侯窦固几个字,那军官赶忙收起牌子,说兄弟你的谱也太大了,不是皇后就是侯爷,中间还扯着公主(窦固妻子是光武帝女儿涅阳公主),令尊大人的名字我也听说过,你就回去等信吧!

    班超回到窦府,几天不见动静,吃不好,坐不宁,干脆就和徐干一起帮忙迎来送往,招呼吊唁的客人。窦融生前位极人臣,来的都是达官贵人。无意间觉得一个人有些面熟,那跟在一群人后面的城门侯也认出了他,相互打个招呼,这时窦固过来施礼,好奇他们怎么认识,城门侯说了班超上疏的事,惹得显亲侯唏嘘不已,赶紧延入客厅,细细道来。窦固听了,又感动又惊叹,没想到班超有此城府,又如此体谅他人,火烧眉『毛』的事情求他,看到他家大丧后竟然守口如瓶。贤侄呀!

    按说窦固和班彪共事多年,班超兄弟都是他的侄子辈,班固在太学上学期间也来过他家,只因他娶的是光武皇帝的女儿涅阳公主,身份特殊,前些年窦家又出了许多大事,他的堂弟窦穆、窦勋相继赴死,伯父窦融受到责斥,自己也被禁锢了好几年,重新启用后他常驻西凉,也没顾上过问班家兄弟的生活。现在好了,他已经官拜中郎将,监护羽林军,出则车马,入则扈从,正是能办事的时候,他答应一定帮班超讨个公道。令他感慨万千的是一代大儒班彪的后代,竟然落到如此潦倒的地步!

    窦固清楚,班家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他们的祖先姓芈,是春秋时代楚国的王族,后辈有一支的公主芈月嫁给秦惠文王赢驷,在赢驷驾崩后曾摄政近二十年,把秦国建成了列国中的龙头老大,她的长子叫嬴稷,从这一支下传三代,就出了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皇帝嬴政。但是班超的祖先子文不是嫡亲,不能为王,只能世代为相,加之小时因战『乱』被遗弃在云梦泽,曾哺老虎之『乳』,为感恩老虎就改姓虎斑,后来演变成班姓,人称“斗班”。

    按说做丞相也很不错,可班家的祖先好胜心强,传到特别崇尚武力的斗越椒这一辈,非要和天下霸主楚庄王一决高下,结果没能成功,就带着家人亲兵远远逃离中原,漫无目的跑到三晋的娄烦(今晋北宁武及内蒙古南部)一带。楼烦地处中原和匈奴的交接区,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不时有匈奴人袭扰抢掠,有时候军队有也趁『乱』抢劫,很自然就会形成老百姓自发的排外意识,民风彪悍,崇尚武力,家家户户都常备刀枪,村村寨寨都有自卫队,一群外地人要想在这里立足,难度可想而知。

    班家为了在借宿的村里扎下来,雇人在他们驻扎的帐篷周围挖了很大的环形陷阱并用树枝杂草伪装,在陷阱外又设置了拦马索,匈奴的马队第一次发现这群帐篷,光注意了拦马索没发现陷阱,结果近百人马全陷进去,这时班家男女老少一起上,箭『射』刀砍枪挑石头砸,竟然把敌人全部消灭,还把一些受伤的马匹分给当地人宰杀食用。这一仗打出了威风,打出了豪气,让娄烦土人刮目相看,佩服得五体投地,附近村庄争相归附,班家就此在楼烦站住了脚跟,影响逐步超越了所有当地大户,到班壹这一辈,已经发展成首屈一指的豪门。

    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初期,班家拥有田地草场数万顷,马牛羊数千群,年年都献出大量财物支援边防建设,就是进山打个猎,也高举旗帜,鸣锣击鼓,搞得很隆重,以至于附近地方有人遇到麻烦,也常常打出班家的旗号消灾。这种日子传续好几代,延绵一百多年,慢慢被地方『政府』看做痈疽,于是到班孺的时候,就弃武从文,按照朝廷的政策花钱买了个官,一当官就身不由己,没几年被调到右扶风(也称扶风)。这地方离京兆比较近,消息也灵通,班孺听到一些风声说朝廷准备打击各地豪强,就赶紧处理了娄烦的产业,一家人搬到扶风郡,在平陵县住了下来。平陵是以汉昭帝刘弗陵的陵号命名的,住有不少刘氏宗人。班家从班孺到班稚四代,皆入朝为官,任令、郎以上职务。

    西汉末年,朝政崩『乱』,一贯谦恭仁让的王莽吃了豹子胆,废汉自立,当了新朝皇帝。班稚原与王莽同好天文地理,共同创立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纪年法,关系不错,后外放任广平郡相,因不看好王莽过于急迫的改革政策,认为是找死,被免官回乡,靠着妹妹班婕妤是汉成帝刘骜妃子、而刘骜又为王莽的姑姑王政君所生这层关系,才保留了生活待遇。久经官场风云的班稚,怕儿子班彪卷入王莽新朝雾霾重重的政治风云,就劝说班彪远避陇凉,投奔世交窦融。那时的窦固只有十几岁,成天缠着班彪大哥给他讲故事、讲历史,后来他从军了,没事还老往班彪的书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