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工业皇帝-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建城语气**,叫人听着古怪,周嘉谟也觉得古怪他道:“陛下微臣不是此意,只是这事素来就没有好的方法,而且只要年景好一点农田自然也就会恢复了!”

    周嘉谟的话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事实就是如此,就算你今天真的知道某某地界要受灾你又能怎么样,还不是开仓放粮先喂饱他们,但是也不能喂一辈子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吃得也就那么多,百姓还得流离失所,一切都看老天爷的意思!

    李建城阴着脸道:“那要是这种天灾会持续个几十年越演越烈呢?”

    群臣们一听李建城所说都是大惊失色,有人当即就到:“陛下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呢?想来这灾害也就是一两年的,只要年景回好就能恢复以往,我大明万世永昌,陛下无须多心啊!”

    无须多心,你明朝就是这样灭亡的,李建城当然不会说这个,他道:“你们知道汉朝那万里江山是如何灭亡的吗?”

    李建城这么一说群臣再次沉默,不少人都冷汗直流,确实就和李建城说的一样,明朝要是这灾害持续不断还越演越烈那真的是要重顾汉朝老路了,汉朝也是流年不利持续的自然灾害不断,导致百姓没有吃食所以爆发了黄巾起义,这和李自成搞农民起义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

    看着这些人沉默了李建城就道:“所以这件事情我们必须重视,不能等事情真的发生了的时候在去解决,必须得有一个预备方案。朕想了想有两个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众人一听目瞪口呆这样的大问题皇帝不但想到了,居然还有两个解决方案!所以人都竖起了耳朵都想听听这皇帝有什么方案可以解决这个千百年来人们都只能忍受的问题!

    李建城看他们这副模样,也乐得装十三,他道:“第一就是迁移百姓。将因为水和土受灾的人想办法给他迁移到水好土好的地方,国家政策方面要在这方面起到重视,给与最方便的条件执行!这个作为方案,具体往什么地方移在行讨论。这第二条嘛,就是搞增加新型农作物了!”

第二十三章 徐光启的价值() 
李建城这新颖的观点一出顿时群臣哄乱,立刻就有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微臣有议!”

    说话的是左都御史张问达,李建城道:“有何意见说来听听!”

    对于李建城这毫无礼仪的话张问达都懒得提了,他直接道:“陛下,您先前所言将受灾不同的百姓移至水土好的地方这些微臣理解,只是这增加新兴农作物臣就不理解了,这数来粮食的种类都是一定的,这如何增加呢?”

    “噢,爱卿说粮食的种类是一定的吗?可是‘红薯、地瓜’这个东西你听说过没有,这种作物以前也是有的吗?还有朕还听说两广地区有人还在种植一种新的作物叫做玉米的了,朕问你这些农作物是从何而来!”李建城扯着嗓子严肃的道!

    没错实际上在明朝万历年间番薯就已经传入中国,分别由菲律宾、越南、缅甸传入中国。首先种植番薯的是福建、广东和云南,不久浙江也引进番薯,此后番薯的种植逐渐推广。番薯产量很高,每亩可得数千斤,所以传布很快。但是由于此时人们对于番薯的加工还是很差的,番薯不加工的话很难保存容易发霉和生菌,而且番薯也容易中毒!这里的中毒指番薯随着生长根结会累积毒素,相当于癌变病一样逐渐的开始减产。现代我们用的番薯种子都是经过脱毒处理的,所以番薯的产量要高得多。明朝此时的番薯种几次之后就会开始减产,还有得甚至直接就烂在田里了。所以虽然番薯的产量高,但是不容易保存等原因使得番薯兴盛一时后又沉默了!

    左都御史听了李建城的话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了,这些朝廷的大员们其实很少了解农业作物的,这些人此时可能都有的完全不知道番薯是什么的,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极其严重,抱着一本书的人基本上百事不干了,和农民阶级完全就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也不知道他们这些人吃饭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工部尚书王佐这时候出来说道:“陛下可以要推崇海外作物?”

    工部是负责搞后勤的自然也要比其他人对李建城所说作物要清楚些,李建城点点头说道:“没错,朕不但要推崇这些海外作物,还要让人去海外引进新作物,你们中有谁对海外诸国很了解的?”

    李建成这么说了,全场鸦雀无声,他们这些中央领导们素来就看不起那些海外蛮夷,如何可能对海外国家有所了解,明朝又是一个禁海的朝代,这些家伙基本上没有一个人对海外有所了解的,李建城对这帮精英们的表情甚是失望,他直接开口道:“朕听闻我大明有一人名字叫做徐光启的,这人去过海外,对那里也很了解,想来应该很了解海外作物。”

    李建城这个时候居然忽然提出了徐光启这个人群臣们为之惊讶,是什么人和皇帝说过此人啊,他们完全不知道,首辅方从哲道:“陛下说的徐光启可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曾经担任翰林院编修!”

    李建城眼睛一亮道:“嗯,没别人的话就是他了!”

    李建城的话一说完御史张问达却是急急道:“陛下,徐光启此人微臣也知道,只是此人入了夷人教义实乃叛经离道,陛下,此人不可用啊!”

    李建城眼睛一瞪道:“怎么入了夷人教就叛经离道了,孔子是这么说的吗?还是说那个经文里写了这样一句?”

    “呃…这…”张问达顿时哑语,其他准备开口的人也被李建城这样一句话给噎着了,徐光启作为一个进士入了天主教这件事情实际上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毕竟他可是个进士啊。在明朝这种娱乐少的年代,丑闻绝对是喜新乐见的东西,所以其实知道他的人很多,起码历史上徐光启一半的知名度就是这么来的!

    李建城见这家伙说不出话来并接着道:“既然圣人也没说,书里面也没有写,你怎么能说人家离经叛道了呢?你这不是给人穿小鞋吗?朕没读过几本圣人书,难道圣人的书里面没有写做人要大度这样浅显的道理吗?”

    李建城这话一说群臣也为之一阵喧哗,张问达冷汗如流的就跪下去了,今天他张问达一句话就把整个圣人经要的脸在皇帝面前丢了个一干二净啊,他敢说圣人没有人教人大度吗?这事要是传出去他张文达在整个士林人面前恐怕会比徐光启还出名,张问达赶紧就道:“是微臣愚钝皇上责罚!”

    李建城见这人服软他也就释然了,李建城笑着道:“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啊,我们不能用有色眼光去看人!加入夷人教那又怎么样,我华夏虽然一直以海外蛮夷称呼这些人,但是有句话怎么说的,士别三曰当刮目相看啊!夷人也是人啊,他们也不可能永远都是蛮夷啊。就说现在朕知道的那些夷人,他们可是飘洋过海数万里来到我华夏大地啊,海上是多么危险啊,你们都明白吗?所以仅仅就是这种精神就是值得我尊敬的了!你们说这是蛮人可以做到的吗?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开化了啊。就拿他们的夷人教,朕也略有了解,他的教义和佛教一样也是教人向善的,这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文化!他们可以飘洋过海上万里来到我们华夏大地教人向善,这种精神朕问你们,你们可以做到吗?”

    站在道德善良的至高点,李建城的话永远都是对的!李建城为什么极力的美化这些外国人,他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要让这些士林人士重视起外国人就不能在让这些人以蛮夷来看待外国人了。有句话说的好只有尊重敌人的人才能够百战百胜,李建臣就是抱着这样的思想,海外文明已经崛起了啊,中国已经看不起海外人士上千年了,这种思想必须得做以改观,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正视起来。

    绝对不能拿外国人不当人看,若非如此这种在思想上的自大妄为绝对是空虚的,而中国千百年的思想却恰恰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得到的教训也是极其惨痛的。李建城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中国人太需要摆脱这个空虚的外壳了,李建臣就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才提出了徐光启这个人来,他就是想要通过徐光启来敲开国人重视外国人的大门!首先就从他自己鼓吹开始!

    徐光启绝对是在这个时代思想走在前沿的人,他也是一个很好科研人员,但是李建城不准备让他去搞科研,这个人物的历史价值绝不是在这里,要搞什么科技李建臣那里的书籍什么堆不出来啊徐光启去搞科研太浪费人才了。

    李建城看中的就是徐光启那敢冒天下大不为的加入天主教去了解外国人,学习他们的技术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实在是太宝贵了。除此之外就是他的时代姓眼光,这个人绝对看得出来‘科技’一词对于整个人类世界的姓。

    所以李建城要充分的利用这个人的价值,他就是一个的杠杆啊!是李建城进一步推进工业文明,和思想姓变革科研成果的支点!他对于李建臣未来要推出现代医学、电、蒸汽机、化学知识等等一系列改变人类对自然认知的知识绝对是一个的助力!

    可以想象李建城推出这些技术绝对会让整个人类的思想出现突破姓的发展,到时候唯心主义绝对独树一帜,唯物主义者一定顺势崛起,但是李建城可不希望科学崛起之初和历史上一样艰难坎坷,所以李建城要让徐光启成为唯物主义的发起人徐光启成为科学在17世纪的护航人实在是在适合不过了!

第二十四章 新的策议模式() 
李建城在此时的华夏大地上对于化外名族的观点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对于当前时代的人来说是具有很大冲击姓的。以整个当前时代来说,或者以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到现在来看,中国人从来没有考虑过关于化外文明的事宜!

    因为在他们看来千百年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几乎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原在旋转的。其他地方要是有什么学术之说在中原人来看来就是蚂蚱比秋雁一样的可笑,但是现在皇帝却说了在中原之外崛起了新的文明,新的文化这就不得不让这些从来都没有将眼界移开中原大地的人觉得不可思议了!

    有御史上言道:“陛下,这…这等事宜臣等以前从未听过,这海外真有这等文明?”

    李建城对这人笑了笑,他说道:“是不是真的有这就要各位爱卿去寻找虚实了,夷人并不难找吧?朕相信在京城各位就能找到,不妨去了解一下去问一问!其实这事情并不需要问就能想明白的。各位想想看,建造一艘可以远渡重洋的大船需要多大的工艺手段就能明白。就以我华夏人来说,古时候是没有大船下海的,因为百姓们没有那个需求,陆地就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生存,但是后来就有了大船,在有了像我大明一样的大宝船这样足以远渡西洋的大型船只。

    船只的建造这也相当于是一个摸索和探究的文化过程,它的发展是国家生存道路的开辟,这道理很简单,陆地满足不了百姓生存了于是百姓们去打鱼了。人越来越多打的鱼也就越来越多,船也就要更大了,于是就像我华夏大地一样船越造越大,以至于能够远渡重洋的船只出现!朕说的这话你们能够理解是什么意思吗?”

    李建城的话一说完群臣都面面相视开始互相讨论,李建城指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李建城眯着眼睛看着这些个国家领导人,看来要一下子让这些人明白工业文化和国力直接挂钩的道理是没那么简单的,但是没有关系,今天已经将这个概念先说了出来他们有了一个认知也是不错的,就在李建城准备稍微解释一下这个概念的时候,杨凌忽然站了出来。

    杨凌突然就从大臣们之间站了出来,猛的就跪在了大殿前方,他满脸兴奋的欢呼道:“陛下真乃当世雄主,观一貌而窥全豹!陛下之慧眼真乃当世无双,实乃我大明之福,乃天下之福啊。陛下高瞻远瞩,臣…臣…臣实在是兴奋难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凌行动之乖张语言之夸张直叫人瞠目结舌,就是李建城也被下了一跳,他完全没有闹清楚这杨凌到底是什么意思,突然跳出来把自己夸了一顿,委实让李建城的老脸一红啊。就是拍马屁你也太明目张胆了吧,可以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在拍嘛,那时候朕肯定好好奖赏奖赏你,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即使你说的那么的耿直毫不夸张,但是朕也还是要保持谦虚的嘛,不能好好赏你啊!实在对不起啦,哇哈哈哈…

    此时群臣的心里活动和李建城是相反的,这杨凌一直在他们心中是个刚正不阿的人,忠直、果敢颇有才学。没想到知人知面不知心啊,这丫的拍起马屁来简直就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抖量啊,直叫那些媚臣歼臣们汗颜啊。

    但是杨凌却不管这些他大声兴奋道:“陛下刚才所说之意微臣全部明白了。陛下刚才所说百姓适以生存需求才下海捕鱼,待需求越来越大捕鱼也就越来越多,造船也就越来越大,适以才造出了足以远渡重洋的大船。陛下的意思可是在说海外诸国存在已久,发展之下现以人口巨大,不逊色于我华夏,以至于他们造出足以远渡重洋的大船来满足生存需求,甚至于将他们的文化和教义都传播了出去。

    陛下那渔民打鱼以至于船只越造越大的说法实乃警世之言啊,若非需求巨大也就不需要那么大的船只了,现在他们也如同我大明一样拥有可以远渡重洋的海船,这也正说明他们必定也拥有这和中原大地一样多的人口,陛下方才所说的红薯等新形高产作物也是至海外流传而来微臣也知道,海外有此高产作物可见他们的粮食产量充足,但是他们还是需要远渡重洋,可见对方人口确实众多,若是有如此多的人口微臣也可以想象他们发展出了不同于我华夏的独特文化!”

    杨凌解释出了李建城的话惊翻了在场的大臣,不明白的人这时候也都明白过来了李建城所说的造船理论。实属于如此啊,若非是有需求,若非是人很多,若非是陆地满足得了生存,谁愿意下海去捕鱼啊,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这些大臣们还是明白的!此时群臣们也开始意识道这小皇帝轻言细语说出来的那么一段话居然有这么大的道理啊。体会更深的人也有些朦胧的意识到了工业预示着国力的道理出来了,越是细细品味皇帝所说之话就越是有收获,一干内阁大臣包括方从哲在内也都开始正视起坐在龙椅上的李建城起来了。

    李建城惊疑不已啊,他没想到居然有人能明白自己的意思,这杨凌果然是一个可造之才啊,超时代的眼光啊,李建城非常满意,他也非常的满足,有这样的人在他要搞工业文明的信心也就更大了,有句话说的好啊,时代都有些超长之人啊,李建城的工业文明之心那是百废待兴啊,这种具备超时代眼光的人正是李建城所需要的人才啊。此时的李建城非常的赞赏杨凌这个人。

    李建城笑着唤杨凌起来,他道:“杨爱卿真是国家栋梁啊,一下子就能看出朕的意思,不错朕所说之意与杨爱卿一样,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在背后做后盾,他们是造不出来足以远渡重阳的船只。这个国家可能离我们太远对我大明造不成威胁,但是诸位以我中原学术界来说,对于另一个规模与我中原相似的文化群体,是不是应该予以了解予以重视呢?呵呵,那这就是学术界的问题了,朕就暂时不与讨论了,还是说说那个增加新型农作物的事情,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