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强国是我们的死敌,最有潜力做超级强国的清朝也是我们的敌人,其余美国、法国等列强,也等着我们露出破绽,以便趁机扑过来撕下一块肉来。
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旦懈怠,就是万劫不复的境地,自己身死也还罢了,恐怕还连累父母家人,甚至族灭也有可能。
你们三元观的人怎么想的我不管,就是觉得我混元宗老占便宜也无所谓,但你们自己的战斗力一定要保住。
你们三元观说要治理广州,又说要置办产业,买下数百个工厂,招募数万工人,但没有了强大军力的支撑,这些又有什么用?
我今天话就放到这里,如果三元观军队的军纪继续懈怠下去,战斗力也继续下降,好好一个正规军连我混元宗的辅兵都打不过,到时候双方就别想着平等合作了。
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神一样的对手,而是猪一样的队友,你们三元观应该明白这一点。”
元芳脸色接连变了三变,然后深施一礼,说道:“李帅说得极是,这的确是元芳想差了,必定全力纠正。”
这军事会议开到这里也开不下去了,只能草草结束,元芳押着周大运退下去,显得心事重重满脑子官司。
至于混元宗和三元观的其他军官们,愤愤不平的有之,心里深思的有之,但更多的都感到有些不安,觉得两个门派之间的合作出现了深深的裂痕,而且一时半会儿之间似乎还不容易弥合。
本来,按照李仙的意思是即刻追击杨芳的队伍,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解除杨芳军队的战斗力,但现在这个情况下出兵,就不太合适了。
李仙便下令部队停下来休整,同时进行必要的休整。
三元观对周大运的事情也非常重视,观主玄正接到消息后从广州亲自赶过来,处理这件事情。
在跟李仙商谈一番后,玄正便发布对周大运的处理意见,就是立刻降三级,也就是将周大运从旅长级别直接降为连长,对部分作战不力的三元观系军官也都做了严厉的处罚。
玄正等三元观高层对军队进行一番调查后,发现令人震惊的事实,那就是李仙带领的混元宗军队一开始就没有进入广州,一直在郊区或福地等进行军事训练,军队战斗力比之前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反观三元观的军队,自从进入广州之后就懈怠下来,大部分人都被繁华迷住眼睛,特别是军官的腐化堕落特别明显,使得军队战斗水平甚至不如半年前进入广州之前,与混元宗军队相比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差距。
这次往宝安县出兵,三元观军队在战斗中贡献不多,隐约还有拖混元宗后腿的迹象,这是三元观高层所决不可忍受的。
所以,对周大运的处置就不仅仅是对其顶撞李仙,破坏两军团结的处罚了,而更看重其对军队整训不力的错误。
无论如何,经过这样严厉的处罚后,军队内部一片肃然,又经过集训,内部气氛焕然一新。
军队在宝安县休整十天,李仙也趁这机会处理一些重要的公务。
首先是有关香港和英国人的问题。
英国有着近三十万火器军队,数量和战斗力都极为庞大,但又在世界各地拥有着大量殖民地,又要保卫英国,这点兵力说实话有点不够用。
在广州被占领后,香港本来还有近两万英国军队驻扎,但在这个并不重要的岛屿保留这么多军队,显然超出英国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军事能力,早就被撤回了。
因此,香港现在只有两艘轻型战舰,五百名士兵和不到两千名英国人,与广州的华夏军相比实力差距极为明显,之前杨芳军队和华夏军作战时,根本不敢参与,还生怕做错事情惹怒李仙,起兵攻打香港。
李仙此时占领东莞全境,也没有攻打香港的打算,跟香港总督派来的特使确认临时停战协议依旧有效,只是将九龙半岛拿回来了事。
九龙半岛和香港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是天然良港,李仙的打算是在九龙半岛建立贸易区,允许美国、法国和荷兰等国家的商船停靠,进行贸易。
当然,这个地区的主权归华夏军拥有,外国商人只是获得居住和经商的权力而已。
按照混元宗和三元观之间的秘密交易,由三元观占领最繁华的广州地区,其余外围地区归混元宗治理,也就是说宝安应归为混元宗的地盘。
李仙的打算是让陈广胜率领五千人驻扎在宝安县,监视香港和九龙半岛的外国人,同时这里以后也会成为抵抗清军侵袭的前哨基地。
宝安县在后世其实就是深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既适合发展工业,也很适合发展贸易,在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如此。
将这些琐事处理完毕后,李仙才继续出兵,追击跑到潮汕二州的杨芳残部。
这一次出兵,混元宗这边还是由李仙自己领军,而三元观这边的指挥官却是换成玄正亲自主持了。
华夏军一路往东进击,沿途几个县几乎是望风而降,一直到潮汕地区才遇到像样的抵抗。
杨芳知道自己再撤退,就只能退入福建,到时候皇帝和朝廷绝对饶不了他,因此想尽办法鼓动士兵,又试图凭借城池抵抗华夏军的攻击。
然而,清军跟华夏军相比,从武器、军队编制、训练水平到指挥思路都相差太大,又在之前多次的失败中丧尽了士气,只能是每战皆败。
华夏军经过数次作战,击溃清军主力,又先后占领了潮汕二州的州城,获得庞大的物资。
部分军官希望将这两个地方永久占领,驻扎数千兵马进行防守,但是李仙觉得华夏军兵马精良,但士兵数量却太少,如果按照占领城池就驻军的模式打下去,就会处处分兵,反而分薄了自己的机动力量。
而且,如果占领这两个城池,还要投入大量物资维护,也不符合华夏军现在的情况。
因此,华夏军对这两个地方并没有驻军,而是将获得的大量物资运回广州,然后就撤兵回来,由得清军取回这两个地方,向朝廷报喜。
在这以后,华夏军往东只占领到宝安县,清军则主要聚集在潮汕二州,中间的广大地区就成为双方的战略缓冲地带,成为两不管地带。
第三百七十章 断案(求订阅)()
从李仙带兵从广州出征,到席卷东莞、淳安等周边县城,再在宝安县击溃清廷在广东仅剩的主力,最后追击到潮汕二州,搬空里面如山的物资回来,听着似乎漫长,其实前后也只花了两个月时间而已。
通过这次东征,广州的华夏光复军获得了大量军事和民用物资,震慑了广州内外倾向清廷的势力,提振了己方的士气。
这时代的广东除了广州周边繁华之外,其他地方还很荒僻,非常不适合大规模军队的移动。
清廷要进军广州,只有三条路:一是调动广西的军队,从梧州城沿江而下,一直到广州;二是从韶关出发,一直南下;三是从福建到达潮汕二州,再往西来。
如果不走这三条路线,道路崎岖,沿途很难获得粮食补给,就算勉强到了广州,也只有被广州的军队以逸待劳轻易打败的份。
当然,考虑到广西和江西的军队比杨芳的兵力还少,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也只有更差,就算是从梧州和韶关进军,对广州也没有什么威胁,来了也只有送人头的份。
在杨芳所部轻易被打败后,天下的有识之士已然明白,至少在三五年内,清廷都无法克复广州的。
等到李仙带大部分兵马回到广州,只在宝安县留下五千兵马防范杨芳所部,周边还属于清廷的几个州县的官员都派人偷偷跟华夏光复军的高层接触,希望华夏军不要侵犯自己州县,或者说就算进犯了,也不要轻易开杀戒,将官吏们杀得人头滚滚。
华夏军对俘虏的官员或吏员不算特别严苛,对知县等只是没收所有财产,进行软禁,不会像历史上的其他造反者那样直接杀了。
至于本地人出身的吏员,大部分还继续留用,帮忙维持治安什么的。
按照李仙的意思,本来是想驱逐这些官员,或让清廷花钱赎回去,只是这种想法却遭到这些被俘官员的激烈抵制。
清廷对失去城池的官员向来严苛,这些人回到清廷统治区,很有可能被砍头,以儆效尤,那还不如继续留在华夏军治下呢。
这样至少能保住性命,朝廷也不至于难为这些被俘官员的家族或亲人。
这些官员的家族大部分都在清廷管辖区域,因此既不愿意为华夏军做事,也不愿意回到清廷辖区,在广州空耗粮食,还要华夏军分出精力监视居住,让李仙多次跳脚骂娘。
不管怎样,在东征结束后,广东大部分州县的官员和本地士绅都跟广州的华夏军暗通款曲,对流向广州的物资和商人也都睁只眼闭只眼,倒让广州的物资收集比以前容易了不少。
在这种背景下,李仙带领出征的军队回到广州,受到军队、士绅、百姓等的热烈欢迎,比出发的时候要热闹很多。
只是,回到广州后还有很多麻烦事情要处理,其中最麻烦的一个,就是要帮助王九玄审案。
原来,广州自从被华夏军占领之后,粮食供应一直都很紧张,而且城里之前几年都处于战争状态,流民、闲汉、灾民都不少,原来的广州人中也有很多吃不上饭的。
王九玄很在乎官声民意,觉得这等事情要自己出面管理,就学着清朝官员们常用的方法,在各个重要街口支上大锅施粥,免得出现太多饿死的人。
华夏光复军攻克广州后其实是发了大财的,广东的藩库就设在广州,也就是说整个广东收取的税款和缴纳的粮食大部分都在广州,堆积如山,又加上对广州官员财产的没收,总共获得一千万两白银以上的物资和现金资产。
王九玄当时财大气粗,便拨下五万石粮食,作为给穷苦百姓施粥的基础。
这本来是好事情,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事情就有些变味,负责事情的军官开始贪污这些粮食,把好粮食偷偷换成陈粮不说,里面还夹杂着石头和草之类的,总之质量越来越差。
吃这免费粥的人,原先是真正的穷苦之人,但后来一些家境不是太差的本地人也看出便宜来,偷偷过来一起领粥,然后看到这粥的质量越变越差,就不想着这是免费给的东西,而是跳脚骂人,说华夏光复军不仁不义,给穷人的东西也作了假。
然后,也合该出事,有一个地方负责施粥的军官偷粮偷得狠了些,这粥又稀又难喝又有点馊味。
真正的乞丐和断粮的人勉强喝了,想着官府厉害,也不敢闹事,就有本地一个男子,跟着蹭吃了几顿,就发牢骚,还仗着是本地人跟施粥的士兵吵架。
最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事情就越闹越大,双方开始大打出手,结果那军官一怒之下用力大一些,竟然把人给打死了。
王九玄知道这事情,自然大怒,把军官收监,又向被打死人家里赔不是,希望赔点钱财,把这事情揭过。
如果是平常,这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这死者是本地人,亲朋故旧很多,其中就有个出了五服的堂兄是个童生,在书生们聚会的时候把这事情说了出去,又骂了几句华夏光复军,说如果朝廷还在,绝不会发生这等事情。
然后,在有心人的暗中推动下,年轻书生们被挑拨起来,成群结队到王九玄处请愿,要求严惩犯事的军官,要杀人偿命。
王九玄这段时间一心想当好官,也没觉得这事情多大,就把人好生劝慰回去了。
结果,这些人一看王九玄以礼相待,并没有出现大兵镇压的情况,便胆子大了起来,聚集了数十名书生,又裹挟了很多百姓,更有大量帮会任务夹杂其中,天天到王九玄的官衙外面抗议示威,要求惩办凶手。
到了后来,事情就逐渐变了味,开始抨击王九玄进入广州以来的各项政策,觉着华夏光复军进入广州以来所有人生活都变得艰难,甚至有串联起来要华夏光复军退出广州,把广州还给朝廷的意思。
王九玄本身也想严惩那名犯事的军官,这下却警觉起来,不敢轻易判案,军队里的军官们也开始闹起来,要一起保那位杀人的军官,觉得自己跟着三元观打生打死,随便打死个人就要偿命,未免太无情了些。
这一下,外面有人示威抗议,内里有军官表示不满,事情愈演愈烈,让王九玄越发不敢轻易断案,但这事情又势必不能拖着,最后只能找到李仙处,让他帮忙把这事情解决了。
第三百七十一章 剃发才能告状(求订阅)()
算李仙了解了一下,发现那名军官是个副连长级别的军官,原先作战也算勇敢,但进入广州后却被繁华迷了眼,迅速腐化,的确贪污了大量粮食,用好粮食换陈粮,从中贪墨不少银子。
这还不说,脾气也变得大了些,开始仗着军队的旗号欺负人,当时也是看到自己施粥的地方居然有人挑三拣四,就开始争执起来,最后头脑一热,就摸出步枪刺刀来把人扎死。
如此简单的案子变成这么大的事情,更多是表明广州城里的暗流涌动,同时也表明军队内部也出了些不少问题。
当然,未能第一时间压下案子的王九玄同样也要负一定责任,但是以现在的微妙形势而言,李仙也无法直接批评王九玄的。
李仙觉得这事情必须尽快办理,便决定在入城的第二天开始审理案子,尽快结案。
为了给广州市民一个交代,李仙特意弄成公开断案,找一个特别大的院子,请一些所谓的德高望重的士绅和商人旁听,也允许普通百姓进来观看。
死者的那名童生亲戚姓张,这些时日天天带着书生百姓在衙门外示威,在士林里获得了不小的名声,此时便大着胆子到大堂递状子,要求惩罚杀人凶手。
等到那位童生到堂前,跪下双手高举状子,李仙凝视良久便说话了。
“我们华夏光复军以提升百姓心气为己任,不兴跪礼,书生还是起来说话吧。
对了,今天到的人挺多,你干脆把状子念出来,也好让大家听听,这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童生听到此话竟有正合我意的想法,急忙起来,先是客客气气地拱手施礼,说道:“既然李帅如此要求,学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这童生虽然这段时间被人捧得有些飘飘然,但明白眼前是叛军的总头目,在军中的威望和级别比王九玄还要高一些,更兼击败过英军和六皇子,声威赫赫,也不敢造次,不敢失了礼仪。
接着,童生就大声念状子,把军官的蛮横无理和死者的无辜刻画一番,又说死者家里上有老父母,下有妻子和孩子,嗷嗷待哺,在一家之主去世后没有为生的能力,生活异常凄惨,简直说得听者落泪,闻着伤心。
接着,又从三皇五帝时候开始说起,说出多种著名的典故,甚至说道汉高祖刘邦的约法三章等,陈述按照情理还是法理,都应该处死犯事的军官,还广州百姓以郎朗乾坤。
这张童生的状子看来是下过一番苦功,文采极佳,又不失通俗易懂,让旁观的百姓也都听得明白,不由发出阵阵喝彩,为这童生助威。
李仙本人倒是面沉似水,不发一言,最后让一名警卫兵上前,将状子拿上来,放到书桌上仔细审读。
看完微一抬头,扫视左右,只见旁观的士绅们多有审视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