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第三帝国-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定其名号!”

    这便是威力巨大的“推恩令”!

    推恩令的实施,让一些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的大诸侯王国,瓦解成了许许多多的侯国。

    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随着王国之中不断分出侯国,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土地也随之越来越多。

    到了最后,一个王国的管辖范围便只有数县之地了。

    在刘曜看来,不管搞不搞分封,大一统的基本国策不能变。

    他决不会允许也不可能允许一个国家之中出现两个政权!

    天下人只能有一个国籍,那就是汉!

    天下只能有一个元首,那就是天子!

    刘曜不排斥分封,但他绝对不会让受封之人,执掌地方行政权、司法权,最多保留有限的军权,适当的时候还能起到拱卫中央的作用。

    所谓的“适当”是指未来中央被某个权臣控制,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到那时,手里多少有些军权的刘姓王侯,起码能拉拢民心,联合其他诸侯,集结一支刘家军,向权臣发起挑战,收拾山河。

    为了防止后世子孙之中出现类似朱棣那样的野心家,举起清君侧的旗子,行造反之事。

    刘曜若真的施行分封,必会严格控制受封皇子的军权。

    这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在此不做展开。

    且说杨赐等人议论纷纷,一个个引据经典,口若悬河,说的是唾沫横飞,铿锵有力。

    刘曜静静旁听,受益良多。

    过了一阵子,他见众人说的累了,便示意侍女给众人换上热茶,打算结束这次的会谈。

    “有关分封之事,暂且搁置!至于卸任的太子,以及任期满后年龄超限的准太子,暂时规定让其入皇家学院担任讲席,或加入谏议台任职,不可执政或从军!”

    刘曜觉得时候也不早了,开口对众人议论的话题做了一个收尾。

    在场的人听了刘曜的话,很快安静了下来。

    刘曜接着道:“众卿可有异议?”

    “臣等无异议!”

    刘曜说的也算是事实,分封这个事太大,众人心里有数,自然不会再多说。

    “既然众卿以为可,那御史台便照此构想去起草爵位继承法罢!”

    刘曜边说边扭头,把目光转向鹤发童颜的桥玄。

    桥玄起身行礼道:“此乃御史台职责之所在,臣定当率领诸御史尽快出台继承法案,以呈给大王过目!”

    “可!”刘曜点头道。

    ps:有票子的记得投票呗!

第140章 敬天法祖() 
熹平二年,十二月初八。

    亥初两刻,即晚上九点半。

    文成殿。

    礼部尚书陈耽烤着暖炉,坐在刘曜书房里的藤椅上,静静等待着。

    而刘曜此时却在活动室内摆着架势,正在站桩,他打算以这种方式恢复近几日因祭祀之事而损耗的精气神。

    如今是腊月,而腊月里最重要的日子便是十二月初八,古称“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神的祭祀仪式。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

    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据《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即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祭祖敬神之后,人们还要逐疫——古时医疗方法之一就是驱鬼治疾。

    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后世湖南等地区仍有。

    虽然刘曜不喜欢繁杂的祭祀之乱,但他仍然坚持在礼官的主持下,完成了整套的祭祀流程。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指祭祀,也指祭典。

    戎,兵戎,指兵器、军队,也指战争。

    春秋时期,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祭祀和战事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

    《国语·周语上》说:“夫祀,国之大节也。”

    祭祀,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主祭者,为一国之主。

    所以,祭典都是非常隆重的。

    刘曜虽然未称帝,但楚王朝廷自成一国,该有的礼仪不能缺!

    中国是个重视礼和礼制的国家,“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的作用。

    因此特别强调“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祭典,是最重要的国之大礼。

    春秋时期有“观兵”(即阅兵)之礼,也是国家的大典。

    古时候的祭祀,表面上是反映人们对天地神明先祖的敬畏和崇拜,其实质乃是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

    而战争,更是一个国家体现其军事力量强大与否的形式。

    刘曜心中非常清楚,不管是哪个朝代的君主,若是忽略了这两个方面,必将自食苦果!

    正是考虑到这两个方面,他在组建百姓军之初,几乎是毫不犹豫照搬了后世新朝太祖等伟人领袖整出来的那套军制。

    除了两汉与隋唐,许多朝代的军事力量都是在建国后逐渐走下坡路。

    反观后世新朝,自建国开始,军事力量那是与日俱增!

    此便是得益于太祖等领袖定下的军政分开,军政并重的规矩!

    刘曜借鉴新朝太祖等领袖定下的规矩,当然为了实现军事强国的目标!

    至于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与人们的信仰方面,刘曜也有他的想法。

    国家领导人用来祭祀的庙宇,如诸夏神庙与炎黄祖庙等已经正在修建当中!

    而地方百姓个人层面祭祀用的庙宇,早在三个月前就按政事堂颁布的政令,投入了建设。

    政事堂颁布这条政令,自然是得到了刘曜的授权与首肯。

    刘曜认为,每个乡都必须修建一座庙宇,用来祭祀祖先、神灵!

    他必须把诸夏“敬天法祖”的伟大传统,发扬出去,融入每一个华夏人的骨子里!

    天就是自然规律,祖就是祖先神,敬是态度,法是学习。

    敬天,即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要违背天时,违背人之天性!

    一切灭绝人性的,皆是逆天,不可能有好下场!

    “存天理,灭人欲”害了多少人?

    法祖,即学习祖先的优良传统与积极向上的精神。

    那些鼓吹摆脱习俗、传统束缚的自由派,其中个别激进者甚至视婚姻与家庭制度为自由的对立面。

    但尊重习俗与传统、遵循习惯法及捍卫婚姻与家庭制度,不仅不与自由相冲突,反而是自由的基本前提。

    后世每年的清明,万物复苏,万象更新,人们祭祀祖先,上香、上贡品。

    这项传统不曾因改朝换代而消失过。

    以上种种,汇成一个词,就是“敬天法祖”。

    祭天、祭黄帝与祭祀祖先,就是敬天法祖的仪式化。

    刘曜站桩结束后,感觉神清气爽,便回到了书房。

    陈耽等了有一刻多钟的时间,倒不是很着急。

    他见刘曜迎面走来,连忙上前行礼道:“臣耽,恭问大王圣安!”

    “寡人躬安!看茶!”刘曜回了一声,示意侍女上热茶。

    待陈耽坐下之后,刘曜含笑道:“等急了罢?”

    “臣不敢!”陈耽急道。

    陈耽,字汉公,东海人。

    历史上,他以忠正著称,敢检举当朝太尉与司空贪污受贿。历位三司,还当过司徒,被中常侍诬陷,下狱而死。

    任何一位能走进朝堂,位列三公的人,绝对都有两把刷子!

    不是名望和本事超过常人,就是政治情商与手段高人一等。

    原时空曹操之父曹嵩用钱登上太尉之公位,显示了其因权导利,以利谋权的高超手腕。

    至于陈耽,则属于有名望有本事的人。

    当时天下乱象丛生,奏章像雪花一样飘向朝堂,结果被张让等中常侍拦截,他们忽悠汉灵帝刘宏说天下太平。

    朝臣刘陶看不过去,上言汉灵帝,说明宦官蒙蔽圣听的真相,结果却被宦官反咬一口。

    汉灵帝要杀刘陶,陈耽非常不满,他当时担任司徒,语气比刘陶更加强硬,用鲜明的对比,直斥灵帝昏聩!

    灵帝刘宏竟然又听信谗言,辩称宦官里也有忠臣。陈耽知道再说只能招祸,于是拼死磕头,血溅台阶。

    汉灵帝气的要死,命人将刘陶与陈耽一并下狱,两人皆死于狱中。

    史书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他们因何死在狱中,但八成跟张让等奸宦脱不了干系。

    这样一个类似唐太宗之魏征一样的人物,竟会落得如此下场,只能说汉灵帝有眼无珠,器量狭隘!

    刘曜穿越而来,导致历史改变,汉室宗亲举兵清君侧,曹节、王甫、张让等中常侍被诛杀,陈耽命运因此逆转。

    如此忠正敢于直言之人,刘曜当然要重用,让其在合适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礼部尚书只是暂时的,倘若“万家祖庙工程”在陈耽手中完成,刘曜完全可以让他接替年老的杨赐,登上那首相之位!

    刘曜端起面前的茶杯,轻轻喝了一口,同时示意陈耽用茶。

    片刻后,他放下茶杯,缓缓开口道:“三个月前,政事堂颁布了一道要求各乡里修建‘万家祖庙’的政令,寡人经历腊日祭礼后心有所感。寡人深夜唤陈相来此,乃是为了解此事推进的详情。”

    陈耽激动不已,声音瞬间高了一倍。

    “回禀大王,万家祖庙之工程进展顺利,各地乡里反映强烈!待臣与大王细说!”

第141章 祭祀与信仰() 
祭祀是信仰的一种体现形式。

    国家层面的官方信仰,与民间的信仰皆离不开祭祀。

    通常情况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组成过程中,民间和官方的信仰基本上对应的是乡间习俗与正统礼制。

    这是民间舆情的体现,也是官方意志的外在表现。

    在古代,几乎所有的正统文化都是由风、俗演化而来,皆是对风、俗改造加工的结果。

    这就致使种种风俗与礼制具有同源一流的关系。

    所以说,民间与官方的信仰有很大的同根与相融性,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的形式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刘曜穿越之前,在大学读书期间,曾听过一些教授的公开课,对于中国古代的祭祀及民间、官方的信仰有着一定程度的认识。

    在加上穿越之后,这么多年来他也读了许多典籍,见识了地方上的风、俗,故而对于两汉时代的民间祭祀又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在汉代地方祭祀体系之中,民间与官方信仰也呈现出这样的一致性。

    据历史记载,如蜀郡太守文翁在任期间,立学官,兴教化,有惠于民,其过世后,“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如王堂治蜀有绩,“巴、庸清净,吏民生为立祠”。

    舒桐乡啬夫朱邑,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所部吏民爱敬焉,其过世后,“吏民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

    汝南郡都水掾许杨修复鸿郤陂,政绩显著,惠民无数,太守邓晨为之起庙,“图画形像”,以志其绩,而后“百姓思其功绩,皆祭祀之”。

    东汉零陵太守周嘉视事七年,其过世后,“零陵颂其遗爱,吏民为立祠焉”。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汉代史书中有许多许多,刘曜游历各地的时候,也见过这样的例子。

    像这样的情况,吏民共祭,或者先有政府提倡然后有百姓祭祀,其实都是民间与官方对循吏良牧纪念歌颂的共同诉求。

    此外,在岁时祭祀、宜忌方面,民间和官方也基本保持着一致。

    比如伏日,民间“荐麦瓜于祖祢”,祈求祖先的庇佑。

    至于官方为辟除“伏日万鬼行”的禁忌,“尽日闭,不干它事”。

    夏至,民间“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

    至于官方则“以朱索连荤菜,弥牟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腊祭,民间斋馔扫涤,遍祭神祖,腊日“腊先祖五祀”,次日向祖神献祭,第三日蒸祭,又三日墓祭。

    至于官方,则“岁终大祭”。

    对于腊祭,刘曜可是深有感触!

    由此可见,民间祭祀的习俗与官方的祭祀典礼,不仅在动机、对象上类似,就连活动内容都非常一致。

    地方祭祀风俗与官方层面的祭祀典礼相融相似,说明官民双方在信仰层面上有一致性。

    这种情况是刘曜乐于见到的,也是地方主官乐于维持的。

    只因为这给官与民之间沟通、互动创造的机会,有利于稳定民心,方便地方官员对百姓的统治。

    凡是都有两面性,地方与官方的祭祀信仰有一致性,必然就有不一致性,甚至是冲突。

    历史上城阳景王的祭祀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话说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患病,刘章及其弟刘兴居被安排入宫,与周勃、陈平当内应。

    九月,吕后驾崩后,周勃掌握北军,刘章率千人入未央宫,杀丞相吕产,后因为平定吕后一族有功,受封城阳王,谥号景。

    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载:“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

    像这样地方性的祭祀,本来是老百姓自发的,并没有什么大碍,但后来发展失控,以至于成了被官方强力禁止的“淫祀”、“淫祠”。

    具体原因在于,其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已远远超出纯粹的民间祭祀,转变成一种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冲突的祭俗,曾一度脱离了地方当局的可控范围。

    史载其势盛时,“自琅琊、青州六郡,乃渤海都邑乡亭聚落,皆为立祠,造饰五二千石车,商人次第为之,立服带绶,备置官属,烹杀讴歌,纷籍连日,转相诳曜,言有神明,其谴问祸福立应。。。。。。”

    城阳景王的祭祀习俗在两汉青、齐之地比较流行,等到了东汉末年,达到了一个顶峰。

    如六郡乡民“皆为立祠”,“谴问祸福立应”,求其福佑。

    广立祠地、祭祀求福是民间信仰的基本传播模式和社会功能。

    只是在祭祀中,“转相诳曜”,“奢侈日甚,民坐贫穷”的过分行为和结果,显然不利于民生。

    又有商贾从中借势生事,“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造饰五二千石车……立服带绶,备置官属”。

    仿官制行祭祀,属于僭越!

    在君主专制的等级社会里,官方是不可能容忍的!

    刘曜虽然是个穿越者,接受过社会主义教育,但他认为僭越属于破坏规则,必须严厉打击。

    此外,在汉朝政治失序、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有的民间祭俗或神灵崇拜可能会演化成民变和动乱,从而引起地方政局的动荡。

    比如西汉末年,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春,关东民众聚祠西王母神,传筹西行,就曾引起一场大规模民变,震惊朝野。

    东汉末年,张角“托有神灵”,聚众冲击官府,引发“黄巾大起义”,造成当时“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等。

    当然,历史上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例子,大多是老百姓反抗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