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见她蹦蹦跳跳跑进雨中,完全不惧那头顶飞落的雨雪,长发飞舞,衣袂飘扬,直若一从天堂降落人间的仙子,一频一笑间,断可醉了这众生。
现场之人看呆了的,除了不远处举着雨伞的侍女,还有谷中崖下一位浑身是血拄剑而立的长脸大汉,这大汉一身破烂衣甲,身上刀伤剑创竟不下二十余处,站在那风雨之中尤如从血缸里面爬出来般,教人视之触目惊心。
长脸大汉虽伤重如斯,但那欣赏美色的雅兴却丝毫不减,待郡主嫣儿飞奔旋转完毕,大汉竟禁不住击掌赞叹起来:“甚好甚好,能在这荒山野谷见到这世间绝色佳丽,我朱重八断是死了,此生也无憾事。”
那长脸大汉的一句话,惊得二女如同小雀般惊叫一声,蹦跳着抱到了一起去,郡主见那汉子一脸坏笑地盯着自己,登时俏脸一红,惊问道:“你这汉子究竟是人是鬼,为何如此无理,在这荒山野岭惊吓别人?”
汉子笑道:“在下朱重八,原本就已在此,姑娘说在下惊吓于你,请恕在下难敢苟同。”
侍女道:“我等不管你朱重八朱重九,我们是来此寻个避雨之所,却不知你这怪人好端端不去避雨,却站在这雨中淋着,是为何事?”
“重八来此,乃为杀人也!”那长脸汉子森然一笑,手中长剑提将而起,剑刃弹起了无数雨珠洒向空中,剑锋所指之处,却见一群陈军咆哮着围杀过来,朱重八长啸一声,飞身挡在了二女身前。
这朱重八乃何许人也?
此人祖籍在江苏沛县,后迁句容,到其祖父、父亲时又几经迁徒,最后才定居安徽凤阳。
其世祖名仲八,生有三子,长子名六二、次子名十二、三子名百六,百六乃其高祖。
朱百六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四五、次子名四九,四九则为其曾祖。
朱四九生了四个儿子,依次名为初一、初二、初三、初十,初一则是其祖父。
朱初一有两个儿子,叫五一、五四,五四便是这大汉的父亲。
这大汉伯父和父亲各生四子,依出生先后排名,朱五一的儿子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的儿子叫重四、重六、重七、重八,重八就是这长脸大汉。
关于这“重八”之名,还有另外一说。
据说这人刚生下来的时候,身上有虫子爬,估计是蛔虫,其父即给他起名“虫扒”,后又改为重八,但此为民间传言,不可尽信也。
朱重八祖上为句容人,祖辈以务农为生,父亲娶了母亲,泗州人陈氏,生了大哥哥二哥三哥,他是老小。
搬至钟离后出生,但出生时家里贫苦。
原在南京之时,家为淘金之户,但却没有金可淘,乃是给朝廷送金子,得种庄稼换来上交。
因扛不了这般压榨,到其祖父时只能迁走。
朱家祖上虽人丁兴旺,却也无法承受政府的盘剥,根据元朝政府规定,每家都有固定的户籍,例如朱家的“淘金户”,此外还有军户、匠户、医户等等。
户籍是世袭制,不论具体情况,一旦定下,世代不可更改。
如此制度使得朱家只能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在泗州生活过一段后,又生活不下去了,再搬家,到安徽的凤阳,又搬了几次,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生活条件。
如果有土地,就不会搬了,为了谋生,不得不迁。
因家太穷,搬到了太平乡孤庄村时,更差了,其伯父家几子,几乎都死了,朱重八自己的哥哥姐姐也少有人能够留下来,最终跟着他一起能生存下来的只有哥哥的儿子朱文正。
朱家世代是老实的农民,最后家里田都没有,就是给地主打个工,种点田。
朱重八出生三天,得了大病,家里人一看,觉得没救了,不如舍给庙里,于是到了最近的皇觉寺。可到了庙里,一个僧人都没有,没办法,只得回来,到家一看,家里坐着一个僧人。
僧人说话,来受个记吧,便把他记入僧人名册中去。
但是孩子还是留在家里,结果病也好了,事就过去了。
他在这样的家里一天天地长大,家境稍好点,便到村里的私塾里去学点东西,家境不好了,就只得辍学。
后来也能放放牛,挣口饭吃,这也是他艰难生活的开端。
此人最有主意,小孩要玩,放牛的孩子一起扮演人物,他演皇上,其他孩子扮大臣,朝见他。
他从小喜欢指挥别人,因为他主意大,比如饿了,大家想吃东西,朱重八说:“放着肉不吃,还说。”
“肉在哪?”
“不是有牛吗?”
众孩童拿刀宰条小牛,一烤,吃了。
“太阳要落山了,如何交待呀?”
朱重八说:“没关系,埋了骨头,把尾巴塞进山洞里,说牛跑到了石缝里,拉不出来了。”
但地主还是打了他们,虽然他们放不了牛,但他的威信在孩子中却变高了。
他父母本希望下一代能有更好的生活,但没有想到的是,更坏的日子却马上来临。
元末,闹灾荒,百姓连正常的日子都无法过得下去,而那朱家却是更惨。
至正四年,旱灾蝗灾,许多人饿死了,在加上大疫流行,不幸便光临朱家头顶,短短半个月,三位亲人相继逝去,教朱重八哥俩,不知所措。
得把他们埋掉吧!家里没地,怎么埋?没办法,得找地主。
但地主不但不让埋,还骂了他们一顿,将他们轰了出来,邻居刘英看到这种情况,告诉他父亲,刘家过来给了他们一块地,埋了父母。
哥俩就抬着父母到刘家地里,突然大雨,哥俩赶快避雨,雨过了,再出来埋葬父母,但一看,全都变了。刚才的雨造成了不小的泥石流,刚好把棺材埋了。
天葬!这地方就是今天的明皇陵。
一场大疫,父母与哥哥几乎同时去世,让朱家彻底败落,所谓“家破人亡”不过寥寥四字,但事非经过不知难,父母的死无葬身之地,让朱重八真正体会到了人生的绝望。
但生活总要继续,彻底失去依靠的十七岁少年朱元璋该往哪里去?他与佛门还有一段未了因缘。
到得此时,朱重八也再没任何亲人,其伯父孩子均相继去世,母亲一支,也再没亲人,因外公大女儿嫁给季家,从来没多少来往,是以此时,他们也无路可去。
二人因此犯愁,朱重八的哥哥找了一户人家招赘,但朱重八却无法如此,他时有十六七岁不大不小,走投无路。
此时他才想起小时曾入过寺庙的名册,因而索性到了庙里去,他人生中的第二个角色因此来了,使当了一个小沙弥打扫庙堂。
但坏运气也因此来了,时逢闹灾荒,庙里也没什么东西糊口,没得几个月,庙里主持便让他等分头投靠了。
朱重八也因而成为了游方和尚,那时有庙就住,没有便在社会上找口饭吃,开始了流浪生活,那些年流浪过许多地方,在外边千辛万苦,经过了两年,才回到寺里。
到回来时,他也是二十出头了,这段生活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有回忆:“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有多悲惨?想想这般情境,父母没有了哥哥没有了,一个人在外流浪,这份艰难,谁受过?
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课,如果战胜了,就成了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如果不能战胜,被击败了,就会一事无成。
第五十六章雪舞刀锋降昆仑【16】()
却说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一触即发。
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迫切要求改变现状,拼死也要杀出一条生路。
此时的一个意外事件,将大元王朝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话既如此,这又会是一个什么事件呢?
话说那朱重八自己求了一签,结果求到两个大大凶签,他在那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事已至此,他便许了第三个愿,那便是找凶险的事做去,而这凶险之事就是参加义军,正巧这次摇到的却是大吉。
对此,朱重八心下一想,是天意支持我投军,于是下了决心,要去投军了。
时逢天下是大乱,民不聊生,百姓纷纷反抗。
这时,元相脱脱觉得黄河泛滥,淹了庄稼,没法生活,是造成混乱的原因,于是主张修黄河,治水,便派了名贾鲁的尚书,主持修河事仪,开始治理黄河。
于是朝廷征集了几十万民工前来修黄河,而民工之中却隐藏着两种宗教,一是明教,影响极大,二是弥勒教,也是造反的。
两个宗教宗旨像,都信奉弥勒佛,要改变天正反面不公的事。
不久,在那工地之上,就开始流传歌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传得民工全部知道了,他们又挖到一个石头人,这真的是一只眼睛,背上还有一行字,就是那首歌谣。
于是大家都知晓了此事,此刻但凡有人带头,便会有人跟着揭竿而起,那韩山童、刘福通便抓住机会在民众中号召起义。
这是他们事先做好的,在过去的帝王时代,哪个皇帝不宣传这些?神化自己,把自己说成是天子,上天派他来统治人民,百姓也相信,于是他们积极准备起义了。
一日,白鹿庄中,聚集了三千多人,举行了斩白马乌牛活动,聚集起来,百姓蜂拥而来,队伍迅速到了几万人。
可是放松了警惕,元官府随后派人前来镇压,起义农民毫无准备,韩山童被杀,刘福通冲出重围,重新组织起来,随即引发了元末的农民起义。
这些农民裹上红巾,以此为号,这支军队叫红巾军,揭开了元末红巾大起义的序幕。
韩林儿与刘福通是一支,主要在东部地区活动,他们信奉明教;西部彭莹玉率领,俗称彭和尚,他们信奉弥勒教。
两支红巾军都是上万农民参加,一时间全国遍地都有了起义大军。
在这乱象四起的时代,红巾军起义犹如燎原之火,迅速在大江南北蔓延开来,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看似强大的元帝国就发生了几十起暴动,数百万人参加了起义军。
此时的朱重八,仍然在皇觉寺里过着平静的僧侣生活,从现实情况考虑,他并没有参加起义军的任何打算。
然而,一封不期而至的信件,却彻底颠覆了这一切。
那么,到底是谁给他写的信?信中又说了些什么呢?从一个吃斋念佛的佛门弟子,到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朱重八究竟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人生跨越呢?
他当年走天下时曾去过许多地区,对外边的情况还是知道一些的,他也知道庙里是待不长久。
小时的伙伴中有个汤和的,有天带了信给他,说自己参加义军了,现在当上了千户了,管千把人了,朱重八还不来?你来了,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朱重八一想,对呀,不能在这儿再待下去了,他得到信的这事,就被人知道了。
因此有人要举报他,可是这人还狡猾,说是别人想举报的,朱元璋不踏实了,这与造反有关,得掉脑袋了,这也促使了他投奔义军,事到如此得想办法,走自己的路了。
这时他是个和尚,不是普通的农民,比别人投军还多一个程序,得还俗,这个决心不容易下。
后回到村里找周德兴,朱元璋听了他的建议,去庙里间,庙门大开,浓烟滚滚,庙里被大火烧了。
元朝末的明教与弥勒教的起义,都信奉弥勒佛。
而元统治者就忌讳弥勒佛,见到就拆了烧了,朱重八此时也傻眼了,既至此,这得下定决心了,只有一个殿离得远点,没有被烧,于是来到伽蓝殿,演出了求签的一幕,于是他选择了投军。
“卜逃卜守则不吉。”
朱重八选择投军,这样的大乱下,这么混乱的情况下,小和尚下决心参军,茫茫众生间,有谁能知道这事?谁会注意到这样的事?可是这一步,改写了中国历史。
这个决心下定的时候,中国历史就开始被改写,这是历史中成功人物中,起点最低的一个,朱重八的成功给了我们许多思考,哪怕起点再低,也要从这儿开始。
朱重八要决心投军了,到哪儿呢?
最近的在濠州,今天的凤阳,这支军队的元帅是郭子兴。
郭子兴是山东曹州的祖籍,因为他父亲是算命先生,到处给人算命,来到凤阳,当地有大户人家,有瞎女儿一个,成了剩女。
郭子兴的父亲说,我愿意娶她,就入赘了,第二个儿子就是郭子兴。
元末,郭子兴在濠州占地为王,驻扎下来,这是当时明教传播较广的地方。
朱重八要去,不仅离他最近,而且汤和也在这支军队里。
这时朱重八二十五岁,濠州是起义军与元军对峙,朱重八来到濠州城下,守军警惕,这样的一个和尚是干什么的?是不是奸细?
于是开始盘查他,朱重八心中很是不痛快,他说我来投军你们却这样对我,跟军士吵起来了。
而这些人听了更生气了,把他捆了起来,报告领导,要杀掉他。
幸好郭子兴讲义气,想是来投靠的,要是杀错了,怎么办?就亲自来了,一看,朱重八相貌不凡心中钦佩。
他一问,知是汤和写信来的,那绝对不是奸细,便松了绑,收下了,于是,朱重八成一名士兵。
这是朱重八的第一步,他这个最基层的战士不简单,他有志向,有抱负,后回忆时也说,“被收为步卒,入伍凡两月,除为亲兵,终岁如之。”
从一个列兵,当上了一个班长一样的职务。
有的书说,“拔长九夫”。
朱重八为什么这样快得到提拔?有故事说,郭子兴来视察,一进到朱元璋所在的部队时,全都站了起来,立正迎接。
朱重八个子高,郭子兴认出来了,队长说,这人能干聪明,讲义气,说了他许多优点,郭子兴觉得没看错,调到元帅府当亲兵去。
朱重八受青睐的原因,一是有主张,他从小就是孩子头,凡事他作主;二是有见识;三是他有文化;四是敢担当,这几条让他快速得到提升。
他当上了亲兵,凡是成功都得有自己的能力,还得把握住机遇,朱重八也正是这样。
这时,他有了自己的名字,朱元璋。
他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次次地进步,从一战士到亲兵,再被器重,郭子兴觉得这人不得了,是能人,什么事都能办好。
郭子兴就想,这人不能丢呀,因为这时濠州不止郭子兴一个人,还有平起平坐的人,怎么留下朱元璋呢?
走入军营、成为元帅亲兵的朱元璋,胆大机敏、作战勇敢,很快就在红巾军中崭露头角,得到了元帅郭子兴的赏识,他做了一个让朱元璋做梦都无法想象的事情――把自己的养女许配给朱元璋。
那么,这个从此相伴朱元璋一生的姑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赤贫农民的儿子,到义军元帅的女婿,朱元璋的人生将会因此发生怎样的转变呢?
郭子兴有养女,姓马,野史中记,叫马秀英,后来当了皇后,名字不能乱叫了,正史中没有名字,她是郭子兴养大的,她父亲是家气的人,跟郭子兴是好友,二人是生死之交。
郭子兴起事了,马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