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仙这话倒是真的,虽然是一军最高统帅,但李仙向来冲在最危险的一线,与士兵并肩作战,磨砺自身战技,跟清廷的老爷军官大不相同,这一点不管是王九玄的手下还是李仙的嫡系,都是认可的。
围观的广州士绅和百姓们原先不知道华夏军上下经历过这样的生死大劫,只看到对方打起仗了似乎很容易,从来是以小胜多,大胜特胜的,此时才明白华夏军前前后后竟也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都肃然起来。
第三百七十四章 强行剃发(求订阅)()
了“只是不行啊,王冬,所谓法律从来是惩恶不赏善的,就是只看你犯了多大的错误,不看你先前立了多大的功劳。
古时先贤尚且讲究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我华夏军则讲究皇帝犯法,也要与民同罪,就是我和王帅犯了军法,同样都要被军法处置,没有例外。
我们现在刚占领广州,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百姓犹疑,特别是我们军队的军官和士兵都日渐懈怠,如果放之任之,是要出大事的。
所以,整个华夏光复军自我以下都要打起精神,严于律己,明正军纪,决不能因为私情而坏了大事。
我知道你有些不服,觉得为了一个普通百姓坏了自身前程太过不值,只是这么想未免太过狭隘了一些,也忘了我们起兵的初衷。
我们起兵初期称自己为护乡军,就是为了学岳武穆,保护自己的百姓;现在叫华夏光复军,同样是为了老百姓推翻吃人不吐故土的满清暴政。
你还是按军法接受惩罚,好好改造,十二年后不失为一条好汉。”
王冬听完知道李仙这是打定了主意,再没有分说的余地,这才大哭一声退下,由着士兵们带着他退下。
李仙这才转过头,对这那名早就看呆了的死者妻子说道:“王冬与你丈夫无冤无仇,虽说是在争吵一番后杀人,但更多属于过失杀人,而不是故意杀人,这也是我只判他十年徒刑,而不是人命相尝的主因。
不过,你丈夫去世,你们家里没有来钱的途径,却也是个问题
这样吧,我以华夏光复军的名义,送你家二百担粮食和二十担肉食,再送你二百两银子,应能帮你家度过难关。
此外,你家里孩子以后成人,可以让他来找我,我必然为他谋一份差事,让你们家能发展下去,你看如何?”
那名未亡人这才反应过来,刚想再跪下来磕头,却被两名女军官拉住,这头还是不能磕下去。
“谢大将军恩典,谢大将军恩典。”这妇人也没什么见识,只是反反复复地向李仙道谢。
现在粮食价格奇高,两百担粮食价值四五百元,别提还有二十担肉食和二百两银子了,此外还有给她孩子找出路的承诺,这就算到了下一代也算有着落了。
李仙本来就是要快刀斩乱麻的,看到这妇人没有旁人怂恿之后不再硬逼着自己杀人,心里便略放下了心,又转向那些书生。
对于这些书生,李仙心里其实是没有好气的,但此时大庭广众之下,也为难不得。
更何况,这些书生的辫子被当众砍下,无论其起因是被逼的还是自愿的,依然无法再获得士林里那些老顽固的认同,在士林里的影响力会大幅下降,甚至继续挤进士林也困难,危险程度大幅下降。
“几位书生却是难得的义士,为给死者伸冤,不惜自断辫子剃发,以华夏光复军的规矩请愿。
我华夏光复军向来注重义士,就每位都奖赏十块大洋,以酬其义举。”李仙笑嘻嘻地一说,早就有士兵上前,给这些书生手里每人都塞上十块大洋,又推了出去。
“今天这案子算是审完了,死者家属满意,军纪也整肃了起来,算是万幸了。
想来各位父老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李仙这里就恭送各位父老乡亲回去,就不挽留下来吃饭了。”李仙吗向周围打了个罗圈揖,却是要赶人了。
围观者们看了半天好戏,只是这期间情感起伏也未免太多又太快了些,好多人至今都没有恢复过来,此时也都收拾这乱糟糟的心思都散了开去。
这案子算审完了,留下的余波却绵长,足以让很多人回想半天。
“这就算完了,这他妈真是雷声大雨点小。”王九玄一直不露面,却一直关注审案的进展,听到事情就这么了结之后不由跳了起来,不知道怎么评价才好。
饶是王九玄也是难得的精明人物,但李仙这一手弄得太过清奇,一时间也未能判定这案子审得到底好还是差,分辨不出得失来。
李仙这边送走众人,关上大门后,几名士绅就三三五五凑到一起商量,有说李仙这案子断得公正的,但多是觉得行事太过跳脱,又浑不在乎士人的,竟是毁誉参半,而且是毁多于誉。
至于广州城内真正的大人物,十三洋行的潘仕成和伍家掌门人物伍绍荣却凑到一起密议。
“李仙此人,实在是一世枭雄啊。”潘仕成叹了口气说道。
“王九玄英明果敢,对内却有些优柔果断,跟李仙却是大不一样。”伍绍荣不由接茬叹道。
李仙此番断案相当奇特,跟一般官员大不相同,也不符合民间对各种清官的期望。
按照民间的希望,恐怕是更希望李仙直接把犯事的军官砍头示众,又温言抚慰死者家属,然后赞赏示威的书生们,甚至请进衙门当大官之类的。
像李仙这样,对死者家属倒是不惜血本,但对书生们却是完全打压,又公然饶了军官的性命,这其实并不是传统清官的形象,只是大家也奈何李仙不得而已。
不过,潘仕成等久在高位的人看来,李仙此番作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把任何人的心意放在心里,做事单凭己意,完全是枭雄作风,却让人无从对付了。
像王九玄,虽然身居高位,但爱惜自身羽毛,特别重视名声,正是君子可以欺之以方的典型,可以用种种手段对付,反而是李仙这样什么都不在乎的,才是真正的滚刀肉。
真正可怕的是李仙的位子比王九玄又隐隐高了半分,一直是造反军的总指挥官,这次又挟着东征大胜的风头到广州断案,依靠其威望,硬是压得所有势力都不敢跳出来。
军队内部不是没有保住犯事军官的呼声,这也是王九玄一直不敢轻易判决的重要原因,但到了李仙这里,直接快刀斩乱麻,事后还对中高层军官们进行严厉批评和整训,居然没有一个敢吱声的。
到了这个程度,李仙就有资格称为伴君如伴虎的那个老虎了。
“城里有些人一直对华夏军不服气,想为朝廷运营一番,把华夏军赶出去,然后立下泼天的大功,一下子居于人上的大有人在。
可是,这帮人也不想想,六皇子那么大的兵力,还勾结英国人,居然也惨败在李仙等人手上,自己差点被俘虏,只是靠几名绝顶高手相助才只身逃遁。
现在,广东的兵要么被杀,要么被俘,甚至广东周围诸省的兵力也都消耗殆尽,朝廷再想凑出五万以上兵马进攻,只怕再快也得一两年以后了。
如果我们不懂这个大势,还跟着那些心思叵测之辈一起走,恐怕有大祸,一定要慎之重之。”潘仕成说道。
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人的选择(求订阅)()
,今天的场景算是给潘仕成敲了警钟了,王九玄一直放着示威书生不懂,看似是软弱,实则是因为这些人没法给军队造成任何实际的损害,所以才听之任之的。
李仙能下令强剪了书生们的辫子,难道王九玄就不会,只是不愿为之罢了。
“谁说不是呢。”伍绍荣点头同意,又说到:“不过,我们恐怕一向也小看了王九玄王府台了。
今天这事情表面上是王九玄自己能力不足,找李仙帮忙,实际上却是自己做好人,让李仙做了恶人。
从今往后,士林中人就会明白李仙是个真正的枭雄,不敢亲近,倒是会更倾向于王九玄那里;就是军队里面,那些军官不见得对李仙的判决服气,相对而言还是会对王九玄更接近一些。
王九玄此番丢了小小面子,却把里外的人心都给笼络住了,这份心思也是了得。”
“这话说得不错。”潘仕成不由也露出深思的表情。
“不过,现在最重要的还是物价。”伍绍荣话锋一转,却是说到要害处:“这广州城里的粮价现在很奇怪,不得不多想一下。”
“是啊,这才是真正关键的问题。”潘仕成叹了口气说道。
十三行的两名大佬聚集在一起,自然不只是为了谈论前一天审案子的事情,作为商人,关注的更多的是市场行情。
在真正的商界大佬们看来,广州现在的物价很奇特,注意,不是过高或过低,而是奇特。
王九玄以前用各种手段阻止粮价过快上涨,还花钱从外面买粮支应城内,甚至不惜为此赔下巨款,这么做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广州城里的粮价一直有抬头的迹象,但涨幅并不大,与华夏军刚入城的时候相比,也就是上浮一二成,而一旦粮价稳了,其他物价也不会变动太多的。
不过,自从东征开启以后,王九玄不再费力不讨好地控制粮价,似乎是不愿意再亏下去似的,由着粮价按市场价格走,也就是不断往上攀升。
然而,事情奇怪就奇怪在这里。
粮价在短期内暴涨,一度达到五两银子一担的高点,然后在所有人以为粮价会继续上升的时候,又突然掉头开始向下,跌怕四两,现在是三两五钱左右,而且看情况可能还会再跌下去,甚至跌倒三两以下都有可能。
其他物价也浮动很大,达到一定高度后就往下走,最离谱的是薪柴的价格,太平日子里薪柴一担有五分银子,华夏军刚入城的时候是一钱左右,最高一度涨到三钱,几乎让人怨声载道。
然后,这薪柴的价格就开始往下跳水,到了现在是六分银子一担,几乎比得上太平日子的时候了。
其余各种物品的价格也都是达到某种高度后就下降,这就让人很奇怪了,按理说现在清廷大力封锁到广州的物资运输,这物价只有一直往上走的份,就算要达到最高点后下降,也要在一两年之后才行。
现在这样短短一两个月内就有触碰最高点后下降的迹象,对懂得商业之道的人来说是非常奇怪的。
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李仙东征后缴获大量粮食和物资,然后在广州投放,所以把物价打压下去的。
但是,按照常理而言,就算缴获了一些物资,华夏军作为造反者也应该放入库中存起来才是,拿出一小部分接济百姓已经了不得了,如今这样的物资投放量就很奇怪了,似乎华夏军根本不担心粮食等物资会紧缺似的。
而且,对这种物资投放速度和缴获的物资量进行比较,就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看来这华夏军另有获得大量物资的渠道,而且还是长期稳定的那种,否则就不会如此大胆,几乎是缴获多少物资,就投放多少物资。”潘仕成斟酌着说道。
“是啊,这正是让人无法琢磨的地方。”
两个人都是经验丰富的大商人,话说到这里,都明白对方想到了什么,就不需说透了。
“而且,更需要注意的事情是,囤积居奇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了。
这李仙可不是王九玄,做起事来,可不会有那么大顾忌。”
“正是这个,昨天那个审案,未尝没有杀鸡骇猴,做给我们商人看的意思。
如果有人继续想在市面上收购粮食藏起来,想赚取暴利,李仙是绝对会直接没收的,他在东莞不就做过这事情吗。”
清廷在出现灾荒,市面上粮食紧缺的时候采取的方法相当简单,那就是要商人开仓放粮,如果别人不同意,就直接没收其所有粮食,还美其名曰为民请命。
只是,这么一来暂时能得到一些粮食,但会导致没人再敢贩运粮食过来,长期而言是非常有害的,王九玄执政以来用的手段就温和许多,几乎没有用过这么激烈的方式,而是宁愿花钱也要从周边城市高价购粮,然后在城里出售。
不过,到了李仙就不会有那么多顾忌了,在东莞等外围城镇就直接没收过商人囤积的粮食,在前一天审案的时候也表现出来不会按照一般规则做事的决心。
一般人对此还可以懵懵懂懂,商界的一些大佬就敏锐地意识到,华夏军的行事风格可能会有很大变化。
这段时间偷偷囤积粮食和其他物资的商人可不少,其总量相当可观,如果华夏军真是一道政令发下去,全部没收或低价收购,那这乐子可就大了,最关键的事情是一般百姓还不会对此反对,很可能会拍手称快。
王九玄前一段时间手段温和,倒更像是引诱商人大量囤积货物,然后一网打尽,以极低的成本掠夺这些物资的做法,这事情历史上也有很多官员干过,只是没有达到王九玄这么大规模而已。
总之,现在市场和政策两方面的风险都很大,囤积物资然后赚取高额利润,似乎也不怎么可行。
潘家和伍家都是广州城的大家族,拥有极为庞大的资产,虽说表面上一直跟华夏军亲近,礼数上更没缺过,但出于商人逐利的天性,在囤积粮食物资的事情上也没有落于人后,只是如今看来这绝不是什么上策。
两人商量许久后终于做出决定,各自回家后召集手下的管事掌柜们,告诉大家鉴于物价高企百姓困苦,即日起低价出售库存的粮食和布匹茶叶等,至少要把一半以上的存货出干净。
第三百七十六章 内部争斗下的三权分立(求订阅)()
这两家向来是广州商界的标杆,他们一旦做出尽快出货的举动,其他大商家也立刻跟进,一时间市面上的物资突然多了起来,物价也进一步下降,倒给广州的百姓一种最艰苦的时期就要过去,以后会逐渐变好的错觉。
“这些商家反应倒是很快,倒省得我们费一番手脚了。”看到物价在不断下降趋稳后,王九玄不由很高兴地对李仙说道。
“现在最多算是诈出他们一些库存出来而已,最紧要的还是彼岸计划和剃发易服令,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李仙点点头说道。
“那是自然。”王九玄回答。
过了几天,见多识广的广州市民们发现广州多了件新鲜事儿,就是市面上多了一种新玩意儿,简称报纸,也称新闻。
按说广州人对报纸并不陌生,在广州境内本来就有三份报纸发行,只是都是外国人发行的外文报纸,当初李仙和林总督等人在报纸上也登过文章。
只是,这些都是洋人开的洋文报纸,这次发行的报纸却是中文的,还是华夏光复军办的,全称为“广东新闻报”。
在这份报纸的第一期里,用了很大篇幅介绍前段时间的审案经过,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及书生们的抗议,直至具体的审案细节等。
如果只是这样,倒是不失为开风气,沟通上下消息的新途径。
不过,这广东新闻报里对别的事情都交代得很客观,唯独对张童生等书生们却有抹黑之嫌。
按照广州新闻报的描述,书生们为给本土乡人讨公道,自愿剃发易服,向李仙递了状子,还让李帅非常感动于书生们的义气,当场就给每个人都发放十块大洋,以示奖赏。
总之,这是无耻的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行为。
但是,按照书生们的情况,势必不能见人就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