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学。”王庶道。
“商学则是一些经商之学,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交税,各地的风土人情等等,都在商学之中。”王庶又道。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什么?”赵谌道。
“那日里陛下曾经和我说过,全国学堂应该规范化,微臣回去仔细的思考,各地的学堂可以分为各个年级,每个年级所学也不一样,第一年入学,只需要学会简单的识字即可,第二年则要学习论语、简单算学,之后依次加深难度。”王庶道。
“很好!”赵谌点了点头。
“陛下,制定书籍,之后散发全国,所需的钱财实在是太多!尤其是陛下所说,实学书籍以后或许会增加新的内容、改进旧的内容,这样一来,需要的银钱就更多了!印刷书籍,首先要雕版,几年一变,实在是不好。”王庶道。
第580章 变革2()
“雕版?雕版印刷?”赵谌道。
“是的!陛下,您或许不知道印刷术的工序,首先便是要制作雕版,这十分的困难,并且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王庶道。
“王庶,你没有听说过活字印刷吗?”赵谌有些惊讶的道。
“活字印刷?这是什么?”王庶困惑的道。
赵谌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了一丝无奈的表情来。
活字印刷本来是北宋初年毕生发明,距今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但是到了现在,王庶竟然没有听说过活字印刷!历史上,活字印刷术确实是中国发明,只是活字印刷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用!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虽然有活字印刷的书籍出现,但是数量极为稀少,活字印刷一直没有成为中国印刷术的主流!等到了清朝末年,洋人靠着船舰打破中国的大门,进入中国之后,因为洋人要印刷圣经,这才将经过西方改良的铅字印刷传进了中国,中国人这才大规模使用活字印刷。
“陛下,这很重要吗?”王庶道。
“国人不看重实学,只看重儒学!从古到今,我中华发明众多,但是都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真是可惜可叹!关于教材,主要是下发给各个学堂的老师,一开始可以用誉写,不用印刷!至于活字印刷术,你回去之后找找相关的资料,百年前就有人发明出这个东西来了!”赵谌道。
中国古人四大发明闻名于世,尤其是其中的造纸术、印刷术,这是欧洲文艺复兴、传播文明的重要工具,可惜在中国只有造纸术流传开来,活字印刷一直没有传播开!至于四大发明的火药,在中国更是使用范围狭窄,在西方反倒被发扬光大!
从古到今,中国的读书人只想着要做官,从来未曾将书中的知识用在实学之上,对于实学的重要发明,读书人也根本不放在心上,这些都让赵谌叹息不已。
“看来除了教育、科举改革之外,还要在整个国家鼓励创新、鼓励发明,给予创新者以重大的奖励,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创新的氛围!今后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赵谌暗暗道。
“微臣回去之后便会去查看这活字印刷术。”王庶道。
“教材除了儒学、实学之外,我看还应该再加上一项。”赵谌道。
“陛下请说。”王庶道。
赵谌站立在窗前,沉默了许久,道:“将朕的一些话语汇集起来,让学堂学习。”
他主要是想要将自己心中的一些民主、创新、开拓的精神写出来,用以冲淡儒学的中庸气质,改造国民。
“陛下,这本就是宣传处应该做的事情,微臣疏忽了,学堂里必须学这些。”王庶急忙道。
“朕给你三个月的时间,你先编写出一套简单的书籍来,然后给朕查看!另外,现在就将消息散发出去,告知百姓,朝廷即将进行大规模教育改革。”赵谌道。
“微臣明白!”王庶点了点头,这才告辞离去。
赵谌站立在窗前,看着外面,外面现在竟然阴云密布。
“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中原大地虽然受尽了磨难,但是许多腐朽文人也同时被清除!眼前的中华大地好比是一张白纸一样,我可以在上面任意的作画!这教育科举改革对于我来说只是动动嘴皮子、说说话,但是真正实施起来需要的人手之多,花费的金钱之多,社会的影响之大都将超乎想像!教育改革顺利进行之后,科举改革自然也能够顺利进行!通过教育改变国民思想,让国民重视实学,重视创世,愿意开拓,这样一来,即使没有其他的改革,十年之后,百年之后,中国定然要比现在强大得多!中国现在之所以强大,那是因为外族入侵,我们的潜力被逼迫了出来,而以后则是不用别人逼迫,我们也会显得强大无匹。”赵谌暗暗道。
******
已经到了麦收季节,天空中阴云密布,燕云地区的农民们都在抓紧时间抢收庄稼。
下午的时候,燕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吏、守城的将士都纷纷出动,帮助燕京周围的百姓收割小麦。
在燕京城以南十余里的地方,天色越来越黑,渐渐的小雨下了起来,又过了小半个时辰,所有的小麦才收割完毕。
这个时候天空中开始电闪雷鸣,雨越来越大。
一个老农全身湿透闯到了村口的屋檐下,几个中年人迎了过来。
“老刘头,你们家里的小麦收割完了吧?”一个中年人道。
“总算是收割完了!多亏了军中的那些小伙子帮助!”这老农一边擦拭身上的雨水,一边欣慰道。
“大宋和大辽果然是完全不同!”有一个中年人乃是契丹人打扮,此刻突然开口道。
“这是自然!如果是当年辽国统治之下,他们的官吏、军队不来欺压我们就好了,哪里会帮助我们收割庄稼?”老农点头道。
“是啊,现在的朝廷、皇帝都远远胜过以前的朝廷、皇帝!”旁边众人纷纷开口道。
“你们知道吗?刚才还有一个官员问我咱们村子里谁种田最好,你猜怎么着,他们竟然去了东头的钱家,向钱家人询问种田的法子!”远处有一个年轻人冒雨跑了过来,之后冲着这些人道。
“还有这样的事情?他们询问这个做什么?”老农惊讶的道。
“我听说朝廷要编写农书!”年轻人道。
“哦!”老农点了点头。
中国古代农业方面的书籍很少,即使有也脱离大众,大部分都是一些奇思妙想,不接地气。
“朝廷很快要在全国各个州县开教育、办学堂,到了那个时候,学堂里面的学生也要学习农学!”年轻人道。
“学堂里面的学生学习农学?”这一下子老农呆住了。
“你这是胡说八道吧?学堂里面学的都是圣人之学,怎么会学习农学?”
“是啊!什么时候学堂可以学农学了?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情!”
周围人七嘴八舌道。
“绝不骗你们!这学堂和以前的学堂也大不相同!这些学堂里面的老师都是朝廷供奉,家里贫寒的学子都可以入学!不过那官员说朝廷钱财有限,一开始的时候公办学堂的数量不是很多,但是渐渐的会越来越多!一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才能进入公办学堂,其余的仍旧在私塾!但是不论是公办学堂或者是私塾,都要学习农学!据说加入农学乃是陛下的旨意!陛下说,他要用几十年的时间让天下孩童都可以入学,而且今后进入学堂不仅仅是为了当官,更多是为了增长学识,可以用于实际!”年轻人道。
“这如果不是为了中举当官,谁去上学?”老农摇头道。
“老刘头,话不能这么说!我们的孩子能识字,能够通过书本增长见识,这也是不错的!而且,那公办学堂中根本不需要花钱,只要每天带着吃食过去即可。”年轻人道。
“不用花钱,还有这样的好事?”老农惊讶的道。
“据说是陛下将农学称之为实学,今后这科举也要考实学!陛下说了,如果只读圣人之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明事理,如何能够治理地方?”年轻人又道。
“陛下这话说的不错!我就不明白一些读书人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是靠着什么来当官?难道懂得几句之乎者也就能当官了?想想也不对啊!”老农这一次赞同道。
“不错!如果官员懂得如何种田,定然能够更好治理地方。”
“以我看来,这实学比儒学顶用的多。”
周围的农人议论纷纷,对于科举考试加入实学,他们倒是非常赞同。
******
大海之上,波涛滚滚,此刻一艘大船正在海上穿梭。
船头站着十几个或老或少之人,这些人竟然都是掌柜、帐房之类的打扮。
“听说朝廷要编写算学之书,我等乃是江南算术最好之人,因此朝廷将咱们接到燕京去。”一个头发花白的掌柜模样的人满脸笑容道。
“我还听说今后天下的学堂之中都要学算学,这可是一件大好事!算学可不仅仅是用于商贸之上,平日里家中也能用到算学!朝廷当官,各种统计,也需要算学!”一个中年人道。
“是啊!我等可以参与算学编写之事,等到了将来,我们也能名留史册!我还听朝廷的人说了,陛下要亲自接见我们!”一个最是年轻,看起来只有二十出头的帐房道。
“陛下这一次是要变法了!科举从隋唐到现在,已经有五六百年的时间了!其实隋文帝、隋炀帝初创科举的时候,还有算学、律学等课目,可惜到了唐时,算学、律学已经不被重视,等到了我朝,算学、律学干脆被彻底废除!陛下这一次又要再次加入算学!”一个秀才打扮的人摇头晃脑道。
“陛下并非是将算学独列一科,听说今后科举考试,无论是儒学、算学、农学,各种科目都要有所涉猎!”那中年人道。
“都要涉猎?如此一来,科举更难了!”最先说话的那掌柜道。
“这个就不知道了!不过我听那些接咱们来的官吏们说,科举需要的是知识广博,而不是学问精深。科举不是挑选学问家,即便是儒学大家,如果不懂实学可能也无法中举。中举之后的待遇和以前可能也大不相同,未必能够一步登天”中年人道。
“听说除了算学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工艺人也被请到了燕京!咱们这些人本来都被人说精通‘奇技淫巧’,世人轻视,现在陛下竟然重视‘奇技淫巧’,实在是我辈之幸也!”
“我算学虽然不是圣人之学,但是世人称之为奇技淫巧,实在是有些过了!”
就在他们的议论中,这大船越行越快,距离天津卫也越来越近。
第581章 高丽来使1()
这一年的六月份,北方小麦再次获得了大丰收,粮食产量还要超过去年。
去年赵谌刚刚收复中原、燕云没有多长时间,虽然中原、燕云的百姓都得到了土地,但是这些土地荒废时间太长,肥力有限,一直到了今年土地才完全恢复过来!而且,去年农民手里没有多少农具,到了今年的时候农具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去年!去年他们所用的种子大都是一些沉粮,今年的种子则是精心挑选!因此今年的粮食产量超过去年也就不意外了。
教育、科举变革之事已经传遍了北方民间,江南精通算学之人以及其他的一些“奇技淫巧”之人都已经朝着燕京城而来。对于这件事情,绝大多数百姓持支持态度,不过也有一些百姓对这件事情毫不关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秋天该种些什么作物,保证秋天也能够收割一些庄稼。
夜晚,凉风习习,此刻在燕京城以南的一个小院之中,四个儒生正坐在一起喝茶聊天。
他们的脸上都带着淡淡忧虑。
“陛下要变革教育,加入实学,从今以后这天下学子都要学习实学了!这件事情实不知是好是坏!你我即使在战乱之时也没有忘记读书,可是读的都是圣人之学啊!”这四个儒生的年纪看起来都不小了,其中一人道。
“据说科举也要加入实学,实在是荒谬!”又有一人道。
“你我本来准备要参加科举的,可是现在加入实学,其中有农学、算学等等,我等都是一窍不通,如何科举?”
“不如你我四人再联合其他的一些儒生,向陛下上书,让陛下不要变革祖制!”
“只怕是不行的!天下战乱多年,我等儒生数量大不如前,前段时间李纲、李若水几位大人联合燕京儒生向陛下上书,当时也只有几百名儒生而已,现在我们四人更加不可能联合到多少儒生了。而且,我等儒生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如果是在江南,那里的儒生数量还稍稍多一些!”
“江南只怕也不行,当年建炎皇帝到了江南之后,一心想要抗衡当今陛下,也无心举办科举!帝王不愿意举办科举,天下还有谁愿意读书?读书无非是为何当官而已!江南现在的儒生数量也大不如前!”
四人都在那里唉声叹气。
“我有一个表哥在军机处,中午我去找他,本来以为他能给我透露一些消息,谁知他什么都不说,哎!”
“我仔细想过了,科举之中即使加入实学,应该也没有什么困难的内容!试想,陛下现在才命人编写实学书籍,书籍都没有,如何能有困难内容?”一个儒生突然道。
“赵兄说的不错!科举中即使加入实学,应该也非常的简单!我们应该能够应付!”
“我看我们这些天可以去学一些简单的算学、农学,将来好应付科举。”
“只能这样办了!”
四人议论了许久这才散去。
******
山海关以南,这里有一支十万人的生产建设兵团存在!
这里本来是一片荒芜,不过生产建设兵团到来之后,这里已经有了无数的村镇、农田!
青年们白天种田,晚上则是聚集到一起学习识字。
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乃是书生出身,不过生产建设兵团中很少讲一些高深的儒学知识,即便讲也仅仅是论语、诗经等等。
也有一些青年自己学习,读一些较为深奥的史书。
教育、科举变革的消息也已经传到了生产建设兵团之中!
“陛下加入实学是应该的!儒学仅仅是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学了那些固然不错,可是实学却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对于务农、经商都大有好处!”
“不错,自古以来少有读书人学实学的!读书人读书仅仅是为了升官发财,真是荒谬!现在陛下将实学加入学堂之中,天下人读书不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处理世事,这才是正道!读书本来就不应该只为了做官!我还听说陛下改革科举,从今以后不再以科举定终身,科举之后不再是官员,而是先从吏员坐起,如果做得好,如果真的有才能,这样就能高升!如果没有才能,没有本事,那即使科举的再好也难以当官!”
“听说有不少儒生反对陛下,那些儒生心中只考虑自己,从来不考虑世人!学了儒学就可以高高在上吗?我看不是这样!”
青年们也在议论纷纷,也有一些青年对“科举”感兴趣,准备参加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不过科举的具体形式,他们仍旧不太清楚,现在一切只是猜测,他们唯一知道的是科举将会和以前完全不同!以前科举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需要一步一步去考,而将来的科举可能已经没有那些划分,只要通过科举便能进入官府之中当差!其实赵谌的科举已经类似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