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曜执行的是郡县制,确切的来说是郡县乡三等行政区划!
九县以上设郡,一郡最多辖二十七县。
一郡之行政中心城区称为郡府,即为郡治所,亦名某郡郡府,简称某府。
比如,益州郡有十六个县,其郡之治所在滇池城,那么滇池城就是益州郡府,简称为益州府。
所以,滇池城与益州府、益州郡府、益州郡治所就是同一个地方。
七乡以上设县,一县最多辖二十一乡。
一县之行政中心城区称为县城,即为县治所,亦名某县县城,简称某城。
比如,庐江县有八个乡,其县治所在庐阳城区,那么庐阳城区就是庐江县城,简称为庐江城。
如此,庐阳城与庐江城、庐江县城、庐江县治所就是同一个地方。
至于向滇池城那样,既作为一郡之首府,又作为一县之治所的城池,里面会存在郡级、县级两套地方行政机构。
五亭以上设乡,一乡最多辖十五亭。
前文有提到十亭归一乡,乃是标准区划,在实际执行上,达到五个亭便可设立一乡。
一乡之行政中心城区成为乡集,即为乡治所,亦名某乡乡集,简称某集。
比如,顾桥乡有九个亭,为方便治理各亭,择一地建造集市为其乡治所,即为顾桥集。
故而,顾桥集、顾桥乡集、顾桥乡治所就是同一个地方。
有了上述行政区划的参考,才能很好的理解刘曜对选拔官员的构思。
第一种选官方法,叫竞选制,即民选!
刘曜认为,只有乡级官员如乡长、乡佐、游徼等,及亭长、里长、保长可以民选!
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参与选举,只有退役军人或者朝廷认证的士人,有资格参与乡亭里保之长选举!
第二种选官方法,叫察举制,即汉立以来一直使用的制度。
但刘曜认为,这种方法必须规范化、公开化、制度化、法律化,否则会变成个人以权谋私的工具!
甚至他提出了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先得到正八品及以上级别官员的举荐,若被举荐的人三年内犯法,举荐者要连坐!
第二步,通过吏部衙门的背景审查。
第三步,前往帝都或郡府参加一次考试,由天子或者吏部三品及以上高官亲自考核,问其才学经义、或机巧事故、或社稷建设等。
只有通过这次考试,方可被朝廷授予贤士证书,拥有做官的资格!
朝廷与地方吏部下属机构对于贤士,将按照其能力差异安排不同岗位,先实习观察,确定真的有能力后才外放任职!
第三种选官方法,叫科考制,即通过科举考试取官的方法。
刘曜认为,应该由朝廷统一命题,且必须针对不同岗位出不同试题。
考试的时间应该放在每年的固定月份,由各郡府组织考试,每年一次。
对于考核合格者,朝廷授予进士证书,代表拥有了做官的资格!
接下来也是先实习观察,然后根据实际能力,授予不同职务。
这种方法与第二种一样,也必须公开规范,形成制度法律,禁止徇私舞弊!
当然了,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至少是县中学堂的毕业生,其他任何人都没资格!
刘曜特别强调,第一种竞选制,只针对乡级及以下官员,不适用乡级之上的官员选拔。
至于其余两种,县级及以下官员全部适用!
乡长凭政绩,可以升上去做县令,县令有本事也可以升上去做郡级官员。
郡守与中央十二部的部长乃同一个级别,县令与中央各部下属的司正乃同一个级别!
一个人只要真的有才能,完全可以从一个乡长做起,一步步登上与中央部长平起平坐的郡守之位!
刘曜之所以这么规定,一方面是为了缩小地方官员与京官的级别差距,让有才能的人愿意到地方上任职。
另一方面也是给基层官员一个发愤图强的目标,乡长实力强大的话,完全可以凭优秀的政绩,用数十年的时间,爬到县令的位置上。
而一个地方县令若能认真履职,好好干,有生之年当上郡守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郡守可是与中央部长平级的职位,一旦坐上,那就觉得是光宗耀祖,振兴门楣!
“韩非公曾曰‘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正好印证了大王的此种构思!”程昱感叹着说道。
班恭点头道:“然也!若无地方州部之经历,便无法了解地方行政之运作,即便登上高位,亦是对国家无益!”
丞相总理天下政务,必须有处理地方民政、钱粮的经验,才能知晓行政运行体系的利弊,方可在实际的管理之中,把握住政务的要害!
同样的,一个行伍出身的将军,才可以说真的了解普通士卒的想法,从而真心去的关心士卒疾苦,如此将可知兵,将兵一心,战斗力就有了。
虽然在历史上,名门出名士,将门出将种的例子举不胜举,但不能只看这一面,而一棍子把寒门出身的人都打死。
虞辰附和道:“选拔人才,本不该只看门第出身,更应该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大王当初颁布招贤募将令,便是此理!”
“是极!仲德应该取三种方法之一,加以延伸而为条陈,上奏大王!”张俞在一旁提出了他的建议。
程昱看向张俞,笑着问道:“升济以为,我取哪一种较为合适?”
张俞沉声道:“世家大族肯定支持察举制,他们乃是依此举荐家族子弟与门生,从而实现对权力的把持!大王为了平衡,必不会废除察举制,故而我以为,仲德可取科考之法!”
“为何不是竞选制?”虞辰疑惑道。
班恭与张俞相视一笑,似乎心有灵犀,没有说话。
程昱看向虞辰,说出了他的猜测,道:“或许,有道先生会上奏竞选制之取官方法。”
“可我总觉得陈太丘不会照搬察举制。”虞辰皱眉道。
第118章 取代地方品藻()
就在程昱等人琢磨选官制度的同时,陈寔及其儿子陈纪也正绞尽脑汁寻思着。
陈寔的书房之中,父子两人面对一张案几相视而坐,你一言我一语的不断碰撞思想。
在陈纪看来,刘曜既然让陈寔起草一份关于选官方法的条陈,明显是对世家大族的示好。
那么他们所构思的方法,当然要以维持世家大族存在之根——举荐权为目标!
比如以朝廷法度的形式,授予世家大族举荐权!
如此一来,谁有资格做官,谁没有资格做官,还不是世家大族说了算。
陈寔人老成精,比陈纪更清楚世家的根在哪里。
假如真的如此去搞,许多世家必然会利用朝廷法度,明目张胆地把权位传给自家人,这几乎等同于官位世袭化。
刘曜用了整整大半天的时间跟他们一起商议,所议之事皆为朝廷制度,可见其对于制度的重视。
由此可知,刘曜是对于过去的政权兴衰进行过深刻研究的,否则不可能提出设置帅阁、相台、御史台、谏议台这样机构的构思。
他们这些于官场之中沉浮一辈子的政治人,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刘曜打算把统军权、行政权、司法权用朝廷法度的形式进行分割,从而在制度上防止有人同时把持军政法大权。
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一方面可以降低权臣的诞生率,另一方面也让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配合,有利于皇帝平衡手下的势力。
陈寔学富五车,知晓许多历史典故,算是明白人。
他非常清楚,让刘曜同意官位世袭的可能性,恐怕就像竹篮打水一样,想都别想!
“就天下目前的形势而言,你可知此选官之权在谁手中?”
陈寔需要让自己的儿子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
“这——”陈纪楞了一下,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道:“有品藻之权的地方名士手中!”
陈寔眼露赞许之色,点头道:“然也!朝廷若想作为,必定不可放任此等风气,否则让那些徒有虚名之辈进入朝堂,岂非天下百姓之害?”
“为了朝廷之威严,决不能助长此风!”陈纪附和道。
历史上,从东汉恒、灵帝之期开始,随着宦官专权、太学生运动的发展,民间逐渐兴起了“品藻”的风尚。
所谓品藻之风尚,即地方上许多名士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发发牢骚,议论时政,点评各色人物。
就像后世的同学聚会一样,酒桌上评价那个谁谁谁牛掰,谁谁谁辣鸡,兴起的时候,还敢大言不惭的指责政府。
后世的同学聚会多数是同班的,圈子大一点是同届的,再大一点最多是同校的。
他们吃好玩好,各回各家,对于在酒桌上说的话,根本就是胡侃乱侃,对社会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但东汉的这个名士聚会与后世的同学聚会不一样,尽管都是私人性质的行为,无法代表政府。
可参与者无不是在地方上很有名气的士人,在大字不识的普通百姓眼中是绝对的精英。
历史上有名的“月旦评”,便是这个性质的聚会。
于是乎,被聚会的名士们评价较高的人物,立马身价百倍,成为了才能的代名词。
朝廷若不征召这样的人为官,就会被人说成腐败,若去征召的话,这些人又不能轻易出来当官。
当时的社会风气认为当隐士才算高贵,这些人之中就会出现个别装腔作势拒绝当官的人。
这些不愿出仕的人,三番两次拒绝征召之后,自然就会成为有名的隐士。
而那些被征召两次后才出仕的人,往往起点也比较高。
就这样,朝廷威信日益下降,民间沽名钓誉之辈日益增多。
大环境如此,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也不得不去做一个隐士。
“大王之前教育门生时,曾多次提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更是将此句话写成文字,裱挂在学堂墙上,以来勉励诸生。对于地方上不愿出仕的隐士,大王更称之为‘懦夫’!”
经过十年布局,刘曜说的很多名言已经传遍了天下。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是诸多名言名句其中之一。
刘曜针对地方隐士,用的方法是以彼之道,还彼之身。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对国家之难视而不见,只管个人的一亩三分地,却致天下百姓于水火而不顾,乃是懦夫行径,非君子也!”
这句话是刘曜拿来专门打击地方隐士用的,其威力十分巨大。
不少有气节的人纷纷接纳了地方郡守的征召,更有个别极端者羞愧自残,以此明志!
昔日荀爽、荀靖等不在刘曜占领地境内的许多名士,在获知杨赐等世家与陈寔等名士之家眷至亲投靠刘曜之后,就开始了也投靠刘曜的准备。
等到洛阳皇城被刘宠、刘虞攻破,京畿周边郡县秩序混乱的时候,不少名士拖家带口一路长途跋涉,涌向了长安。
这件事,陈寔是知道的。
“大王之所以推迟称王大典,便是打算在此之前树立起新的朝廷威信!”
陈纪躬身作揖,恭声道:“纪谢父亲大人教诲!”
陈寔点头道:“既可保障世家之根基,又能树立新的朝廷威信,二者兼顾,方能成也!”
“大王以‘懦夫’谓‘隐士’,给予避世者沉重打击,唤醒了许多有志之士。可地方上的品藻乃个人行为,朝廷不好以法令禁止,至今仍有。纪以为,朝廷可在地方上设一机构,取代品藻!”
陈纪脑海之中灵光一闪,想出一个办法。
陈寔面露喜色,直勾勾看着陈纪道:“元方有了主意?”
“班公著《汉书》,在最后一篇《古今人表》之中,以古人为经,以品第为纬,按九品分了九栏。据班公表序‘上智’、‘下愚’之论,品第标准,乃品行为主,参之以事功大小和学术高低。故而,可在郡里设一中正官,让其以家世、德行、能力大小为衡量标准,对该郡之士人进行评品。所评之品作为朝廷考量。。。。。。”
陈纪思如泉涌,滔滔不绝地讲述内心构思,不停歇的足足说了大半个时辰。
陈寔听完后,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道:“汝今夜便草拟一份文稿,明日来见我,再议之!”
第119章 汇总选官法()
时光飞逝。
转眼间到了三天之后。
刘曜如期收到了三份关于选官的条陈,与六份京官的备选名单,另外还得到了一份有关教育制度的条陈。
对于惜时如金的他而言,选官的事情必须尽快落实下来。
于是他就召集众臣工在建章宫前殿议事,商议和确定选官制度。
程昱所奏条陈,围绕科考制旁征博引,重点强调了其公平公正性,并以忠义学府为例,建议朝廷重新把官学抓起来。
他所奏的方案,等于是给近十年从忠义学府毕业的士人,寻了一个做官的途径。
大致的流程和后世的国考差不多,笔试与面试必不可少,就连身体素质方面也要达标,需要归医部体系管理的综合医馆提供“体检报告”。
不论出身,凡年满十四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人,只要从当地的忠义学社委员会那里开具一个证明,便可参加一年一度的科考。
科考以策论为主,就像刘曜之前颁布招贤募将令选拔贤人一样,具体形式与之类似。
这样可以在教育还未大面积普及的情况下,给天下间有志做官的士人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而且,刘曜可以通过心腹担任考官的方式,多选拔像郭泰那样寒门背景的士人,以此稀释世家大族对臣权的控制。
郭泰所奏方案,如刘曜料定的一样,重点围绕了基层的官员选拔,即类似竞选制一样的乡三老推举制度。
所谓乡三老,乃是乡亭之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并不是说乡里的三个老头。
以往地方上虽有乡长、亭长等基层官员,有朝廷授予的权力,可在有些事情上,真正影响力巨大的还是地方三老。
郭泰建议,可由地方乡三老从后生晚辈之中,推举数位青年才俊给县里。
县里需要对这些才俊进行考察,根据其能力大小,才能的侧重方向,而任命为不同的乡级官员。
由于这些人是三老推举的,能得到乡间百姓的人心支持,且又经过朝廷地方政府的考核,赋予了他们手中权力的合法性。
如此的话,乡亭级别官员选拔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为了提高基层官员的素质,应由县里的吏部下属机构,对三老推举的才俊进行岗前培训。
而且每年至少保证一次培训,政绩优异者还可以推举到郡府接受培训。
郭泰还建议应该加强教育,多多培养士人,方可保证朝廷有大量的人才可用。
故而,他按照刘曜那份关于教育制度构思的文稿,结合他所了解的东汉地方民间社会情况,写了一份关于建立义务教育的官学体系草案,以条陈形式上奏给了刘曜。
刘曜翻阅郭泰所奏有关官学体系的条陈后,发现郭泰把大学堂剔除了义务教育的序列,从而将义务教育的时间缩短成了六年。
不仅如此,郭泰还用“国民学堂”取代了乡小学堂、县中学堂,用“太学分院”眼取代了“县大学堂”。
即按照这个划分来的话,他以滇池县中学为例,便可与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