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怪姚弋仲如此谨慎,实在是战前他已立下军令状,赌上了身家性命,此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原来当初枢密院提出大迂回战略后,为了主将人选吵成团,迟迟不能确立人选。
迂回战略对主将素质要求极高,不但要深通骑兵指挥,又要擅长与胡虏打交道,最后还要有凝聚人心的本事。
毕竟数万大军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横穿千里,其困难简直难以想象。因此如何凝聚人心,让全体将士团结在自己麾下,是主将最为重要的责任。
实际上,灭蜀之役最难打的正是迂回这路!
先是时间的要求非常紧张,必须在十月下旬迂回成功,以配合、左两路灭掉成汉。
其次是路线本身也有难度,基本上都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高原雪域深处。
这条路线上除了少数羌人、猎户外,几乎没有人行走,即使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普通羌人也没多少人走过。
有时整天也见不到太阳,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没有向导带路,迷路是定的。
正是考虑到大军迂回侧后不易,才让枢密院上下左右为难,犹豫难决,无奈之下,只好上报卫朔请燕王定夺。
这么重要的迂回任务能交给谁呢?
卫朔思来想去,现只有出身羌族的姚弋仲合适去完成这个迂回任务。
他左思右想觉得比姚弋仲更好的人选了,先姚弋仲曾经羌人领的身份,会让与当地羌人部落交流起来方便许多。
其次姚弋仲是个擅长骑兵指挥的将领,再者他又曾担任并州都督多年,懂得安抚士兵。
所以想来想去,卫朔现只有姚弋仲是最合适的人选。可谁知当名字传给了枢密院后竟引起不小风波,不少人对姚弋仲担任右路军主将颇有微词。
具体来说无非就是说姚弋仲出身羌族,而右路军将士几乎全由羌族子弟组成,迂回穿越时沿途所过之处又都是羌人地盘,很多人担心姚弋仲‘去不返’,在羌地割据称王。
对此卫朔是不相信的,别说姚弋仲此人深明大势,不会逆天而行。就算姚弋仲真的想趁机割据羌地,卫朔也不会放在眼里,无非多费几年功夫而已。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风言风语,自是有人眼红姚弋仲又有立功机会,抱着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好过的心态,恶意、伤对手罢了。
刚开始的时候高瞻、温峤等人十分愤怒,要求严惩造谣者,唯有燕王卫朔表现得云淡风轻,好像对此早有预料。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以前燕国敌人众多,众将根本少不了上阵杀敌立功的机会。可如今眼瞅着燕国即将统天下,除了江东外就只剩下成汉与西域两个有立功机会的地方,为了在日后大封功臣时有个好待遇,自然会有人不愿放弃任何个立功的机会。
面对外界汹汹而起的议论,身为当事人姚弋仲自然大惊失色,他生怕燕王听了‘谗言’后将其治罪,不得不亲自到卫朔面前表明忠心。
结果让姚弋仲没想到的是,燕王不但没有怀疑他,还当面向他表示右路军主将职非他莫属,把姚弋仲这个热血的羌族汉子感动的热泪盈眶。
直到现在那些话语仍在姚弋仲耳边响起,“姚将军,你是什么样的人,寡人能还不清楚吗?不要理会外界的风言风语,我相信你不会做出不忠不义之事。将军只管大胆去做,我会在洛阳城里等候你的佳音。”
结果二话不说,姚弋仲当即立下军令状,表示不完成迂回战略,他将以死报答燕王厚恩。
姚弋仲立下军令状后,那些风言风语虽没有完全消失,但至少没有以前那么猛烈。不过这也将姚弋仲逼向绝路,但他却对此次迂回战略充满信心。而且姚弋仲相信,只要此战胜利他将有可能跻身名将之列,与北宫纯、刘遐齐肩。
第620章 太宁元年科考()
下过几场秋雨后,原各地百姓片欢腾,让波及大半个原的旱情终于得到大幅度缓解,为即将到来的秋闱平添几分喜庆气氛。..
九月二十,太兴元年科考正式举行,来自各地的俊彦共四千余人,被分到四十个考场内参加考试。
这是届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科考,不光参考士子数量创新记录,同时亦是世家子弟参考人数最多的次。
燕国科考与历史上唐宋时期不样,她录取人数既没有宋朝那么多,亦没有唐朝人数那么少。除了届录取人数在三百人外,之后每届录取人数几乎都维持在两百人左右。
今年由于下子扩张了四州之地,另外成汉收复在即,为了储备后备官吏,这次录取人数估计也会创下新的记录。
尽管录取的士子人数较多,但卫朔并不担心会像宋朝那样形成冗官,先燕国内没有享受荫官权贵子弟,所有人包括权贵子弟若想进入官场,唯有科考条路。
其次燕国上下有完善退休、劝退、罢官、病休等系列制度,任何官员只要政绩考核不合格,轻者被劝退,重则直接以渎职名义被罢官。正是因为官员流动力度大,才会让燕国轻易就能消化掉数百名士子。
说实话卫朔不知道历史上真正的科考是什么样子,他只是将自己印象高考经历给挪了过来。事先在皇宫内找了几处宽敞明亮的大殿,然后在间摆上座椅,每个学子依据自己的考号寻找自己的考场、座位。
而考号则依据天干地支以及大写数字编排而成,每个人都不样。比如考号是甲子房第壹叄号,表示该考生将在甲子考房,第排三列的位子上考试。
反正众人也没见过真正的科考是什么样,卫朔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安排。每个考场会有名负责监考的吏部官员,他们只是负责监督考试正常进行,只要考生没有违反考试规矩,就无权干涉考生答题。
巳时正,备受瞩目的科举考试终于拉开帷幕。
谢奕、权翼、陈逵、吕婆楼四人随着众人同前往考场,各个考场前早已人满为患。不止考生的众多,更有许多普通民众在远处看热闹。
吏部尚书阳协亲临现场视察,随着声锣响考生们拿着号排队入场,并接受检查。
巧合的是权翼与谢奕竟分到个考场,这让吕婆楼、陈逵二人充满了羡慕嫉妒恨,毕竟有个熟悉的人在同个考场,多少会缓解下紧张的情绪。
很快权翼、谢奕与其他考生顺利通过了检查,在旁边小吏的指示下,权翼与谢奕两人顺利找到了考场。尽管之前他们曾多次来考察过场地,但直到看到考场门楣上大大的‘丙寅’二字时,权、谢两人才悄悄松了口气。
谢奕冲着权翼微微点下头,便匆匆走向各自座位。根据考前权翼提醒,谢奕这个考场‘新丁’先仔细检查下桌椅是否有问题,若有问题需尽早提出更换,以免耽误考试。
检查完座椅没有问题后,谢奕又仔细检查了下笔墨,待全部都确认没有问题后,他这才有暇观察整个考场。他大致看了眼,现考场内多数考生年龄都不大,且眼就能看出他们皆是从燕国各大学堂毕业的士子。
这些士子在学堂时已经历过多次考试,故而神色间带着几分从容。偶然间夹杂着几个神情紧张的士子,不用问都是像他样的世家子弟。
随着时间推移,考场渐渐坐满了士子,很快名监考官步入考场,其名监考官先举起手考卷,向众人示意密封完好,然后当众拆开纸袋,将里面的考卷取出。
这时外面传来阵悠扬的钟声,名监考官开始分考卷。
谢奕拿起考卷的第时间并未急着答题,而是按照权翼传授的经验先把名字、籍贯等信息填好。
据权翼说,每年都有不少倒霉蛋忘了填姓名,以至于最终没有成绩,他可不想因为些小失误而耽误科考这样的大事。
填完姓名后,谢奕怀着紧张、好奇、期待等复杂的心情打开考卷浏览起来,过了好大会儿,他才轻轻舒了口气,然后开始奋笔疾书。
考题比谢奕预想的要简单,尤其被他视为绊脚石的算题也没有想象那么难。其实不是考题变简单了,而是随着卫朔大力推广,算学展极为迅,已成为与儒学样流传极广的学科,世家子弟为了通过科考,不得不下苦功夫钻研算学。
随着士子水平提高,算题不但不会成为什么拦路虎,反而会是送分的题目。毕竟在这个年代,算学即便出的再难,估计也未必赶得上现代小学生毕业考。
谢奕轻轻松松答完了前面的题目,只剩下最后道策论题。结果他看完题目,心便有了初步定论。说起来谢家原本也是儒学传家,只是后来为了做官,到了谢奕父亲那代不得不转而弃儒入玄。
但好在家族底蕴还在,再加上得知燕王崇尚儒学,谢家暗又拾起以前的传统。而谢奕仰仗家学渊源深厚,很容易就猜出卫朔所出题目的用意。
荀子此话原意讲的是德治与法治样重要,如果让传统儒家士子来答,必然会先大大批判番,然后搬出孔子、孟子两位圣人的言论,大大拔高下德治地位。
但是谢奕却不会这样答题,他的目的是代表家族融入燕国,回答题目自然得以讨好燕王为目的。他深知燕王是法治的崇拜者,早在辽东之初就定下了以律法治国的理念,故而谢奕稍稍思索下就知道自己该从哪个角度着手。
且不提正在集精神答题的各位考生,单说卫朔在莫含、阳协的陪同下走进个又个考场,边视察边点头。
由于卫朔来去匆匆,不少考生都未注意到大名鼎鼎的燕王曾在自己考场出现过,只有少数有心人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悄悄观察了两眼。
不会儿,卫朔来到了丙寅号考场内,走过张张考桌,随意浏览起考生卷子来,渐渐引起谢奕与权翼的注意。
两人对望眼,均心动暗道敢在列位监考面前放肆,想来只有大名鼎鼎的燕王殿下了。
权翼倒还没什么,谢奕却忍不住多瞧了卫朔两眼,顿时被其独特的气质吸引。其实在没见到卫朔之前,谢奕也曾多次听人转述过燕王容貌、气质,但直到见到真人他才现之前那些描述都不足以显示卫朔的独特气质。
在谢奕看来,卫朔身上兼具了世家与庶族各自的优点,反而少了世家的骄傲与寒门的自卑两大缺点。
看着英气勃勃又神态从容的燕王,谢奕脑海只剩下个词语皇者风度!
这才是为皇为帝者应有的气质,与燕王相比,在王敦逼迫下苟延残喘的司马睿父子算什么皇帝?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让谢奕对燕国未来充满信心,同时更加认同谢家北返之策。
正在考场视察的卫朔并不知道有人正对着他的背影感慨万千,他正全身心投入到视察科考当。
从考场出来,卫朔忍不住夸赞道“考生如此之多,盛况空前,阳卿辛苦了。”
阳协忙拱手道“大王过誉了,这是臣应该做的,再说这也不是臣人之功,诸位同僚同样付出了很多心血,反倒是臣不过动动嘴皮子罢了。”
“呵呵呵,阳卿谦虚了!走,我们到其他考场看看。”
第621章 司马绍的决心()
“陛下,丹阳尹郗鉴上报,他已开始着手整顿兵马,等再有月余时间就能派上用场。”
“嗯,很好!”
司马绍对郗鉴表现十分满意,原本他以为郗鉴到了王敦手下将很难有所作为,哪想到郗鉴不但将王敦老底探了个一清二楚,还以巧计从姑孰脱身,担任了至关重要的丹阳尹。
由于东晋南朝五朝皆定都于建邺,建邺隶于原丹阳郡。使得丹阳尹这个官职在东晋南朝十分特殊,与汉司隶校尉类似,为东晋南朝之京畿长官。
为提高京都地位,显天子之尊,参照两汉京兆、河南尹故事,晋元帝于太兴元年改丹阳太守为丹阳尹,驻所在丹阳县。刘隗为任长官,此后凡出任此官职者无不是天子心腹。
郗鉴出任丹阳尹,让司马绍对建邺西南安全多少放下心来。
“陛下,王敦身体愈加不行了,逆贼钱凤、沈充两人担心王敦死后,其后继无人,近来不断逼迫王敦举兵清君侧。”
“哼,钱凤、沈充二贼可恶,待日后平了王敦,朕必杀之,以泄心头之恨。”
司马绍听得庾亮所言,不由对钱凤、沈充恨之入骨。这两个人都是王敦的左膀右臂,一个是王敦谋主,替王敦出谋划策,有不少计策都出自钱凤之手另一个是王敦的钱袋子,没有沈充为王敦提供钱粮支持,王敦绝不会有如今实力。
“元规,你觉得王敦会在何时举兵?我们能不能拖到对方病逝?”
闻言庾亮苦笑着摇摇头,“陛下,王敦不傻,即便他暂时不会听钱凤蛊惑,但也不会继续等下去,他一定会在身体彻底垮下之前举兵。”
“据郗大人通过郭璞可知,王敦身体最多能撑到今年年底,也就是说朝廷最多还有三月时间做准备。”
“多亏了道徽机智,才让朝廷对王敦底细了若指掌,等日后平定了王敦,朕一定要好好封赏郗鉴。”
庾亮闻言亦附和道“不错,道徽有大功,将来肯定不能亏待他。”
司马绍想了一会儿,突然眼神射出一道精光道“朝廷不能坐等王敦起兵,要先制人,打王敦一个措手不及。”
“先制人固然好,可眼下兵马准备不足?若冒然出兵,万一重蹈第一次平叛失败之覆辙呢?请陛下三思而行。”
“元规莫担心,没有完全把握,朕绝不会冒然出兵。”司马绍摆摆手止住还要苦苦劝解庾亮道。
“不知陛下有何打算?”
“眼下我们有郭璞为内线,完全可监视王敦一举一动,一旦现王敦身子有任何异常,大军即刻出平叛。在起兵之初,还要对外大肆宣扬王敦已死的消息,以此扰乱王敦大军军心,趁着众人反应不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彻底铲除王敦及其一众党羽。”
看着英气勃勃且满脸自信的年轻天子,庾亮感到极为震惊,他没料到年纪轻轻的天子竟有如此心机。若接下来朝廷平叛举措皆按照刚刚天子部署行动,未来真有可能一举平定朝廷掣肘之患王敦集团。
或许是看到了将来铲除朝廷心腹之患的希望,让天子司马绍在接下来表现得极为兴奋,后来两人谈着谈着,就谈到了燕国正在举行的科考上。
进入九月份,燕国上下皆在关注科考,连天子司马绍也忍不住打探与科考有关的消息。
“臣听人说此次参加科考的士子过四千多人,其中还有不少是世家子弟。”
庾亮将自己打探而来的消息告诉给了司马绍,结果天子听完之后脸色大变。
司马绍曾经在北地考察过,尽管那次考察最终夭折,但还是让他对燕国各项政策有了基本认识。
科举制是燕国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向来不受世家待见,只有寒门子弟最为热衷。但是今天听了庾亮介绍,让司马意识到,随着燕国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让越来越多的世家开始投到燕国怀抱。
而当今建邺朝廷存在的基础就是世家,看到自己根基被挖,司马绍脸色自然不会好看。
他阴着脸沉默了一会儿询问庾亮“元规,你说日后若是朝廷也推行科考行吗?”
“啊?陛下,万万不可啊!只要朝廷敢推出科考,您将成为世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弄不好连陛下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庾亮满脸惊骇道。
“哼,到今天朕算是看明白了,世家都是贱骨头,典型的欺软怕硬。没看到燕王将世家欺负得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