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道京城附近有叛军出没?还是把我当成叛军了?”姜盛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道。
“呃,姜兄不要误会,蹇硕和董氏的余党尚未剿灭,并非把你当成叛军啊。我们都是大将军的人,怎么会自相为敌呢?”
“原来如此,不过听闻蹇硕之前还想让我入京勤王,难道大将军就不担心我?”
“唉,你是我大汉第一战将,怎么会跟阉党同流合污呢?大将军只是想重新整编新军,就差你这一部了,宫中局势未稳,新军的整编不能拖延啊,还请尽快拔营入京。大将军正值用人之际,不会怀疑你的。”
“好,不知我这平东将军,可不可以留少量将士充作部曲呢?”
“你麾下近两万人马,还担心自身的安危吗?”袁绍一怔,反问道。
“哈哈哈——不瞒你说,这些年我率军连年征战,陪伴妻妾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现在新君登基,大将军鞠躬尽瘁,四海升平,我真的是倦了,只想做个太平将军,不知能不能得皇上的恩典呢?”
“啊呀,姜兄若是当个太平将军,可就委屈了你的满腹武略了。”
“那都是同袍过于夸大了,我胸无大志,只求平静的生活,享尽天伦之乐,若是大将军体谅我,我就心满意足了。”
“你的请求我会向大将军禀报的,希望你尽快率军归建。”
“那是自然,本初兄尽管回去禀报,我部随后就到。”姜盛干脆就主动点,免得何进疑神疑鬼的。
且说何进得到了袁绍的汇报,大为高兴,封姜盛为都亭侯,食邑二百户,封地在乐安临济县;又准许姜盛改玄甲骑兵为平东将军部曲。
姜盛要把麾下兵马移交给何进的消息传遍了军营,将士们纷纷聚集在姜盛的中军大帐前请愿,希望姜盛不要离开,继续指挥他们,因为他们不少人都出自北军,以前就是混日子,屡战屡败,自从跟了姜盛之后,很少有打败仗的时候,都积累了很多的战功。
现在姜盛要离开了,他们又要进入萎靡不振的状态中,战功的事就与他们没有多少关系了,他们怎么愿意就这么归入新军?
“诸位将士,我姜盛感谢你们的支持和拥护,但诏令如此,作为大汉的臣子,我必须要奉诏的,希望诸位能够理解。”
“将军,我们兵强马壮,为何要服从大将军的矫诏?现在就算杀进京城,我们也绝无二话,生死追随将军!”有士兵们叫嚷起来,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
姜盛示意大家安静,说道:“不瞒诸位,我的妻妾都在京城,若是抗诏不从,就是谋逆大罪,我的家人将死无葬身之地啊。何况我乃汉将,也要接受大将军的调度啊。你们不要口无遮拦,若是被朝廷定了谋逆之罪,我可就被你们害苦了。大家以后虽然不能并肩作战,但我姜盛一直会把诸位当朋友的。”
众将士听到如此,才明白了姜盛的难处,妻妾在何进控制之下,他姜盛不得不服从何进。
曹操来接收军队的时候,众将士含泪告别,簇拥着姜盛往营外走。曹操在营外看到如此场面,很受触动,如此官兵情义,也难怪姜盛麾下都能令行禁止、奋勇作战。
姜盛骑马来到曹操面前,把下军的印绶交给了曹操,“孟德兄,下军各部将士都是忠义之士,还望善待之。”
曹操拱手道:“平东将军请放心,我曹操也是体恤士卒之人,一定不会把你一手带出来的精兵给毁了。”
姜盛点了点头,然后骑马回到营前,朗声道:“诸位兄弟,今后一定要谨遵典军校尉的号令,再立新功!后会有期!”
众将士含泪相送,抽噎声不绝于耳,姜盛拱了拱手,哽咽着说道:“后会有期!”然后转马飞奔而去,一千玄甲骑兵紧随而去。
曹操看着离去的姜盛及玄甲骑兵,大为震撼,姜盛善于治军练兵,单这玄甲骑兵的气势,放眼天下就无人可出其右,幸亏姜盛不反,若是姜盛举兵,八万新军和南、北两军都不是他的对手。曹操不由地对姜盛赞叹不已。
姜盛回到京城,就要好好做他的太平将军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178章 考核选官(一)()
新军的顺利交接,让何进彻底放下心来,曹操对原姜盛军的战斗力也向何进作了分析,何进这才真正对姜盛消除了疑虑。
既然已经信得过姜盛了,若是继续监视,还有可能让姜盛怨恨,他没了兵权,就凭那支三千人的私兵卫队,谅他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董重骠骑将军都被轻易拿下,这姜盛的级别低了好几级。
确认无事之后,何进就把编配在平东将军府的属吏官员都召回去了,任由姜盛自己编配将军府属官,又解除了对万年公主的软禁,由于万年公主要守孝三年,所以仍然住在深宫,处于礼制的考虑,姜盛不能擅自与公主约会。
现在宫中已被何进全面掌控,已经安全了很多,姜盛也只好压着相思之苦,不去求见公主。
平东将军府位于雒阳城的东北角,虽然面积很大,但对于三千玄甲骑兵还是显得无比拥挤,姜盛只留了五百人负责平东将军府的日常巡逻保卫,其余两千五百人则在东门外安营扎寨,平时以训练为主,轮流承担平东将军府的防卫以及姜盛出行的侍卫工作。
这里原本是何进的私人府邸,现在赏给姜盛了,姜盛也不推辞,心安理得地住了下来,还向何进索取婢女和珠宝、美酒。
何进见姜盛果真是想过太平日子,就从犯官的家眷中选了一百名年轻漂亮的女子送到了姜盛府上。
姜盛亲自到何进府上拜谢,“大将军美意,末将就却之不恭了,只是现在府中没有可以担任属官的人,末将就想招募些人手,不知合不合适?”
何进道:“子诚啊,这都是好事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你这平东将军可不要贪图享乐,还要为朝廷分忧啊,招募人才,助力军务,是你的分内之事,尽管去做吧。”
“那就谢大将军了。”姜盛拜谢后就回到了平东将军府中。
第二日的时候,姜盛派人把招贤榜张贴在府门外,然后又到各州郡张贴发布,以优厚的俸禄待遇招贤,报名者按着文武两条路线接受平东将军府的考核,考核通过者,可以按着考核成绩的等次担任将军府各级属官,在布告中,姜盛列明了考核的内容。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自主报名、考核录用的方式选官,这时候官员主要来自州郡荐举、朝廷征召和战功之人,姜盛的做法让许多寒门子弟看到了希望,荐举和征召都是士族子弟,寒门学子是没有这个机会的,而姜盛给了他们机会。
姜盛这几天自己定下了考题,然后在平东将军府前院设置了文官考场,在城外玄甲骑兵营地设置了武官考场,姜盛亲自担任主考。
有些人对此表示怀疑,但大家都对这种耳目一新的选官方式很是好奇,都结伴去京城开开眼界,各地的学子百姓络绎不绝地来到了京城雒阳,姜盛让松鹤楼准备了包子和开水,供这些报名者食用。
报名开始后,周仓带着卫兵在平东将军府门侧搭建了看台,然后让报名者排队依次登记姓名、籍贯、报考类别,经过五天的集中报名,共登记文科考生二百五十七名、武科考生一百六十三名。
平东将军参照大将军设置长史、司马、主簿、佐军司马、从事中郎、曲军侯及平东将军府诸曹椽,总共职位也就是二十多人,现在报考的人数达到了四百二十人,竞争惨烈!
由于待遇丰厚,所有的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姜盛为主考官,为了确保考核有序进行,姜盛把文科考试放在了前面,武科考试放在后面。在文科考试期间,武科的报考者可以到玄甲骑兵营中参观学习,赵云按着姜盛的意思,设置了不少科目演习,供考生学习参观。
文科考试分为三部分,上午为第一部分,闭卷考试,姜盛从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典籍中抽取了有关政论的内容作为考题,要求考生限时完成答题,周仓带着卫兵担任监考,发现有作弊者,直接逐出考场。
第二部分安排在下午,是政论考试,要求考生对当前的朝政和天下大势进行分析并提出见解。
第三部分为面试,文科和武科合并进行,由姜盛现场考察,决定属官的人选。
何进对姜盛的选官方法很感兴趣,就让主簿陈琳到平东将军府拜访姜盛,想看看这考核选官是怎样进行的。
姜盛对于陈琳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拉着他的胳膊寒暄了一番。
“陈主簿,可是对我这选官方法有兴趣?”
“我大汉选官向来是荐举和征召,这种没有限制条件的考核选官,还是首次听说。”
“不知主簿有没有好的见解?”
“嗯,如此选官,依据就是这些人考题的结果吗?”
“正是,以真才实学作为唯一标准。”
“若是有真才实学之人道德败坏,利欲熏心,是不是也会当官?”
“主簿有所不知,我这考核不仅是这一项,还有政论、面试,道德败坏的人可是很难通过考核的。”
“面试?难道是姜将军当面考试吗?”
“正是如此。”姜盛暗赞陈琳,确实聪明。
两人就在考场中边走边聊,这时卫兵把一名考生拖了起来。
“大人饶命啊!”那名考生大声求饶。
周仓喝道:“赶走!”卫兵们连拖带拽,把这名考生驱逐出平东将军府。
陈琳奇道:“不知此为何故?”
“考核有考核的规矩,作弊者取消考核资格,驱逐出府。”
众考生见周仓真的驱逐人,都不敢造次,乖乖地答题。
已是六月的天气,闷热无比,姜盛令卫兵们为每一位考生送上了白开水,防止考生被热坏。
快到午时的时候,松鹤楼送来了包子,每名考生两个。
正午时分的时候,周仓一声锣响,所有的考生都放下了手中的笔,负责监考的卫兵们依次收走了考生的答卷,送到了姜盛办公的场所。
考试结束的考生有的面带微笑,有的垂头丧气,都大嚼着包子在平东将军府前院寻找树荫处休息,下午的考核很快也要开始了。
陈琳真是大开眼界,也品尝了一下松鹤楼的包子,赞不绝口,他要赶着去跟何进汇报,不知道何进会作何感想。(。)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179章 考核选官(二)()
文科第二场的考试,自由度比较高,每名考生一张白纸,有他们自由发挥,时间截止到未时末,提前写完的可以交卷离场,等候五日后的发榜。
汉朝的时候还没有科举制,金榜题名的事也不会发生,姜盛这个穿越客来到之后把科举制提前搞起来了,五天后公布文科考试成绩。
姜盛并没有查阅报名者的姓名身份,所以也不知道这些人都是谁,下午的考试开场没一会儿,就有一名中年文士交卷,接着一名壮年书生也要交卷。
周仓收了他们的试卷,然后派卫兵送这二人回松鹤楼休息,静等三天后的发榜。
这次考试只有姜盛一个阅卷人,第一场的考试有标准答案,姜盛挑了几名心思细密的卫兵对照着标准答案阅卷,第二场的政论考试就要姜盛自己阅卷了。
姜盛让周仓把这两个提前交上的答题卷拿了过来,他先阅看。
“荀攸?许攸?”姜盛看着答题卷上的名字,又惊又喜,这两人怎么也来了?虽说历史记载的许攸名声不怎么好,但也是有些才华的,现在正值用人之际,还是可以用他的。
荀攸的观点是作战理政都要灵活多变,不能拘泥于理论和旧制,提出了三项主张:君应立贤、臣不集权、度势而治。
这个观点与姜盛的观念是一致的,姜盛看着荀攸的详细分析,赞叹不已,这人名声很大,果然不是浪得虚名,若是得荀攸相助,必能成大事。
考试规则是姜盛定下来并对外公布的,当然不能就这么录用荀攸,古时信用极为重要,商鞅变法前搞的那个城门立柱就直接促成了民众对变法的支持,姜盛要想服众,也要遵守规则。
许攸的智慧相对于荀攸就查了一些,不过也符合姜盛的观点,当初他与王芬密谋废了灵帝改立新君,就足以表明此人的想法,他的观点是忠君要忠于明德之君,若是君无道,忠臣则无道,有才华的人不会愚忠。
看来历史的记载真实性还是可以保证的,许攸就是因为袁绍刚愎自用才改投曹操的,结果这一叛变直接让袁绍输的血本无归,后来居功自傲,被曹操所杀,不过现在看来,还是可以发挥他的才智的。
未时末,考生们都离开了平东将军府,答卷也都收了回来。下午的时间内,卫兵们已经把上午的考卷阅完,并给出了得分。
姜盛看试卷上的分数,都是汉字,看得就头大,突然想起来后世用的阿拉伯数字来,就叫来几个有点文化功底的心细之人,把阿拉伯数字交给他们,姜盛对这些数字进行了命名,不叫阿拉伯数字,而是叫中华数字,这也算是剽窃了。
经过大半夜的教导,这些人总算明白了阿拉伯数字的组合方式,个位、十位、百位、千位,这些人总算懂了,但是对于0,无论怎么解释,这些人就是不懂。
姜盛道:“0就是代表没有,如果你写一十,十是两位的,十位上你写个1,就代表十,但是十后面不能空着,要是空着,这又成了1,所以从后往前,没有数的,就用0补位。比如说一百,你只需要在第三位置写个1,然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也就是个位和十位,就用0补位。比如一百零一,一百之外的数,不够十,那么就在十位用0补位,明白了吗?”
这几个人都点了点头,然后又连忙摇头,姜盛差点被气死,为了今后的方便,姜盛耐着性子给他们解释,总算开窍了。文科一的考试成绩就用阿拉伯数字统计出来了。
新的计数法被姜盛推广起来,最初的这些学员都成了专家,这也是后来的教授级人物。
第二日的时候,姜盛独自审阅科目二的答题卷,有不少年轻人都提出了很好的政略观点,虽然有浓重的忠君色彩,但在具体的治理措施上还是很适合当前的社会状况。
第三天为武科考试的时间,姜盛让周仓留守平东将军府,然后带着几名随从出城到了玄甲骑兵的营地中。
还未入营,就听得营中金铁相鸣,喝彩声、助威声不绝于耳,姜盛一猜就是赵云又在组织比武。赵云的练兵方式很奇特,都是让士兵们在比武中训练,而不是统一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这与后世的练兵方法是相通的,士兵练作战,军官练协同。
姜盛入营之后,有士兵发现,姜盛示意他不用通报,他要看看士兵训练的效果。
走到近前,姜盛可算是开了眼,这回可不是士兵对抗,而是赵云亲自出场,与一名手持长柄斧的壮汉战到一起。
赵云的枪术奇招百出,几乎全是虚招,他不敢跟这种使用重兵器的人硬碰硬,只能以虚招搅乱心神,耗费对方的体力,然后趁虚攻入,但现在来看,这用大斧的壮汉体力连绵不尽,一时半会儿是很难分出胜负的。
“七探蛇盘枪”是赵云自创的招式,专门用于战场上的对阵,克制轻骑和步兵,那壮汉的大斧却是以攻击上盘为主,很少会顾及低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