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捷性也大有提高;至于更详细的飞行特性,目前还没包线图,但其实是可以抱有比较乐观的期待,您觉得呢?”
大概说了这两句,就言简意赅的概括了“深度改进”su…27的能力。抬手抓一抓乱发的谢尔盖*柯内舍夫两眼放光,他歪头看了几眼自己的得意作品,似乎是在斟酌接下来的评语,然后才慢悠悠的开口:
“至于项目型号,之前的‘改进型t…10s’有点别扭,既然已经进行到了验证机阶段,我的个人意见是,不妨将其命名为su…27m2。”
“啊,我说谢尔盖,怎么。你还是觉得命名为su…35不妥吗?”
之前见到维克托在和柯内舍夫沟通,一直在旁边观望的安那托利*西蒙诺夫终于拍一拍手加入进来。这位淡出了设计局一线工作、专司项目协调与公关的矍铄老人,似乎对柯内舍夫的执着劲头有一点无可奈何,“这算是一种什么情怀啊,之前的su…30就是如此,反正咱们的战机都是一个模样,哈哈!还担心别人认不出来?”
“可是,西蒙诺夫前辈,我一直认为我们的工作是围绕su…27进行改进,这方面似乎没必要增加新的型号编制。”
“恩,听起来有些道理。但是反过来说,谢尔盖你这么希望投产新型号,那我的看法也是有道理的,大战当前,为一线部队提供新型号战机,启用‘su…35s/p’也没什么不可以,这关乎飞行员们的心理,你想到了吗?哈哈。”
说完了几句挪揄,没再继续和自己的部下讨论su…27m2的改进工作,西蒙诺夫两手插在外套口袋里,笑着向中将同志点一点头,就自顾自的踱步走开、找该厂区的负责人去安排接下来的午间活动。
而站在原地的谢尔盖*柯内舍夫,这时候却还沉浸在介绍大改款战机的兴奋劲头里,他一边指引龙云继续参观,一边还在滔滔不绝:
“啊,雷泽诺夫同志,编号什么的其实都是小事。
关于su…27m2,如果n011与r…77的配合没有问题,那么我可以很有把握的讲,这种深度改进型号虽然不能与美国人的yf…22匹敌,但胜过战场上出现的其他敌机,都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关于这方面,我们的试飞员维克多尔*普加乔夫同志也持相同意见,将军同志,您认识那位技术高超的小伙子么?
呃——当然在您面前,‘技术高超’这个词肯定不能滥用,那么我换一个角度说,以我们目前掌握的技术资料,美国人大量装备的f…15c、或者f…15e,电子系统上的优势仍然存在,然而如果考虑一对一的实力比较,su…27m2的飞行性能、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推重比都已经不再居于劣势,除了最大平飞速度有所下降外,其余的……”
洋洋洒洒的介绍了一大篇,论述还是基于苏霍伊设计局对“项目t…10s”死对头——f…15战机的综合分析,在灯光明亮的机库里侃侃而谈,柯内舍夫很快就说服了眼前的航空兵中将。
当然这种说服,其实只是设计师的一种个人感觉,来自现实世界的龙云对“鹰”的综合性能十分清楚,他粗略翻看一下手上的技术资料就可以确信,经过了深度改进的su…27m2,哪怕外观看上去和标准型su…27s并无多少区别,却已经可以称为一款全新的战机,性能也终于实现了当年“t…10s”工程项目的预定目标,即“为了回击美帝的空中威胁,新一代战机的性能必须全面压制f…15”。
“全面压制f…15”,这一回荡在苏联军事委员会委员、航空工业部官员和各设计局负责人耳旁的响亮口号,也说明了红色帝国天空的捍卫者们曾经是如何艰难。
对庞大苏维埃联盟的一线飞行员来说,在f…15的阴影下活动了逾十年时间之后,su…27才横空出世,然而倘若抛开一切主观因素评价,很多方面受限的su…27综合性能却并未取得相对于f…15的明显优势——除去内油航程完全占优,在决定战机综合作战能力的诸多要素中,su…27的飞行性能与f…15不相上下,然而电子系统却落后甚多,如果不是因为f…15配套的aim…7m、aim…9l武器系统逊色于r…27r/t、r…73组合,可想而知,两者的对抗交换比仍然会对苏霍伊不利。
这一切比较与考量,在两个世界里都和su…27系列战机打过交道,龙云当然心知肚明。
然而今天上午,听到谢尔盖*柯内舍夫的一席话,深度改进后的su…27m2已经具备了优于“鹰”的综合战力,这一方面固然让他欣喜,另一方面却也不无遗憾的想到,在当前全面战争的大背景下,看一看iapo、也许还有knaapo的生产安排,就知道m2型的前途会如何渺茫,这款纸面性能优异的大改款su…27恐怕要没有机会量产,也就不会在世界大战的天空之中翱翔了。
关于这一点,他不失时机的向设计师提出,对此柯内舍夫报以一阵吐槽:
“可不是么,将军同志!这一点可真是让人心情不佳。
以我对局势的观察,这场世界范围的战争是不会很快结束,美国人,他们一旦要开战可没那么容易制服;那么情况明摆着,m型的性能改进并不显著,n011算是最大的收获,然而要说综合性能压倒f…15,我认为这还并不足够。
所以我一直主张,尽快完成m2型战机的测试项目,”说到这儿,柯内舍夫指了指稍远处的02号su…27m2原型机,“结构受力方面的项目现在都已经完成,为此耗费了一架原型机,进度也接近了量产程度;可是我一提量产,西蒙诺夫前辈就表示反对,他认为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协调iapo、做好su…27和su…24战机的大规模生产调度。
怎么说呢,身为一名设计人员,我对此还是感觉有些遗憾,您怎么看?”
“您是说,不支持量产m2型的事?”
作为一名穿越者,对眼下经历的战争结局十分关注,龙云本来还很希望眼前的su…27m2能尽快投产,毕竟在战争的压力之下,红色帝国固然在抓紧时间更新武器装备,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也不可能闲着;现在听到柯内舍夫这样讲,他挺疑惑的扬了扬眉毛,然后才很谨慎的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呃,我对航空工业的了解很少,但是想一想的话,会不会是因为转产‘深度改进’过的su…27m2,会影响到航空工业联合体的生产计划?”
“影响肯定是有一些,不过反过来想想,如果不尽早进行生产线的调整,又如何提供性能更优的战机?
看公开媒体的报道,既然我们现在占据一定的战场优势,那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利用这一机会来完成m2型的项目后期工作,通过验收,然后就进入批量生产呢。”(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第一〇二八章 苏霍伊设计局()
“这一点,我的确很有些想法,尤其在m型方案出自knaapo设计团队的情况下。”
“呃……是这样吗。”
对柯内舍夫的话,龙云倒是部分认同,他也觉得眼下战局对苏维埃联盟有利,在这种时候进行武器换代是十分必要。至于m型与m2型之争,听到设计师说“前一方案出自knaapo”,他倒是对此一点概念都没,只是想到了现实世界里的情形,iapo和knaapo为了争夺出口订单而多有嫌隙,没想到在平行世界里也会有这一出。
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当天中午,与安那托利*西蒙诺夫一起进入厂区餐厅,两人坐在无人打扰的单间里,他就对苏霍伊设计局的总设计师提出了这一问题。
听到维克托的话,闷头喝了几口香喷喷的浓汤,西蒙诺夫首先解释了一下改进型投产的问题。
“啊,将军同志,关于战机生产的总体协调,谢尔盖这伙计说的一点都没错。
对iapo,哪怕之前一直在生产双座型,生产线略作调整后,也可以高效的生产单座型su…27s/p;那么对现在的m2型来说,机体结构的改动固然很多,却也没到什么伤筋动骨的地步,如果对iapo的生产线做一些调整,我感觉,投产su…27m2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雷泽诺夫同志,如果是从一位设计局负责人的视角出发,我肯定会同意谢尔盖*柯内舍夫同志的意见。对这位富于才华的设计师。我一向十分器重;然而。如果是从当前的战略全局出发,我就不能认同这一观点,反而会支持尽可能全速生产su…27m,哪怕这种战机的性能,并未取得对美国战斗机的压倒性优势也一样。
这一点,普通人可能想不清楚,但是您这样的高级军官肯定会明白,是吧?”
“唔……大概。您的意思是,”
哪怕本来对西蒙诺夫的话有些困惑,凭借意识窥探也可以将面前人的思维一览无余,龙云很快就点点头:
“在全面对抗的形势下,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仍然是武器装备的数量、而非质量?”
“哈哈!这么说不太确切,不过,将军同志,我认为您说的基本是事实。”
坐在深色餐桌旁,原本还有一点心怀忧虑。安那托利*西蒙诺夫的情绪现在已经转好,他三言两语就解释清楚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上面会给联合体下达全速生产su…27m的计划。在西蒙诺夫看来,眼下的这一场世界大战,规模要比寻常的局部战争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交战双方的武器系统没有出现代差,那么决定较量胜负的就只能是武器平台的数量,而不是单件装备的性能优劣。
对这一点看法,龙云频频点头称是,他知道苏联的战争哲学向来推崇总体战、全面战,反映在武器装备上也是如此:不是一味追求没质量保证的数量,而是在保证武器主战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大批量提供规格划一、简单可靠的武器,然后才能够拥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最终在战场上贯彻以多打少、集中突破的战斗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再考虑到世界大战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与其耗费力气去转产su…27m2,还不如在已有的工业基础上全力生产su…27m更合适。
这一点,作为王牌飞行员的他也并不否认,m2型的格斗性能明显优于m型,然而两者在超视距作战中的表现却几乎一样;作为红色帝国空中武力的高端型号,乱战的情形往往有米格机去应付,偏重远程拦截、空中遮断的su…27本身并不会频繁参与格斗——除了维克托这样的超级王牌之外,那么m2型的优势,可以说并不一定能完全在战场上得到发挥。
想明白了所有这些,一方面对柯内舍夫的努力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却也对su…27m2产生了浓厚兴趣,龙云继续聆听西蒙诺夫的分析:
“……是的,从费效比上考虑,我个人更支持全力生产m型。
另外,关于谢尔盖的提议,我还有另外一种技术上的考虑;这其实毋庸讳言,将军同志,现在多方渠道的情报都显示,美国人的yf…22项目进展很快,也许不久之后就会出现在战场上;在这种情况下,毫不客气的讲,‘深度改进’过的su…27m2,哪怕性能再强也不会是yf…22的对手,这样的武器,即使想办法进入大规模量产,也无法作为空军、防空军的一种克敌制胜利器。
关于这一点,我也关注着米格设计局的项目进展,和他们的‘项目1。44’相比,不知道您对这一项目的了解如何,m2型仍然只是一种基于三代机的改进型,这两者之间其实是没什么可比性的。”
“‘项目1。44’,恩,我其实也有所耳闻。”
在西蒙诺夫面前,龙云没主动提起去米格设计局参观的事,他嘟哝着回应了一句。
“啊,这么说来,恐怕您也会有类似的结论,是吧?
m2型战机,不管怎么改也还是一款三代机,本身不具备雷达隐身特性、也没有先进的电子系统,对抗yf…22的结局就显然就不容乐观。
想一想米格设计局,在战斗机领域算是我们的竞争对手,现在阿尔金已经有了‘项目1。44’,而我们苏霍伊局到现在也没拿出一款优秀的四代机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我自然会选择加大项目的管理力度,把资金和其他方面的资源适当向四代战机的研发上倾斜,而不是一味用来研究怎么继续改进su…27,这也是必然的选择。”
听着声调不高的诉说,只见到靠背椅上长者衔着的香烟一亮一灭,似乎是在为自己所在设计局的前途而踌躇,其实龙云知道,他还是在为如何研制新战机的事情操心。
不经意间窥见了西蒙诺夫的思绪,龙云倒是更加理解了眼前这位总设计师的外在表现,也许时间回到若干年前,他还是一名沉浸在技术中的科研专家,然而一旦担任了设计局总负责人,想事做事,就不能仅仅考虑技术,与军方和政府机构搞好关系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现在眼前这一副职业经理人的表象,其实也并非他的本来面貌。
“但是现在,且不说这一场猝发的世界大战,早在战争爆发以前,航空工业部就和军方一起做好了中长期安排,下一代主力战斗机的研发任务被下放给了米格局,而给我们设计局的任务呢?
居然是‘搞好su…27的生产,尽快为vvs和pvo提供足够数量的新战机’……
这里面,当然包括很多内容,比如提供给pvo的截击型su…27pu,海军需要的舰载型su…27k,此外还有面向中国的出口订单、生产线技术支持,占用了设计局相当一部分人手和精力。然而,将军同志,我想您肯定也会想到,仅仅依靠su…27这一大获成功的机型、加上其他衍生业务,这对设计局和工业联合体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为此我们也尝试设计过下一代的轻型隐身战斗机,这种尝试本身并不太成功,军方也不是很有兴趣。
战斗机这种武器,发展到注重隐身能力的这一代,轻型机的设计难度已经大大提高,性能很难做到理想程度,这并非技术人员的主观努力能够改变。那么坦率的讲,作为设计局的总负责人,我现在还是有一些紧迫感,战争毕竟不会一直持续,如果空军、防空军和海外市场都不再需要这么多的su…27,那情况又会变成什么样?
通过一场战争完全击败美国、荡涤所有敌人,恕我直言,这恐怕不太现实,苏维埃仍然需要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然而米格局有‘项目1。44’提供给未来的红空军,我们的情况则不妙,这才是我现在真正头疼的地方。”
烟气缭绕的餐厅单间里,对着面前一桌子美食,龙云的心思却都放在西蒙诺夫的话上,对这位总设计师的忧虑,他想了想就觉得很有道理。
在座位上思考了一会儿,端着杯子喝光了红茶,他心里就已经有了一些打算。
“恩……是这样的,西蒙诺夫同志,今天既然谈到这一话题,我这个开飞机打仗的外行人就冒昧的说两句,也请您听了别见笑啊。关于苏霍伊设计局的未来,既然您的眼光看得十分长远,单纯依靠一款su…27是不能长治久安,那么,”
一边说话,一边若有所思的把玩茶杯,维克托*雷泽诺夫的眼瞳中现出莫名的神采:
“关于下一代战机的研发,米格局的确有了‘1。44’,但是苏霍伊局仍然可以在另一个领域大有可为,也是目前已经占据的一个领域:
是的,您的猜测一点没错,就是红海军重型载机巡洋舰上的舰载机。”(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第一〇二九章 舰载机计划()
“舰载机……?”
维克托的话,引发了米哈伊尔*西蒙诺夫的思考,后者一时坐在椅子上没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