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耿军共逾三十万,先遣人马有十三万,分驻在滹沱河南北两岸。”张保说。
“大王……”军师道衍忙走到燕王身边叫了一声,接着与之一阵耳语。
“好!将军既然诚心归顺,我今就放你回去。你可自称是兵败被捕获,后又偷马逃回。并将这里的所有战况,以及我军直趋真定的举动也都如实告知耿炳文。”燕王向张保说道。
说罢,令小校给张保一匹快马。张保唯唯诺诺,骑马而去。
“大王直趋真定,本是要趁耿军不备而袭击。为何倒叫他向耿炳文先行通报?”诸将不解地问燕王。
“诸位有所不知:原来我不知耿军虚实,只好袭其不备,如今既已知他军分南北,可以南北相顾,我难以速破。所以我应当让其知我大军压境,军心内乱。因耿炳文老成多疑,又闻雄县、莫州败状,锐气挫损,他必然会并南岸之兵于北岸,这正可被我一举尽歼。此乃兵法上所谓‘先声后实’之策呀!”燕王说道。
众将称妙。于是燕王引军直达真定城下。
到达真定后,燕王亲领数骑,径往真定东门,擒来两个耿军小卒,经审讯得知,耿军果然南兵北去了。燕王闻罢,十分高兴,赶忙调兵遣将。
“张玉、谭渊、马云,你等各引军三千,绕出城池西、南、北三方进攻耿军。朱能引五千兵马策应。不得有误……”燕王大声令道,“其余兵将,随我从东门袭击。”
说罢,众将大呼,纷纷杀向真定城边。一刹时,喊杀之声震荡天地,燕军连破耿军城外数营兵马,使城内耿军已临重围境地。
南军二十多万兵将聚集在河边,耿炳文正在城内外调动布防。忽然间,炳文见城外燕军人喊马叫,杀奔前来,措手不及,只得亲率驸马都尉李坚、都尉宁忠等数将出城,仓促应战。燕将张玉挥马扬鞭,率军从西杀来奋击。炳文忙挥军西向,摆成一字长蛇阵势,迎战张玉,三军将士齐向西郊山边。
而正在此时,燕将谭渊、马云各引数千兵马,绕出城池趁耿军不备,从南、北两旁袭击而来,叫声四起,逼得耿军阵脚难立。老将耿炳文咬牙切齿,高举长刀,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在极力支撑,左冲右突,又遭燕王亲领的万余大军压来。
耿军数十万人马搅在真定北岸一隅,难以翻身,无法调度,虽然将多兵众,但不能施展前行,只得纷纷倒退。炳文支撑了一会,大军阵脚终于大乱,互助挤压,溃不成军。耿炳文见无法脱身,只好惊慌出逃。在燕军三面冲击下,又加上朱能数千“敢死队”狠命追杀,南军业已损兵折将无数。
直到滹沱河边,耿军只剩数万兵马。炳文见势危急,急忙重整旗鼓,列队再三向朱能冲杀反击。
驸马都尉李坚、都尉宁忠两位副将见情况不妙,忙挥军从敌后穿来,无奈何,朱能又率着英勇军队,冒死冲入耿军队中左右开斩,把耿军隔成数块。这样,敌我两军互相交叉,拼搏惨杀,难解难分。朱能虽已损兵折将,然而耿阵却更受重创。在混战中,耿军副将李坚、宁忠,都督顾成也都纷纷落马,炳文无心恋战,只得招集残部,落慌而走。一时践踏至死者不下数千,弃甲降卒者过万。
在城外的这一酷战中,耿炳文的副将李坚、宁忠,都督顾成,都指挥刘燧皆被擒去。炳文带着惨兵败将急向真定城内逃去,闭门固守。
此后,燕军连日攻城,三日未能下。
燕王偕军师等众将,如热锅上的蚂蚁,惶然在城四周察看。
“大王离开北平已有时日,真定乃老将耿炳文中军所在,炳文原是久经沙场的骁将,岂肯轻易放弃真定?”军师道衍向燕王说,“殿下不如暂且息兵,返回北平!”
“先生以为真定不能一鼓作气而攻下?”燕王问。
“物急必反,我军连日战火,已令朝中惊慌,不如权且退兵,一可修整燕军,二可观察朝廷变化。”道衍说,“倘若我军一意坚持,兵将疲劳,恐有不测!”
众将纷纷点头,燕王只好同意权且收兵,退还北平去了。
第296章 铁蹄王师三不胜【1】()
在南京皇都,建文帝闻知炳文战败,十分气恼,便召齐泰、黄子澄等百官入朝议事。
“惊悉北方战败,朕夜不能安。炳文老将,尚不能挡敌拒燕,如之奈何?”建文帝焦虑地问道,“众卿以为谁可引兵破敌?”
“胜败乃兵家常事。”子澄出班安慰道,“臣以为曹国公李景隆身为已故大将李文忠之子,深通谋略,可当讨燕之帅!陛下不如命他代炳文前去破燕!”
“不可!”兵部尚书齐泰忙出来奏道,“景隆虽懂兵法,但如古代的赵括,纸上谈兵,燕王势大,景隆怎当讨燕主帅?陛下断不可让曹国公当此重任!”
“然而,众卿以为有何人能当此任?”建文帝目望两边良久,无人回答,遂道,“既然诸卿均不能另举贤能,朕只好拜景隆为大将军了!”
“虽无能将,亦不能让曹国公挂帅。贻误了大事怎能了得?”监察御史韩郁出班奏道,“倘若国无能将,不如就此罢兵,与燕王讲和!燕王虽有不忠,但终是孝康帝之手足,陛下之叔,设若重修旧好,量他也不会……”
“韩爱卿差矣!”建文帝打断监察御史韩郁的话,“近年之情,足可见皇叔不臣之心,朕躬岂能一再忍让,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陛下英明!为社稷计,我等万万不可侥幸与贼讲和……”方孝儒、黄子澄等众臣齐声说道。建文帝点头。
“李景隆听旨!”过了片刻,建文帝遂向李景隆说道,“朕且拜卿为讨燕大将军,并赐天犀玉带。出师之日,朕再三祭天于南郊,还将亲为大帅饯行于城北龙江驿上,朕眸望北国,时时都在听候爱卿佳音。讨燕乃保国大计,望卿努力奋勇,万勿负朕之重托!”
建文帝含泪说着。曹国公李景隆伏在阶前激昂听命:“臣本不才,却蒙国恩,受封国公,誓死不忘朝廷!”
“曹国公将如何布置全军?”建文帝接着问。
“留下一支军马驻守中都凤阳,此兵仍由骁将王平统领。其余大军直抵真定,而后招集北方诸军,合围北平,以威胁燕王。”李景隆答道。
接着,百官继续争论。
“陛下容禀,据前方战报所言,此次老将军炳文出战失利,虽是炳文用兵失误、杨松轻敌之过,然而,尚有一个至命原因:陛下‘不杀皇叔——燕王’乃是绑缚将士手脚之羁绊!”
过了一会,正当建文帝将宣布退朝之时,侍讲方孝儒出班奏道。众人闻后大惊,顿时一片寂静无声。
“先生之意?”帝附首问孝儒。
“军师程济夙之死已令人痛心!”孝儒慢慢说道,“当初若能允其射杀燕王,军师程济夙岂能亡命?而死者乃是燕王矣,燕王既死,叛军群龙无首,岂不自乱,何有炳文后来之败?”
满朝见孝儒矛头直指万岁,都不敢言。全场又是一时沉静。
“方先生之言极是!”殿下,御史连楹和左佥都御史景清同时叫道,“陛下不能再自缚手脚了!如此下去,削藩之战如何取胜?”
“出战失利,罪在将帅!大胆的连楹、景清,尔等小小的御史,也要教训万岁么?”左都督徐增寿突然跳出来叫道,“‘不杀燕王’乃万岁的仁义之举,岂能诽谤?”
“左都督差矣,‘不杀燕王’实为我军此番失利的一大原因。朝廷应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后岂能再‘不杀燕王’?”此时黄子澄等也纷纷发表意见。一时间满朝大乱。
“众卿稍安勿燥!”少帝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杀燕于心不忍,倘若不杀燕王,朕削藩之战难以取胜,实在令人难以定夺。再次出兵,能否直接殊杀燕王,朕当与吕太后商议后,重新审察!公等且先退朝……”
建文帝说罢,众人遂纷纷退出。曹国公李景隆拿着出兵圣旨,出宫之后,率军绕城向北进龙江驿去了。
左都督徐增寿下朝回到府中,长吁短叹。
“老爷为何总是闷闷不乐?是前方战事紧张否?”徐夫人见状急切地问道。
“非为前方的战事也!今日在朝堂之上,少主被方孝儒、黄子澄,还有连楹、景清之流挑拨,这次恐要下达杀燕王的圣旨了!”左都督徐增寿忧郁地说,“燕王徐妃本是我姐,我与燕王素来交好,近日事变,我也多蒙燕王垂爱,倘若此次我不能为燕王阻止这股杀燕之风,我将无颜以见燕王矣!”
“为今之计如何处之?”徐夫人焦急地问。
“当今吕太后是对懿文太子和燕王的皆为交好之人,其位只在当年的马太后之下,当今万岁对她也十分敬重,你与吕太后有一面之交,不如你即刻进宫面见太后,以述其详。必竟老太后也不愿皇家叔侄相残呀!”左都督徐增寿说。
徐夫人点头称是。说罢,徐夫人拿着徐家御赐黄牌,驾车匆匆向皇宫而去。
左都督徐增寿等待徐夫人走后,想着朝中伐燕之事,甚为忧虑。
“曹国公李景隆数十万大军北上,加上此番燕王可能失去了‘不杀’的护身符,燕王之命,危在旦夕矣。我身在朝中,若不能为燕王设法保驾,恐日后在燕王处难脱干系!况且燕王本是我晋升的依靠呢!”徐增寿自言自语道,“我不如趁景隆未出师之前,与之交涉一番,或可对燕王有所益处!”
想着,想着,徐增寿赶忙命人备马,带了一干人匆匆向城北龙江驿而去。
“曹国公安在?”一到李景隆大营,徐增寿就急风暴雨似地大叫。
“何人……”李景隆闻声从帐内跑出,见了增寿,立即笑道,“原来是左都督大人驾到!本帅出征,岂敢有劳都督前来……都督有何吩咐?”
“国公此次出征,功劳盖世,末将特来送行,并有几言相告!”增寿上前执手说道,“国公出征讨燕,非同小可。以前国公南征北战,可以一意冲杀,力争取胜。而今日乃皇族内部之争,安知胜负祸福?”
“都督所言极是!”李景隆激动地拉着徐增寿的手,告增寿道,“本帅此番出征,也正有此顾虑。是进是退,本帅进退维谷,难以定夺!”
“末将与国公数世至交,又同为高皇帝部属,因此有话在心,不能不说!”增寿道。
“但说无妨,本帅洗耳恭听!”李景隆急切地催问。
“国公此去,多有艰险!”增寿说,“国公挥军数十万,若不能克敌制胜,朝廷将治国公以无能之罪;倘若一时打败了燕王,燕王终究势大,不可完全被你战胜,而一俟日后燕王得势,国公将何以面对燕王?”
“都督之言,一语中的。亦本帅忧虑之症结!”景隆听了倍感激动,并立即向增寿求道,“今日之事,本帅将何以处之?都督既已知此症结,必也知解结之法。还望都督明示!”
“进而不围,围而不打,打而不力,避实就虚,以保双方力量。岂乃延迟时日,敌我共保之计……”增寿说,“只有如此,才可保敌我兵将,亦可保国公身家性命也!”
“都督至理名言,本帅永远不忘。都督乃本帅恩人,本帅再三拜谢!”景隆听罢,热泪盈眶,执意下拜,却被增寿一把拉住。
“国公功高位显,末将岂能受此大礼?如此折杀末将了。”增寿说,“况且我等本为至交,来日方长,何必今日如此客气?”
二人说罢,徐增寿如释重负地策马,引人回府去了。
再说,徐夫人离开徐府后,来到吕太后的寝宫,却见少主正在其中,与太后、庆城郡主等人在谈话,慌忙跪拜,退到一边。
“那位是中山王家的人吧,不妨且进来一同谈话!”吕太后见了,忙笑着向徐夫人说。
“臣妇是徐增寿的……”徐夫人进来跪在地上,轻声说道。
“太后,她是左都督家的!”庆城郡主告诉吕太后。
“哦,是左都督夫人,老身曾经见过!”未等徐夫人说完,吕太后就赶紧说道,“徐府的人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先说你的事吧!”
“大后、皇上容禀……臣妇此来是求……太后切勿信了朝中外人……挑拨离间,让皇上下达杀燕……”徐夫人断断续续地说着。
“老身方才也正与皇上谈论此事呢。请夫人放心,老身将想方设法,阻止这叔侄相残的悲剧。”吕太后认真地告诉徐夫人,接着回头向坐在一旁的少主说,“请皇儿听老身一言,向出征的李景隆再颁一张‘不杀燕王’之旨!”
少主听了点头,并向站在一边的太监小林子吩咐了一声,小林子急忙转身出去了。这里边,庆城郡主送徐夫人走到门边。
“夫人勿忧,我等谁人不想息事宁人?大明这些年来,战火太多,杀人已经不少,我等再不想看到同宗相残呀!”在宫门口,庆城郡主对徐夫人说道。
“有烦太后、郡主了……”徐夫人再三拜别了庆城郡主。
在京城北郊神策门外,太监小林子引着一帮人,拿着建文帝圣旨急匆匆向龙江驿奔去。将到驿边李景隆军前时,迎面碰上了方孝儒。
“中官何事如此急迫?”孝儒问太监。
“万岁又下‘不杀燕王’圣旨了。”小林子忙将圣旨向孝儒展示了一下后,说道。
“唉,万岁果然……”孝儒闻罢耷下头来,叹了一口气。
第297章 铁蹄王师三不胜【2】()
侍讲方孝儒从城北龙江驿回府时,已到月出三丈时分。
“先生为何此时方归,朝廷出师不利否?”结发老妻郑氏不安地上来问方孝儒。
“唉,而今朝中朝外尚有百万大军,讨燕之战胜败不在兵力,乃在于万岁决断。少主如今仍颁‘不杀燕王’的圣旨,前方将士何以制胜?”孝儒叹道,“况且,景隆本来就是位优柔寡断、华而不实之人,对待燕王,他又是畏首畏尾,此次出征,又加‘不杀燕王’的圣旨制肘,其胜负难料矣……”
“先生将何以说服万岁?”郑夫人问孝儒,并接着忧郁地说,“……此战不胜,我家危矣……”
“夫人所言极是!今若不能胜燕,国将亡,岂有我家?身为大明臣子,孝儒将不负先帝高皇之托,也不能负今上少主知遇之恩,愿以我血溅燕贼……”孝儒感慨道,“只是到那时,‘复窠之下无完卵’,我方氏一门凶多吉少,恐无宁日矣……当年泰山大人将你下嫁于孝儒,本欲求得来日方门封妻阴子,共享富贵!岂料……唉!”
“妾虽非出身名门,然而也略知妇德,自从来你方家数载以来,随夫北往巴蜀,西来京城,每日里朝夕劳碌,并非贪图富贵,妾既有先生,死也无憾。”郑夫人说,“只是浙江孝友一门或可招至不测,如何?”
“不如且早日向阿弟说明,乞其见谅。我一介书生,虽尽力辅佐少主,恐也不能力挽狂浪。不能卫国,岂能保家!”孝儒感叹道。
“少主今既不能从先生言,先生不如急流勇退以自保?”夫人说。
“孝儒今生只此少帝一主,别无二心,无意做行尸走肉,苟且偷生于乱世。”孝儒道,“孝儒不能力挽狂澜,不能说服少主,乃孝儒之过矣!为人臣子,孝儒不能诽谤其君。今日之计,孝儒唯有力谏少主,我与国家共存亡而已。”
“唉,先生何必过于自谦自责?先生既已尽力尽忠,国家虽或有不测,也不必……”郑夫人叹道,“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