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公覆,黄盖也!
主公竟然想要除掉黄盖?周泰被这个说法吓了一跳,黄盖可是三世重臣,主公怎么会如此呢?可是如果不是这样,主公为何要开战呢?也只有这个说法才说得通了。
蒋钦说道:“不管是不是,我们都要进行自保,前面就是丹阳县了,我们就在那里防守。如果事不可为,我们就退回江乘、胡熟,再不行就退到秣陵。”
周泰挣扎了一下,他无法分辨孙权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蒋钦的猜测是真的,那么他也该离开孙权了。但是一旦蒋钦猜测的是错误的,他还是要为孙权效忠!在忠诚与不忠诚之间选择,确实有点难。
“好吧!”周泰只能暂时同意了。
两人进驻了丹阳,丹阳县是丹阳郡名字的由来,只不过丹阳郡的治所在宛陵县。丹阳离江水很近,但是却不用担心来自江上的威胁,因为它和江水之间隔了丹阳山。在江边有一个大营,叫做牛渚,就是当年孙策过江攻打刘繇的地方。
进驻了丹阳之后,蒋钦、周泰只管整顿防务,一点出城的意思都没有。
张毅听到了探马回报,也是很诧异!难道孙权派他们过来就是为了防守丹阳县的?难道防守胡熟等地不是更好一些吗?那里距离丹徒很近,不仅减少了补给线,而且还能互相支援,这样坚守才更有利。
张毅也没有心思去夺取丹阳,他现在要完成包围战略,让李靖带雷绪去攻取吴郡,从东面向丹徒围去。然后他返回宛陵坐镇,将芜湖交给了张经镇守。不需要他出战,只需要不被蒋钦、周泰攻破就好了。
张毅回到宛陵,也是有事情要做的,他需要找到樊梨花的家人,也就是樊能的家人。丹阳郡被孙氏占领之后,樊家也就没落了,但是不论如何,樊梨花被植入到了樊家,樊家就是他的外戚了,不说帮助樊家东山再起,怎么的也要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樊梨花也需要一些亲戚陪伴,这对养胎很有好处。
就算樊梨花性子再强,她也是一个女人,总有柔弱的一面。
张毅一直感觉在樊梨花怀孕当中,外出打仗很不对。但是时机不容错过,为了大业,他只能选择这样。
第130章 黄公覆以死殉难()
江水之上,两军对垒。
甘宁接到了张毅的军令之后,就立刻派李俊为先锋,以十五条大船组成编队,顺江而下。而他本人,也在编组了三十条大船之后,立刻跟上了李俊的船队。
黄盖和孙河先一步逆江而上,他们的船队已经在牛渚营附近封锁了江面。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孙权会给他们下达了一个防守甘宁进攻丹徒的命令。难道助攻有预感,甘宁会来进攻吗?
不过想想也是有可能的,现在孙氏可以说日落西山了,张毅派甘宁前往丹徒拦截孙权北上也是有可能的的。
不过黄盖没有想明白,之前孙权都已经想好投降了,还要水陆两路军队出来。派水军拦截甘宁说得通,如果孙权要北上的话,肯定需要拦截甘宁,以防被甘宁堵死江水。但是派蒋钦、周泰有什么用呢?
孙河也想不明白。作为宗室重臣,孙河可以说是看着孙权长大的,但是他还是没有弄明白孙权到底想要干什么!
就在他们还在纳闷的时候,李俊的船队出现了,看着那十五条大船,孙河也有一些不敢置信,张毅怎么弄到这么多的大船呢?
“公覆,此船可有弱点?”孙河想不出如何战胜对面的大船。
“其行慢,或可以火船攻之。”黄盖说完却又摇头说道:“之前周公瑾与我曾商议过,想要烧毁这些大船,但是甘宁没有上当。现在我们没有地利优势,想要烧掉它们几乎不可能。”
“那该怎么办?”孙河不仅有一些为难,“难道还是按照往常那样接战马?”
“不按照往常那样,还能如何?”黄盖站起身来,“这里就交给你了,我要去看看,能不能夺下来一艘大船。”
“你太冒险了!”
“这是转胜之机!”黄盖跳上小船,向阵前驶去。
“所有人听令,备好钩锁,准备接弦,抢夺敌船。”黄盖一边缠绕钩锁,一边大声的对周围的小船下令。
李俊站在船头,看着江东水军的动作,便知道他们的打算了,“想要夺船啊!怎么会如你们愿?”
“传令各船,只许远射,不许接敌!”李俊让传令兵通知各船。
“诺!”
水战一触即发!李俊部船高,居高临下,相当的占便宜。但是江东水军人多船多,而且船速很快,总能接近大船。黄盖所在的小船就靠近了一艘大船,他的船也并不算小,而是现在可以算上大船的斗舰了。斗舰在江东水军当中也没有多少,它太大了,懂得造斗舰的造船匠更少。
而孟康造出来的大船,比斗舰还要高出数尺,宽出一丈,只要装上去,可能将斗舰都撞翻了。
一般来说,斗舰是指挥船,但是也可以作为承载弓箭手的船只。冲锋陷阵的叫做艨艟,也写做蒙冲,是装载近战士卒的船只,上面蒙皮防箭。在船沿上开个小口,从里面刺出长矛,破坏敌船。
不过这种蒙冲,对付孟康造的大船根本不行,因为孟康造的船很厚,根本刺不破。用斗舰也无法对付大船,因为它上面敞开,根本挡不住从上面倾泻下来的箭矢。
所以,黄盖现在拿斗舰当蒙冲使用。再接近大船之后,他亲自带人对着大船甩出了钩锁,然后攀上了大船。
“敌人上船了!”有士卒发现了黄盖等人,立刻挥舞着武器冲了上来。
“终于上来了!”黄盖从背后抽出了环首刀,冲上去一脚踹开了一个敌军,然后挥到砍倒了另一个敌卒,用肩膀撞开了又一个敌兵,冲到了弓箭手身边,开始大开杀戒!
这条大船上出现了动静,也引起了李俊的注意,他立刻下令:“向那边靠过去!”
“甘将军还有多久能到?”李俊问道。
“大概还有一个时辰!”
“那就再挺一个时辰!”李俊说道:“我们冲过去,不要让江东军夺走战船!”
“将军,那个好像是黄盖?”一个亲兵提醒道,“我曾经见过黄盖,应该就是他。”
“黄盖!”李俊大喜,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还能得到一条大鱼。“快!快点过去!给我撞开那个斗舰!”
“轰!”李俊的座船将那个勾搭在大船上的斗舰,狠狠的撞了出去,上面还在往上爬的江东水军一大半掉了下去,其他也都被撞倒了。李俊的大船还好,因为撞击前有所准备,所以士卒很快就站了起来,然后向斗舰上射击。
“靠过去!”李俊大喊着,然后他举着一块木板,在两条大船的缝隙上搭建了一条板桥。
一些士卒也搭建了板桥,然后跟着李俊一跃而上,跳到了另一条大船上。
“杀!”李俊带人直接向黄盖部的后面冲过去,对黄盖进行前后夹击。
黄盖依然还在拼杀,但是他的亲兵已经发现了李俊从后面杀来,立刻拉住他,“将军,事不可为,还是撤吧!”
黄盖回头一看,发现自己手下的士卒就剩下二十多个了,而对方依然有近百个,并且从另一条大船上还在源源不断的跳过来。功亏一篑啊!黄盖没有办法,只好下令撤退。
边撤边战,很快黄盖就撤到了船沿,想要跳到斗舰上去。
“黄盖,哪里走!”李俊从后面一下子扑了过来,抱着他一头就从大船上扎了下去,扑到了江里。
到了江里,黄盖还想挣扎,但是他的水性比不上李俊,被李俊拖得沉了下去,一盏茶的功夫,就无法再动弹了。李俊为了保险,硬是又停了一会儿,才游了上来。
这时候,甘宁的后部已经到来,从两侧直插进江东水军当中,因为顺江而下,势不可挡,江东水军很快就撤退了。
李俊被一艘大船救了上来,同时拉上来的还有黄盖的尸体。
甘宁看到李俊竟然捞到如此大功,也不由得有点泛酸,“早知黄盖来此,吾便自当先锋了。”
李俊笑道:“将军大功在手,何故与我争此小功?”
甘宁也笑道:“何来小功?斩将堪比夺城,李兄升职之期不远矣!”
第131章 狡兔三窟孙翊走()
黄盖战死,孙河立刻将军报送往丹徒孙权处。孙权接到了孙河的战报,也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竟然真的让刘惇给说中了,是巧合吗?还是他真的能够占卜出来?
“将刘先生请来!”孙权不得不再一次的说道。
刘惇再一次见到孙权,他从孙权的眼中看到了不可思议。的确很不可思议,刘惇之前的占卜是“陆战无胜,水战陨将”。而现在的情况完全符合,蒋钦、周泰守在丹阳,根本就没有进攻,而张毅似乎也没有进攻的意思,双方连一仗都没有打,当然无胜了。黄盖战死,孙河退守秣陵一代,也符合水战陨将的预测。
“刘先生,我想知道你占卜到的全部内容!”孙权说道。
刘惇说道:“我的占卜已经说得很详细了,如果将军想要保住富贵,那么做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将军若是想要称霸一方的话,北上即可!不过北上的话,将军恐怕有早夭之象!”
“难道我就非要投降张毅吗?”孙权不甘心的问道。
“非我所知也!”
孙权再一次送走了刘惇,然后召来了孙静。上一次讨论的时候,孙静并没有在丹徒。孙权在排除了两路兵马之后,就将孙静召了回来,他想要听听这位叔叔的意见。
不过,因为他没有得到对刘惇占卜结果的验证,所以他并没有找孙静商议太多。现在他已经基本相信了刘惇的占卜,他才将孙静找来,问道:“叔父!如今大势已去,吾该何去何从?”
孙静这些天也了解了孙权的想法,他是想要投降的。不过是投降张毅,还是投降曹操,他还没有想好而已。孙静也了解了张昭等人的想法,张昭、秦松是想北上的,广陵是他们的家乡,他们想回去情有可原。朱治主张投靠张毅,因为张毅年轻有为,而且为人谨慎,要比曹操更有前途。
孙静本人对这两个都不是很赞同,他更同意黄盖的想法,哪怕退守会稽也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当孙权提出问题之后,孙静就说道:“如今聪慧者众多,有的心向曹公,有的心向张毅,还有的想要远走他处,此三者皆可保全孙氏。”
孙权点头,“吾亦知之,只是孙氏该如何选择?”
孙静说道:“狡兔三窟,孙氏或许可以分成三路,一部分投降张毅,一部分北上,一部分远走他出。”
孙权眼睛闪烁了一下,问道:“叔父选择哪一路?”
孙静说道:“吾往会稽。”
孙权听了之后,舒了一口气,他说道:“叔父为孙氏如此牺牲——”
孙静拱手说道:“仲谋,孙氏如何,便都在吾等手中。汝欲何为?”
孙权想了想,还是决定选择稳妥的一面,“吾意投降张毅,有朱君理为吾谋划,当可无恙。”
孙静说道:“张子纲(张纮)或可一用。”
孙权问道:“张纮不是同意投靠曹操的吗?”
“并非如此,他的态度并不坚定。”孙静说道:“坚定者是张昭、秦松二人。”
孙权点头,表示明白了。不过他还有一个新问题,“孙氏应该选谁投靠曹操呢?”
孙静说道:“叔弼性格刚直,若是投靠张毅,恐有性命之危,可让叔弼北上。”
孙权听了之后,也觉得有理,“便如此行事。”
就这样,两叔侄计议已定,就如此形式。孙权召集了所有能够召集的大臣和宗室,对他们说道:“如今孙氏危难,为了保全孙氏,吾意向张毅投降——”
“兄长何出此言!”孙翊当即出来反对,“张毅乃是孙氏仇敌,怎可向仇敌投降?”
孙权问道:“那你想要想何人投降?”
孙翊大声说道:“吾不投降。”
孙权还欲说什么,孙静这时候站出来说道:“吾护送叔弼往会稽!”
“有劳叔父了!”孙权说道:“只是叔弼去了会稽,该何人北上?”
“国仪吧!”孙静再一次推荐。
国仪是孙辅的字,孙辅是孙坚的哥哥孙羌的次子,孙贲的弟弟。孙辅比孙策还要年长,孙策占领豫章的时候,将豫章郡一分为二,豫章南部为庐陵郡,孙辅为庐陵太守。孙策的这种分割,并没有得到张毅的认同,所以他仅仅拍了孙无终南下,孙辅就在那个时候逃回了丹徒。
孙辅是一个心向曹操的人,他一直都在和曹操有联系,历史上他差点带着庐陵郡投降曹操。所以对于北上,他一点意见都没有,“辅愿往!”
孙权看了孙辅一眼,然后又扫视了一下大臣,问道:“汝等愿往何处?”
但是没有人回答。
孙权没有再问,而是让他们回去准备去了。这些大臣要走的,就该回去收拾东西了,不走的就等着张毅到来就好了。
孙权将丹徒剩余的船只全部都交给孙辅和孙翊。跟着孙辅走的,有张昭、秦松两家,跟着孙翊走的,有孙静、徐真(徐琨的父亲,孙翊妻子徐夫人的祖父)、弘咨(孙坚的女婿)三家。而跟着孙权投降的,则有张纮、朱治、以及丹阳、吴郡两地的世家豪族。
孙辅带着人过江,孙翊带着人也顺江而下了,孙权这才给张毅写了一封投降书,表达了自己的投降的意思。
投降书送到了张毅的手中,张毅看着降书,表情很是古怪,孙权不仅仅自己投降,而且还要将他的妹妹许配给自己。他妹妹应该就是孙尚香吧?虽然她的真实名字并不叫这个,但是后世习惯性的还是会这么叫。
张毅将降书给众人传看,“孙权这是何意?他真的要投降吗?”
刘穆之看了降表,分析道:“孙氏已经落寞了,孙权有心投降也是应该的。不过为了预防有诈,主公应该一个县一个县的接收过去。并且让李药师接手吴郡,以防不测!”
“正当如此!”张毅点头说道:“我倒是要看看,孙权的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
“将子纲先生请过来,我可以久仰子纲先生的大名了。”
第132章 献印绶孙权俯首()
孙权派来的使者就是张纮,张毅对张纮还是听看好的,江东二张之名,他可是久仰了。
不过,张纮却对他并不是很感兴趣。尽管张毅百般拉拢,他都和张毅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是要保持最后的臣节吗?
“张纮,武力:62,战策:58,计略:82,内政:93,教育:90,外交:91。特性:名臣。”
张毅带着大军来到丹阳县,作为先锋的张经亲自来到了城门前,“吾主张镇东在此!”
张经的话音刚落,丹阳的城门就打开了,蒋钦、周泰带着士卒走了出来,将兵器堆放在一起,然后向张经交出印信。他们已经得到了孙权的命令,让他们想张毅投降了。
丹徒发生的事情,已经传到了丹阳来,他们也知道了孙氏一分为三了。孙氏的属臣也分成了三部分,蒋钦、周泰两人对此早就有了预测,所以他们在接到孙权的命令之后,就已经在准备投降的事情了。
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张毅更加好一些。张毅和他们之前看好的主公孙策很像,同样是年轻有为,同样是能征善战,如果当初张毅先到的寿春,他们可能直接就投靠到张毅的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