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2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用准备车驾了。”李世民边走边说道,“骑马去,从北苑出皇城,就我们这几个人不打排场了。什么都不用带。出城后捎几壶杏花村酿就行了。”
  一行人来到了大明宫飞龙厩,各自骑上了马匹。青骓马也有些日子没有陪着主人了,异常的兴奋。十余骑从皇城北苑里奔出,直接出了皇城和长安。
  昭陵,开了列代帝王依山建陵的先河,全都是因为长孙皇后的一句话。当时她说,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示意皇帝要行节俭。昭陵前,矗立着李世民当年亲自题写的一块石碑“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
  看着自己熟悉的笔迹,想起那些仿佛近在眼前的故人。李世民地心潮就忍不住澎湃起来。虽然他现在重生为人,有了亲人也有了一批誓死追随的忠臣良将。但是,对先逝的亲友的怀念。依然挥之不去。
  “尔等在此候着,朕一人进去拜祭。”李世民提着几坛子杏花村酿,徒步走上了昭陵石阶。
  当年长孙皇后归天之后,李世民曾对她刻苦的思念。每每站在皇城高楼上远眺昭陵,不知道落泪几番。光阴荏苒,长孙已经作古百年。时至今日,除了自己这个重生为人的李世民,还有几人记得那个端庄贤慧的千古一后?
  陵寝在昭陵地最北端。整个昭陵。占地也是极其广大。沿途走过去,能见到许多贞观遗臣陪葬的陵墓。
  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这些人都陪葬昭陵。李世民一一的走过他们的坟墓,停下祭拜。
  “辅机,这是你最喜欢喝的杏花村酿。朕。今天特意取了来,与你共谋一醉。”李世民停留在了长孙无忌地坟前。打开两个酒坛的泥封。沿坟洒下一圈酒水,然后自己举瓮痛饮。
  豪饮一阵后,李世民长长的吸着气。他抚摩着长孙无忌的墓碑,畅然说道:“事非成败转头空。一百多年了,大唐已不复贞观时的繁荣与强盛。当年,四方蛮夷俯首称臣,大唐国力天下无双。朕,也被诸蛮夷尊为天可汗,哪个蛮国地新君要上位,都要朕来册封……哪里会像今天这样,一个小小的蕃王,也敢来要挟朕!”说到这里,也许是酒力发挥了作用,李世民怒火上扬再难自已,愤然一把将酒瓮摔得粉碎。
  “但是,朕保证…………保证!”李世民大声说道,“总有一天,九州天下要重归一统,大唐的荣光将震烁苍穹!那些嚣张无礼地蕃王小丑,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厉吼过后,昭陵里只剩下山际的风声吹过,异常的安静。
  接着,李世民依次走过了魏征等人的坟墓。在房玄龄的墓前停了下来。他如拉家常一般的说道:“玄龄,贞观末年时,那一系列的危机之中,朕全力保你,算是让你得了善终。现在朕要告诉你,是朕地皇后在临终之前反复嘱托,一定要力保房玄龄。朕也知道,你是千古难遇的良臣忠臣。只是可惜……朕作古之后,却也无法保全你们房家。不过不幸中的万幸,朕发现了你遗留的后人。房慈是一个不错的年轻人。朕会给他机会,让他重振你们房家地声威的。你在天之灵也可以安息了!”
  “药师兄……”在李靖地坟前,李世民停留得最久。对这个昔日的大唐战神,李世民也是怀有很深的感情。
  “《药师手札》消失百年后,重现人间了。”李世民说道,“你的兵法武艺韬略,都后继有人。现在的李晟父子,很有你当年的遗风。尤其是李,朕相信在今后的几十年里,他会大放异彩,将你的才能传承下去,为大唐建下不朽之功业!只是可惜,朕今日面对你的时候,实在是有些汗颜。当年你生擒突厥颉利可汗让大唐一统草原……可是如今,别说是草原,就是大唐自己的本土河陇一带,也被吐蕃人强占了去。中原腹地也是割据四起,四分五裂。”
  “朕的那些龙子龙孙们,守不住祖宗辛苦打下来的基业。那么,就让朕亲自动手,重拾旧山河!几年前朕在凌烟阁祭拜你们的时候,真想让你们这些沙场宿将们,重回朕的身边。但是现在,朕明白了。或许你们都已经转世为人,已经到了朕的身边。李晟、马燧、浑,包括李怀光,不就是昔日的李靖、尉迟恭、秦叔宝和侯君集吗?”
  连喝下好几口杏花村,李世民已然有了几分醉意。他扶着李靖的墓碑摇头苦笑:“只是可惜、可惜啊……侯君集他都转世为人了,还是顽劣难改。不过这一次,朕没有杀他。朕要让他好好活着,活到能亲眼看到大唐王朝复苏的那一天。朕要让事实来告诉他,谋反是多么的愚蠢……他为什么要谋反?朕,几乎待他如同亲人……”
  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眼睛里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来。
  边走边喝,一路祭拜。到了昭陵皇寝前,他已经完全醉了。看着昭陵前的六匹石雕骏马和诸邦异国首领的石像,李世民癫狂的哈哈大笑:“朕回来了!都来见驾!”
  袅袅的余音,环绕在昭陵的上空,经久的盘旋。
  “朕想起来。你们……都已经死了一百年了。大唐,也不是昔日之大唐。”李世民靠着昭陵的石墙,喃喃自语道,“长孙,为什么你就没有转世重生,回到朕的身边呢?不对……或许你已经成了神仙,有了身外化身。变成了四个不尽相同的女人,依旧在百年之后陪着朕,守护着朕。”
  “是不是这样呢?……”
  昭陵是如此的寂静。连风声都静止了。仿佛这风,都不忍打扰他与至爱亲朋的窃窃私语。
    网友上传章节 第353章 削蕃(一)
     更新时间:2008…8…25 11:57:54 本章字数:4242
  时光如梭,转眼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又到秋天。
  这半年的时间里,在蔡州与长安之前,往来于淮西节度与朝廷之间的使者,来回走了十几趟,就像是拉踞一样。
  正如李世民等人所预料的,吴少诚没那么容易就范。李对他来说,就是财神爷,是淮西的一个重要支柱。少了他,淮西的元气就要大伤。因此,他不停的写信跟皇帝讨价还价,妄图让皇帝放过李。李自己,也多次写信上奏皇帝,声声泪字字血的哀求皇帝,让他念在同宗血脉之情的份上,饶他一命,就让他在淮西养老送终。
  对此,皇帝和朝臣们达成了统一的意见:态度十分坚决的回绝了吴少诚与李的无理请求。并多次下严旨催促,让吴少诚尽快交出国贼李,与他卷带走的国库银钱。
  就这样,朝廷与淮西之间,就李的问题产生了重大分歧。讨价还价勾心斗角的政治斡旋,进行了足足半年之久。
  萧瑟的秋风袭卷关内。枯枝败叶在风中飞舞,田土里的庄稼,也结上了沉甸甸的果实,开始收割入禀。
  天公作美,今年是一个大丰之年!
  稳定发展的大唐王朝,展现出了惊人的力量开始触底反弹。朝廷掌控下的疆域内,百姓安居乐业,政治清平治安良好。农牧丰富商旅如潮,经济异常的活跃。去年一年朝廷免收了许多的赋税,让百姓们都有了盈余。今年的大丰收,则是让朝廷和百姓彻底的甩到了贫困的帽子,温饱已不是问题。大唐的天空下,再次出现了一丝繁荣的味道。稳定与和平,保证了大唐这一年地蓬勃发展。
  秋收之后,朝廷的粮税征收工作紧张进行。长安的太仓。所有的粮屯都被利用了起来。足足六十万石的粮食,将太仓堆积满禀。洛阳关内的其他几处公仓,也是粮满为患。
  这个时候,门下侍中陆贽提出了建议。眼下朝廷粮食充足,应当在各地建起应灾应变的义仓。义仓,全由国家出粮填充。每逢自然灾害或是兵乱粮荒,就可以从义仓中拿出粮食来。专门赈济百姓灾民。这一提案获得了皇帝和所有大臣地全票通过。很快,在长安、洛阳、河南等关内重镇,建起了义仓,储备了大量的应灾粮食。不久,关内的其他州县和西川、山南、江南等地。也相继建起了义仓。
  这一义举,获得了百姓的高度赞扬和拥护。要知道就在几年之前,天下几乎还有三分之一的百姓,从年头到年尾吃不饱饭。他们流浪、乞讨、充军甚至是作奸犯科占山为匪,为地就是求得一日三餐。现在。不仅是人人有饭吃,还有闲余的粮食建起义仓了。
  这在几年前,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事情。16K.CN生活环境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发了这样的转变。百姓们自然是欢欣鼓舞,对皇帝与朝廷更加地拥戴和感激。革新与变法,在景兴二年的这一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淮西地情况,则是与大唐朝廷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眼看着淮西以外的其他大唐州县都变得富裕、安宁,吴少诚这些军阀们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其实也知道,朝廷推出的变法与革新,能够让淮西也发生好的转变。但是。他们是绝对不敢执行的。只要执行,他这淮西无冕之王就算是做到头了。看到大唐朝廷一天天稳定壮大,越来越受天下百姓的拥护,吴少诚异常地心慌。这个时候,他只能凭借着手中的最后一张王牌…………五万大军。与朝廷对恃抗衡。与此同时,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增加淮西的财富。他屡屡派兵抢劫蔡州附近的州县,提高蔡州地赋税以增加收入,肆无忌惮的硬拉壮丁入伍。蔡州与附近地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开始流亡出逃。眼见这样的情况,吴少诚更加的惊慌。他下令关起城门不许一人出城,强制将百姓扣在了蔡州城中,任其奴役。
  短短的半年时间,关内就收容了从淮西逃难而来的五千余名难民。李世民下令,对这些人妥善安置,不得有丝毫的怠慢。
  大唐朝廷的宽容,与吴少诚的暴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景兴二年的唯一一次御前会议,于九月初三在弘文馆举行。今天要商议的事情,可以说是大唐自安史之乱以来,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削蕃!
  “朕今日召你们来,只议一件事情…………削蕃。”李世民说道,“景兴革新推行了两年。现如今,仓禀充实,国库盈满。将士们枕戈待旦,战马骠肥体壮。不管是文治还是武功,大唐在这一年里都取得了异常惊人的成绩。淮西吴少诚,包庇国贼尾大不悼,屡屡挑衅于朕威胁朝廷,现如今又在蔡州施行暴政,为天地人神所不容。朕打算削除淮西节度。众位爱卿都来发表意见。”
  御前会议,是只有宰相和皇帝钦点的特定人物,才能参加的最高会议。今天在座的人,有门下省最高长官、侍中陆贽,谏议大夫薛存诚;尚书省的左仆射、宰相马燧自然在例;兵部尚书、宰相李晟也到了。同时,户部尚书王锷与吏部尚书武元衡,也被皇帝钦点参加。而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年仅十七岁的左羽林卫大将军李,今天居然也出席了御前会议。恐怕,他是史上参加御前会议最年轻的人物了。
  皇帝说出了削蕃二字,所有人的心中都不免有一阵激动。从安史之乱起,但凡有识之士,谁不想削尽蕃王重复大唐昔日气象?只不过这几十年来,谁也办不到。就连当初功高社稷、挽大唐于水深火热的郭子仪与李光弼,也只能左支右绌的死保大唐,无力彻底的对蕃王做出什么改变。
  大唐走到今天,景兴二年,他们终于能将削蕃二字理直气壮的说出来了。谁能不激动?
  “陛下,削蕃一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侍中陆贽,最先发言说话了。做为三省之一门下省的最高长官,专司为皇帝进谏的大臣,他总是敢于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朝廷现在是兵强马壮,百姓也对陛下感恩戴德非常拥护。将士用命。百姓用命,则天下用命。朝廷现在是得道多助,削平蕃镇节度,就在此时。淮西吴少诚,暴虐无道残害百姓。已是众叛亲离秋后之蝗。朝廷以众击寡以强击弱,将有很大胜算。但是,微臣仍然建议陛下,尽量避免重大地战争。虽然眼下大唐有了一些积蓄,但羸弱数十年的底子仍然很薄。这个时候如果爆发大面积的内战。那么有可能将这两年的成果都付之东流,得不偿失。微臣建议,尽量用政治手腕逼迫吴少诚就范。主动撤蕃归顺朝廷。若能逼降,则是上上之策。”
  “朕明白你的意思。”李世民说道,“《兵法》也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这半年以来,朕与他吴少诚也是交手多次。朕也想通过一些政治手腕,让他吴少诚就范投降。可是事实证明了。吴少诚不想放弃割据称王,不想放弃他手中的荣华宝贵,是铁了心要与朝廷对抗到底。时至今日,朕不是没有给过他机会,而是他自己并不在乎。现在。朕已经没有耐性了,大唐王朝前进的路上。也不能有这样地绊脚石一直挡着路。既然它自己不肯乖乖的让路,那朕就将他连根拔起!”
  陆贽默然无语。本来薛存诚也还想进谏劝皇帝暂时不要用兵的,听到这样的话,也不出声了。因为他们都看出来了,皇帝武力削蕃的决心,已经是异常坚决!
  “王锷,你来给大家说一说,大唐在景兴二年这一年,都收获了一些什么。”李世民说道,“打仗,打地就是钱粮。朕要先让大家都清楚,眼下大唐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底。“是,陛下。”王锷站出来,不急不徐的说道,“秋收已经完毕,各地的粮税征收也已经进展过半。现在,仅长安的太仓里,就屯积了六十万石地粮食。洛阳、雍州一带的六个公仓里,还有一百三十余万石粮食。现在,还有各地的粮税在源源不断地运来。为了容纳这些粮税,微臣正在派人紧急加修粮仓,以备候用。另外,今年还有三个月才过完。可是征收的赋税已经超过了去年。由于兵制改革,朝廷不再对已退役的军人发放军饷,他们自己也能自给自足了,因此国库至少节约了三成开支用来组建龙骧卫。由于吏制改革与削去了许多皇亲王公的爵位,也为国库节约了大笔的开支。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百姓们都积极生产、乐于纳税;官场上的贪污奢靡之风几乎已经荡然无存。再加上朝廷推行节俭,而且没有进行重大地工程建筑劳民伤财……这诸多的事宜加算起来,那就是开源节流。因此,在这一年中,朝廷虽然比去年多了近五成的开支,但现在清算财产盈余,仍然比去年年底时还要富有。这多出的五成开支,是用来组建龙骧卫、兴修水利、发展农桑、修建学堂、安抚流民、安顿退役军人的。这笔开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是一笔十分划算地开支。微臣相信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唐地国库与仓禀,会更加的充实;百姓们,也会更加的富!但是,也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急待解决:那就是,今年将有一万多名雇佣军将士要退役。朝廷能拿出足够的钱来支付他们的退役恤金,但却难以筹措到足够的土地来安置他们。至少,关内的百姓居民人数,已经饱和了。”
  “这么说,就是人多地少,分派不过来了?”李世民反问了一句,表情却是依旧轻松,说道,“这个状况的出现,也是朕预料之中的事情。本来充军入伍的将士,基本都是失去了百姓的农民。他们来自五湖四海,退役时却要朝廷安排在有限的一些领土里。淮西与河北的蕃王们,少少的几个人,占据了大唐王朝近五分之一的国土。现在朕的这些将士们退役了没了土地安家,朕不找吴少诚他们,又能找谁?这场战争,已经是无可避免。吴少诚等人,除非主动放弃节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