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杨广呢?仁寿四年开始大展拳脚到把这么些个千秋伟业都干完,总共只用了八年的时间。
后世有史学家记载在讨伐高句丽之前的八年年里,杨广总共定下二十二项宏大工程,征用人力在三千万人次以上,这些都在记录在案的,没有明确记载而无法计算的工程还有很多。
三千万人次的人力,这是何其可怕的数字,要知道隋朝鼎盛的时候人数才不过四千六百万。
造东都洛阳,十个月完工,开永济渠通济渠南北大运河好几千里的河渠几个月赶出来。
这个的时代不是二十一世纪,没有那么多先进的科技,所有的大型工程都得是靠人力,依靠百姓民工弱小的身体,一点点累积完成的。
工程进展的速度越快,人力消耗越大:修建东都的时候,每个月役丁二百万,死者十之四五,大业三年发壮丁百万修长城,结果也是十之五六。挖掘运河,民工长时间在水下劳作,腰间让水泡的都长出蛆虫,在身体里钻。
杨广的眼中只有自己的丰功伟绩,那里能够理解百姓的苦!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隋朝的百姓为了逃避可怕的服役,要将自己的手脚砍断打断,并且高兴的称呼自己的断手断脚叫做福手福足。这是何等凄惨的事情,面对这种凄惨的情况,百姓却是笑得,自己残废了就不用服徭役了。
这修长城也好,建东都也罢,挖掘运河更是利在千秋伟业的德政,但这些德政却是一个个官员用鞭子刀子逼迫百姓不计生死地劳作,踩在尸横遍野的尸体上强行完成的。
这所谓“德政”实打实的是暴政。
天下死于役。
这是隋朝灭亡至关重要的一点,另外一点毫无疑问的是征伐高句丽。
百姓本就民不聊生,杨广又将目光放在了开疆扩土上去打高句丽……
隋朝面对杨广这样的折腾,不亡都闹鬼了。
事实上以杨坚留给杨广的遗产而言,哪怕是一庸主,凭借遗产都能维持隋朝国运。可偏偏杨广不是庸主,庸主撑死了就是无所作为,而暴君却能会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而不切实际的乱用民力。以至于资财最丰厚的富二代,让他短短的数十年败的一干二净。
庞大的帝国二世而亡。
李世民突然醒悟过来,他明白了为什么李渊如此看中他大哥李建成,而不是功劳更加卓越的他。他一直以为是李渊偏心李渊古板,却不知他是因为怕他成为第二个杨广,他了解他,知道他的魄力,壮志雄心比之杨广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大唐的根基远比不上隋朝,当心他若成为大唐皇帝,一份才华非但不能给大唐带来富强,反而会将大唐推向灭亡的结局,步入杨广的后尘。
“父皇,儿臣不是杨广,杨广以自己的想法高于一切,为了自己的志向将百姓的生命视为草芥,将天下人视为他成就大业的工具,无限度的奴役他们。儿臣做不到……并不是儿臣比他仁慈比他高尚,而是儿臣明白一个道理。”李世民看着李渊慎重的说道:“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杨广身为皇帝站在万万人之上,自以为能够主宰一切,却不知正是因为有万千百姓在,他才能成为一国之君。得不到百姓的支持,最终会被百姓推翻。”(未完待续。。)
ps: 第一章,十二点前还有一章!
。。。
第五十章 大唐就交给你了()
“因为杨广滥用劳役,尉文通、王万昌、翟让、王薄、刘霸道、孙安祖、高土达、窦建德、张金称、刘元进、杜伏威、孟海公……”李世民如数家珍的一口气连说了六十四个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名字,道:“若无他们将天下搅乱,我李唐也无法趁乱世而起,从而进兵关中,一统天下。”
李渊动容的看着面前高谈论阔的儿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杨广的才智干略非但没有让隋朝昌盛,反而因为他陷入了罕见的大动乱。短短的六年里,天下太平的大隋涌现出六七十起农民起义,直接搅乱了天下局势,将隋朝推向灭亡。以至于如流星般璀璨的隋王朝二世而亡。
作为大唐的开创者,李渊不想步入前朝的后尘,将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天下,将好不容易铸就的李唐王朝二世而亡。
李世民有着不亚于杨广的壮志雄心,有着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才气,李渊最怕的也是李世民会走杨广的道路,因为他的野心才气将唐朝推入深渊。
拥有杨坚遗留下来的财富都禁不起杨广的折腾,大唐接手了隋末动荡的烂摊子,底气差杨广何止十倍,更加禁不起折腾。
也是因为有了这种想法,李渊才一直坚持李建成为大唐太子,他看中李建成在政治上的天赋能力,认为大唐需要修身养性需要发展,而李建成的性子干略能力正适合巩固唐王朝的根基,让唐朝更加强大。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事情的发展超乎李渊的预料,李世民策划仁智宫事件,李建成在用人上出现严重错误。
为了稳定局面。李渊不得不废李建成而改立李世民。
随后李渊继续当起了甩手掌柜……
李渊性子好享受,但这只是当甩手掌柜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锻炼查看后继者的执政能力,看他是不是有能力有资格成为未来的大唐国君。若李世民如他想的一样,真的跟杨广类似,他会毫不犹豫的站出来,废除李世民的太子之位。重新考虑太子人选。
在这关乎江山社稷的大局,李渊是不含糊的。
所以李世民当任太子之后的两年时光,李渊一直在背后静静的看着自己的儿子站在太子的位子上。施展着皇帝的权力……
他一直担心李世民的性格为步入杨广的后尘,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自己这个二儿子。
李世民这执政的两年来,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他的目的是什么。李渊作为父亲。作为重新了解孩子的父亲,再是清楚不过了:他还是一样的好胜,这是意图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比大哥李建成强,证明自己比李建成更适合当任大唐的皇帝。他要干出李建成做不到的事情,做李建成做不到的丰功伟业。
大唐的劲敌突厥则是他的目标。
李渊也在这个时候重新认识了自己这个二儿子,他发现李世民在拥有可比汉武的雄心壮志的同时,并没有杨广的急躁心态。他确实急于证明自己。早有与突厥一战之意。但是这个急切并没有给他带来负面影响,反而成为激励他的动力。他非但没有穷兵黩武。反之非常重视百姓,重视经济发展。
他竟然能够耐着性子,休养生息了两年一边依仗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的智略操控着北方的局面,远交近攻,拉拢薛延陀,暗自布局,扶持突利以对颉利,以阴谋阳谋超控着北方的局面;令一边扶持魏征、王珪、岑文本等政务人才治理大唐,恢复大唐经济,在最终在突厥最虚弱的时候调派三路大军,一战而定突厥。
此战大唐取得辉煌战果的同时也没有给大唐的经济造成严重的创伤,这一切与李世民在这两年里兢兢业业的发展经济有着莫大的关系。
今日今日,他有听到李世民这君舟民水的金石良言,心中的顾虑全消了:他知道能够说出这番话的李世民,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杨广。
可以将大唐托付……
“咳咳!”李渊突然皱了皱眉头,咳了两声,缓了缓气道:“这一次就算父皇捡了一个现成的便宜。此事过后,我会传位于你,大唐的未来就交给你了。”
“什么!”饶是李世民的城府,听到李渊这话也忍不住的大惊失色,带着几分不可置信的看了李渊一眼,随即跪伏下来道:“父皇这是为何?儿臣年岁尚浅,怕不足以当此大任。”
李渊摇头叹道:“父皇年过甲子,经历身体早已大不如前。自从四郎失踪之后,父皇的身子就每况愈下。当年幸得士信开导,也想开了一些。这每每思念,总抱着点点希望。如今看来,只怕是凶多吉少了。前段时间,平阳特地请孙神医入宫为父皇就诊。孙神医说父皇年事已高,身体不如以前。需要戒酒忌口,不能过于操劳,安心养生,方能益寿延年,不然恐有生命危险。父皇却是不信,觉得老家伙危言耸听。近日因为高兴,特地早起上朝,处理政务。最初一两日还好,时间一久却也察觉有心无力。这年纪大了,不服老也不行。你总不忍心,看着父皇病倒在太极殿上,才答应继承大统吧?”
李世民无言以对。
“就这么定下了!”李渊表情变得严肃,沉声道:“你近年来的表现不外乎想向我证明,你比建成强,你更有资格当任我大唐太子,成为大唐未来的皇帝。今日你用实际成果让父皇明白,你确确实实具备当任我大唐国君的能力,在某些方面,也确实胜过你大哥许多。父皇现在认可了你,你却不敢当此大任?”
李世民跪伏在地,斩钉截铁的道:“儿臣绝对不辜负父皇的期望……”
到了此时此刻,以李世民的智慧焉能看不出李渊的目的:他是在传位之前给他上最后一课,让自己意识到有野心有雄心并不是坏事,但是过渡的野心过了量的雄心,绝不是好事,很可能产生反面效果:杨广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李渊弯下身子,将李世民搀扶起来,握着他的手,慎重的拍了拍他的手掌:“大唐就交给你了。”(未完待续。。)
ps: 第二更到了!!!
。。。
第五十一章 凯旋归朝()
大唐一战而定突厥,导致草原上数十部落一并上书臣服,并且推举大唐皇帝为天可汗,以号令北地草原所有部落。
如此胜利如此战果不仅是大唐立国以来最大的外战胜利,还是百年来外战最大的胜果。
突厥自从崛起之后便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利用北周和北齐之间的矛盾,就不断极尽纵横之能事,或出兵北齐谋北周,或联合北周攻打北齐,从中渔利,干扰中原的统一进程。
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说是目光长远之士,即便是百姓也知道突厥的险恶用心,将之视为世仇。
隋朝的崛起,中原人扬眉吐气了一把,但终究时日太短,因杨广的穷兵黩武,突厥再度崛起,甚至兵围雁门关,险些将杨广生擒。
百年的仇恨,就如汉与匈奴一样,就算是百姓也将彼此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但是这一次大唐竟然一战灭了东突厥,将罪大恶极的突厥可汗都生擒住了,如此辉煌的大胜是所有百姓都料想不到的。
大唐字立国起也不过九年,真正一统天下更是近日之事。
对于新起的王朝,尽管制度政策都给百姓带来了安定的生活,但真正意义上的归属心并不是很重。他们认可大唐的统治,却未必会因为大唐的荣辱而感同身受,上下一心。
要做到民心所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此朝堂上下对于此次辉煌的胜利风向一致,异口同声的大势宣扬。让天下百姓知道自己所在国家的强大,自己所在的国家已经今非昔比,成为能够威震四夷的强大国度。以此来增加大唐的凝聚力。向心力。
也是因为唐王朝的宣扬,一路上的凯旋大军都受到了热情的招待,热切的围观。
尤其是进入朔方之后,饱受突围危害的大唐子民更是自发的夹道迎接,都欢呼的恭迎着得胜的凯旋之师。
就在一路的欢呼声中,罗士信跟着李靖来到了关中地界。
这一入关中,礼部尚书便来到了大军前。着令他们就地休整待命,与他们商议接下来的礼节问题。
为了表示唐王朝对于这一战的重视,为了表示王朝对功勋的嘉奖。李渊在得胜之后,已经下定决心要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长安城迎接。
皇帝亲自出城迎接,这在古代叫做降阶之礼:一般只有见少数民族首领或外国重要使者时候才会以降阶之礼对待,彰显大国礼仪风采。但是如李靖、罗士信、李世绩这样立得旷世大功的功臣。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待遇。
这皇帝亲自出城迎接。自然是非同小可。
礼节什么的需要面面俱到,不能马虎出错。
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这一切礼节上的细节问题都是由他负责掌管制定的。
李渊那边的流程早已经拟定好了,就等着李靖、罗士信、李世绩这边凯旋大军的配合。
礼部尚书亲自赶来,为得便是提醒李靖、罗士信他们凯旋之后的各处要注意的礼节,以及凯旋之后的整个流程。
罗士信在一旁听的是头晕目眩,从最开始的城外迎接到最后的庆功宴会,中间掺杂着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以及献俘仪式,整个流程几乎要花费一整天的瞬间。
也由此可见。大唐对于此次他们取得辉煌战果的重视。
相对罗士信对于繁杂制度的反感,三军都对自己能够得到李渊的亲自相迎而倍感兴奋,消息传开,一个个都欢呼雀跃,充满了莫大的荣耀与自豪。
作为后世人,罗士信是无法体会到天子皇帝在百姓兵卒中的地位的。在他们而言,能够得到李渊的降阶相迎,那是莫大的自豪骄傲。
在重视礼节的朝代,就算罗士信不喜麻烦,却也只能顺应大流。
他们依照礼部的安排,现在长安城北十五里外安营扎寨。
拂晓时动身南行,来到长安城外正好辰时天明。
李靖一人高坐战马走在最前端,左右正是罗士信与李世绩,他们作为另外两路的大总管职位要逊色李靖一些,但也相差不了多少,只是后了一个马头的间距:在他们的后方分别是尉迟敬德、薛万彻、薛万均、张公瑾、高甑生,接下来便是苏定方、薛永、莫虎儿这类的大将。
从李靖开始算起,包括罗士信、李世绩他们在内二十一员此次北伐的大将依次排列。
他们穿着明艳的铠甲,在万众的期待下,出现在了长安外围。
罗士信远远就看见了来迎接他们的阵容!
以李渊为首,在他身后的皇太子李世民、首相裴寂、次相萧瑀、陈叔达、宇文士及还有三省六部的官员一个个都站在身后。
如此规模的迎接,在大唐当属首次。
即便是当初李世民一战擒二王,虎步河南,所向披靡的时候,也未能获得如此盛大的欢迎仪式。
来到距离李渊规定距离之外,李靖、罗士信、李世绩与他们身后的战将先后翻身下马,步行到李渊近处见礼。
“末将李靖……”
“罗士信……”
“李世绩……”
“率领麾下将士兵卒拜见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这个时代并没有跪礼也没有“万岁万岁万万岁”的习惯,据说万岁万岁万万岁是从武则天开始的,在唐初还是沿用隋朝流传下来三称万岁的叫法。这三称万岁也是沿用于传说汉武帝山呼万岁的因由。这个时代“万岁”是一种庆贺语,并非规定是对皇帝的称呼,就算是遇到李世民遇到救命恩人称万岁表示感激欣喜也是可以的。
在以李靖、罗士信、李世绩为首的三大将的率领下,身后的所有兵卒将士一并三呼万岁的拜见。
李靖、罗士信、李世绩等人要见李渊不难,但是寻常将领兵卒要见皇帝一面何其困难,在封建时代的影响下皇帝的地位之高无上,能够见皇帝一面是莫大的荣耀,一个个呼喊的格外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