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崇祯的脸面都给丢光了,崇祯大怒,下令剥夺李国瑞的爵禄,李国瑞惶惶然惊吓而死。后来借款之风愈刮愈烈,弄得皇亲国戚人人自危,破财消灾又心有不甘,于是乎造谣惑众:孝定太后(朱由检的曾祖母)在天上指责皇帝对外戚过于刻薄,要遭受天谴,皇帝的儿子行将夭折。
这当然是谣言,但是蹊跷得很,朱由检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果然死去。这种意想不到的打击,使朱由检追悔莫及,为了向孝定太后有所交代,立即追封李国瑞七岁的儿子为武清侯,悉数退还李家上缴的金银。(。)
ps:感谢飞航在天、半个、白天的支持,谢谢,求票票!
第244章 债券与银行()
现在皇帝不敢借钱,也借不到钱了,连他岳父嘉定伯那里都借不出钱来。√∟这些人没钱吗,不,这些人有钱,就是不借。毕竟朝廷就跟个无底洞似的,谁愿意把钱扔进去啊。嘉定伯在明朝灭亡后,被李自成追赃,就追出了七十万两银子。光京城府里银子就有七十万,可知道嘉定伯多有钱,除了现银外,他的田产房产铺面等产业肯定也还有许多的。
刘钧的计划也是借钱,但是通过发行债券来借钱。债券,他是有利益的。大明此时虽然也有大量钱庄,可只有少数钱庄有经营存储业务,但其中还有许多存储不但没利息收入,还得收保管费和手续费之类的。
因此,大明人手中的银子,一般都是拿去借贷,要么就拿去置产,最后就是拿去埋在地底银窖里。
就如正德皇帝的义子江彬,因为曾统领四镇,还封伯爵,后来又提督东厂兼锦衣卫,极得皇帝宠信,权势大张,便任情倾陷廷臣,大肆贪污受贿,培植私党,重用家人。
后来江彬被擒拿下狱,抄没其家产,就抄出了黄金七十柜,每柜一千五百两、银二千二百柜,金银杂首饰一千五百箱,其他珍宝不可胜计。江彬几百万的金银,却都藏在家里。
还有嘉靖时的名相徐阶,为相多年,他在吴松老家就购置了四十多万亩良田。
这年头,百姓有钱也找不到什么良好的投资渠道,买田置产毕竟需要起步资金较多,借人放贷又风险较大。多数情况下,一些零散的资金还是藏在家中,埋在地下。
刘钧打算发行债券,而债券是有利息的。
“我们发行债券,印制债券发行,可印刷不同期限、不同数额的债券。然后设定不同的利率。比如一年期到十年期,还有三年期和五年期,不同的期限,利率不同。”
“比方说,一年期债券,利率为百分之十。他买一百两债券,一年后就能拿到本息一百一十两银子。而期限越长,那么利率也越高。比方说一年是百分之十,那三年可以是十二,五年是十五。十年是百分之二十。而如果未到期限就兑换,那么利息会降低减少一些。总之就是买的期限越长,利率越高。”
“而债券可以如宝钞一样印刷,设定不同的面值数额,从一百文到一两、十两、百两一张都行。所有的债券都是不记名的,也可以自由转让流通,到期就可以兑换,也可以提前兑换,但利率降低并加收部份手续费用。”
刘钧把债券的一些情况介绍给崇祯。
崇祯听了之后若有所解。“虽然债券有利率,可如何让百姓肯买呢。百姓买了,那期限到了或者百姓要提前兑换,那我们又哪里拿银子付给呢?”崇祯也是听明白了这债券的根本。就是用利息吸引人,可朝廷如今的状况,有多少人会相信朝廷?另外这个利息也是一笔银大的银子,到时朝廷哪来钱付本息?
刘钧轻轻一笑。崇祯还是过于小农意识,把握不住这债券中最利害的地方。
“陛下,债券的信用很重要。现在朝廷的情况确实有些不太理想。若直接以朝廷来印刷发售,不说其中肯定会有许多贪污**,甚至信用方面也不理想。因此,臣以为,债券可以找一家百姓信的过的民间商行来担保信用,并负责印刷发行的事务。”
“这样就行?”
“当然不会这么简单,但也不会太困难。臣以为,可以将此事交予江南钱庄做为担保,江南钱庄是助饷奖券的发行钱庄,如今信誉很好。我们可以用江南钱庄做担保,只要天下知道我们的债券是可心随时兑付的,那么以债券的诱人利息,自然会有人买。天下百姓那么多,积少成多,一定能卖出不少。”
“奖券、债券。”崇祯喃喃念叨着,有些犹豫不决。
这时刘钧道,“臣敢向陛下保证,第一个月至少能售出五十万。”刘钧为了拿下这个债券,打算先抛出点诱人的东西来。五十万现银子,他就不相信崇祯会不动心。
果然,崇祯听到刘钧这个保证,大为动容。若是债券真能发售出去,别说五百万,就是二百万,也能大大缓解朝廷的困境。
不过他还有一个担忧。
“如何兑付?”
“陛下这个不用担忧,只要债券卖的出去,那么卖的越多,就越不用担忧。因为债券都是有期限的,也许一开始有些百姓会没到期就兑付,但不会太多。而且当他们发现能够兑付后,那么他们就会后悔损失的利息,其它的多数人肯定就不会急着未到期兑付了。”
“而我们的债券一年三年五年十年四个期限,最快的也是一年期,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债券都不会短期兑付的。而我们的债券可以每年都发售,用新售得债券银钱来支付前面的到期兑付,如此往来循环,朝廷就能一直占用一大笔债券款,而不用担忧还款之事,因为有大部份的债券不会短期兑付。”
这就和拆东墙补西墙类似,但不同的是,只要债券保住信用,就能一直发行下去,而因为债券都是有期限的,还都以年为限,因此越到后面,这里面滚进来的钱就越多。和银行一样,吸纳储蓄存款,然后拿去借贷,只要保留一部份的存款用做支付取款,那么就能拿大部份的存款去借贷赢利。
事实上,到了后世,哪个国家没有赤字?这就和后世的公司一样,越搞的大的公司,就越懂得如何利用银行贷款来发展,或者干脆上市圈钱发展,靠自己本身的资本发展,太慢了。
除非信用破产,发生挤兑,不然这个杠杆就能一直玩下去。
刘钧把债券抛出来,倒不是为了这里面能弄到多少钱,他看中的是更重要的一样东西。刘钧打算借替朝廷办债券之机,建立一家银行,一家有朝廷支持的银行,在各地建立分号。吸纳存款,借款,甚至铸币、汇兑等各种业务。
银行赚钱的速度,那才是恐怖的,更重要的是,如果真能拥有这样一家银行,那就不仅仅是能赚钱这么简单了。
崇祯对刘钧所讲的半信半疑,主要是听不太明白。但也觉得前景不错的样子,最关键还是朝廷太穷了,急需要银子。
“这件事情就交与你去办。”
“臣愿意替陛下分忧,但如果此事交与臣去办,臣想请陛下给予几个特许。”
“你说!”
“其一,债券印刷发行,朝廷可以派人监督,但不得插手管理。”
崇祯想了想,对刘钧表示支持,只要有监督权就够了,毕竟这债券也是头回弄,随便派个不懂的人过去参与管理,反容易把事情弄糟糕。
“其二,债券由江南钱庄担保与代销,售出后,需扣除千分之五的分成。”
这个要求也比较合理,崇祯算了一下,如果一年真能售出五百万债券,那也仅需支付两万五千两银子而已,相比起五百万这笔巨款,两万五千真不多。
“可以。”崇祯点了点头,“这个分成够吗?江南钱庄替朝廷办事,也不能让他们亏了去。”
“这是替朝廷办事,收取一些运营成本就够了,怎么还能从里面赚钱呢。”刘钧说道。
崇祯感觉大为欣慰,他起身拍了拍刘钧的肩膀,“本来朕还想要留你在京多呆些时间,不过既然现在让你去办这债券,那么也就不多留你在京了。办差要紧,若是债券售卖不好,朕可以下旨,让天下各地的富户认购债券。”
“陛下,万万不可。若是朝廷直接下旨,让天下富户认购,那么只怕这债券的信用就会大跌,到时怕是没人敢买了。还是把这债券交给臣交给江南钱庄吧,用商业的办法把这件事情办好。”
崇祯叹息一声,朝廷的信用居然已经如此之差了,发行债券,居然得用民间商号来担保发行,甚至都不敢打着朝廷的名号。
“这件事情交给你,朕放心了。”崇祯沉默了会,接着又道,“不过此事仅是顺带办理,你莫要忘记了最紧要的任务。回湖广后,记得加紧训练兵马,同时也不要忘记整顿卫所和清理屯田之事。明年夏天,你得准时出兵辽东。”
“臣明白,此次回湖广地方,定认真办差,把练兵、备战、整顿卫所清理屯田以及办理债券等事务皆办理好。”
“朕相信你能办好。”
刘钧和崇祯出了书房,外面厅堂里的几个勋臣和内臣都等了许久,他们都在皇帝和镇南侯究竟在里面谈论些什么。一谈谈了这么久,此时见两人出来,他们暗暗打量着两人神情。见崇祯一脸高兴之色,刘钧也满面笑容,都极为惊讶。
“好了,朕要回宫了,你不必送了。”崇祯在众人面前,拉着刘钧的手臂说道。
“臣恭送陛下回宫!”
第二天早朝朝会上,皇帝下旨宣布升刘钧为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加金吾将军、右柱国,赐姓名朱慈烨,收为皇帝义子,记入属籍。
旨意一下,满朝哗然,连刘钧的两位老师首辅梅之焕和次辅李长庚都当即出奏反对。但崇祯根本不为所动,一点也没有改变的余地。(。。)
第245章 史上第五大艳后()
>;,!
“这事情你怎么能答应呢?”梅之焕摇头叹息。∑,
刘钧坐在梅府客厅里,一脸的无奈,“老师,这事情你觉得我有回绝的余地吗?皇上突然半夜私服驾临我府上,然后又突然的提出要收我做义子,我是拒绝来着,可皇上一怒,我就只能接受了。”
“哎,这事情弄的。”梅之焕摇头不止。本来刘钧出身就非正途,可凭着军功走到今天这一步,也全凭的是自己的本事。但毕竟如此年轻就已经封侯,还担任了武臣难以坐上的提督之位,朝中上下说不眼红那是假的,不知道多少人在盯着刘钧。
现在皇帝突然收刘钧做义子,这不是让刘钧越发的成为众矢之的吗。而刘钧又是他的学生,刘钧若是被攻击,一样也会影响到他这个老师的。梅之焕倒不是太担心被牵累,他是怕刘钧被打上幸臣的标签,也担心东林如今大好的局面被毁坏。
“我觉得皇上是急了,这些年朝廷局势一日坏似一日。而现在中原的大股流匪基本被平息,皇上就有些迫不急待的。皇上收我为义子,也是希望能以此保护我,好让我安心做事吧。”刘钧说道。
梅之焕揉捏着太阳穴,对刘钧的这番猜测表现同意。其实朝廷上下,谁都能看的出来皇帝早就有种病急乱投医的疯狂了。即位之初,皇帝除掉魏忠贤,重用东林,当时内阁尽是东林人,朝中重要位置也基本都是东林人。
当时崇祯对于东林还是很寄予希望的,可东林当台之后却并没有干几件正事,全忙着清算阉堂,党同伐异去了。从充满希望到失望透顶,最后崇祯终于对东林不抱希望,开始任用非东林党的周延儒温体仁张至发薛国观等人,朝中的东林也多被贬谪。
可用温体仁薛国观杨嗣昌等人之后。崇祯发现,这些人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孤臣不结党,他们一样有党,他们一样干不出什么正事,除了依然党同伐异外,内政不行,外政也不行,天下局势只有更坏。
东林人让崇祯失望,崇祯用非东林臣子,可一样让他失望。最后他只能重新重用太监宦官,可这些宦官虽然更可信些,但能力上也远远不堪大用。在这个时候,梅之焕李长庚等这些老旧的东林人,不经意间启用,却一下子建立大功,仅半年时间,就把为祸十几年的中原流匪给平了。
这绝对是大大出乎崇祯预料的,就如刘钧这样一个非正途出身的武将一样。一个小小武生野路子,居然在剿匪战场上屡战屡胜,甚至还拥有极强的经济能力。
可以说崇祯几乎是在绝望之时,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群能臣干吏。只是先前没发现而已。
这个时候,崇祯已经根本不在乎梅之焕李长庚他们是老东林人,也不管刘钧是复社成员了,在皇帝眼里。他已经不再盯着这些臣子们的什么派系了,他看中的只是他们的能力。管你是太监还是东林又或者是阉党,只要你有本事。就重用你。
也许正是因此,崇祯才会在此时用梅之焕为首辅李长庚为次辅,还突然收了刘钧做义子。
不过刘钧现在压力很大啊,崇祯这么一弄,现在刘钧差不多已经成了许多人眼中的幸臣了。
尤其是在东林内部,据说已经有一股暗流在涌动。
“老师,听说周延儒和复社的吴昌时与锦衣卫前指挥使骆养性最近走动的很密。”
“不用管这些人。”梅之焕冷哼了一声,虽然梅之焕是东林人,但是个老东林。这些老东林虽然也有不少人醉心于党同伐异,但梅之焕还是个比较愿意干实事的人。这次回到中枢,梅之焕对于现在朝的许多东林,还有那些新涌出来号称小东林的复社并不太满意,他觉得这些人已经忘记了初心,太过于执着党争。
“老师,这周延儒就是个反复无常之人,吴昌时虽说是复社之人,可却也只是一个投机者,骆养性更只是一个小人,这样的一群人勾结在一起,不得不防。”
“我留在朝中,也仅仅是想做点实事,为百姓苍生做点事情,没功夫也不想搞什么党同伐异。如今好多东林复社之人,都已经走上了歪路,这些人不理会也罢。”
“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老师还是得多加小心才是,越是想办实事,越难啊。”刘钧努力劝说道。
“若有人敢胡做非为,那也别怪我梅某人不客气。到时,我可不会管他是什么阉党还是东林又或者复社。我梅某人做事,不看他是什么党什么派,只管他是不是做实事,如果不肯做事的,那就请他走人。”梅之焕道。
“老师好魄力。”刘钧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别说那些虚的,我看你还是早点离京好些。你回湖广后,记得低调一些,现在关键时期,很多人都盯着你。”梅之焕说道,“你回去后,办好三件事情。一,让百姓吃饱饭,不要再起民乱。二,训练好新军,安置好裁撤的卫军。三,把屯田清理管好。”
“明白。”
“还有一件事,方清那拗脾气,我是劝不了她了,随她去了,你做师兄,多照顾她一二。”说到女儿,梅之焕叹气连连,平时太过于宠这个女儿了。结果现在想管也管不住了,好好的首辅千金,却要跟着刘钧在军中带兵打仗。梅之焕甚至有些怀疑,女儿是不是对刘钧有那个意思。可这事情他也不好过问,妻子又在老家,最后他也想开了,随她去。说不定将来,梅家还真的也出一个秦良玉一样的女总兵。
在梅府坐了一会后,刘钧就告辞离开了,梅之焕也没留他吃饭,皇帝早派人通知了刘钧,今天皇帝让他去宫中用膳。
跟皇帝吃饭肯定不会很轻松,但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