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52铁血中华-第5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国家能够提供广阔的土地上,只要国家坚持土地国有化制度,人民的自发性远比韦泽想象的更强。

    此次出行前,韦泽还听福建省委书记讲述了福建最近城市人口暴增,房产买卖一片红火的消息。现在的福建省长是以前的外交部长左志丹,所以左志丹还肯和韦泽说说实话。

    1868年开始,以中国干掉西班牙,收复吕宋为标志,大批福建人离开贫瘠的故土前往南海开拓。二十年过去了,那批人都挣了不少钱。当年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甚至是四十岁的人口都觉得想回家。于是掀起了一场返回福建老家的热潮。

    在吕宋等地生产生活二十年,这些人再也受不了在贫瘠山区故乡居住。于是这些人短暂返乡之后,就跑到福建各个飞速扩张的城市买房,当起了城里人。如此多的钱进入了房市,引爆了福建城市的疯狂扩张。城市建设本身就能拉动经济暴涨,福建突然发现以前靠国家财政拨出才能勉强进行的城市扩张突然成了赚钱的大买卖。

    不仅是福建,广东,广西等最初前往南海的大省都出现了类似的局面。带着大量钱财返乡的人口都向生活更方便的城市聚集,他们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再也不用土里刨食,而是踩在他们的肩头向社会更高阶层迈进。南方各省本以为这会导致城市人口暴增,失业暴增。没想到城市扩建本身就创造更多就业,工地上需要人,水电的设计,医院、学校、邮政、零售,这些部门对那些上过学的娃敞开了怀抱,这些更需要受教育人口“技术部门”吸纳大量劳动力。即便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村人口也能加入体力劳动大军,引发了大量农村人口跑到城市就业。

    各个路口的交通警察少了,那些带着黄色的帽子,穿着政府提供的条纹马甲的老年人负责维护交通。一个班三四个小时,政府机构向这些老年人口支付除了购买足够本人的粮食之外还能有些剩余的报酬。在街头有这些人口,在小区里面也雇佣本小区的老年人负打扫卫生,修剪绿化植物。不管是生产部门或者是服务部门,城市突然就充满了劳动者。

    既然人民除了懒蛋之外都不至于陷入饥饿,市面自然就兴旺。市面兴旺,经济就活跃。南方各省都开始认真研究“钱到底发到谁手里”的制度性问题。讨论结果当然喜人,只要钱真的能够通过支付劳动报酬的方式落入基层劳动人民手中,收入本就不高的人民还是会把钱用在基本生活消费上。基本的生活消费稳住之后,大家都有饭吃,都有钱挣。

    而这些理念是都督几十年如一日的向光复党灌输的理念之一,所以韦泽

    (本章未完,请翻页)都督的地位也随着政策的巨大成功而水涨船高。虽然韦泽觉得这帮家伙一定会因为别出心裁而搞出幺蛾子的问题,但是他也只能等问题出来再说。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社会是比较容易预估的,而工业发达的国家其实很难预测。这种阶段能依靠的就不是某些“有远见个人”的神预测,而是要靠坚持科学的理论来对发生的问题进行解决。有句笑话说的很好,“我给你说个笑话,经济学是门科学”。

    山西缺乏工业,所以看不到南方各省那种现代工业社会的模样。不过以农业模式来看,山西也真的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在没土地匮乏问题的情况下比拼起农业,韦泽从来对中国充满信心。

    视察一圈之后,韦泽对山西局面很是乐观。不管韦秀山怎么看司马平,司马平执行政策还算认真。各个村子都有学校,男娃女娃都在上学。家家户户都能看到与文字有关的东西,书本自然不缺。门上的春联,墙上的地图和日历。特别是家里人把孩子们的各种奖状庄重的贴在墙上,那种位置甚至仅次于祖宗牌位。

    在晋中的一个乡村的窑洞里,韦泽吃着咸菜,馍馍,面条,还有烹制的并不精致的一些混合了肉的饭菜。韦泽不得不承认,北方人民对香料的使用水平比较低,口味太过浓郁。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和韦泽一个桌吃饭的是农业技术工作站的年轻小伙们。

    看着伟大的皇帝陛下和他们一样拿着馍馍,吸着面条,喝着面汤。小伙子们都有些手足无措。可陛下要大家赶紧吃,一众人也只能不客气的一起大吃。

    吃完之后,每个人都灌了一碗面汤。女主人战战兢兢的收拾了碗筷,韦泽盘腿坐在窑洞里面的土炕上,向这些基层的同志说道:“大家觉得有什么想干的,说来听听。”

    要是韦泽问大家有什么想要的,大伙自然有各种想法。可现在皇帝陛下一条牛仔裤,一件普通的上衣,拉家常的问大家有没有什么想干的。这可实在是超出了众人的想象之外。有什么是想干的呢?这个问题大伙其实平日也没想过。

    “陛下,能不能给我们分些地?”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畏畏缩缩的问道。

    这话一说,晋中的干部就盯着小伙子看。把小伙子吓的够呛,后面的话也不敢再说了。

    “分到了这些地之后,你想干什么呢?”韦泽鼓励着小伙子。对于愿意劳动的人,韦泽从来都很支持。就如在北京的时候,韦泽对李仪芳说过,“我和劳动模范都很熟。”

    虽然领导的目光很严厉,可小伙子觉得皇帝的地位远高于晋中的大干部。陛下要他说话,他也得说。而且这个问题他也多次提过,上头始终没有回应。

    “陛下,我喜欢种地。这个在地方上推广良种的时候一直很不顺,这个……我们总是在地方上找好地耕种。这个好多良种得好几年才能通过推广环节到地方。些良种还没种几年,就有新良种出来。那个……老乡要么说我们骗,要么说我们坑。要是给我们地,让我们种,老乡看到我们都在种,他们肯定就看出不同来。推广速度也能提高不少。”小伙子虽然这个那个的说的不流畅,总的意思倒是挺明确。

    韦泽看了看晋中干部紧张的表情,又看着小伙子紧张的表情,他笑道:“我问个问题。假如分给你地,你觉得这土地上种出来的粮食应该归谁?”

    听着如此直接触及核心的提问,小伙子脸色登时变了。“这个……那个……”小伙子吞吞吐吐的说不出话来。

    不仅是说话的小伙,其他小伙子们的脸色也都有不小的变化。晋中的干部脸色更是难看,就在他忍不住想呵斥小伙子的时候,韦泽冲他摆摆手。于是晋中的干部只能暂时闭嘴不言。

    “呃……嗯……”小伙子憋了好一阵子,最后用很低的声音说道:“我要一半行不行?”

    “地是你种的,为啥只给你一半?”韦泽笑道。

    “……那不是我也从单位拿份

    (本章未完,请翻页)工资么。”小伙子声音更低了,差点让韦泽没听明白。

    这的确是个问题,拿着国家的工资,种着自己的地,再从种地的收成中拿走收益。这种要求看着比较过份。韦泽即便能理解,却也不敢马上答应或者不答应。对上山下乡的讨论很久,那帮渣们的伤痕文学占据了最初的大部分内容。不过到了21世纪,比较正经的讨论就多起来。韦泽对其中一个很有印象,那帮知识青年们在农村的时候其实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那个讨论里面提出了一个看法,“如果这些知识青年能够分到自己的土地,大概对农村的带头作用会比历史上更大。”

    当时人多地少,好地早就分完了,一群外来的知识青年当然难以在当地取得土地使用权。现在的局面就大不相同,民朝土地矛盾很小。各个村镇都有分给这些年轻人土地的余裕。没有土地问题,小伙子的提议就牵扯到一个制度问题。韦泽很清楚,如果制度上理不顺,不管这种做法再好,都会引发激烈的争论。名不正言不顺的东西是没办法长期维持的。

    并没有给这个说出一众年轻农业技术人员心声的小伙子开特例,韦泽说道:“这件事我会很认真的考虑,也会和山西甚至是农业部讨论。但是现在我不能给你答复。因为我不能给你一个人专门下达指示。我不知道这么说你能不能理解。因为这件事牵扯的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也不是只牵扯一个晋中或者山西。如果我答应给你地,那就得答应整个民朝千千万万的农业技术人员。我这么说你能理解么?”

    从小伙子有些迷惑的表情看来,他大概没能理解。韦泽也不准备做什么深刻的思想教育。他严肃的对小伙子说道:“不管这件事成或者不成。我都会专门写封信给你解释结果。这你能理解么?”

    “我能!我能!”小伙子激动的说道。此时能不能拿到地已经不重要的,甚至为此挨训,被批,他也都不在乎。向皇帝提出一个请求,又能被皇帝专门写信解释事情的结果,这件事本身就让小伙子感到了无比满足。他一个农村的小农业技术人员能被皇帝陛下如此认真的对待,他此时的感觉是死了都值。

    驱车前往下一个视察地的时候,晋中的干部紧张的说道:“陛下,您真的要讨论此事么?”

    “你是不是觉得他们拿的太多?”韦泽笑道。

    晋中的干部立刻说道:“不是拿的多少。他们要是给自己种地,他们算是谁的人?是政府的还是当地人。如果这么搞起来,我觉得还不如让当地人这么干呢。都督,提这个问题的不是光他一个。想这么干的人多了。我们也考虑过这种问题,我们觉得不能让他们拿着国家的钱给自己干啊。”

    “你说的我都能理解。不过我的想法不太一样。如果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种,他们能否把最先进的技术用在耕种上?他们能否起到带头人的作用。”韦泽答道。

    “呃?”晋中的干部没想到韦泽考虑的居然是这样的问题,他隐约的记得晋中讨论此事的时候也有人提出过这样的想法。不过只有一个人这么说,还很不坚持。几年过去之后他也早就忘记是谁说过这话。

    “到底是主动用科学,还是被动用科学。即便是主动用科学,在实践过程中能否真的超过传统经验,也是很不容易确定的。万一失败了,会不会让乡亲们觉得这种农业科学不中用。这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韦泽讲着他的想法。

    晋中的干部觉得有些不安,韦泽现在的确讲述着有可能发生的糟糕局面,如果是晋中的干部说这些的时候大概就是要否定了。可从官场上的角度来看,韦泽既然如此关心此事,那就说明韦泽的本心是支持这种做法的。

    感受到这种可能性,反对这种做法的晋中干部觉得很为难。非常为难。韦泽都督都能看到的问题,他们当然不可能看不到。所以韦泽都督一旦决定这么干,出了事情的话他们连推脱的机会都很少啦。

    (本章完)

    。。。

    。。。

第231章 发酵(十六)() 
灰黑色的浓云笼罩在太原的天空,雨哗哗的吓着。因为下班的缘故,街道上骑自行车的人穿着各色雨衣行色匆匆。风吹动了他们的雨衣下摆,也吹动着交警们也雨衣的下摆。公交站台的水泥雨棚下站满了焦急等待的人,每一辆公交车开进车站的时候,人群最前排都会稍微后退一下,以避开车轮在沥青与碎石制成的马路面上溅起的水花。所有公交车都是满员,为了挤上公交。大家的火气还不小呢。

    司马平于韦秀山都没有能感受到这些,他们知道都督视察已经结束,专列很快就要抵达太原火车站。两人自然分别乘坐不同的汽车,长长的车队向着火车站开去。

    雨刷在车前窗上不停刷动,风不小,所以雨水很快就把车前窗上弄到一片朦胧。不过就在车队马上抵达太原火车站的时候,雨刷终于停止了摆动。打开车门,司马平只感觉到零星的雨点裹在风里打在脸上,却是零落的几颗。

    抬头看向天空,浓云随着风快速离开了太原上空,在远处的天边甚至露出蔚蓝的颜色来。这对太原来说是很难的清空,这个山西的工业城市中有不少工业企业,特别有钢铁厂。这个三面环山的城市的天空大部分时候都被各种高大烟囱冒出的浓烟染成灰蒙蒙的一片。蓝天只有在这种风雨大做的日子之后才能看到。

    等韦泽的车抵达车站的时候,雨已经完全停了。雨过天晴之后的蔚蓝晴空中有那么几朵被风快速揉捏撕开的云朵,阳光明媚的照耀着。一切都让人心情大爽。

    司马平的心情如同天气一样的好,得到了韦泽都督的指示之后,他立刻就把煤窑的事情给理顺了一遍,韦秀山能够攻击司马平的最大口实被很好的解决。不过整顿的过程让司马平感觉很紧张。他发现自己或许能称为煤炭系的头头,其实他并不清楚煤炭系里面的种种内部弯弯绕。

    例如,很多煤矿其实不上税。这可是把司马平给吓坏了。偷税漏税是大罪,一旦被抓就是严重问题。所以司马平立刻要求这些人对此进行处理。处理办法其实简单,就是把矿场的开工日期往后延。例如前年就开工的矿场,写成今年才正式营运。例如三个矿洞的煤矿,就暂时写成只开了一个,另外两个刚开始挖掘出煤。

    司马平已经下了严令。以前的事情都好说,但是接下来的若是这些矿山再干出违法的事情,他就定然不会放过。这些地方政府都知道都督在山西视察,省长韦秀山对煤炭帮虎视眈眈。若是不能让这件事合情合理的过去,以后的日子定然难过。不管这会对他们的既得利益经济造成多大损失,他们都毫不迟疑的去做了合法化的手续。想继续弄到利益,需要的是先得能继续执掌这些矿山才行。若是被人连根拔起,一切都没的谈。

    韦泽看来心情不错,十几天的行程让他看上去稍微清瘦了一些。不过韦泽一路是乘马而来,本来他也瘦了不少。倒是在蒙古在高原上被紫外线晒黑的肤色此时倒是恢复了不少。

    回到省委,韦秀山立刻说道:“都督,晋中的同志已经和省委汇报过工作。我和同志们讨论了这些内容。我们觉得可以给这些农业技术人员分配一定的土地上。”

    “我如果同意的话,那只能是他们作为新型种地的带头人的基础之上。这不是让他们额外的多捞一笔。而是要让他们称为新式种地的模范。”韦泽沿途之上也考察了这些问题,对此也有了一些想法。如果这些科技人员能够作为先进,把全新的种植模式用在种地上,给老乡们做出示范。让农业技术人员多拿一份收入又有何妨。

    不过这等事情只能在纸面上才会如此顺利,种地很大程度靠天。这些科技人员本身的工作也不能说无懈可击。这帮人的主要工作类似于卖种子,还有完成上头布置下去的一些农业知识推广。他们的实践能力根本没有得到证实。一个卖种子的技术人员真的能掌握那么多农业技术么?韦泽一点都不乐观。

    听着韦泽讲述的问题,司马平倒是对答如流。农业厅是司马平的人,有些事情他也有所了解。虽然韦泽都督的调查的确非常精准,可以说把握住了事情的关键。但是司马平也有自己的看法。反倒是韦秀山一直没有深入过这个领域的工作,所以对韦泽所说的只能简单附和。与司马平的差距高下立判。

    “都督,按照这样的思路。我觉得还是要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自己申请吧。”司马平在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韦秀山把强制农业技术人员强行种地的命令咽回肚里。基本的好坏他也清楚。在都督面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