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满脸带着微笑,“陛下,好消息。郑帅统领的征南军日前两路出击,水陆并进,在大金沙江一线连战连捷,接连攻破蛮莫、威远、江头、太公、锡波诸城。在这数场战斗中,杀敌无数,据报,东吁军五战五败,总阵亡超过一万人,其中包括沙定洲所部的云南叛军。现在东吁军败退到了马来城,相距东吁都城阿瓦不过五十里。”
“郑帅两路大军汇合,共超过五万帝国精锐以及数万土兵助战,眼下已经将马来城团团包围。”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征南军总算没有让朕失望,不过东吁连败五阵,丢失千里国土,居然只战损万人,这明显是东吁人故意后撤,没有拼力死守。看来,东吁人是准备诱我军深入,然后在其都城坚墙之下,与我军决战了。”
“如果东吁人以为这样就能赢,那他们也想的太好了。现在可是旱季,大金沙江正是通航的最好季节,而我们今年一年费了百万人工打通的黔滇路已经通过了孟拱,各种物资运到孟拱后,就能通过大金沙江直接船运到马来城下。咱们现在有大军有大炮,既不缺粮也不缺弹药,这天气还凉爽少雨,东吁人拿什么跟我们战?”
“东吁国依然还有数万军队,且可凭城而守。尤其是得小心南掌、南越等出兵。我最担心的还是英国人和荷兰人有可能会向东吁人出售军火,甚至可能直接出兵干涉。”刘钧没有表现的太过乐观,现在的南洋局势,已经有些一锅粥的感觉了,英国人荷兰人等出兵干涉,并非没有可能。如果是这样,可能又会增添些麻烦。
“关于南洋方向,可有最新情报?”刘钧问。
“英荷西三国已经开始封锁南洋航线,他们还勾结了南越、真腊、大城一起,禁止我大汉商船前往贸易,并严禁大汉商船入港依靠补给。这段时间,已经有十一艘跑单的大汉小商船在南洋海上失踪,推断为被英荷西等国舰船所袭击。”
“刘允升呢,他在做什么?朕已经授予他开战的权力,怎么还没有动作?”刘钧有些不满,这些该死的家伙不但结成了同盟,还公然封锁航线,并且已经开始袭击大汉的商船了。
“刘总督正指挥海军在南越北部湾一带行动,目前海军已经攻占了沿海一座大岛以及一座天然良港,正在那里搭建进攻基地,皇协军团和外籍军团正在新命名为海门镇的港口登陆,预计稍后向红河海口发起攻击,夺取红河海口,在那里建立基地堡垒,然后做好准备后,沿红河向南越都城升龙城进攻。”
“对南越用兵也不能就不管那些夷人,既然他们已经向我们开战了,那我们毫无退缩的理由。立即传令刘允升,给我狠狠的教训这些夷佬。我们有强大的海军舰队,难道让海军全在后方看热闹?把南海舰队都调过去,红夷敢袭击我十一艘商船,我们就要南觉他们一百一十艘,朕要让南洋海上,再看不到一艘挂着夷人旗帜的船只。”
“是,陛下!”(。)
第708章 春天来了()
快过年了,学校里也已经放了寒假,蒋勋还没急着离校。
做为这所总共只有八个老师的村小学老师,蒋勋轮到寒假里留校值班,他得值班到腊月二十六年。
这座村小学里八个老师,连校长带其余老师全都是民办老师。虽说是民办教师,但他们也一样是吃公粮的,在附近几个村里的百姓们看来,孩子的老师们依然是公家人,了不得。做为民办老师的收入远不入公办老师,但也已经很令蒋勋满意了。
蒋勋只是个连秀才功名都没有的老童生,府试一直不过,过去除了读书做八股,其余什么都不会,三十多岁了,还得靠着老娘和老婆织布缝纫赚钱养家。一直被人嘲讽为老夫子,过的确实窝囊,而且十分落魄。
但现在,蒋勋每个月有五块银元月薪,学校里还有食堂,是包吃住的。此外,学校里每学期还发两套衣衫,这也值不少。更不说,基本上每月还会些全勤之类的奖金以及其它补贴,加起来每月也都有两块左右。
一个月能拿到七块银元,而且基本上都不用什么开销。虽然学校是在一个旧院子里,但地方不算小,每个老师都分到了两间屋子,蒋勋还把自己的一家接到这里来,儿子跟着一起读书,妻子则在学校里负责煮饭打扫,一个月也能拿三块银元。母亲则在屋后种了点菜养了点鸡鸭,纺纱织布,也能赚点补贴家用。
当然,当老师最好的地方还在于有寒暑假,而且假期也是有薪水的。村小学有一百多个孩子,八个老师的课不小,好在每周还有双休。每天上完课,蒋勋最喜欢在灯下看着学校订的报纸。有时灵感来了,还会拿笔自己写稿子,他也经常向各报刊寄稿。
虽然妻子常说丈夫的投稿费的邮票钱比挣的稿费多,但蒋勋母亲很支持儿子投稿,哪怕写十几篇只能偶尔有录中一次,还是一些小报,可蒋勋母亲也非常高兴,觉得儿子写的东西能够印在报纸上,被无数人所看到,这是相当了不起的。至于写稿挣钱和邮票钱。那并不重要,就算亏钱也值得写,何况儿子写稿虽录用的不多,但每月总还有那么两三篇能录用的,除去邮票钱还是能赚个一两块的。
一两块啊,过去她们一家人一月都挣不到这么多。
对于这样的生活,蒋勋确实非常满意了。他现在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够有一天考上秀才,或者能够考上个同秀才也好。那样他就能去师范学校进修,回来就是公办老师,一月起码能拿八块银元基本工资了,甚至还能调到乡上甚至县里教书。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小年。
北方人习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但在南方,则多是在腊月二十四送灶王爷上天,然后打扫过小年。
年还没过。但学校在放寒假时就已经提前发了腊月的薪水,照例十二月是双薪,甚至还有一笔年终奖。几项加起来。蒋勋提前领的十二月薪水和奖金加起来足有三十块。甚至还发下来不少福利,一匹布五斤棉花还有十斤肉二十斤鱼,以及一袋桔子。
除此外,学生们的家长也送来不少年礼。学生在学校读书是不用钱的,甚至中午还有免费的午餐,老师们也不收束脩。不过家长们对于教自己孩子读书的老师还是很感激的,到了年节之时,总得送点礼物。也许并不值钱,就是几个鸡蛋或点家里的新鲜疏散,或者自己家打的鱼。
真有家长送的礼物较重,老师们也会坚决不收的,这也是上面屡次提及的事情。不过教的孩子多,你家几个鸡蛋,他家两条鱼,加一起,最后依然有很多,八个老师拿出部份,去了趟乡上和县里,给领导们送了个年礼,都是些土产,数量也不多,上面倒也没拒绝。
剩下的,八个老师一分,甚至蒋勋的妻子因在学校里煮饭也分到一点。
“今年咱们家买盐的钱居然比交税的钱还多!”
蒋勋有写日记和记账的习惯,会把收入和开支都一笔笔的记下来。到了年底了,蒋勋也给今年一年做了个财务总结。
结果意外的发现,今年家里的开支很少,最大的一笔开支居然是买盐的钱。
蒋勋一家六口,蒋勋和妻子都在学校里做事,因此是学校包吃的,但老母亲和三个儿女则是自己开火。蒋勋家里还有几亩地,这地并是他家所有,但他家有田皮,就是拥有那几亩地的佃租权。但他家自己并不耕种,因此地是再转佃给别人,每年中间收取佃租,交掉给拥有田骨的地主家的租后,还能剩下一部份,基本上能够满足母亲和三个儿女的口粮了。
做为包租佃户,他也得承担部份田租,但承担的部份不多,地主和另一名佃户也要承担部份。现在的田赋都是比较固定的,摊丁入亩后,一亩田赋不到产出的十五分之一。他所要承担的那部份就更少了,现在又没有什么其它乱七八糟的火耗、加派之类的,因此蒋勋包租要承担的税很低很低,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但今年买盐的钱却着实不少,四口人平时的食盐,还有腌制咸菜、咸肉咸鱼等,家里一年总共买了五十斤盐,一斤盐三十文,买盐钱花了一块五角银元。
自己夫妻吃的是学校的,母亲和孩子吃的粮是自己收租的粮,菜主要是自己种的,基本上不花钱,这买盐却花了一块五。
比起他缴的那点田赋多多了。
“盐价确实贵,但现在的盐也确实好,雪白的精盐,跟粉一样,过去也能买到私盐,但哪有这样好,又黑又粗还有砂,味道还苦涩。三十文一斤倒也值这个价,再说这两年什么都涨价,就是粮食和盐没涨。”
蒋勋在自己的帐本上记下食盐一千五百钱这个数字,摇了摇头。他很清楚,盐这东西本身并不值钱。盐是直接从海里取出来的,以前还说要买薪煮盐,现在听说都是直接用盐田晒盐,再经过加工精炼,效率高的多。
但是盐自古以来就是国家专营,盐这东西其实就是变相的人头税,毕竟人人都得吃盐。在宋时,朝廷两税收入不过折合两千多万贯,而商税只有一千万左右,但食盐专卖每年却能得到四千多万贯的收入。相当于两税的两倍还多。
不过比起如今的朝廷来说,税收为过去历朝之最的宋代,尤其是南宋,则距大汉差远了。不说从报纸上看到的朝廷年收入二十亿,仅是一个盐,朝廷一年盐税就达到了六千万块银元。
六千万块银元似乎比四千万贯要少,但朝廷的盐务除了盐税外,还有产销经营过程中的所得税等,一年也还有好几百万。
宋代的茶、酒专卖也获利很丰。南宋时一千万上下,不过朝廷的茶酒外还有烟,这方面的税收只高不低。
至于朝廷的田赋,则要比南宋多的多。毕竟南宋与大汉相比。现在大汉的耕地面积是南宋时的数倍。而且也没有各种隐田和特权免税的田,加之还有个摊丁入亩,田赋收入是宋两税收入的十倍不止。
不过对于蒋勋来说,朝廷年财政收入二十亿。哪怕除掉战争的收益外,各种税收也还是很惊人的,但这些跟他没什么关系。
蒋勋家今年的收入。光他一人就收入了一百多块,妻子也有几十块,全部加起来已经达到了近两百块银元的惊人数字。
但他交的税,也就那点田赋,加起来都没有一块银元,占他们收入的两百分之一都不到。而个人所得税是从月收入十块银元起征,他现在的基本薪水才五块,不够起征点免税。
当然,细算起来,他们家也是还有交税的,比如他买的盐,那一块五银元里就包含了盐税了,真正的盐价一斤十文,盐税却有二十文,盐税是直接加在盐价里面的,只是没有另外征收罢了,这相当于他们家买盐就交了一块银元的盐税。
此外还有他们购买的茶、糖、布匹等,基本上每项购买的商品,其实朝廷都已经在商品流转的时候从商家那里征过一道税了,然后商品价格提升,把税已经包含在了商品价格中,最终税还是转嫁到了消费的他们身上。只是一切不明显,而且这种税是你买了才有,且并不是单独算的。
相比起过去的那种按人头收税,按户收税的方式,这种税收方式明显更加合理。消费的多,不知不觉中税交的也多了,消费的少,税自然就少。就跟他家田少,那税少。地主们田多,田税多。
而且现在没有了劳役瑶役等,丁银钱也没了,既不用去辛苦服役,也不用出银钱免役,这算是最好的一点了。
蒋勋家去年花费最大的是盐开支,然后是茶叶开支,另外烟酒糖,以及油等几项也不少。但细算下来,家里的开支依然不大,没超过十块。
看着家里帐上近两百块的收支节余,蒋勋不由的笑出了声。
“今年多扯点布吧,全家每人都做一身新衣裳,再买一人买些新靴子,母亲和夫人也打套头面。”
“学校不是刚发了一匹布和五斤棉花,都够做好几件新衣了,哪还需要再买。”
“娘,你们都好几年没做过新衣裳了,这次肯定要做,每人做两身。几个孩子也要做,如今不比过去了,既然有钱了总得穿的体面些。”
蒋勋算了下,今年家里收入近两百块银元,按现在上米两块一担来算,家里今年收入可买一百担米,这个收入,都差不多可以赶上过去知县的俸禄了。
自己虽然只是一个民办老师,但却享受着过去知县老爷的收入待遇,那有钱自然也不能抠索了,自己也是为人师表,自己的母亲妻儿,总也得有几身体面的衣服啊。
“南方冬天湿冷,咱们买点羊毛线回来,织毛衣毛裤。王校长上次就买了,织的那个羊毛衫穿的可暖和了。”(。)
ps: 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709章 炮灰先上()
“军费开支太大了,必须再裁减部份军队数量。”
钱赚的快,但花的更快。今年的财收相当喜人,可当刘钧仔细的看着龙汉二年的财政支出报告时,表情很纠结。
百万大军听着确实很让人兴奋,但养一支百万大军的花费却能让人心都滴血。这可不是一百万大明的卫所军,也不是什么隋唐时代的府军,这可是新式的常备军,类似于宋代的职业军队。
大宋为了养他那支庞大的职业军队,每年开支的百分之七十多用到了军队上。而现在大汉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若是没有去年几场大战的胜利,特别是吞并日本后所得到的那宠大的战利财的填补,估计财务卿早就跟他哭穷了。
大汉如今看着蒸蒸日上,烈火烹油的。但普遍的薪水上涨和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大汉将士们的薪水也蹭蹭蹭的提高,以及装备费用的大幅提升。
帝国陆海军经过上轮裁减后,依然还有一百万。而在这一百万大军里,军官的比例很高,数量惊人,多达十六万多人,此外,士官的数量也很多,士官达到了五十多万,普通士兵反比士官还少,只有三十多万。
这样的军官、士官、士兵的比例,固然使得军队战斗力很高,但也使得军队仅薪水一项开支就非常高昂。军官薪水福利一项支出,一年就高达五千多万,士官们的薪资福利则更达到六千多万,普通士兵的薪水支出也达到三千多万。三项加起来,高达近一亿五千万块银元。
这还仅是军官和士兵们的薪水福利,军费支出里更大头的还有装备训练、训练费用、以及吃喝等消耗费用。骑兵的战马、炮兵们的大炮、海军的战舰,各地军营堡垒等的建设维设,海军的基地、港口、岸防炮,陆军水师的舰船。
还有陆海炮等各军事院校。各个培养士官的训练营等等。
这些开支都一加,再加上战争的开销,今年的军费总支出达到了六个多亿银元,看的刘钧胃都疼了。
“必须再裁减军队,削减军费开支。”刘钧握紧拳头对着财务卿和兵部尚书道,至于枢密使傅山,只能无奈的坐在一边。
他只掌握着帝国的军令系统,军费开支预算拔给,装备后勤以及薪水福利这些是归兵部和财务司的。
“再裁二十万!”
刘钧完全无法承受这么大的军费开支,今年还是攻占了日本、收复了辽东。还合并了朝鲜,要不然,朝廷也根本不可能有二十亿的财收。可这一年六亿的军费开支,虽然也包含了战争开支这一大笔,但剩下的开支依然极大。军费开支可是年年得有的,朝廷可无法年年承担这么大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