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昏君来救国-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悟点头答应,转身去安排了。

    第二日上午,全寺的僧人们都集合在大殿。

    大殿的正中摆着一个桌子,上面有一个竹筒,里面有两根签,一根上面有字,一个无字。

    真悟代表方丈对师弟们说:“方丈有令,所有我寺僧人均需抽签,抽中有字者,就随军出征,抽中无字者,留在寺中修行。大家就各安天命吧。”

    僧众们纵使有再多的抱怨,也抵不过形势比人强,不得不一一上前抽签,用颤抖的手抽出那根决定自己命运的竹签。

    抽中无字者狂喜不已,心里念着阿弥陀佛,抽中有字者垂头丧气,但心里念着的也是阿弥陀佛。

    一样佛,两样人。

    一轮过后,加上自愿报名的,离半数的一百三十五人还差六人。

    真悟就道:“没有抽中的人再来抽一次。”

    但是顺序问题让僧众们争吵不休。

    大家都明白,六个人,也许只要前面的十二个人就够了,如果自己在十二个人之后,就不用去北边吃沙子了。

    真悟看到大家吵吵闹闹,不知所措。

    他大声的让大家安静下来,但这关系命运的事情,谁也不让谁,继续争吵着。

    真悟觉得自己的脑袋都大了,却是镇不住场面。

    圆慧从佛像后面转了出来,大喝一声:“安静。”

    见方丈来了,众人顿时安静下来,闭口不言。

    圆慧环视了众人一圈,然后缓缓说道:“按年龄来吧,师兄们先抽。”

    这个安排无话可说,僧众们就按照年龄的大小上前抽签。

    很快,六个人就选出来了。

    圆慧让没有抽中的人先回去,等他们走了,方丈对抽中的一百三十五个僧人说:“师傅也舍不得你们离开,但是圣命难违,师傅今晚会为你们诵经一卷,为你们祈福。”

    这一百三十五个僧人顿时感伤起来,泪水都忍不住流出来,“谢谢师傅,师傅你也要保重。”

    圆慧摆摆手,“你们去吧,今晚我已经吩咐厨房,给你们做一餐好的,也会为你们准备好干粮,明日一早,让大师兄送你们出城。”

    “谢师傅。”

    僧人们躬身,双手合十,念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

    圆慧没有在停留,步履蹒跚的走出大殿,回到自己的房间。

    当夜,圆慧一夜未眠,念了整整一夜的经。

第214章 出征还是法会() 
第二天一早,昭德寺那一百三十五个被抽中的僧人聚集在大殿的门口。

    人人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裹,里面有路上吃的干粮和一壶水。

    大师兄真悟站在台阶上,看着这些朝夕相处的师弟们,心中百感交集。

    有些人和他很友好,有些人很痛恨他。

    原因是他是大师兄,一人之下,数百人之上。

    方丈圆慧年纪大了,不怎么管事了,把偌大一个寺庙都交给真悟来打理。

    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利益之争。

    佛门净地也不能免俗。

    俗话说,十根手指还不能一般齐呢,真悟尽管愿意做到尽量公平,但是一碗水只要是端在人的手中,就不免会晃荡几下。

    “各位师弟,方丈昨晚为你们诵经一宿,身体欠安,不来送你们了。有诸佛保佑,你们一定会平平安安到达马邑。你们要记住方丈的教诲,在马邑传播我门佛法,普度众生,知道了吗?”

    师弟们有气无力、参差不齐的回答:“知道了。”

    真悟就手一挥,“跟我走。”

    说着,他走下台阶,率先往大门走去。

    师弟们就跟着真悟出门。

    来到门口,他们都吃了一惊,除了两个邺城令府派来的差役,没有抽中的僧众们聚集在寺庙大门口,要送他们一程。

    这些人都脸上挂着泪花,等看到平日与自己交好的僧人出来了,一拥而上,牵着他们的手,哭着说个不停。

    两个差役看了也有些心酸,把头转过去,不忍催促他们上路。

    直到时间不早了,再不走就误了报到的时辰,差役们才转过头来,吆喝起来:“上路了,上路了。”

    真悟看到这形势,也就大喊一声:“好了,就到此为止吧。”

    众人这才分开,跟着真悟和差役往北门而去。

    走上邺城的街道,真悟不时看到一队队的僧人也同样往北门而去,心里吃了一惊:邺城什么时候有了这么多的佛门弟子?

    真悟就与两个差役攀谈起来:“大哥,皇上这是征集了多少僧人呀?”

    差役就说道:“我叔父在邺城令府里当书吏,他说这次差不多征集了六万人吧。”

    真悟惊讶的张大了嘴巴。

    按照二抽一的比例,那邺城不是差不多有十余万僧尼,而整个邺城不过几十万人而已,这也太多了。

    真悟就不再问了,带着师弟们跟着差役来到北门。

    北门这个时候已经是人山人海了,没有头发的脑袋占了一大半。

    差役带着真悟的人来到一处空地,那里摆着一张桌子,坐着几个书吏。

    差役上前说:“老张啊,昭德寺应到僧人一百三十五人,实到一百三十五人。”

    那个书吏就抬起头,让僧人们一个个来,勾对姓名,发给每人一个写着名字的木牌,告诉他们:“别丢了,以后路上吃饭啊,全靠这个了,丢了就没有人管你们的饭了。”

    僧人一听,都把木牌贴身放好,生怕丢失了。

    真悟完成了方丈的嘱托,拿着一纸文书,没有立刻回去复命。

    大军带着数万僧人出征,更古未闻,如此奇景,他倒是想见识一番。

    于是,真悟四处游走,看到都处都是僧人,按照寺庙的不同,停留在不同的空地上。

    再往漳水走近一些,看到一片一片的大齐新军士兵在列队,持刀拿枪,穿着簇新的甲胄,威风凛凛。

    士兵中间,有一个高台,上面树了一杆大旗,红底白圈,用金丝绣了一个大大的齐字。

    这乃是大齐的国号。

    真悟徘徊了一会儿,他想着这里肯定要举行出征仪式,就想着见见世面。

    临近午时,一队队鲜衣鲜甲的御林军士兵拿着长枪从北门出门,隔开人群,留出一条通道直达高台。

    过了一会儿,听到远处的百姓高呼:“天子来了,天子来了。”

    真悟就踮起脚尖往北门望去,只看到一些旗仗出门,过了一会儿,才看到一队骑兵出城,再接着就是长长的马车队伍。

    脚都站酸了,真悟才看到御林军骑兵簇拥着天子出城来。

    天子穿着黄金甲胄,金光闪闪,没有带头盔,露出白皙、英俊的脸庞,带着笑,朝两边张望。

    先前坐车来的文武大臣们,都下了车,在高台下面两侧排列站好,等候天子驾临。

    此时,高伟内心很激动。

    这次动员的人真是多了,六万多个僧人,一眼望去,都处都是光秃秃的脑壳,反射着阳光,煞是好看。

    再看远处的新军队伍,更加的心潮澎湃。

    几个月来,在军校学员为骨干的基础上,征募了十万新军,都是十七岁到四十岁的青壮年。

    虽然花钱如流水,但杨天策很争气,源源不断的送钱给他花。

    高伟不禁感叹,杨天策这样的人才要是多个十个、百个,自己就可以组建一支百万大军了。

    想着想着,马队已经来到高台前面了。

    群臣匍匐在地,高呼:“吾皇万岁。”

    百姓和士兵们也跟着单膝跪下,呼喊着万岁,一时间呼声声振寰宇,震耳欲聋。

    高伟在內侍的搀扶下下了马,缓步走上高台,高台上站着几个邺城寺庙的高僧。

    “平身。”

    高伟一声呐喊,群臣率先起来,转身面向天子,士兵们和百姓也跟着起身,顿时响起了一阵窸窸窣窣的衣服摩擦声。

    高伟一伸手,內侍就会意,递上扩音器。

    “大齐的百姓们,大齐的将士们,今日是大齐王师北征,救援马邑的时候,朕请了十位高僧,六万僧众随军,为大齐祈福。有佛祖们的护佑,我大齐王师必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台下的群臣、百姓、士兵还有僧众们也高喊:“胜!”

    “胜!”

    “胜!”

    近十万人一起呐喊,让每个在场的人都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等了好久,欢呼声低沉下去了,高伟才宣布:“请诸位高僧和僧众们为大齐王师祈福吧。”

    几个高僧就上到台前,开始念起经来。

    下面的僧众们听到熟悉的经咒,不由跟着念起来。

    不久之后,现场就只听得到数万僧人们如同天书般的念经声。

    高伟自然不会站在,在台子上面的椅子坐下来,喝着內侍们递上的茶,悠闲的等待。

第215章 任城王的疑问() 
大军和僧众们从下午开始渡河,一直到第二天中午,近十万人才渡完。

    高伟是最后一批渡河的。

    他带上了段德举,留下慕容三藏和一套内阁班子负责处理朝廷的日常事务。

    对于这些文臣武将,高伟是充分信任的,给了他们极大的权利,除了四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

    如果遇到需要补充这些高阶官员的情况,必须派人去前线请示皇上,有了皇上的批复,这个任命才算有效。

    此次去救援马邑,高伟带上三万多新军,扩充之后的砍刀队三千人,骑兵三千人。

    留给邺城的基本上就是新军六万余人,他们需要注意西面的滏口和南面的洛州有无周人的动静,随时去支援。

    高伟过河之后,大军和僧尼收拾帐篷,正式开拔。

    行进的方向是,直行北上赵州,与任城王高湝的部众汇合,然后折向西北,去马邑。

    通往赵州的官道一片坦途,大军行进起来毫不费力。

    但是也有例外。

    就是那些僧人们。他们常年在寺庙里面念经,大都数并没有干体力活和出远门的经验,刚开始还跟得上军队,过了邯郸之后,就开始掉队了。

    段德举忧心忡忡,在宿营之后,进入高伟的大帐。

    “皇上,僧人们都跟不上了,严重了拖累了大军行进的速度,臣不明白为何要带上这些累赘。”

    高伟笑笑道:“段爱卿,你说说,马邑能坚持多久?”

    段德举拱手道:“马邑是我大齐的军事重镇,兵精粮足,若是突厥人想围困住马邑的话,能坚持半年以上。”

    高伟就说道:“既然是半年以上,为何要急着去呢?半年时间,我们爬也爬去了。”

    段德举争论道:“可是皇上,军情上说周人宇文神举部也有数万人去了马邑。”

    “那就更好了。朕不知道周人是不是和突厥人结盟了,就算他们结盟了,你想,他们能同心吗?朕怕他们是各怀鬼胎吧。要是没有结盟就更好了,让他们打,打个够,我们再去给他们收尸。”

    段德举想了想,觉得皇上的话有道理,就说道:“皇上说的是,臣明白了。”

    等段德举走后,高伟抬头看了看大帐的顶部,长吁了一口气,暗道:“段德举到底是一个武将,不明白朕带着这些僧人去马邑的真正想法。”

    赵州城郊,一大片帐篷密密麻麻的支了起来,任城王高湝的部队早就到了赵州,一是他们从冀州出发,路途要近一些。二是任城王对上次攻击并州被宇文神举击败耿耿于怀,想着这次汇合了皇上的军队,实力大增,可以找宇文神举把面子讨回来。

    但是七八天过去了,皇上的影子还没有看到。

    高湝不由急了,坐在帐中发愁。

    谋士许容上前道:“王爷可是为皇上大军尚未到达忧虑?”

    高湝点点头,问道:“你有何高见。”

    许容道:“皇上大军按照路程,三天前就应该到达,但是没有,想必有什么事情耽误了,王爷可以多派使者,前去问候皇上,趁机查探一番。”

    高湝也别无他法,就答应下来,吩咐许容:“你去安排,尽快把情况报告给本王。”

    许容拱手答应,躬身退下去安排相关事情了。

    任城王派来的使者骑着快马朝南疾驰,一直到步兵路程三日外才遇到北上的大军。

    使者上前亮出信物,求见皇上得到允许后,使者就跟着御林军士兵入营。

    他惊奇的看到除了士兵们,还有许多僧人,士兵是休息,僧人们则是念经祈祷。

    这让使者搞不懂,带这么多僧人,难道靠念经就能消灭敌人?

    进了皇帝的大帐,使者跪伏在地,高呼万岁。

    礼毕,高伟问道:“任城王他现在在哪里了?”

    使者恭敬的回答:“王爷已经率军在赵州城外恭迎皇上了。”

    高伟哦了一声,然后告诉使者:“你们王爷的问候朕知道了。你回去告诉他,五日之后,朕就会率领大军去赵州和你们王爷的军队会师,去吧。”

    使者就躬身退下,打马回去禀报高湝。

    高湝又糊涂了,向使者确认:“你说只有三日路程了,皇上说五日后来?”

    使者点头,“是,王爷,皇上是这么说的。”

    许容在一旁问道:“你在皇上的大营里面看了吧?军心怎么样?”

    使者回答道:“小人在皇上的大营看到士气高昂,只是”

    许容追问道:“只是什么?”

    “小人在皇上的大营里面看到很多的僧人,天天念经,看样子有好几万人,他们都空着手,没有武器。”

    高湝听了,吃惊得无以复加,自己的这个侄子喜欢胡闹,天下皆知,但出兵岂是儿戏,带着这么手无寸铁的僧人做什么?

    “胡闹!”高湝气愤的重重的拍了拍桌子,自己是皇帝的叔父,骂几句皇帝也没有大不了的。

    许容等人也是好不吃惊。但是许容开始想着,皇上带着这么多僧人到底是要做什么?

    难道皇上不知道这些僧人对战阵毫无作用吗?

    许容想啊想,终于想明白了,就对高湝说:“王爷,皇上带着这么多僧人北上,是有深意的。”

    高湝皱皱眉头,“有何深意?”

    “王爷,宇文邕灭佛,强令僧尼还俗,周国动荡不安。皇上这也是”

    高湝醒悟过来:“他也想灭佛?”

    许容点点头,不再往下说了。

    高湝就琢磨起来,不管是大周还是大齐,都是僧尼泛滥,官府都找不到收税的人了,但又不好灭佛,惹得天下怨望。

    宇文邕就是这么做的,天下的佛门之人都反对他,骂声不绝。

    皇上这一招会怎么样?明面上不灭佛,但是把寺庙里面的僧人都带走了,去边境为大军祈福。

    但是去了还想回来吗?门都没有,大概是一辈子在哪里吃沙子吧。

    高湝从内心来说,是支撑皇上灭佛的,不然大齐都找不到足够的人来种田,来当兵了。

    但最好是别激起佛门中人的强烈反对就好。

    “都下去吧,我们就在此静候皇上的驾临。”

    高湝也不急了,皇上要带着这么多僧人,自然是走不快的,急也没有用处。

第216章 光杆刺史() 
五日后,任城王高湝一大早就等候在南来的大路口,翘首以盼皇上的大军。

    但是直到正午,都没有看到人影。

    高湝有些不耐烦了,抱怨道:“我的这个侄儿到底是做什么?行军不是儿戏,岂能不按期限来。”

    旁边的许容道:“王爷,现在才是正午,说不定日落之前,皇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