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就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同时代开发先进战机的国家里也有一些例外。
除了法国人的“阵风”,龙云现在和同僚们一起进入机库、见到的灰色涂装战机也是其中一种,他概略看了看面前身形凌厉的鸭式布局战机,就在脑海中得出了一种结论,这飞机的确是歼…10,却和现实世界里的有点不太一样。
从空优到多用途,现实世界里,歼…10“猛龙”系列战机其实也在尝试走这一条路,不过受限于战机本身设计、以及使用者的作战思路,从歼…10a到歼…10b、c都没在这方面走出太远,战机本身的多用途能力的确有所提升,本质上却还是一种空优战机,空对面能力只能算是一种辅助。(未完待续)
。。。
第一三四〇章 载弹量提升()
不过现在,看一看平行世界里的“十号工程”,龙云大概就意识到,既然plaaf、plana的su…27战机装备辆已经接近三百,在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防空作战需求已经不是十分迫切,在设计研发新一代国产战斗机的时候,601所肯定就会有一些新的设想。
或者说,以龙云对现实世界里中*事发展步伐的理解,平行世界里的祖国看来也一样,力图将“十号工程”打造成全能型战机,这才是相关单位的真正考量。
单发中型多用途战斗机,典型代表也许要算美国人的f…16,这种研发时深受“战斗机黑手党”影响、号称纯粹为空战而打造的战斗机,从服役后在usaf中从事最多的却并非空战、或者说狭义的制空权争夺,而是对地攻击、空中遮断甚至战术侦查,这一潮流,显然被“十号工程”的设计者所关注过。
正因如此,想一想现实世界里的歼…10a“猛龙”,机体设计就带有一些提高飞行性能的举措,除了整体构型的鸭翼设计外,机翼内半段的反向弯扭也是亮点之一,不过受限于技术水平、更重要是军方的战术需求,定型的歼…10战机还是偏重空优,其他方面的能力在三代机家族里只处于中下水平。
现实情形如此,平行世界里的歼…10战机,整体设计也没脱离“十号工程”的大框架,外形轮廓也很相像,不过细看的话还是能发现一些端倪。
和现实中的歼…10a相比。平行世界里的歼…10战机,首先区别较大的就是进气道设计,a型机标志性的可调斜板式进气道被一种更加简洁的结构代替,看上去有点像f…22、f/a…18e/f等机型采用的那种,带给龙云的第一印象。这种“猛龙”战机的最大速度应该比a型要低,但是相应的在进气道上付出的结构、重量代价也低一些。
此外还有一点,站在地上不太容易看出来,龙云还是经由中国同志的指点才注意到。
和a型“猛龙”相比,眼前这一架灰色战机的翼展更宽、主翼面积更大,相对来说鸭翼的面积就要小一些。位置也更靠后。
在龙云看来,根据他有限的气动构型知识分析,歼…10的这种设计与法国“阵风”战机有一点类似,通俗点讲就是“近距耦合鸭式布局”,与原版歼…10a相比。这一款“猛龙”的敏捷性略有下降,却具备更优良的挂载条件——不仅升力特性更好,位置前移的主翼也方便布置挂架,武器挂载的限制更少,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为多用途服务。
进气道与机翼布置,对一架战斗机来说是气动的主要构成部分,和同僚们一起围绕歼…10战机转上两圈,龙云有了更多的发现。
大概看一看战机外形。他觉得,眼前这一架“猛龙”真与自己此前在中东驾驭过的歼…10e“恶棍”有几分相似,垂尾形状比较像。尾撑上的两片腹鳍也不见了踪影,看起来的确在极速上做出了一些妥协。
除此之外,一些细节方面的变化,比如采用了现实世界里歼…10b战机的扁圆形机头截面,增加的下视角度对空对面攻击时的视野有帮助,还有一些细枝末节的不同。这么整体看下来,再爬上登机梯进入座舱体验片刻。龙云就挺意外的发现,和简洁低调的第一印象不同。这架机身编号01341的歼…10战机整体技术水平还相当先进。
最起码的,比现实中二十一世纪初才解密的歼…10a要强,也许除了高空最大平飞速度和瞬盘角速度等一些指标外,性能都会优于另一个世界里的a型同门。
一种设计成功的多用途战斗机,这大概就是“猛龙”给龙云留下的第一印象,他随后翻阅了中方人员提供的技术资料,虽不知准确度如何,但看到身板明显更小的歼…10战机标注最大载弹量达到了实打实的8000公斤、也就是惊人的八吨,既然不是军贸场合也没必要造假,他就扬起眉毛表示了惊讶。
的确,他是有理由惊讶,这数字比现实世界里的歼…10a可要强不少。
歼…10a“猛龙”,查阅网上资料,不少页面都标注其最大载弹量为七吨,这一数字基本上就是19277公斤的最大起飞重量减去使用空重和内油所得,看起来挺壮观,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战斗机的载弹量,是作战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过在计算方式上却有很多种、也有不少钻空子的可能。
就比如说,用战机最大起飞重量(这一数字主要看战机设计最大离地速度与离地能力)减去空重和内油,这样所得的“载弹量”差不多最可观,而按照典型空优挂载、不挂副油箱时累加得到的载弹量则最小,两者之间差距可以大到超过一倍,具体采信哪一个,就主要看当事人的需求和立场如何。
相比歼…10a,一个典型例证是中国空军列装的su…27sk,最大载弹量一栏有时候会写着“4000公斤”,看起来真是挺没用,其实这一数字只不过是四枚r…27er、两枚r…27r/t、四枚r…73导弹再加上挂架的总重量。
如果直接往大里说,身形庞大的苏霍伊战机,这一数字怎么讲也应该在8000公斤以上,如果再考虑到su…27系列战机的超大内油,执行战术轰炸任务时,su…27sk与f…15c战机的等效换算,前者相当于能挂载共计11500千克左右的航空炸弹和燃油,而后者要想达到同样的作战半径,7500公斤的载弹量里还要包括重至少四吨的副油箱——这样算下来,如果同样是对一千公里外的目标发动袭击,一架su…27sk能够投送的航空炸弹数量是f…15c的两倍多点。
虽然战斗机的主要任务不是空对面攻击,但也能看出来,战机的载弹量其实是一个水分颇多的性能参数,单纯比较不同机型的数字大小是没意义的。
回到歼…10的情形,8000公斤的载弹量,龙云凭直觉就认为基本可信、意识窥探也得到了一些讯息,的确,构型上更接近于多用途战斗机的“猛龙”,机翼前缘后掠角、翼面积与鸭翼耦合等都比原版歼…10a更有利于提高升力系数,哪怕整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了二十吨大关,离地速度最多也就是和a型相当,考虑到前者的内油应该略有增加,8000公斤的数字仍然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成绩。
接近原版a型机的机动性能与空优能力,同时具备大载弹量和相应的多用途设计,这样一种类似于f…16的“全能型”战斗机,让龙云着实眼前一亮。
置身于阳光漫照的高大机库里,和同行的中国同志们交流,他的确感觉到,和现实世界里的情形类似,迈步走向新时代的中国空军,总体思路与建军理念正在发生一些变化;在全球冷战、乃至世界大战的总体背景下,解放军空军的指战员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透过歼…10“猛龙”而折射出的军事发展思路,在某种意义上,也脱离了长期以来的苏联模式,而在向美国空军的模式靠拢。
作为东方国家的一员,在军事建设思路上与北方邻国、社会主义阵营的主要军事组成相异,看起来,这似乎是有一点离经叛道。
不过,和现实世界里的寻常军迷不同,真正在两个世界里经历了数不清的长空激战,参与一场场决定平行世界、乃至现实世界前途命运的战斗,龙云对战争的理解与认识已经与往昔大不相同,也比绝大多数人都更加深刻。
他从内心深处觉得,在眼下的一场世界大战里,沿袭苏联模式的东方国家集团的确从中受益良多,能够以相对落后的科技水平去争取一场全面战争的胜利,但是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数量优势将不再成为天空中的胜负主宰,维持庞大规模的单一用途战机,这种做法的弊端也会越来越明显,着眼未来计,在具备足够技术水平的情况下,战斗机部队的多用途化恐怕也是一种大势所趋。
正如现实世界里的情形一样,从“防御型空军”向“攻防兼备型空军”的转变,龙云的确看得出来、也分明能感受得到。
面对严峻挑战,中国空军同样在思考,在装备规模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苏联空军水平的现实情况下,是否能够借鉴美国空军的装备思路,用大量成本可控、性能全面的多用途战斗机来担当大任,配合偏重空优的su…27sk完成绝大多数作战任务。(未完待续)
。。。
第一三四一章 先进的方向()
这样一来,通过换装歼…10多用途战斗机,替换功能单一、性能落伍的老旧歼…8i、歼…7甚至歼…6战机,在装备规模相对稳定、歼击机师编制不变的情况下,部队战斗力却可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不仅如此,面对周边之敌,空军能够承担的作战任务类型与强度也进一步提高,而不再是一支专门防御祖国领空的看门力量。
现状如此,与超级大国的情况不一样,“平行祖国”的军备发展思路有其独到之处,这自然让龙云十分高兴。
按照他的理解,除非是枕戈待旦、准备一场世界大战,否则“专机专用”的苏联模式就不太适合“平行祖国”,反而是美军重型空优机与中型多用途机的搭配比较看好,在使用成本和战斗力上可以取得一种较好的平衡。
现阶段的中国,国力与军事开支还不能与红色帝国相比,就龙云所知,现阶段plaaf的主战装备仍然是二代机为主、三代机暂时只有su…27sk/ubk一种。
而且就这种情况,总的作战飞机装备数量上看,plaaf也和美苏两超有很大差距;世界大战如火如荼,但战争毕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结局也还未可知,如果考虑空军的长远发展,单纯依赖引进的su…27sk/ubk和沈飞的“蔡国庆”、“蔡国庆二代”可不行,从这种角度来说,多用途、全能型的“十号工程”自然意义重大。
从歼…7、歼…8的“高低搭配”走向新一代的su…27sk与歼…10,也就是从单纯的“国土防空”走向“攻防兼备”。对此龙云自然是很赞同的。
想一想现实世界的情形,“七爷”搭配“蔡国庆”,其实就是一种点防空歼击机和更大、更快的点防空歼击机互相重叠,再加上一大批吴法宪鼓吹的“包打天下大六爷”,装备情况如此。和战机性能同样堪忧、却不乏实战成绩的plana相比,解放军空军长期以来都沿袭苏联的作战理念与建设思路,或者说更像一支装备简陋、任务繁重的远东pvo,从战略思想上逐渐偏离了世界主流方向。
很长时间以来,作为共和国天空武力的plaaf,由于自身能力、装备条件与文*革冲击的诸多原因。表现更像是一支实战能力不足的国土防空军,解放军作战序列里真正意义上的空军则一度“缺席”。
直到若干年后,伴随su…27战机引进、台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解放军空军才再度步入了快速发展期,这一点在平行世界里同样有所体现;不同的是。一九九六年已经过去,深陷世界大战泥潭的美国人无暇声援台湾,雷声大、雨点小的统独闹剧草草收场,曾经困扰中国的台湾问题如今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只待战争结束,拖延已久的台湾问题,也就会有一个自然而然的解决方案。
以红空军高级将领、头号王牌飞行员的身份,这一趟北京之旅,龙云虽没能换上便装。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徜徉,去追寻那依稀逝去的岁月痕迹,却借参观交流活动而见到了共和国空中武力的可喜进步。这自然让他十分高兴。
兴奋的心情,并非只因为见到了一款独特的歼…10战机,与“平行祖国”的异时代战友们探讨交流,他的确感受到了这支空中力量的进步,曾经在朝鲜半岛与世界第一空军正面交手的plaaf,在经历数十年的坎坷历程后。终于找到了一条前途光明的道路,对此。年轻人自己无从预测未来,却可以用现实世界的经历来判断。他觉得,这条路才是正确的选择,当然,前提是世界大战的威胁已经不复存在。
未可知的世界里,东西方的决战已经打响,一场硝烟与火光的残酷洗礼之后,这个世界,究竟会变成什么模样?
这一问题,龙云还回答不了,他所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争取胜利,其他的事情暂时还想不了那么多;不过不管怎样,现在局势已十分明朗,东方国家集团必定能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优势,战后的世界,需要的恐怕也不再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苏式空军,这一点他身为资深飞行员倒是完全确定,哪怕红色帝国自己也一样。
交流的过程,漫长而又短暂,参观了解过“十号工程”的第一批次量产型,龙云详细查看了该型机的性能参数。
极速马赫一点八,内油航程两千一百公里,武器系统为仿自“aspide”导弹的pl…11与仿自“怪蛇…3”的pl…8、以及特许生产的gsh…301航炮,这和现实世界里的情况大同小异,龙云一边查看这些放置在挂弹车上、具体结构无从窥探的乳白色导弹,一边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结果很快搞清楚了一件事。
看起来,和现实世界的情形一样,“十号工程”的整体技术标准,包括电子系统、发动机控制与武器系统都和苏联体系有差别,反而与北约标准比较接近。
或者说,这是他作为一名飞行员的看法,实际上龙云大概能想到,既然平行世界里的东西方局势在延续冷战,中国就不可能像现实世界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样得到西方国家的一系列半心半意援助,什么“和平典范”都无从谈起,那么结论就是,“平行祖国”的航空工业部门在行动,通过各种渠道去跟踪代表一定先进方向的西方武器标准体系。
当然,苏系与西方体系,本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优与劣、先进与落后的问题,而是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机的现实情况而定。
在这方面,龙云见到的现状是积极的,他从中方人员口中得知,plaaf目前的装备体系正在调整,引进的苏标su…27sk/ubk、国产歼…11仍然沿袭华约体系与标准,而自行研发的歼…10“猛龙”又是一套标准。
至于两套体系哪一种更合适,现在看来,似乎还是前者更好一些。
由于体系兼容性问题,新列装歼…10战机的部队暂时还无法整合进华约的统一作战体系,不仅体系本身未臻完善,后勤保障与配套设施也与原有的苏联体系不同,在这场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就要打一些折扣,但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应该说,这一条探索性的道路还是很有发展前途。
当天下午的参观交流,在停放歼…10战机的机库里待了挺长时间,代表团一行人陆续结束了讨论、和中方人员收拾资料,准备回会议室里继续研究问题。
在现场观摩完毕,龙云也有点恋恋不舍的告别“猛龙”,他正打算和同僚们一起离开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