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让人失望的是,卫司令那坚毅如钢的脸上透露出来的信息分明是在说,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对于卫司令来说,霍去病的战绩给他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他的嫡系部队虽然获得了不小的胜利,但是前将军赵信投敌,右将军苏建全军覆没,作为大将军,难免会被人嚼舌头……把难啃的骨头留给属下,自己则挑软柿子捏。
卫司令没有提出任何质疑,只是对霍去病胜利出击的经历充满了兴趣。
原来,在未遭遇匈奴主力之前,霍去病几次三番请做前锋军,卫司令执拗不过,给他挑选了军中最为出色的八百壮士,给他的任务不过是在大军周围侦测匈奴主力,一俟发现敌人,应当火速前来汇报。
霍去病领命而去,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带兵,兴奋不已。
他曾无数次梦见自己跨上战马,率领千军万马驰骋在大漠之南,将一个个敌人放倒在自己的铁蹄下。
而如今,这一切已不是梦境,他真的跨上了驰骋草原的战马,他真的有了自己的部队,他有了实现名将之梦的用武之地。
谁也无法预料,当一个少年跨上战马之后,他的结局会是怎样?是血染疆场,是马革裹尸,抑或是功成名就,扬威天下!
霍去病或许已不在乎结局,他只知道,他一旦跨上战马,人生便只有了一个目标,杀灭欺我灭我的匈奴。
未来已不重要,名位已不重要,唯有那一腔热血,需要挥洒。
正如后来霍去病向历史扔下的那一句震古烁今的话语一般,‘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少年,只要活着,都会践行着他的诺言。
我们可以想象霍去病率领着他的八百壮士,站在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茫茫草原中的豪情壮志。
他绝不愿做一个无功而返的将军。
他绝不愿做一个失败的将军。
在这茫茫的草原中,生活着他的敌人。
霍去病是个聪明的人,他知道只要找到水草丰美的地方,就一定能找到匈奴的巢穴。
所以他向八百壮士宣布了一个异常大胆的决定,而这个决定连他的名将舅舅也不敢贸然尝试。
“壮士们,随我杀向匈奴人的巢穴,你们敢吗?”霍去病的声音响彻云宵。
八百将士果然是军中精锐,竟然毫不犹豫地高呼,“愿听小将军号令。”
“好,那就出发吧!”
霍去病已经将卫青的命令抛诸脑后,虽然他非常地爱戴和尊重他的舅舅,但是,他要以自己的方式来建功立业,那些所谓匈奴的主力,有他舅舅足够了。
霍去病开始了自己在草原中的第一次行军,他带着将士们沿着水草丰美的方向急行军。
在纵马驰骋中,霍去病无比快意,仿佛忘了后面还有他的八百壮士,只顾蒙头往前急驰。
好在八百将士的骑术极为出色,要不然,恐怕就跟不上霍去病。
部队一路驰骋,一路观察,希望能发现匈奴人的蛛丝马迹。
不过,令人失望的是,上百里下来,都是渺无人烟的境地。
他们已经跑了一天一夜了,部队已经人困马乏,霍去病却还是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意思,在不少将士的谏言下,霍去病才下达了稍事休息的命令。
有将士提醒霍去病我们已经深入敌境数百里,如果遭遇敌人大军,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霍去病却不置可否,他向将士们表示不找到匈奴人,誓不回头。
这个回答与当年卫青出塞如出一辙,只不过,当年卫青有一万人马,而他只有八百人,卫青有着明确的目标龙城,而他却要看运气寻找目标。
在常人看来,他比他的舅父更加的坚决。
然而,虽则如此,霍去病却有一样不如他的舅父,卫司令与部队行军,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少年将军霍去病,却要睡最好的帷帐,吃最好的军粮。
稍事休整之后,霍去病和他的八百将士继续向前搜索前进。
他们的速度比前一日慢了些,如果所估不差,已经深入敌境四五百里了。
将士们的牢骚和不耐烦情绪有所抬头,不少将士们开始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劝阻这位从未打过仗的公子哥,这下好了,敌人没寻着,万一出了岔子,霍去病出了事,即便他们八百人能回去,恐怕也得吃不了兜着走。
霍去病不会不知道其他人的想法,但他根本不关心这些,随便你们怎么想,在他看来,即便只有他一个人进入草原,他也会寻找下去。
他要创造一个奇迹!
少年霍去病已经在草原中游弋了几天了,却仍然没有一丝回头的意思。
如果不出意外,这只会是一次陪同皇亲国戚的观光旅游。
对身负保护霍公子的将士们来说,打不打匈奴已经不是头等大事了,现在是要想办法不让霍公子饿死,困死,渴死,只要能全身而退,那就谢天谢地了,只要把霍公子伺候好了,回去说不定他跟皇上说起这次令人愉快的观光旅游,他们不但无错,还会有功。
霍去病的倔强一直在催动着部队前进。
然而,又是上百里过去,还是未发现匈奴踪迹。
霍去病命令部队下马休息,他自己带着几个人又向北急驰了一段时间,在走过一片土丘之后,他望见了袅袅升起的炊烟。
霍去病难掩兴奋,当他的部队跟了上来的时候,他当即下令,突袭。
霍去病的坚决挽救了他的声誉。
他抓到了大鱼。
连匈奴单于叔父等贵族在内两千余人,都成了他的战利品。
第145章 主父偃1()
元朔六年(前123年),卫青再一次班师回朝,受到了长安百姓的夹道欢迎,可是,卫青却高兴不起来。平心而论,他这次依然是带着胜利回来的,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各路大军有胜有败,他这一路胜了,并不能掩盖别路军队的失败,而这失败应由谁承担?毫无疑问,非他卫司令莫属。
一行人之中,霍去病最为兴奋,只见他远远地甩开将士们,拨马直往未央宫司马门而去。
当所有将领站在刘彻的前面之时,老练的刘彻肃然而坐,再一次聆听着各位将领们的奏报,形成自己的判断。
一番朝议后,刘彻作出了赏罚决定。
大军有胜有败,卫大将军功过相抵,不增加封赏,赐千金。右将军苏建因力战可免死,贬为庶人。
“霍去病…”刘彻特意地顿了顿。
霍去病两眼神采熠熠,上前一步,跪地听封,显而易见,这位十八岁的少年极其激动。
刘彻微微一笑,继续说道,“票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馀级,得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藉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封去病为冠军侯。”
此言一出,举朝皆贺。在场的人即便再迂,也能看出来,皇上对霍去病有多器重,皇上的小舅子卫大司令第一次出征回来也不过封了个关内侯,那一次虽然没有取得多大的战果,不过那可是士气之战,意义重大。可是,这位霍去病,却了不得,大有赶超前辈的势头。如此一来,早点套近乎,拉关系还是非常必要的。
少年郎霍去病似乎并没有想到这一层,卫青对于功名带来的糖衣炮弹始终保持着警惕,而霍去病与他的舅舅截然相反,他不但坦然接受冠军这一震烁古今的称号,更坦然地接受同僚们的瞩目。
按照我们国家的老传统,这时霍去病推辞一番是最为恰当的,当然,霍去病是不会这样做的,他的傲然之气,那是早已被众人所知,在打仗方面,除了他的舅舅,他始终认为其他人给他提鞋都不配。
不可否认,少年霍去病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我们在以后仍然会看到,这些小毛病是他人生的污点,但是霍去病却并没有玷污“冠军”的牌子,而是让它更加的光辉。
我们要注意到,冠军侯的横空出世看似闲来之笔,实则又是聪明的刘彻一次得意之作。
像所有的皇帝一样,刘彻同样忌惮那些有着不世之功,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尽管他们是自己的亲戚。
谁都知道,卫青是个厚道人,可谁能保证,他手下的人是厚道人呢?做皇帝的不能把江山的稳固压在别人的厚道上,而且他那聪明的姐姐平阳公主下嫁了卫青,卫青可谓如虎添翼,既然如此,那必然要有防范措施,按惯例,一般臣子功高震主的时候,皇帝会对功臣下手,要么关了他,要么找个理由杀掉他。对于刘彻,事情还未到动刀子的地步,大局还在他的掌控之中,卫司令也大有用处,他只是需要准备些防范的措施即可。
当他把卫青封为大将军之后,卫司令又打胜仗了,卫司令功高盖世,封无可封,赏无可赏,这个时候,刘彻就犯愁了,赏了自己难过,不赏难以服众,恰好霍去病的战报及时地送到了他的办公桌。
刘彻的赏罚方案就这么出炉了。
他一力抬高霍去病,而对卫青则冷淡处理,目的是什么已经再明白不过。
刘彻这赏罚处理做得天一无缝,眼力不行还真看不出其中的寓意。
刘彻的心思即便能瞒过厚道的卫青本人,也瞒不过卫大将军后面的巨大身影平阳公主,他一直不养宾客,刻意低调就是希望配合皇上的工作。
另外,卫青对外甥霍去病也有要求,他知道要改掉外甥傲视群雄的脾气实在不容易,他只能要求霍去病同样不能养士。
事实上,霍去病不太理解舅父的良苦用心,不过,他仍然照做了。
刘彻这些年的工作,对外没放松,对内他也没闲着。
那么,现在我们暂时从战场上回到刘彻的朝堂之上,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年来他攘外的同时他是如何安内的。
事情还得从元朔元年开始说起(前128年),刘彻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三个人的奏章,这三个人无一官半职,他们是典型的以读书混饭吃的屁民。
这三人分别名叫主父偃,严安,徐乐,三人之中,主父偃最有个性,另外两人则淹没在历史的车轮中了,应该说,主父偃的出现给刘彻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所以,我们要重点来介绍主父偃。
主父偃,齐国临淄人,此人年轻时学的是纵横之术,所谓纵横之术,说得白一点就是挑拨离间,谈判斡旋,只不过纵横学把它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在战国之时,这一学说曾经风靡一时,而且出了两个极其出名的人,张仪和苏秦。
可惜,纵横之术在张仪与苏秦逐渐就衰弱了,不过,张仪和苏秦应该感到庆幸的是,它们的事业至少没有绝后。
年轻的主父偃对这门学说就颇为感兴趣,他把大把时间花在了这门学问之上,如果主父偃是位学者,那么他的钻研精神实在令人钦佩,不过,主父偃是想靠它出去混饭吃。
这就有问题了,现在太平盛世,你学纵横之术,这不是闭门造车么,你学的东西连饭都混不到吃,学校也不设课,官府也用不上,你学来干什么。残酷的事实沉重地打击了主父偃,主父偃有点学识,却并不受人待见,他的亲戚朋友甚至认为此人不是脑袋被门夹了就是被驴踢了。
于是,看在肚皮的份上,主父偃闭门转学当下正流行的经易,春秋,诸子百家,你不得不承认,主父偃的确是个读书的好料,不久之后,他就略有小成。
他再次出门,希望谋个好职位,他找儒生辩论,希望有人能看中他的学识,可遗憾的是,主父偃学得东西太杂,常常与人话不投机,本来博学的人是很容易受人尊敬的,可主父偃先生实在是不通事理,他跟人辩论有些特点,比如眼看他要理亏了,他就开始诡辩,这时候你要跟他讲儒学,他就跟你讲纵横学,你要跟他讲纵横学,他就跟你讲法学,你跟他讲法学,他就跟你讲儒学,因此,齐国的儒生都不大喜欢这个人,想方设法排挤他。
主父偃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的时候,去向人借钱,结果被人轰了出来。
主父偃在家乡已经混不下去了,便决定去外面碰碰运气。他去了燕,赵,中山,却仍然没有获得命运之神的垂青,他已经穷得就快讨饭了。
读书人混成他这样,实在不容易,对于他来说,经世报国建功立业只不过是遥远的梦境,他现在最需要的是吃饭填饱肚子。
可是,天下之大,哪里才有他的那碗饭呢?
第146章 主父偃2()
四十几岁的主父偃混得不成人样,连父母兄弟都讨厌他。他实在没脸在老家呆下去,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好死不如赖活着。
穷困潦倒的主父偃决定再一次离开家乡,而他这一次的目的地变成了长安,应该说,主父偃做了一个很正确的决定,长安乃天子脚下,鱼龙混杂,各方神圣云集,像主父偃这种满腹经纶的人找一个识货的买主还是有可能的,再者,长安商市发达,即便找不到伯乐,哪怕摆个地摊给人写字做点小生意也能混口饭吃,总不至于在齐国受窝囊气。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到了长安,想方设法见到了卫青,这时的卫青并不是出名的人物,不过因为国舅爷的身份,自然也是长安炙手可热的人物。
主父偃的运气着实不错,他的坎坷经历得到了卫青的同情,而且几番交谈下来,卫青确定主父偃是个肚子里有货的人物。
卫青收留了主父偃,准备等待合适的时机向刘彻推荐他。
有了卫青的赏识和承诺,主父偃似乎看到了走向人臣的金光大道,这不正是他多年孜孜以求的梦想么,如果有朝一日他飞黄腾达,他必定得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还以颜色。
主父偃就是在这样的期待下整日做着黄粱美梦,美梦虽美,不过残酷的现实却有如一盆冷水浇到了他的头上。
卫青几次三番向刘彻推荐主父偃,得到的结果是没有任何结果。
这样的结果的确让主父偃郁闷不已,不过能在卫青这棵大树下乘荫纳凉,也总比回老家挨别人白眼强。
主父偃继续留在了卫青府上,等待着属于他的时机。
同以往一样,主父偃几乎没能交上什么朋友,而且屡招白眼,他说话直爽刻薄,善于诡辩,常常把人说得面红耳赤,却又不能以理服人。
不过好在卫青对他没有坏印象,他才能有口饱饭吃,要不然,主父偃先生定然又要卷铺盖走人了。
元朔元年(前128年),主父偃在卫青府上的第六个年头,此时的卫青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卫司令。
卫司令成了名将,说话有了分量,然而成名后的卫司令并没有给主父偃的境遇带来了彻底的改观。
当然,这也怪不得卫司令,毕竟卫司令刚刚打了一次胜仗,已经受了皇上不少的封赏,若是现在举荐主父偃,免不了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嫌疑,这也不符合卫司令谨慎低调的做人风格。况且,卫司令是武将,而他主父偃恰恰最不擅长的就是用兵打仗,让他动动嘴和笔还游刃有余,让他提着脑袋上前线,那是一百个都不乐意。
眼看如日中天的卫司令都无法给予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主父偃终于按捺不住,花了几天的时间,奋笔疾书,成就一篇切中时弊的奏疏。
事实证明,主父偃的文章水平的确不错,正好落到刘彻的心窝里头了,特别是文中所说九事之中的谏伐匈奴,对刘彻来说,那是锦上添花之笔,可以用来封一封反战派大臣的口。
换句话说,主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