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皇太子-第2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年吴三桂血战数十上百场,方才打下漠北,他就是漠北吴军的主心骨,就算他前往金陵没有遇害,漠北吴军群龙无首,若是遭遇明军强势攻击,分崩离析恐怕只在旦夕之间!

    但吴三桂更清楚,即便他在也改变不了战局,最大的可能性是保全主力退往更遥远的地域,但这种丧家之犬的日子,他吴三桂实在是过够了!

    他吴三桂曾经为大明镇守边关,厉兵秣马使外寇不得寸进,北京被破他审时度势,降敌以图自存,大同突围征伐蒙古,百战百胜,他本该是天生的枭雄,盖世的豪强!

    然而天下大乱本该是他这位枭雄绽放无敌光彩的时候,却是先被李自成羞辱,后被满清蹋在了脚下,最后大明竟然峰回路转,在一个年仅十五六岁的少年手里起死回生,也让他遭遇了从军以来最为惨烈的一场大败,甚至如果不是他见机的早跑的足够快,没准七年前他便已经埋骨大同城外。

    三千兵马,远征塞外,七年不到,一统漠北拥兵近十万,吴三桂觉得自己做到了枭雄能够做到的一切,然而面对一张圣旨,吴三桂心里却止不住的涌现出一缕缕寒意!

    时隔七年,大明天子朱慈炯终于将目光看向了塞外蒙古!

    那么对他吴三桂来说是祸还是福?

    漠北征战、万里杀伐,不代表吴三桂不问世事,相反对于大明的变化,尤其是军事方面的行动,几乎每两三天便会有情报摆在吴三桂的案头,东南战略、西部四省让吴三桂看到了朱慈炯的狠辣,舰队入海让吴三桂看到了大明水军不弱于步军的强悍,哈萨克李自成被俘最终死在金陵,万里之外的张献忠服毒自尽,更是让吴三桂清楚的知道了朱慈炯的决心!

    得到张献忠自尽的消息以后,吴三桂便知道,朱慈炯很快就会想起他,想起草原!

    任何一个汉家天子,尤其是如朱慈炯这样拥有强盛武功的君王都不可能坐实蒙古诸部统一,然而如今漠南已有统一之像、漠北已然在他囊中,漠西诸部业已联合,扪心自问,吴三桂觉得自己如果是朱慈炯也绝对不会坐视,更何况这漠北还是在他这个叛臣的掌控之中。

    因此,圣武帝对蒙古用兵几乎是早晚的事,圣武帝崛起之时,麾下只有六七万兵马,收编五镇之后,兵力才猛增至二三十万,然而二三十万兵力相对于辽阔的大明来说,简直少的可怜,这几年间,圣武皇帝一边发展海上军工,等到拥有了强悍的海上征服力之后,才迫使海上霸主郑芝龙乖乖的前往金陵安度晚年,于此同时,陆军的扩编也从未间歇,吴三桂保守估计,如今的大明步军兵力起码超过六十万!

    大明已然拥有在维护各地域安稳的情况下,抽调精兵强将大战八方的实力,草原毫无疑问必然首当其冲,如果说这一切都是猜测,那么看看在草原外重兵集结的大明三路兵马就知道,草原如果不臣服,三路兵马必然将会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塞外讨伐不臣!

    没有人会怀疑大明步军的战斗力,但草原环境复杂,游牧民族的机动能力远非大明步军可比,但吴三桂从来没有将希望寄托在这一点上,因为他太关注大明的军工发展了,最近几年大明鼓捣出来的那个无线电报可以让大明步军很轻松很清晰的把握住草原主力的动态,无孔不入的天眼,战斗力堪称逆天的特别行动卫,如果将希望寄托在草原地理上面,吴三桂知道自己一定会死的很难看。

    吴三桂不知道的是,两年多以前,海上霸主郑芝龙在看到大明第一舰队南下,先灭荷兰澎湖舰队,后平英吉利远东舰队的时候,心里和他一样纠结,只不过不同的是,圣武帝给了他旨意,明确时间让他入京,而郑芝龙相对而言要宽松的多,但面临的选择都是一样,降,然后去面对未知的命运,将自己的生死交到别人的手里去裁决,还是逃,逃的越远越好,至于战

    吴三桂自问在没有办法克制大明火器的时候,还没有胆量面对大明的步军,那不是英勇而是找死

第六百六十八章吴三桂(下)() 
如果是在吴三桂收到张献忠被逼自尽,郑芝龙同样被迫低头的消息之前,吴三桂只会将朱慈炯的圣旨当成一张废纸。

    然而现在的吴三桂已然不这么想了,对于李自成和张献忠,吴三桂有些不屑也有点敬佩,不屑是因为这两人一样目光短浅,李自成若不是杀进北京以后玩上一出追赃助饷,最终不仅失尽天下士人、百姓之心,更是直接导致了他降而复叛,试想如果不是追赃助饷,他吴三桂又怎么可能在前去北京向大顺称臣的半路杀回山海关,又怎么可能为了对付李自成的征讨最终引狼入室,如果没有这些,大明的历史或许早在几年前便已经改写!

    李自成拿下北京,若是能稍微有点远见,乘大胜之威一路南下,朱慈炯就算再怎么雄才大略,他有时间从容准备,练出那么一只足以改变乾坤的强军吗?结果显而易见!

    李自成因为目光短浅错过了覆灭大明的最好时机,同时也为自己最后的灭亡埋下了种子,也许有人会说追赃助饷是刘宗敏一手策划主导的,但不要忘了,李自成才是大顺的君王,刘宗敏就算再怎么跋扈甚至功高震主,追赃助饷这样的事情也不可能不和李自成商量,那么显然李自成是默许的,就算李自成一开始不知道,可追赃助饷前前后后那么多天,李自成阻止了吗?等到刘宗敏这个弱智干掉吴三桂老爹以后,李自成才想去阻止,只可惜为时已晚。

    张献忠也是一样,麾下十几二十万雄兵,据四川以称王,想安安逸逸在四川做他的土皇帝,却没有想过,不管是大明还是大顺或者是满清那一方最终获胜,都不可能容忍他这个土皇帝继续待在四川作威作福,当然也有人会说,张献忠在四川巩固统治,最不济最后也能和获胜方讨价还价,但这和将自己的命运交到被人手里去抉择又有什么区别?

    吴三桂自问如果他是张献忠,必然不会窝在四川称王称帝,而是杀入云贵两广乃至福建五省,打下这五省地盘以后兵发南直隶、浙江、安徽,夺取南方地盘,与李自成南北呼应覆灭大明江山,最终不管是决战定天下还是南北分治都可由心选择!

    所以吴三桂看不上李自成、张献忠这两个草头王,但是多少还有点佩服,正是这两个反王将大明搅的天翻地覆,最终奄奄一息,险死还生

    对于郑芝龙,吴三桂不是太了解,但也知道此人能称雄于海上,必然也是枭雄之辈,最后坦然入京,更是让吴三桂佩服的五体投地,吴三桂自问如果自己处于郑芝龙的位置一定不可能甘心在自己全盛之时放弃一切,这是远见还是软弱,即便到现在为止,在吴三桂的心里依旧没有定论

    也正是因为郑芝龙的彻底归顺,让此时的吴三桂一直在降与逃之间难以做出抉择!

    降!他现在拥兵七八万,实在是不甘心,也不敢!他和郑芝龙不一样,郑芝龙不管怎么说都是大明的臣子,哪怕是名义上的,他放弃一切入京,圣武帝不要说做给天下人看,便是对付他的借口都没有,而他吴三桂乃是实打实的贰臣、叛贼,朱慈炯没在旨意里面明确说赦免他的罪,只是以臣子称之,吴三桂怎么能放心,万一遵旨意入京是送羊入虎口怎么办,在草原就算打不过明军,至少还有机会苟且图存,去了金陵就是任朱慈炯宰割

    那么逃?李自成逃到了西域,最后的下场是什么?被明军突袭,生擒活捉以后押回金陵绞死,尽管死的不算惨,但跪像及尸身可都在万民祠前受万世唾骂,张献忠呢?逃的更远,至于有多远,吴三桂不知道,西军已然逃离到了大明万里以外的另一片陆地,最后的下场却是在自己的大营里面服毒身亡。

    郑芝龙称霸海上三十年,港口据点多不胜数,最终却没有选择逃,想来是觉得只要大明一心想要剿灭他,就算他逃到天涯海角也免不了一个死字吧。

    所以吴三桂在一开始接到圣旨以后,就一直在想怎么逃,往什么地方逃,从来没有想过降这个字,但现在他在想了,因为他想明白了一点,这一点想必郑芝龙也想过,那就是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只要朱慈炯不放过他,那么李自成和张献忠就是前车之鉴

    大帐内,吴三桂来来回回踱着步子,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停步沉思,脸上表情变化不定,犹豫了几个月,即便到了今天还是拿不定主意。

    如果要逃,现在就该动身,否则等到大明三路强军入草原,吴三桂对于自己能不能逃过明军的衔尾追杀并没有太大的信心

    现在最让吴三桂纠结的已经不是逃不逃的问题,而是他十几天前得到的消息,漠南最强悍的科尔沁部王公率领五千精锐穿过漠北,吴三桂不知道科尔沁准备干什么,但一直死死盯住这五千人马的动向,最后骇然发现,科尔沁部大军驻扎在草原编辑,而十几位王公带领不到百人踏入了大明!

    紧接着,漠西传来消息,十几个部落首领同样只带领少量人马进入大明,这意味什么?意味着接到圣旨的不是他吴三桂一个!

    圣武帝朱慈炯已然开始着手解决蒙古,只不过与前人不同的是,朱慈炯的手段出人意料,那么漠南、漠西已然屈服,漠北还有选择吗?

    遵旨入京,最迟三五天内就得出发,否则几千里跋涉,根本不可能在朱慈炯限定的时间内赶到金陵,那等于是违背旨意,去还不如不去。

    入京就是降,降就是赌,赌朱慈炯会因为漠北利益放他一条生路,甚至还能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最不济也能如郑芝龙一样,封个公爵在金陵荣养,从此不用再过这种血腥厮杀,还要时时刻刻担忧大明步军千里征剿而逃亡的日子。

    但是降要冒很大的风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生死难测

第六百六十九章莫卧儿(上)() 
冯敬舒手中长刀狠狠斩在面前之敌的头颅上,血光崩现,红白之物溅了冯敬舒一身,看起来犹如从地狱归来的恶鬼。

    七八个敌骑死死围住冯敬舒,嘶吼着将手中的长矛递了过去,冯敬舒虽勇,然后战到此时,死在他刀下的敌军已有十几二十人,早已经是精疲力尽,虎威不在。

    噗

    一柄长矛刺入冯敬舒肩膀,那得手的敌军还没来得及高兴,眼中已经露出骇然的神色,只见冯敬舒手中刀隔开其它长矛,旋即迎头劈下,刚刚建功的小兵瞬间被劈成两半。

    “杀!”冯敬舒一声大吼,拔出肩膀上的长矛,带出一缕血光,手腕一抖,长矛如流星一般插入一人咽喉!

    “也该结束了吧。”冯敬舒心里叹了口气,他已经再无多少余力,刚才的攻击只需再来一两次,他今天就将殒命于此,死他不怕,但是他恨!他恨大西军的衰亡,让他到死都没有名震天下的机会,他恨自己的叔父成为大明手中的棋子!

    整个战场,莫卧儿帝国近十万兵马将大西军不到一万人马三面围住,沙杰汗目光冰冷的看向已经成为绞肉磨盘的战场,眼中冷光越来越盛,今天就是这只在他莫卧儿帝国躲来躲去近四年的老鼠,覆灭之期!

    冯双礼,大西国五军都督之一,圣武三年,大明星辰军、偃武军攻入四川,两场大战,大西国损兵折将、一败涂地,大西国王张献忠南下兵分三路以图存,一路,张定国率五千精兵突入两广、云贵四省血腥屠杀,迫使入川两路大军回援!

    一路,张献忠封冯双礼为平西侯,领两万精兵入印度,征伐莫卧儿帝国。

    最后一路,张献忠亲率大西十万主力杀入东南,屠灭东南十余小国,制造骇然血案。

    冯双礼站在自己的中军大旗下,眺望几里外的战场,时不时转头看着大旗,那大旗上原本的‘西’字,赫然成了血红色的‘明’!

    张献忠死了,大西国亡了

    圣武三年,他奉张献忠王命跋涉千里进入印度,用意很简单,攻伐莫卧儿帝国,让大西国拥有一条退路,如果主力南下受阻,那么将会转道西进与冯双礼汇合再图大计。

    然而不管是张献忠还是冯双礼或者是大西国高层,都错误的低估了莫卧儿帝国的战力,一开始的时候冯双礼是打了沙杰汗一个措手不及,夺地陷城二十余座,然而反应过来的沙杰汗迅速调集大军,几番大战,虽杀敌甚众,然而军力终究相差太过悬殊,不仅将打下来的城池丢了个干净,麾下兵马也折损近三成,冯双礼迫于莫卧儿兵锋,只能率军转战于野,绝不与沙杰汗主力硬碰,凭借高超的指挥才能,敏锐的战场洞察力,愣是在这异域他乡坚持了三年多!

    冯双礼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他也仅仅知道大西军的主力已然浮海远渡离开了东南,他更不可能知道,当张献忠离开东南之前,曾经派出十几拨人马前来印度让他前去汇合,而这些人全部被大明的特别行动卫格杀了个一干二净!

    因为没有得到张献忠的命令,冯双礼只能在印度面对莫卧儿征剿大军苦苦坚持,因为他全家全都在张献忠的手上,以冯双礼对张献忠的了解,如果他敢违背王命,等待他全家老小的将会是灭顶之灾!

    直到两个月前,大明的使者带了圣武大帝的旨意!

    大王已然在远离大明数万里海疆以外的澳大利亚服毒自尽,义子艾能奇战死,被大王寄予厚望的义子张定国改回本姓李,投降大明,几乎成了朱慈炯的傀儡!

    而他的家人已经被带到了金陵城安顿,这意味着什么冯双礼心知肚明,不要说他没得选择,就算有选择他也不会去选,因为沙杰汗的围剿力度越来越大,他这支大西军残余已然快坚持不下去了。

    所以,冯双礼几乎连考虑都没考虑便直接投降了明廷,而大明皇帝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以自身为铒,将莫卧儿帝国十万主力吸引于此,展开决战!

    沙杰汗自从成为莫卧儿帝国的汗王以后,莫卧儿帝国在其统治下,军力已然达到了巅峰,骨子里面燃烧的狼性血液,让他有雄心和魄力敢于撕碎面前的一切敌人!

    冯双礼在他眼里就是一个善于逃窜的老鼠,而这只老鼠,三四年时间已经磨光了他的耐性,更是将他的火气燃烧到了最旺,如今这只老鼠已经深陷重围,就算插翅也休想再逃出升天!

    如今战场的局势已然极其明朗,冯双礼部一万一千战兵正在与莫卧儿帝国四万大军鏖战,而在东南北三面则各驻扎了莫卧儿帝国一万五千以逸待劳的战士,随时准备狙击冯双礼突围,至于西面不足两里便是一条差不多有五丈宽的无名河,过河只有绵延数十里的山峦,冯双礼如果朝西面突围正合沙杰汗之意,围三阙一、半渡而击正合兵法之意!

    事实上,冯双礼就是这么做的,一万多战兵此时已折损三千多,剩下的在旗号命令下且战且退,朝西边无名河运动,战场之上,血雨飘洒,每一步都有双方战兵扑倒于地,结束脆弱不堪的生命。

    战局已经不像一开始那么胶着,本以为今天必死无疑的冯敬舒因为中军下达突围的军令,而脱离战场。

    沙杰汗身为蒙古后裔,很是清楚兵力永远都是其立足的根本,尤其是在这片远离蒙古草原的印度,要想震慑、奴役上千万黑奴,他手上的兵力是否强盛,将直接决定莫卧儿帝国是否能够继续维持这片辽阔地域的统治,所以,如果有可能,沙杰汗自己也不愿意和冯双礼死战到底,现在冯双礼已经是瓮中之鳖,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