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上将”等四艘1155型大型反潜舰。
出港后一路向东,在预定汇合海域展开反潜巡逻,迎接重型载机巡洋舰的这一支舰艇编队中,还包括155型油水补给舰“伊万*布波诺夫”号,以及舰队补给核心,满载排水量接近四万吨的1833型综合补给舰“别烈津河”号。
水面舰艇阵容强大,海面下的一艘艘攻击型核潜艇,自然也很快各自就位。
在预定海域完成汇合,担任护航任务的“塔吉克”号及其余舰艇一一折返,以“乌克兰”号作为旗舰组织起来的红海军第二海空战斗群一路向东,越过千岛群岛进入太平洋。
和姊妹舰“瓦良格”号相比,型“第比利斯”号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
由于建成年代相对较早,不论设计、还是使用维护都是一种探索般的存在,“第比利斯”这艘红色帝国的首艘全甲板重型载机巡洋舰最近一直被主机的不良状态困扰,虽然保持正常航行没有问题,机组输出功率却受到限制,经过理论计算,最大航速大概只能保持在二十四节以下。
大战在即,驻泊地苏维埃港显然不具备维修条件,“第比利斯”号只能进行了一些保养维护工作后离开锚地,同样一路沿鞑靼海峡北上。
两艘重型载机巡洋舰,一前一后,都选择迂回曲折的北方水道进入太平洋。
虽然相关保密工作十分严格,但是美国人却对此一清二楚,不需要搞情报侦察,因为就在远东战争爆发以后,在仆从国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协助下,俄国舰队进出主要母港的几条天然水道几乎都被截断。
对红海军太平洋舰队来说,南方的朝鲜海峡两边是日本、韩国,通行条件十分险峻,基本上就是一条死路。
再往北一些,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都紧邻日本国土,原本就在敌对方的控制之下,虽然经过前一阶段的战斗,北海道空防洞开、海自的水面舰艇也吃够了空射反舰导弹的苦头,损失惨重的jasdf、jmsdf已经没了还手之力,狡猾的美国人却指派海上自卫队潜艇、小型舰艇在两处海峡活动,前后布设了大量水雷,几乎就把北海道西岸封锁了一个遍。
水雷当道,即便派出扫雷舰清理,短时间内这两条水道也无法通行,红海军的战舰固然无法靠近,被迫往自家海里扔水雷的日本人却着实被摆了一道,现在除了一遍遍暗自痛骂之外,也没什么办法可想。
布雷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是封锁水域的一种惯用手段。
这种行为,好的一方面是花费少、见效快,对手的战舰越大、越先进,就越为之忌惮,可以用很少的代价实现遏阻意图,自身却几乎没有任何损失;但另一方面,水雷这种东西扔下去容易,捞起来难,打仗时图爽快布下去是一回事,等到战争结束,如何重新启用这些重要的国际水道,可就成了一个麻烦之极的问题。
当然了,眼下远东正打的不可开交,为了把北极熊的战舰都堵在日本海这个小水湾里,扔点水雷又算得了什么?
战争一旦开始,任何规则与底线,都是可以拿来权衡利弊的东西。
美国人十分清楚,倘若真输掉这场东西方的全面较量,那说不得,自己就要从此离开远东、龟缩到西半球混吃等死,水雷什么的就随它去好了,谁爱管谁管,反正不是合众国要操心的事。
反过来说,如果能夺得胜利呢?
既然仗都打赢了,扫雷这种苦差事,自然可以扔给战败者去做。(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第一二〇七章 远海遭遇战()
基于这么一种逻辑,该布雷就布雷,合众国当然不会在意日本人的感受。
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先把今天的难关度过去!
心态大概如此,不出几天,在jmsdf潜艇部队的不懈努力下,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西侧就被布上了一片片水雷,变成了完全无法通行的死亡水道。
在这一行动中,为遏阻红海军而不遗余力,美国人不仅督促日本海上自卫队全力出动,顶着俄国人的空中压力偷偷布雷,自己也出动挂载水雷的战斗轰炸机、反潜巡逻机在海峡西侧水域空投mk65、mk67等沉底水雷,重在数量而不在质量,把两条重要水道给堵了一个严严实实。
使用水雷封锁海域,一般是弱势国家用来抵挡海上威胁的招数,如今美国人用起来却一点都不脸红。
往日里,总认定自己的海空实力天下无敌,美国人之前也没做多少战略防御的功课,如今一旦面临红海军的远洋威胁,军方翻遍了庞大武器库的名单,却没能找到一种经济廉价又实用的制海武器。
要遏阻俄国舰队驶向远洋的步伐,在战略围堵方面,美国海、空军战机与agm…84“鱼叉”反舰导弹的组合,在俄国人的机海面前生存能力堪忧;相比之下,小鬼子的“type…88”岸基反舰导弹倒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然而数量又太少,本身在丧失制空权的情况下也很容易被搜索歼灭,想来想去还是要用水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不过。只要看一看地图就知道。要封堵红海军的远洋航路,单凭这些措施还是不够的。
在日本列岛环绕的苏联远东南方国土,几条南下水路都容易受人控制,为此红海军另有一条鞑靼海峡可以利用,只要进入辽阔的鄂霍次克海,转而向南穿越千岛群岛,就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太平洋,这一条线路有萨哈林岛、勘察加半岛作为屏护。不论美国战机、水面舰艇还是潜艇都难以发动袭扰。
对这一条迂回航路,由于地处刀枪林立、戒备森严的苏联近海,美国人的应对措施,除了布设声呐基阵和加强核潜艇在千岛群岛的活动外,似乎也没什么别的手段。
正因如此,在两大阵营的一场远海较量真正爆发之前,勘察加半岛南部海域的反潜与反潜驱逐对抗就已经打响,双方的拉锯般博弈也已经进行了好多天;面对没有航空母舰压阵、仅仅依靠水面舰艇和两栖攻击舰打酱油的美国海军,以型“新罗西斯克”号重型载机巡洋舰为核心、同时编成有1144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伏龙芝”号的红海军舰队打的有声有色,一直能够有效驱逐美国攻击型核潜艇。
坐拥世界第一大海军。自己的核潜艇却在远洋海域屡屡碰壁,双方虽然还没在公海上大打出手。美国人还是感到十分窝囊。
不过,随着航母战斗群的到来,大洋上的烟波诡秘很快就会演变成一场惊天骤变。
战舰陆续出港,一支支庞大舰艇编队朝大洋深处进发,双方主力之间的距离还很遥远,前沿部署的红海军与美国海军舰艇却已经发生了小规模接触。
作为拦阻俄国舰队的第一道屏障,部署在千岛群岛以东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若干艘“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一直在隐蔽待命,它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和俄国人硬碰硬、尝试接近舰队并用鱼雷打击敌人,而是在西北太平洋撒下一道稀疏的水下监听线,在发现俄国人的舰艇活动后,就择机使用长波通讯手段发回情报。
利用核潜艇侦测敌情,想法当然挺好,不过对这些潜伏在大洋边缘的伏兵,红海军自然不可能无动于衷,波涛起伏的海面下,971型攻击型核潜艇与“洛杉矶”之间的对峙追逐,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幽暗深海的水下战斗,和视野开阔的其他战场完全不一样,前出部署的攻击型核潜艇处境其实危险之极,在捕捉任何一丝敌踪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埋伏在暗处的威胁,哪怕幸运的一下子抓住目标踪迹,接下来的鱼雷互掷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双方都不肯退缩,一场较量下来,总有一艘潜艇会挟裹乱流坠入海底,往往连消息都来不及发出,便静静长眠在了暗无天日的死亡深渊之中。
拦截与突破,侦查与驱逐,战舰即将经过的大片海域,海面还不见一丝激起的波澜,水下的较量已是此起彼伏。
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水下较量,规模不大,对接下来的远洋决战却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就在苏联太平洋舰队陆续派出大批舰艇,组成第一、第二海空战斗群从不同航路穿越千岛群岛岛链时,一场小规模海上遭遇战也在勘察加半岛以东海域爆发。
从母港圣迭戈离开之后,和需要接应“西奥多*罗斯福”号的“约翰*肯尼迪”号航母战斗群不同,经过连续几天的全速航行,一路向西的美国海军“乔治*华盛顿”航母战斗群抵达阿图岛海域,接近型“新罗西斯克”号重型载机巡洋舰的作业海域。
隔着数百海里的距离,凭借e…2c预警机首先发觉了敌人的存在,美国人先观望片刻,然后很快组织了一波空中攻势,若干架携带“鱼叉”反舰导弹的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机接近“新罗西斯克”号编队,双方发生了小规模交火;察觉威胁迫近,编成有太平洋舰队唯一一艘1144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作战编队立即进入防空阵型,在成功抗击过一批次空袭后,没有选择冒进,就转向西南方向脱离接触。
在一场遭遇战爆发之前,凭借前一阶段得到的情报,“新罗西斯克”号所在的第三海空战斗群已经得知了美国海军的大致动向。
那么现在,既然遭遇一波敌机空袭,就说明美国人的航母战斗群已经十分接近,没有固定翼舰载机的“新罗西斯克”号编队随即后撤,运动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以南约四百海里处,一方面在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内保障自身安全,同时在附近海域继续维持反潜压力,杜绝美国核潜艇从千岛群岛北侧迂回。
大洋上的一场纵横捭阖,距离如此遥远,坐镇远东的维克托*雷泽诺夫暂时还不甚了了。
就在计划参与红海军的远洋决战之后,每一天拿到司令部分发的战况报告,拿在手上翻阅的龙云就会用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去尝试分析,从语焉不详的报告中提炼出太平洋舰队的行动方向。
这种事情,对一名红空军飞行员来说是很勉强,好在龙云是来自现实世界,对苏联海军的了解不仅限于在平行世界的一点见闻,结合上次结束穿越之后做的功课,要大概猜测一下红色巨人的远海攻略还是可以做得到;看最近两天的战报,上面提到了勘察加以东海域的小规模遭遇战,他就和红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参谋、幕僚们一样,从中嗅出了一丝美军大举来犯的决战气息。
远东开战至今,前后已经过了快一个月时间,此前蛰伏在大后方基地不出的美国海军既然出动,恐怕就要有大动作。
只消看一看眼下时局,任何关注战争的人大概都能猜到,如果任凭战争如此继续下去,北约一方迟早会全面崩盘、无力抵挡苏联的空中攻势;要想挽回危局,u。s。navy的加入几乎就是一种必然,能够在茫茫大洋上任意机动,主动选择交战时间、地点的航母战斗群,可以在远东方向增加新的压力,为了防御这些机动兵力的袭扰威胁,红色帝国也必然需要投入相当多的兵力才行。
当然,这一假设的成立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基本清除远东方向的苏联海上力量。
所谓海权的争夺,只要能维持目前的远东海上均势、甚至在这一基础上有所突破,对实力雄厚的美国海军来说,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形势就会比现在有利的多,这样说来,美国人会在远洋上蠢蠢欲动,有意挑起一场决战,动机就很好理解了。
想法既然如此,每天升空战斗之余,龙云的战斗准备也一直没有耽误过。
要搭乘一架an…124b运输机深入大洋,这种事,听起来似乎就是一种冒险,为此相关机构一直在进行战斗机与搭载机的协同演练,务必把一切都准备妥当。
在奥廖尔敏斯克空军基地,完成了驮载su…27m战机的飞行测试后,项目小组就开始派遣试飞员搭乘“鲁斯兰”升空,并在空中驾驭su…27m2与搭载机分离,然后两架飞机再各自返回机场;几次试验之后,验证了这一设想基本可行,上面就通知维克托*雷泽诺夫找时间亲自参加试飞,感受一下整套方案的执行流程究竟如何。(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第一二〇八章 奥廖尔敏斯克()
奥廖克敏斯克,一座地处西伯利亚腹地的封闭小城。
某天中午接到报告后,龙云犹豫了一会儿,考虑到底要不要去那儿试飞。
自己提出的“搭载进场”计划,整个流程里最冒险的一环,似乎就是坐在白色二十号su…27m2里与“鲁斯兰”分离,当时在会议上发言的时候,龙云就是这样想的;不过,他凭借穿越者的便利在现实世界里做过计算,同时也查阅过不少资料,早就知道这件事并不像乍一想起来那么困难。
坐在战斗机座舱里,搭载在大型飞机上一同升空,在空中与母机分离,这事听起来挺新鲜,其实一点都不新奇。
对苏维埃联盟来说,早在二战前的一九三一年,就出现过tb…1轰炸机挂载两架i…4战斗机的子母机组合,这种组合往往被称为“寄生机”,当年就取得了成功。
虽然早期的战斗机和轰炸机都比较原始,尤其tb…1的模样更是个性十足,但是后来这种“寄生机”计划还有了不少继承者,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德战场上还出现了zveno(连环)…spb系列子母机的身影。
zveno(连环)…spb,这种由tb…3/am…34frn轰炸机挂载两架i…16spb战斗轰炸机的方案,主要意图是用航程远、沉重笨拙的轰炸机与航程近、机动灵活的战斗轰炸机互相配合,达到远距离空袭的目的,在战争中取得的成果也比较有限。但整个zveno系列的陆续试验和实战还是说明。“寄生机”计划本身的难度并不很高。
当然。对龙云提出的计划,一架su…27m2要从滞空的an…124b身上分离,这种“寄生机”方案的难度和前辈们相比有高有低。
和机体轻盈、翼载荷很低的早期螺旋桨飞机相比,追求高速的喷气式战机躯体沉重,要保证升力,就需要更大的飞行速度,换句话说,m2型机的分离速度要比螺旋桨战机高。这当然对飞行员的操控有更高要求;不过另一方面,和早期zveno系列的设计相比,他的计划不包括在战斗后与搭载机汇合,少了这么一个难以控制的环节,难度相比前辈们来说又算是少了一些。
话虽如此,真要驾机前往大洋深处作战,这种事最好还是试验一下为妙。
哪怕自己觉得挺有把握,对整个项目的参与者、比如“鲁斯兰”的机组成员来说,去和这些战友们合练一下,是不是也对增强默契和信心有帮助?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理由,龙云就不便对任何人提起。
对参与这次作战绝密计划的所有成员。虽然克格勃和军方肯定会考虑周详、严格把关,但是现在这幅局面,美国特务的活动仍然十分频繁,如果有人渗透到这一绝密计划的执行团队里,或者泄露机密、或者直接破坏,那对他来说可是一种严重威胁,还是在行动之前用超能力扫掠一下,最起码确定“鲁斯兰”上的人都绝对可靠才好。
主意已定,忙完了当天的一次出击行动,马马虎虎消灭了两架不长眼睛的“泥盆鹰”,龙云就离开雪花飘落的vvs前进基地,乘坐越野卡车前往上百公里外的哈巴罗夫斯克。
奥廖尔敏斯克,名字是十分陌生,龙云甚至不知道它坐落在勒拿河畔,他此行是按照克格勃的安排,准备在到达哈巴罗夫斯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