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子轩知道孙仲山是抱病从广州赶过来,需要多休息,但来了上海后,他还是不断的会见社会各界人士,争取广泛的支持。

    这就是孙仲山和他见面的主要原因。

    林子轩答应会支持孙仲山召开国民议会的主张,却不愿意前往北平,因为他知道那是一个烂摊子,想要改变并不容易。

    在这个变革的大时代中,个人是非常渺小的存在。

    这是他穿越之后最真实的感受。

    在后世的网文中,总是有穿越者来到这个时代,凭借着后世的知识,充满着豪情壮志,改天换地,屠日灭美,创造一个新世界。

    林子轩只想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如果他不是穿越到了林家,生活在租界内,过着优渥的生活,或许早已死在民国的某个犄角旮旯里了。

    乱世人命贱如草。

    看看江浙之战中那些难民,看看黄浦江上漂浮的尸体,看看如废墟般的村镇,战争不是电脑里的游戏,而是真的会死人的。

    网文中那些虚构的热血抗战故事,也仅仅只是故事而已。

    看着很爽,但不真实。

    作为一个穿越者,一个后世的普通百姓,林子轩就没有投军上前线作战的勇气,这是他真实的想法。没什么好遮掩的。

    但正是因为他是一个穿越者,所以有着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

    问题是,要不要改变这个世界?

    这是他犹豫不决的地方,主要是他不知道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还是会变得更糟。

    就像是蝴蝶效应一样,你无法掌控世界改变后的方向,这是一场赌博,一场大冒险。

    林子轩经历了这场战争,和孙仲山聊了一次。想着以后日本的入侵,八年的抗战,他觉得自己或许应该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做点什么。

    至于结果,他无法把握。

    他拿出钥匙打开书橱下面的一个抽屉,取出那张写着书名的书目,看着其中一个被他反复划掉的书名,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纠结。

    他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写这本。

    这是一本科幻,叫做《高堡奇人》,是一位美国作家在1962年写出来的,1963年获得了雨果奖。

    这本的故事并没有多么复杂。它的重点在于故事的设定,这是一本历史架空。

    《高堡奇人》书中的世界与真实历史的分歧点在1933年美国总统小罗斯福被刺杀一事。

    真实的历史上罗斯福的确被刺杀,1933年2月15日,他在迈阿密发表演说,凶手赞加拉连发5枪,但均未击中罗斯福。

    在书中,罗斯福遇刺身亡,他的继任者是副总统加纳,其后由布莱克所取代。

    两人都无法使美国从经济大萧条中复苏过来,而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仍墨守孤立主义。

    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及实行孤立主义。英国及欧洲其余地区落入轴心国手中。

    苏联在1941年崩溃及被纳粹占领,大部分的斯拉夫人被灭绝,战争中幸存的斯拉夫人被限制在一个类似保留区的封闭区域中。

    日本猛攻珍珠港,完全摧毁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由于日本军力扩张。日军在1940年代初期攻占了夏威夷、澳大利亚、新西兰及西南太平洋,在此以后,美国落入轴心国之手,许多重要城市受到严重损毁。

    到1947年,同盟国向轴心国投降。

    美国东岸被德国控制,加州及其余西部各州由日本管治。整个美国被日本和德国瓜分,成为两个国家的殖民地。

    日本和德国两个超级大国彼此合作又勾心斗角,故事发生在1962年被殖民统治的美国。

    林子轩在后世看过《高堡奇人》的美剧,随后找来中文版本看了看,故事讲的只能算是一般,比较的繁琐,或许是因为翻译的原因。

    但这个背景设定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这还不是最为有趣的地方。

    更为有趣的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流行于两国地下的**《蝗虫之灾》却写了另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在这个世界中,同盟国打败轴心国赢得了二战的胜利,美国成了最大的赢家。

    苏联战后即被拆分,英国则变成集权国家,丘吉尔独裁当政到九十多岁……

    《蝗虫之灾》深受书中各位背景不同、观点迥异的人们的欢迎,犹太女人朱莉安娜与其意大利情人乔辛纳德拉为此不惜冒险拜访《蝗虫之灾》的作者、居住在“高城堡”里的阿本德森。

    这种“书中之书”的方式非常巧妙,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

    一种是现实,一种是虚构,可谁知道哪一个是现实的世界,哪一个才是虚构的世界。

    在《高堡奇人》的美剧中,《蝗虫之灾》这本书换成了电影胶片,德国秘密特工,日本情报部门,美国的地下反抗势力为了争夺电影胶片而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杀。

    林子轩看重的是这部的背景设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一直奉行孤立主义,国内的保守势力不愿意参加战争,直到1941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才被卷入战争。

    如果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之前写了这本《高堡奇人》,让美国意识到整个美国有可能被德国和日本瓜分,从而提前进入战争,这个世界的历史就会发生改变。

    《高堡奇人》这本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虚实结合,让人搞不懂什么才是真实。

    林子轩在这个时代写出来,绝对是泄露天机了。

    书中会准确的预言罗斯福和希特勒等各国政治人物的命运,会写出世界发展的趋势,包括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和德国希特勒的上台,以及日本偷袭珍珠港等重大事件。

    当书中的预言和现实世界一点点吻合的时候,那就不是预言,而是先知了。

    这本书也不再是科幻,而是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武器。

    到时候,肯定会引起各国情报部门的关注,不仅会改变这个世界,还会影响到林子轩的生活,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命运。

    所以,他要慎重对待,就算是写出来,也绝对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是他写的。(。)

第二百四十五章 模拟计划() 
事实上,林子轩不止一次的在脑海里模拟过写作《高堡奇人》的方方面面。◇↓◇↓。¥f

    首先要修改故事的情节,这本的精彩之处就是写的似是而非。

    作者创造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以德国和日本为首的轴心国获得胜利的世界,另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取得胜利的世界。

    这两个世界和作者所在的现实世界都不相同,所以作者所在的世界是第三个世界。

    他以自己所在的世界为蓝本,写了另外两个世界。

    于是,读者在《高堡奇人》这部中会发现不少和现实相似,却又不完全相同的事件。

    整个故事充满了各种谜团。

    这本放在1962年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1962年的读者而言已经成为历史,所以读者很容易理解书中出现的各种事件,以及改变这些事件所造成的后果。

    他们会把这本当成消遣读物来。

    可要是在1924年出版,这个时代所有人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理解书中出现的事件对未来造成的影响。

    这本会对这个世界造成困扰。

    有人会把它当成消遣,也有人会把它当成对于未来的指引。

    林子轩要做的是在这部中加入一种暗示,他会重点描述在殖民地生活的美国人在德国和日本的统治下,过着极其屈辱和毫无尊严的生活。

    日本人可以随意的逮捕和杀害美国人,并把他们的尸体扔在乱葬岗里,不允许被埋葬。

    作为二等公民,美国人只能依靠谄媚和奉承日本人才能生活,还要接受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教育。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美国人没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就参加战争,而是纵容日本在整个亚洲的侵略。

    当其他国家一个个沦陷的时候,最后一个沦陷的就是美国自己。

    这一切都是美国当时的孤立主义造成的。

    这种充斥在字里行间的暗示还有日本和德国的残忍行径,包括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和种族灭绝政策。

    这个情节是为了提醒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有600万犹太人被德军屠杀。

    如果这本能挽救一些人命的话,就算是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了。

    还有一点是针对苏联,在中,苏联被德国灭掉了。还实行了种族灭绝政策。

    这和《高堡奇人》的作者是美国人有关,1962年正值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人对苏联没什么好感。

    可以想象,当苏联的最高领导人看到这本时的场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苏联是最终的大赢家。

    林子轩写这本就是为了能稍微影响这两个国家对于德国和日本的态度。主要还是美国,要让美国人意识到孤立主义造成的恶果。

    当然,这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被德国和日本的领导人看到,德国会不会提前发动闪电战,日本会不会提前偷袭珍珠港,也或者两个国家有了疑虑,从而放慢了战争的脚步。

    也可能这四个国家互相猜忌,提前发动了战争。

    甚至是这四个国家联合起来,统一全世界,不过。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苏联估计不会同意,这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

    还有一个可能,历史的惯性非常强大,这本没有起到作用,该发生的照样发生。

    林子轩无法预料到最终的结果,这也是他一直纠结的原因。

    就算他要写这本,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保密尤为重要。

    因为面对的读者主要是西方人,他要用英文写作。对于英文非常渣的林子轩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只能保证尽量不出现语法错误。

    至于文采什么的,就不要讲究了。能把故事讲清楚就不错了。

    想要写,他要先购买一台打字机。

    他以往和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芙,以及美国的彼得逊律师通信用的是钢笔,不过这次是写几十万字的英文,用打字机要方便很多。

    写作的过程不会快,这可能是他写的唯一的一部英文了。

    他有自己的出版社和印刷厂。写完之后可以自己印刷出来。

    为了不被人发现,他只能自己秘密的进行排版和印刷,这有点麻烦,不过他是老板,这些小困难都可以克服。

    在印刷的过程中他不能使用在中国生产的纸张和油墨,这些都要从洋行进口。

    最好是日本的产品,这样更具有迷惑性,或许会被西方人认为这本是日本人写的,这是一个日本人的狂想。

    真正的麻烦是怎么邮寄出去。

    想要这本书传播开来,就要把印刷出来的稿子邮寄到欧美各国的出版社或者报社,为了避嫌,日本和中国也要邮寄。

    或许有的出版社和报社随手就把稿子扔进了垃圾桶。

    但只要其中有一家出版社关注,出版了,就会产生影响。

    林子轩会在稿子中写明不要任何版税,可以随意出版。

    一旦产生影响,尤其是被各国高层关注后,肯定会有情报部门的人员调查稿子的来源,通过的方式就是邮寄的地址。

    林子轩吸取了《雪国》的前车之鉴,这一次要做到天衣无缝。

    所以,他不能在上海邮寄稿子,甚至不能在中国邮寄,他要找个机会离开中国,到欧洲旅游一圈,然后,在西方国家邮寄稿子。

    这样就算是各国的情报部门也找不到真正的作者,他才能安心下来。

    从写作到邮寄稿子,整个过程他需要认真的计划,不能出现任何纰漏,这可是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和整个家族的安危。

    最后,他需要考虑的是邮寄稿子的时间。

    当他把稿子邮寄到出版社,出版社只会认为这是一部普通的科学幻想,毕竟中写的事情还没有发生。

    出版社进行评估,决定出版,这些都需要时间。

    等到书籍发行,读者看到,也会认为这是一部科幻,写了发生在1962年的一个离奇的故事,他们会觉得作者的设定很有意思。

    真正产生影响需要数年的时间,当中的事件逐一发生,被证实后才会得到重视。

    如果以1933年为时间节点,林子轩至少要在五年之前,也就是1928年之前把稿子邮寄出去,这样不仅有五年时间让获得传播,也是为了抹掉他存在的痕迹。

    在这个没有摄像头和卫星侦查的时代,想要查到五年前发生的事情极为困难。(。)

第二百四十六章 文坛是非多() 
林子轩准备把模拟过多次的计划付诸实施了,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补习英文。

    作为在后世就讨厌英语,连四级都勉强及格的学渣来说,学习英语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这是一种深入到骨子里的抵触和反感。

    为什么中国学校要把英语作为升学和毕业考核的科目?英语又不是中国人的母语。

    外国人会把中文作为升学和毕业考核的科目么?

    这是他一直想不通的问题。

    好在穿越之后他有了一定的英文基础,有了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听力和一般的交流没有问题,接下来就是认真的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了。

    这是他极为抵触的事情,所以他以前宁愿找人翻译,也不愿意自己学习英语。

    现在他为了改变世界而学习英语,这个理由听起来有那么一点高大上的感觉。

    林子轩让人从洋行购置了一台打字机,采购了纸张和油墨。

    这些事情他没有出面,而是找旗下出版社的采购人员办理,理由他已经想好了,刚好他要向西方社会推广新文学丛书,这些书籍也是英文版。

    郁达浮和赛珍珠的稿子他早已收到了,只有林羽堂的稿子到了十一月份才寄过来。

    鲁讯的《呐喊》集在翻译上有不小的难度。

    如何让西方人理解中国农村的生活习俗和状态,让西方人看出其中的批判性,这都是难题,如果直接按照字面翻译,西方人或许认为这是中国人生活的常态。

    他们抱着猎奇的心态来看,而看不出其中作者深沉的悲哀和批判。

    鲁讯的精髓就在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八个字。

    所以,翻译不能那么的简洁,要把中国农村的大环境介绍一遍,这样有利于西方读者了解时代背景。大多数西方人根本不知道中国的实际情况。

    林子轩对每一本集都会写一篇前言或导读一样的文章。

    用来介绍这本集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相当于一篇文学评论,让西方读者明白中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内涵。

    这些文学评论自然不是他写出来的,而是参照了后世对于鲁讯和郁达浮等人的研究文章。

    可以说是相当的深刻和有见地。

    郁达浮看罢。写信给林子轩,认为林子轩是真正读懂他的人。

    鲁讯回信说太过于赞誉了,他承受不起。

    他对于林子轩所写的文学评论表示认可,尤其是林子轩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评价他的。更是觉得惭愧。

    这八个字是鲁讯曾经评价英国诗人拜伦的词语。

    1908年2月和3月鲁讯以令飞的笔名写了一篇《摩罗诗力说》,发表于《河南》杂志第二期和第三期上。

    《河南》月刊是当时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于1907年冬创办的一个反清爱国的革命刊物。

    他在论文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