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距离太远,李定国这一箭准头稍有差池,否则定可取了萨哈廉的性命,李定国暗叹了一口气,急忙将长弓背在背上。
敌人已经去的远了,现在再射箭,而已来不及了。
眼看豪格已被自己杀死,作战任务已然完成,赵无忌更不停留,急忙吩咐手下将豪格的首级和尸体取了,随即便赶在清军的大队援军到来之前,率领手下骑兵,沿着原路再度杀了回去。
这一路上,直杀得处处血花飞溅,残肢断臂漫天飞舞,尸山血海中,明军铁骑使用陌刀和火枪,硬生生地在清军营寨中杀了一个来回,最终成功地带着豪格两人的尸体,从清军营寨的破口处,原路离开。
片刻之后,杏山城厚重的城门缓缓大开,赵无忌带着手下士卒毫不停留,马蹄声声中,明军长驱直入,奔入杏山城,随即厚重的城门在明军身后缓缓关闭。
约一盏茶的功夫,惊闻噩耗,率领着一万精兵匆匆赶来的多尔衮望着一地狼藉,血肉处处的惨烈战场,脸色瞬间就变得惨白一片。
豪格的金色营帐门口处,一大滩触目惊心的血迹挥洒在黑色的土地上,多尔衮急忙跳下战马,蹲下身子在血迹中细看片刻,随即捡起了一块明黄色的衣服碎片。
布片上,明亮的黄色几乎全部被染成了黑红色,多尔衮拿着布片的双手微微颤抖不停,面如死灰。
周围的几名侥幸逃生的清兵士卒也被苏克萨哈带了过来,从他们惊慌失措的话语中,多尔衮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豪格已经被明将赵无忌亲手斩杀,尸体也被明军带回了杏山城。
豪格死了,萨哈廉重伤,虽然豪格是被赵无忌所杀,但早就猜忌自己的皇太极,把接班人惨死的暴怒,转移到自己身上,几乎已是板板钉钉之事。
不论如何,总是自己这个做主帅的疏忽,才使得明军有机可乘,突然袭击了己方营寨,斩杀了太子豪格殿下。
如果说原本的庄妃事件,还可以用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的说法来尽量弥合与皇太极的裂痕,此刻被皇太极寄予厚望,准备传承大汗宝座的豪格死在自己统率的军中,多尔衮的心拔凉拔凉的。
从此之后,自己与皇太极之间,再无转圜余地。
炮营覆灭,豪格身死,萨哈廉重伤,阿巴泰生死未卜,再想起前几日遍布营寨中明军散布的传单,多尔衮终于再没能顶住压力,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随即身子晃了一晃,便扑通一声倒了下去。
“睿亲王!”一片惊呼声从旁边涌来,但多尔衮已经再听不见。
他昏迷了过去。
次日上午,京师。
正阳门外,似是一夜之间,突然便出现了九座祭坛,而在这些祭坛的不远处,亦是有四座祠庙,肃然伫立。
祠庙面前,松柏成林,庄严寂静,崇祯带着手下的诸位重臣并文武百官共数百人,慢慢地来到了第一座祠庙前面。
巍峨高大的祠庙大门处,挂着一幅对联,上联为‘君恩深似海’,下联为‘臣节重如山’。
这幅对联乃是洪承畴的老仆洪应安所献,乃是洪承畴亲笔所书。
洪承畴写这幅对联之时,正是他被崇祯任命为三边总督的时候,当时他位列一品封疆大吏,可谓志得意满,意气风发,深感皇恩浩荡,是以写下了这么一副对联。
崇祯望着对联上那熟悉的字体,想起这位被自己当成大明擎天柱的重臣元老,顿时便是泪如雨下。
一旁的蒋德景,李待问,陈新甲等人,亦是眼圈微红,唏嘘不已。
然而谁也没有注意,人群中毫不起眼的兵部武库员外郎陈洪范,他的脸上突然现出一种极其阴险的笑容。
陈洪范已经得知了洪承畴投降的消息。
skbshge
第九百一十七章祭奠和受降()
强抑心中悲痛,崇祯随即慢步带人走进了祠庙,沿着汉白玉的台阶,君臣拾级而上,很快便来到祠庙中央。
崇祯抬眼望去,只见祠庙正中立着一尊洪承畴的塑像,此时的洪承畴,身穿一品官袍,颔下三缕长须,目光炯炯有神望向远方,看上去不怒自威,脸色凛然。
崇祯强忍眼中泪水,上前给洪承畴上了几炷香,又久久地凝望了塑像半晌,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方才黯然神伤地带人离去。
祠庙一共四座,其中第一座是洪承畴的,接下来依次是巡抚丘民仰,总兵曹变蛟,总兵王廷臣三人的祠庙,崇祯亦是带着文武百官,一一拜祭了过去。
陈洪范跟在崇祯近前,跑前跑后,极为卖力。
此次搭建祭坛,修建祠庙,俱是陈洪范主动请缨,崇祯见他积极,便将此事交付给了他,而陈洪范也确实不负崇祯所托,这几日来,跑前跑后,统筹支应,终于又快又好地完成了崇祯交代的任务。
望着陈洪范这几日忙得都有点脱了形的脸庞,崇祯的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愧意,他觉得自己错怪陈洪范了,心想兵部武库生产劣质兵械之事,原本便与陈洪范无关,可自己却妄加猜忌,差点误会了忠臣。
从最后一座祠庙出来,陈洪范贴心地凑近崇祯,低声说道:“皇上,祭坛已经准备好了,是否可以前去宣读祭文?”
崇祯低着头,沉着脸,强忍住心中的痛苦,嗯了一声。
崇祯此时的心中,其痛苦实在难以与外人道。
松锦之战损兵折将不说,就连前去辽东增援的几路兵马,也皆是一一败北,而被崇祯当成救命稻草般寄予厚望的钦州伯赵无忌,据驻守宁远城的巡抚方一藻和总兵吴三桂的禀报,如今也已被清兵重重包围在杏山城。
仗着马匹之利,辽东的城池之外皆成了清兵的领地,吴三桂也只知道赵无忌被满清睿亲王多尔衮包围在杏山城,至于杏山城那边战况如何,吴三桂却也是丝毫不知。
吴三桂在文书中言明赵无忌本有机会退守宁远,但却迟迟留在杏山城,久留不归,以至被清兵所围,在文书结尾处,吴三桂又特意禀明此举或是钦州伯之计,请皇上无需担忧,而他也并未接到任何来自于赵无忌的命令,是以一直率军镇守宁远。
惊慌失措的崇祯皇帝几乎是第一时间便给方一藻,吴三桂两人送去诏书,命两人速速派兵前去杏山营救赵无忌,不过两人是否会听命出兵,出兵后又是否能杀退清兵,解除杏山之围,崇祯自己对此也是没有一点信心。
在财政极其窘迫,朝野上下一片人心涣散的今日,举办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祭奠阵亡将士的仪式,崇祯是为了收拢人心。
崇祯希望能够通过祭奠这些战死沙场的忠臣良将,激起朝野上下同仇敌忾之心,宣传忠君爱国的思想,重新鼓舞起如今大明早已跌落的不能再低的士气和人心。
只是,早已分寸大乱的崇祯皇帝,却没有想到,他所得到的的情报并不真实,最起码,被他认为早已殉国的洪承畴,此刻还好端端地出现在了盛京城中。
几乎同一时刻,盛京城外的校场中。
规模巨大,可同时容纳五万人的校场中,到处都是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校场的四周,挤满了前来看热闹的满清民众百姓,人人脸上都是一副兴奋之色。
一座巍峨的高台伫立在校场的一侧,高台之上,满清的文武百官亦是齐聚一堂,人人面带笑容,大汗皇太极高坐正中宝座,举手投足,顾盼自雄。
高台的前面,两千精锐的清军士卒,人人手持武器,静静地排成队列,守卫在那里,更往前,则是一万名明军降卒,他们手中并无武器,但是身上却穿有甲胄,此刻,他们皆是人人低头,跪在那里。
他们没有戴头盔,所有人的头上,都已被人剃去了头发,只留下脑袋中间的那一小圈地方,接了一个犹如老鼠尾巴般的小辫子,灿烂的阳光下面,刮得干干净净的头皮,看上去油光铮亮。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有丝毫损伤,否则便是大不孝,这便是汉家百姓最朴素的信条和理念。
对于清兵强制自己剃头,也有相当一部分明军士卒做了激烈的反抗,然而他们的下场如出一辙,他们全部被砍了脑袋,砍下的头颅被堆积在盛京城门之外,筑成了一座京观。
不想剃头的,那便只有死!
“大汗,吉时已到。”范文程堆起谄媚的笑脸,出列禀道。
洪承畴和祖大乐两人站在高台下面,仰望着高高在上的皇太极和一种满清重臣,两人的心中,不禁都升起了一股羞愧之意。
举目四望,周围都是趾高气扬的清兵士卒,而更远处,万余明军降卒人人剃发,十分卑微地跪在地上,等待着受降仪式的开始。
一名三十余岁的清廷文官向着两人走了过来,以目示意两人,两人会意,当即便一前一后地跟着这名清廷文官,沿着阶梯,走上了高台。
四名脸色凶狠的清兵士卒上前,仔细地摸了摸两人的全身,确定没有携带任何武器,方才放两人过去。
洪承畴是文官倒是没什么,他今日穿的依旧是大明的官服,披着皇太极赏赐给他的那件黑色貂裘,而祖大乐是武官,那几名清兵士卒仔细搜查了他的全身后,又示意他将身上的甲胄脱下。
祖大乐眼中怒气一闪即逝,最终也只得在这几名士卒面前低头,乖乖地卸下身上甲胄,露出里面的明军官服。
那文官将洪承畴,祖大乐两人引上高台后,便领两人在高台角落的一侧站定,静待大典开始。
另一名清廷文官,拿着一封文书,来到高台之前,便开口念了起来。
洪承畴并没有注意到他在说什么。
站在高高的平台上,望着下面肃然站立的清兵士卒,以及更远处匍匐在地的万余明军,一阵劲风吹来,洪承畴的思绪,似也是飘荡到了遥远的地方。
少年时的往事,突然一桩桩地开始在他的眼前浮现。
幼时丧父,家道中落,孤儿寡母,日子过得可谓是艰难无比。
五岁时,看到玩伴们纷纷背起书包,前去上学,不懂事的他贸然向母亲开口,想要求学,但是,他似是提出了过分的要求,母亲愁容满面地怔了半晌,最终泪如雨下地搂住了自己,嘴里只说对不起孩儿。
八岁时,外公去世,在祭拜外公的时候,趁着家族中人齐聚一堂的机会,他当众诵读了一篇自己写就的祭文,文章做得四平八稳,文采斐然,震惊四座。
受母亲的教导,他自小便已养成谦和温润的性子,他并非那种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之人,之所以要拿出那么一篇花费了将近半月时间才精心写就的祭文出来,洪承畴为的是纪念,祭拜外公,也为了能让自己的才华,为有实力,有财力的族人所赏识,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八岁的小小孩童,强抑着内心的害怕和不安,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声朗诵着自己所做的祭文,时不时也用眼角期盼的余光,投向德高望重的族长和族中的一众宿老,孩童的目光中,自卑中,带着的更多是期盼,以及对未来的殷切渴望。
然而世间事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虽然有族人表示了对这位早慧族中子弟的欣赏,但却依旧无人肯慷慨解囊,赞助他就学的学费。
而有些失望的小小孩童,念完了祭文之后,只得独自一人站在角落中,爱惜地抚了抚身上补丁处处且不合体的粗布衣衫,竭力地高傲地昂着头,在众人面前,维持着自己内心那脆弱的,小小的,可笑的自尊。
寄望族人援手的希望,就这么破灭了。
但洪承畴并没有气馁,在家中,他如同小大人一样,拍着紧搂自己,哭泣不已的母亲肩头,安慰着母亲,“娘,你放心,孩儿将来一定努力,想办法出人头地,光耀门楣,让娘过上好日子。”
又过了两年,看着身体日益虚弱的母亲,他挺身而出,以稚嫩的肩膀,毅然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小小的孩子,开始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用稚嫩清脆的童音,吆喝着售卖母亲制作的豆腐干,以补贴家用,维持家人的生计。
十岁的孩童挑着沉重的扁担,清脆的叫卖声,在十里八方的很多地方响起,但他最喜欢去的,却是离家七八里地的,水沟馆的村学。
因为他听族中长辈说过,村学的先生,西轩长房的洪启胤,乃是这附近最有名的才子,是以仰慕洪启胤学问的孩童小贩,便经常挑着担子,来到村学门前售卖豆干。
虽然这里客源并不多。
郎朗的少年读书声透过窗楹,传到外面,听在洪承畴的耳中,却是宛若天籁一般,先生低沉浑厚的教学声音响起时,他更是全神贯注地侧耳细听,生怕听漏了哪怕是一个字。
skbshge
第九百一十八章受降仪式()
放课后,嘻嘻哈哈的小孩子们背着书包,纷纷来到这个跟他们同龄孩子的面前,欢呼雀跃地纷纷掏出几文钱,购买好吃的豆干。
当听到几个孩童一边品尝豆干,一边叽叽喳喳地说着先生留的作业太难,自己难以答出时,售卖豆干的孩童嘴角上勾,露出一丝轻松的微笑,“这样,你若多买我豆干,我帮你做作业,可好?”
于是当日带去的豆干被孩童们抢购一空。
而洪承畴也为这些孩童们,做出了十多个对子,这便是村学先生给他们留下的作业。
次日上午,村学的那间茅屋里,传来了先生愤怒的咆哮声,和啪啪的打手板声音,以及童子哭泣讨饶的声音。
售卖豆干的十岁孩童,心中忐忑不安,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片刻之后,房间里郎朗的读书声重新响了起来,一个四十余岁的中年人从里面走出,来到豆干摊前。
“那些对联,是你帮他们做的?”声音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严厉和愤怒。
“嗯。”孩童的声音,低的犹如蚊子一般。
“你为什么要帮他们对对子?”
“为了多卖一些豆干。”
“你家里很穷么?”
沉默了半晌后,十岁的孩童点了点头,低头说道:“我想卖豆干,赚点钱,养活母亲,攒够我上学的学费。”
这次沉默的人变成了先生。
良久。
“你为什么想上学?”
“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少年慢慢变得不再畏缩,抬起头勇敢地迎上了先生的目光。
默默地看了眼前的孩童半晌,先生终于转身背手离去,留下轻飘飘的一句话语,“明日来我学馆上学吧,不收你的束脩。”
天知道,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在当时十岁孩童小小的心里,却是多么巨大的恩赐!
流着幸福的眼泪,洪承畴将这则好消息告诉给了自己的母亲,母子二人,再度抱头痛哭不止。
在村学就学的这几年,洪承畴如同海绵一般,贪婪地从先生这里吸取着一切的知识养分,家贫买不起书,便从先生那里借,《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等,一一被他认真研读,揣摩领会。
在他的刻苦攻读下,学业一日千里,以至于他的先生,公认的才子洪启胤曾为他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在师父的悉心教导以及他自己的努力下,万历四十三年,二十三岁的洪承畴首次参加乡试,牛刀小试便中了举人,此后他一路连捷登科,于次年会试中再得进士出身,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宦海生涯。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