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娘子!”罗洛浑强迫自己应该对若雪恩爱如初,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告诫自己:若雪没有错!若雪没有错!若雪没有错!
可是,他说出的“娘子”二字,明显没有了往日的情愫,显得干巴巴的。
若雪无奈地笑了笑。她走到书桌前,拈起桌上的徽墨,放入砚台里,轻轻地磨了起来,书房里静静地,只能听到轻微的磨墨声。
“公子是不是晓得了什么事情,能否说给若雪听听?”
罗洛浑知道,事已至此,彼此间没有必要再遮遮掩掩了。他仰靠在榻上,长叹一声:“若雪,我已经知道了,姜毅就是那个和你入过洞房的人。”
若雪微微一怔,没有说话,继续磨墨。
“这几天,我一直在等,等你主动向我说明。可是,你没有来。为什么?”罗洛浑道。
“公子,若雪前思后想,之所以未向公子坦白,是不想让姜毅的出现打乱我们的生活。”
“可是,我真的在盼望着,你能向我袒露心扉。”
“公子,你还记得当初在梅林是如何开导若雪的吗?正是因为你的那些话,让若雪重新鼓起了迎接爱情的勇气。可是,今天的你,为什么却要纠结你曾经毫不在乎的事情呢?”
“我……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
“公子,若雪自信,若雪就像自己的名字,一如那梅林中的雪花,洁白无瑕,即便融化了,也是清澈的水珠。若雪没有向公子隐瞒任何事情,若雪的心是干净的。”
“我知道,这些我都知道,我知道你没有错。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想到那个姜毅曾经与你……我就寝食难安。我这是怎么了?我罗洛浑不是那小肚鸡肠的人哪,我怎么会这样?”
“公子,我们夫妻之间是坦诚的,彼此从未隐瞒任何事情。你不能因为姜毅的出现,就自寻烦恼啊!”
“别说了。若雪,你让我静一静吧,我想一个人独处些日子。”
罗洛浑痛苦地埋下了头,不敢再看若雪。若雪的眼眶湿润了,继而,一颗晶莹的泪珠滚落了下来,一颗,又一颗……
……
顺治皇帝要去围场狩猎了,特别邀请姜毅同行。姜毅本想尽快带卉娘去见晋儿,但顺治邀约,只能把晋儿之事往后推了。卉娘很体谅姜毅,劝道,既然已经有办法救出晋儿,早几日晚几日无妨,毕竟,跟随皇帝出行这件事更为重要。
这是一次小规模的狩猎,但随行的御林军加上宫女太监,人数也不少,浩浩荡荡地一路向东行进。
姜毅虽然只带了一个随从,但他们两人在整个队伍中特别显眼,因为,只有他们俩是大明时期的穿着打扮。
顺治很黏姜毅,非要和姜毅骑在一匹马上,唬的姜毅连连摆手:“不可不可,皇上乃万乘之躯,怎能和我同骑一匹坐骑?万一马匹受惊,惊了圣驾,我可担待不起。”
孝庄在车中笑道:“姜特使,你就答应了吧。皇上这是去狩猎,哪有那么娇贵?大清的皇帝本来就是马上皇帝,皇上年幼,更应该多多锻炼才是。”
孝庄有话,姜毅不好再推辞,只好把顺治的鞍恚Х旁诹俗约旱陌绊'前,先把顺治抱到马上,然后自己上了马,搂着顺治,缓缰而行。
一边走,姜毅一边给顺治讲起了故事。姜毅的这些故事,多是从村里的老少爷们那里听来的,鬼呀神呀,天宫地府的,特别稀奇。顺治平时在宫里听到的,都是一本正经的四书五经,突然听到这些稀奇古怪的故事,非常着迷。姜毅讲完一个,顺治马上要听第二个。
但是,骑马陪在一旁的顺治老师却听不下去了,这都什么呀?这个姜毅真是的,这不是把皇上当成冒鼻涕泡的小孩子了吗?哪有给皇上讲这些的?他到了孝庄车前,道:“太后,您都听到了吧?怎能给皇上讲这些呢?您快制止姜毅吧。”
谁知孝庄也听入了迷,她笑道:“老先生多虑了,皇上狩猎就是出来散逛散逛的,就让他痛痛快快地玩玩吧。皇上这么小就登了基,也够他受的了。像他这个年龄,平常人家的孩子还到处疯跑呢。”
“是!是!”老学究诺诺连声,只好退后。骑马跟在姜毅身后,怎么瞅姜毅怎么别扭,看这家伙,一身的明人装扮,却偏偏搂着我大清皇帝。这画面,也太不协调了吧?
顺治一行在遵化的汤泉行宫住了一宿,第二天径直来到了景忠山下,蓟镇知府、蓟镇总兵官早就候着了。君臣见礼之后,顺治、孝庄上了抬撵,其他人等步行相随。
蓟镇知府一边紧随着向上攀登,一边呼哧带喘地介绍起景忠山的景色和传说,但他的这些介绍都太文雅了,刚刚听过姜毅俚词俗语故事的顺治,向姜毅招手道:“姜特使,你不就是蓟镇人氏吗?这景忠山有没有像你讲的故事那样有趣的事儿?”
“有啊,当然有了。我给皇上和太后讲一个景忠山的传说吧。”
孝庄抿着嘴,微笑着点了点头。
“皇上,太后,你们看,景忠山风景秀丽,世所罕见,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就是严重缺水。这是为什么呢?传说,玄武大帝和碧霞元君同为师兄妹,他们云游天下,都想为自己寻找一处清幽静修的地方。这天,玄武大帝从云端看到景忠山青松蔽日、飞瀑流泉,认为此山非常有灵气,于是降下云端,从山上到山下走了一遍,特别满意,就摘下帽子放在山顶做为记号,然后去请各方神仙同贺。
“玄武大帝走后不久,碧霞元君也云游到此,同样发现景忠山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妙境,可是降至山顶一看,玄武大帝的帽子已经放在那里了,知道已被师兄抢先了一步。但碧霞元君不甘心,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从头上拔下一根金钗插入土中,又把玄武大帝的帽子扣在上面。
“各方神仙齐聚后,玄武大帝和碧霞元君争论起来,玄武大帝说景忠山是他先占下的,有帽子为证。但碧霞元君却说,师兄,你在山顶放帽子时,怎么没有仔细看看有无别人的东西?碧霞元君拿开帽子,不慌不忙地从土中拔出金钗,冲着师兄得意地一笑。
“玄武大帝大吃一惊,很快意识到这一定是碧霞元君搞的鬼,但面对物证却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玄武大帝恼羞成怒,暗想,我得不到景忠山,你也别想好。回手用帽子一兜,带上景忠山的水,悻悻而去。碧霞元君急忙去追,只拽下了一滴水,溅到了山顶的南侧。这,就是景忠山为什么水源奇缺的传说。”
“讲完了?”顺治坐在抬撵上,歪着头问道。
“完了!”姜毅笑道,“皇上,你可知那滴水现在在哪里吗?”
“在哪里?你快说,快说呀!”顺治急切地问道。
“是啊,那滴水现在在哪里呀?”孝庄也笑着问道。
这时候,姜毅发现,一个坐在抬撵上倾听故事的孝庄,要比紫禁城里母仪天下的孝庄可爱的多。
姜毅笑道:“一会儿,我来领路,在山南有个知止洞,洞里常年滴水叮咚,那滴水就落在了知止洞内。现在,有位高僧就在知止洞内面壁修行,已有九年。”
“哦!那我一定要去看看。”顺治上来了小孩脾气,小手猛拍抬撵,“快点走,咱们快点走呀。”
到了山顶,顺治、孝庄和众位文臣武将游览过三忠祠、玉皇庙、碧霞宫,赞不绝口,孝庄叹道:“这景忠山还真是奇特,确实是儒释道和谐一山呀。”
三忠祠里供奉的是诸葛亮、岳飞、文天祥。姜毅以为,孝庄看到以抗金、抗元闻名天下的岳飞和文天祥,一定会有些尴尬,因为清和金、元一样,都起源于塞外,弄不好,还沾亲带故。
但出乎姜毅的意料,孝庄没有,没有任何尴尬。她甚至还恭恭敬敬地为三位忠臣上了香。
姜毅心中感叹,看来,真应了那句老话:忠臣孝子人人敬,佞党奸臣留骂名!
第264章 妙答顺治()
走的乏了,孝庄和顺治被请入禅房小憩。早有人将备好的三屯营火勺和几样精致小菜摆了上来。
蓟镇知府介绍道:“皇上,太后,这火勺是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传下来的,不仅入口酥香,而且放上一个月也不会坏,可以当做军粮呢。”
知府大人又指着一碟香椿芽拌豆腐,道:“这碟香椿芽拌豆腐,看起来平平常常,但吃起来可是味道绝佳呀。特别是这香椿芽,用的是景忠山独有的红香椿,红梗红叶,色泽鲜艳,口感鲜美,味道香醇。采下的香椿芽无论大小均为五瓣,用热水浸泡以后汤色鲜红,而其它地方的香椿是没有这个特点的。”
“还有更奇的,红香椿往年都是春天冒出嫩芽,到了夏秋这个时候,叶子已经变肥变大,无法食用了。但偏偏今年,时令已经过了夏秋,但偏偏有的香椿树又冒出了嫩芽,正好摘下来献给皇上和太后尝鲜。看来,我大清皇上和太后真是洪福齐天呀,连时令都特意为皇上和太后让路了呢。”知府大人又补充道。
听了知府大人关于时令的话,姜毅差点没笑喷,这些香椿芽不过是一直放在冰窖里的,哪来的什么时令为皇上和太后让路?这位知府大人大言不惭地信口开河,难道不怕犯了欺君之罪?
但是看孝庄温和的脸色,竟然是默默地接受了这种说法。
哦!姜毅明白了,皇家更需要给自己镀上一层神秘色彩,特别是刚刚入主中原的大清爱新觉罗氏,而这位知府大人恰恰是深谙其中奥妙呀。
孝庄尝了尝红香椿,频频颔首:“嗯,是不错,这景忠山红香椿如此可口,我看,以后就作为贡品吧。”
蓟镇知府闻言大喜,趴在地上叩头道:“多谢太后!皇上和太后指定景忠山红香椿为贡品,乃是我蓟镇万千百姓之福啊!”
在姜毅的引领下,顺治和太后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了山南的知止洞。性在和尚已经候在洞外。众人看性在虽然衣衫破旧,但干净整洁,且举止得体,不卑不亢,不由暗暗称奇。
顺治好奇,进入洞内查看了那滴水之处,拍手叫到:“额娘,这里真的有哟。”
孝庄知道那些传说多是人们的附会,微微一笑。两位太监急忙把顺治扶出洞外。
顺治走到性在面前,拉住性在的手,道:“你就是性在师傅吗?姜毅和我提起过你,说你已经在这山洞里面壁九年了。”
“皇上,贫僧就是性在。”
顺治发现性在和尚的头上冒着热气,手心发烫,不由好奇地问道:“性在师傅,你的头上为何冒热气啊?”
性在双手合十,恭谨答道:“皇上,性在头上冒的是佛家迎君瑞气。”
性在这句话回的很有水平,众人不由暗暗称奇。
“性在,你的手怎么也这么热呢?”顺治摸着性在的手,又问道。
“皇上,贫僧终日烧香持火,所以手是热的。”性在道。
顺治又摸了摸自己的手:“可是,为什么朕的手这么凉呢?”
性在一怔,小顺治可能只是随口一问,但自己若是随便一答,便显得没意思了。
姜毅也为性在捏了一把汗,手凉可能是在山中受到风吹的缘故,也可能是顺治今天身体不太好的缘故,但性在总不能实话实说,说皇上身体受了风寒。你又不是御医,凭啥那么说?
“皇上的手之所以凉,是因为皇上兵权在握呀。”性在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众人知道,性在这是在利用“兵”与“冰”的谐音,来回答顺治的问题。大家都在心底对性在刮目相看。
顺治想起姜毅刚刚讲过的那个传说,又问道:“你为何不去别的山上修行,却偏偏选择了景忠山呢?”
性在指了指山上的青松翠柏,道:“苍松翠柏满青山,景忠佛光佑真主。”
这一次,性在又用“满青山”的青字,暗喻了大清的“清”,还赞颂了顺治为真主。
顺治指着又粗又高的松树问道:“这是什么树呀?”
性在答道:“这是万年青。”
在这里,性在巧妙地用“万年青”比喻“万年清”,借指大清江山万年长青。
众人对性在的回答更感新奇了,有的人已在一旁悄声议论开来。
性在的回答,巧妙地迎合了满清入主中原后,渴望江山永固的特殊心理。虽然有很多恭维的成分,但回答的巧,回答的妙。孝庄面露微笑,频频点头。
顺治看额娘高兴,当场宣布:“性在,等朕狩猎完毕回京后,即宣你入京,为朕讲经传法。”
“阿弥陀佛!谢主隆恩!”性在拜谢道。
看性在和尚并未拒绝入京,姜毅不禁心中纳闷,按照常理,出家人倡导静修,是不愿意再入红尘的。性在面壁九年,修行的意志已经无比坚定了,他怎么会如此痛快地答应了顺治的邀约?
想到上一次性在所说的那些话,姜毅心中揣测,难道性在要一展他的抱负吗?
……
数日之后,顺治一行来到了围场。
围场这个地方既有辽阔的草原,又有茂密的丛林,珍禽异兽众多,确实是行围打猎的好地方。御林军扎下大帐,奉迎皇上、太后入帐,当地官员纷纷前来请安。
一连几天,狩猎颇丰。顺治虽然年纪尚小,但不愧是努尔哈赤的后代,上马飞奔,提弓射箭,竟然样样不输成人。打下的十几只狍子、兔子、野鸡被侍卫们挂在树干上炫耀,每每经过,顺治都要骄傲地扬起下巴颏,那意思是:看,这些可都是我打下的。
孝庄帐中闲坐,忽然想起了自己嫁到元上都的一位姑母,算起来,姑姑侄女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见面了。孝庄叫来御林军统领,问道:“雅和泰,围场这里距离上都还有多远哪?”
雅和泰道:“没有多远,也就两三日的路程。太后有什么吩咐吗?”
孝庄道:“雅和泰,我想去上都看看我的一位姑母,你看可以吗?”
雅和泰想了想,道:“太后,按照您的吩咐,咱们这次出来,并没有打出皇家的旗号,很多百姓并不知道皇上和太后到了。这给我们御林军的护卫带来了很大好处,这一路一直平平安安的。此处距离上都很近,太后要去,当然可以,无非就是多往返几日罢了。”
孝庄道:“那好,你在围场陪着皇上,派个人护送我去趟上都。”
雅和泰是孝庄当初出嫁时从蒙古科尔沁部带过来的,不仅是孝庄的贴身护卫,更与孝庄有着浓浓的亲情,当即说道:“太后,我亲自带人护送您去上都。”
孝庄想了想,皇上这边除了御林军,还有随行的兵部侍郎坐镇,又有围场知县相陪,应该不会有什么事的。雅和泰要亲自护送自己,去就去吧,快去快回。
雅和泰带了一队人马,护送孝庄前往上都。
孝庄自以为行踪隐秘,没想到还是走漏了风声。当他们出现在距离上都已经不远的一片草原上时,一双双锐利的眼睛已经死死地盯住了他们。
白桦林中,隐藏着手握弯刀的一千多名鞑靼草寇。说他们是草寇,还真是恰如其分。这些人本来是属于蒙古中部的一支鞑靼部落,在长期的草原争霸中落败,一蹶不振,只好到处流窜,靠抢劫为生,成了名副其实的草寇。
前不久,这群草寇的头领死了,新头领敖登雄心勃勃,势要恢复本部落往日雄风。要说这位头领还真是有些心机,在草原边缘一些重要的村镇里,设置了自己的暗探。他们已经知道了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