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希福气极,但突然记起此次来的任务,连忙收声。
正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满清已不是当初的满清,希福只能自认倒霉。程飞把他带到驿管,交给鸿胪寺的官吏接待,就算完整了。
第二天,希福被带上殿时,他远远看了秦牧一眼,这一眼让他很难忘。
秦牧给他的第一印象十分特别,乍看上去非常年轻,然而又莫名觉得他很成熟,那种气质仿佛三四十岁的人一般沉稳,使你瞬间又不得不推翻自我对他年龄的初始判断。
这种观感让秦牧象迷团一样,让人看不清。
更让他诧异的是,秦牧在殿上竟然配剑,这或许只有在先秦时期才有的现象,竟然出现在秦牧身上。
而殿中部分大臣竟然是坐着,这也是他意想不到的。
希福有求而来,他把姿态放得极低,一进殿就大礼参拜:“外臣清国内弘文院大学士赫舍里希福叩见秦王,秦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殿中的秦国大臣一齐看着他,见满清使者如此谦卑,有的人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有的人露出了卑鄙的神色,象司马安等人则是若有所思。
秦牧脸上则没有什么变化,依旧是一片平静。
说难听点,希福这是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如果用文艺小青年的说法,那就是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所以希福再谦卑,也没有什么值得沾沾自喜的。
希福三拜九叩之后,却听不到秦牧有所表示,他强忍住没有抬起头来看,过了须臾,才听到殿上传来一个声音:“平身。”
“谢秦王。”希福再叩首,才爬起身来。
“希福,多尔衮让你前来大秦,所为何事?”秦牧不疾不徐地问道。
“启禀秦王,外臣受我主所遣,前来觐见秦王,是希望两国罢兵,和睦相处,这是我主特意准备的礼物,请秦王过目”希福说到这,躬下身,将手中的礼单高举过头顶。
殿中便有秦国的大臣发出低低冷笑之声,显然对满清的送礼求和不以为然。
希福担心被人打断,连忙接着说道:“秦王,为了表达两国和睦相处的意愿,让两国百姓少受战火涂炭,大清愿送公主前来和亲,同时我主愿自去帝号,奉大秦为宗主国,年年纳贡,岁岁来朝。”
希福说完,悄悄扫了一眼殿中的秦国大臣,他发现并没有出现自己预料中议论纷纷的情况。
殿中的秦国大臣不为所动,一个个用冷眼看着他,象是在看一个戏子表演。
大清又是称臣,又是和亲,竟然不能让秦国君臣有丝毫波动,这样的情景让希福的心直往下沉。
殿上的太监下来,将希福手上呈着的礼单接上去,秦牧看也没看一眼,用异常平静的语调说道:“希福,你要说的都说完了吗?”
希福心中充满了无力感,秦牧很年轻,但那份定力和威仪,丝毫不比多尔衮差,他身上的宝剑,仿佛随时会出鞘,直刺人肺腑。
而且他身上那种让人看不清的感觉,让你更难以琢磨他的真实的想法,他就象隐身于云端之中,那种无形的压力,让希福只得再次躬身说道:“秦王若是觉得我大清诚意不够,我主还愿割让淮北之地给秦王。”
秦牧右手按着剑柄,眉梢轻轻上挑了一下,说道:“希福,你回去讲诉多尔衮,他的心意本王心领了,淮北之地,乃至长城内外,不必他送,这些疆土本来就不是他的,他也没资格送,本王自会挥师去取!”
希福心中更不是滋味,果然不出摄政王所料,这些件条根本不能让秦牧有丝毫心动,淮北之地,在他眼中或许根本不值一提,他想要的,是整个天下。
希福再次跪下,大声说道:“秦王,我主是真心想与大秦交好,世代为友邦。只要两国结下秦晋之好,我主愿自去帝号,接受大秦册封,前来金陵侍奉秦王左右,同时我邦愿退出关外,将长城以内所有土地交给大秦,以示我邦臣服之诚意。”
嗡!希福的话让殿中一华哗然,一时间嗡嗡的议论声不绝于耳,以皇帝为质,退出长城以外,这是谁也没料到的,包括秦牧在内,也不禁怔住了。
************************
ps:月票竞争越来越激烈,每到这个时候,俺这票数就显得后劲不足,让人很纠心,兄弟们,能否给力些,也好让我能安下心来码字,真心求月票,急求月票啊!
(。。)
第548章 何以应对()
**
以一国之君为质,自古以来就是极其罕见之事;
象朝鲜,也只是以两个王子为质。
而夫差与勾践有杀父之仇,越国战败之后,勾践才不得以前往吴国为质。
从法理上来说,以一国之君为质,就等于是把整个国家交给别人了,别人让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
现在满清尚有一战之力,便甘愿自去帝号,送公主和亲,以国君为质,主动退出长城以外。这一系列的做法,着实令人意料不到。
殿上的秦国大臣为此议论纷纷,艾南英等学者型的官员,甚至了出了由衷的感叹“天下可罢兵矣!”
秦牧让人先将瓜尔佳希福先带下去后,御使夏之远第一个出班奏道:“秦王,上古圣君,无不怀之以仁,厚德载物。圣人又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
如今北夷既然愿意主动退出长城以外,并以其君入质,永为屏番,足见其心之诚,臣以为吾王当以仁德之心,赦免其往日之罪行,以免中原万千生民再受战火涂炭。”
给事中黄亦达接着出班奏道:“秦王,能不动刀兵收复中原,实乃吾王仁德之感召,使狄夷不敢有逆盛德。臣也认为,吾王可赦免建奴往日之罪,化干戈为玉帛。于内,让万千百姓免于战火涂炭;于外,令诸夷心悦诚服。如此,大秦幸甚,女真幸甚,天下幸甚!”
随着出来表态接受满清求和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连礼部尚书覃秋白、刑部尚书白铁、吏部尚书杨廷麟、工部尚书宋应星、翰林学士顾炎武、礼部右侍郎卞狄、国子监祭酒罗万藻、礼部左侍郎艾南英等一大批大臣也站了出来,请秦牧接受满清和议,以便能和平接管中原。
他们认为这样不但可免去数十万大军北伐的巨大耗费,同时可避免中原再受战火摧残。总之。这对大秦而言,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六部尚书之中,只有兵部尚书何亮,户部尚书刘伯全没有站出来。
其实。刘伯全比谁都希望能和平接管中原,免去用兵。
只不过他习惯了唯秦牧马首是瞻,秦牧没有表态,他从不愿先表态。
秦牧放眼望去,殿中支持接受满清和议的大臣已经超过半数,他看了看司马安,发现司马安脸色凝重;旁边的路振飞若有所思;李源则显得颇为意动。
秦牧暗暗慨叹,多尔衮不愧是狡猾的獾子,在屡经大败之后,他抛出以君为质。退出长城以外,送公主和亲这样的条件,使得秦国很多大臣都相信了他求和的诚意。
就连秦牧也不敢肯定,多尔衮答应退出长城以外是不是真的;
多尔衮算得上是个雄才伟略的人,能屈能伸。当初为了保持满人内部团结,他甘愿放弃帝位,推出六岁的福临,在帝位的强烈诱惑面前,古往今来就没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
以多尔衮的睿智,不排除他为了保存满清元气,真的舍弃中原退出关外。
毕竟眼下真退出关外的话。对满清而言,未必是坏事。
不管怎么说,多尔衮这一招使出,他就抢到了道义的制高点。
如果秦牧不同意他的求和,坚持要兴兵北伐,就会遭到秦国很多官员的反对。使秦国内部难以上下一心,拧成一股绳。
同时还能给秦牧扣上一顶“不顾天下百姓死活,好战成性”的大帽。
这顶大帽一但扣到头上,秦牧在秦国百姓中的声望必将大跌。
更可虑的是中原的百姓,本来可以免受战火摧残。安然回归大秦了,因为秦牧不接受和议,坚持发动战争,让他们再次陷于战火之中,到时,中原的百姓还会支持秦军北伐吗?
这民心一失,战争的天平就会向满清有利的一面慢慢倾斜。
而秦牧如果顾忌这些,一但开始与满清和谈,金陵与燕京之间一来一回,至少也要花近两个月时间;
最后不管谈得成谈不成,多尔衮都能达到把战争拖到夏收之后的目的了。
秦牧想了很多,他向殿中大臣问道:“诸位大臣觉得多尔衮真的怕我大秦了吗?如果真的怕了,去年多铎战败之时,满清为什么没有提出这样的和议?为何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提出?
难道多尔衮觉得亏欠我大秦太多,所以要先治理一番,等到快要收成之时,再交给我大秦接手治理,这样他才能心安吗?”
御史夏之远出来答道:“秦王,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去年多铎大败之时,满清军心不稳,若立即求和退出关外,其军必定全部崩溃,是已不能也;
再看如今,其内部稍定,而蒙古各部又若即若离,满清已隐隐有背腹受敌之危,是以臣觉得,满清同意以其君为质,求得全身退出关外,未必可不信。”
“秦王,满清已表示诚服,若是大秦不予接受,坚持兴兵讨伐,则有失道义,中原百姓会将兵祸之罪归于我大秦;
若我大秦示之以诚,而满清出尔反尔,则其阴险嘴脸尽陈于世人面前。自古以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到时我王再兴大义之师加以讨伐,中原百姓定会提壶携浆来迎。”
秦牧淡淡地说道:“此事暂且议到这吧,国之大事,不得不慎,诸位大臣不必仓促做出结论,先回去思虑清楚再说吧。”
秦牧总不能无凭无据死死咬定多尔衮完全是在骗人,于是干脆先退朝,慢慢再想对策。
说实话,他也不能确实多尔衮是不是真的愿意放弃中愿,退出关外,一时真的不能确定。
如果是真的,大秦可以少花费无数的钱粮,又能避免中原再次遭受战火的摧残,这样的结果,谁不想要?也难怪殿上大臣忍不住纷纷站出来同意满清求和了。
秦牧一路思索着回到御书房,立即让韩赞周去召司马安、路振飞、李源三人前来商议。
秦牧等人落坐,立即问道:“三位阁老以为满清求和可信吗?”
司马安答道:“秦王,先不管满清求可不可信,关键在于多尔衮此举,让大秦立即北伐变得师出无名了。”
是啊,满清求和可不可信,你总得了解清楚才能下定论,你要了解,这时机就错失了。
你若不理会,万一满清真的愿意让出中原,那你就是罪人,是你的固执让中原再次遭受战火摧残,让大秦白白花费无数钱粮,白白牺牲无数将士
路振飞说道:“秦王,清使非要秦王先纳其所谓的公主,才肯退出关外,不管其是真心还是使诈,这条件岂能全让他来提?”
路振飞的话让秦牧脑中仿佛闪过了一道亮光,他立即问道:“路大学士有何良策?”
“秦王,对方能提条件,我大秦也能提,满清不是声称愿意退出关外吗?那好,现在我朝也来提一个条件,无须他先退出关外,只要他愿意将兵力撤过黄河以北,显示出足够的诚意,秦王就纳其公主为妃,然后再谈撤出关外之事。”
“不错,不错。”秦牧点点颔首道。
司马安却说道:“只怕多尔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朝自然可提出条件,然希福只要声称自己做不了主,要先回去请求其主,这烫手的山芋又抛回到了大秦手上,因为我朝等不起。”
这也对,先将兵力撤过黄河以北,这样的事希福说自己做不了主,那是正常。
他根本不须据拒绝这样的条件,只要说回去请示一下,就能拖延到夏收之后了。
如何才能证实满清是真的愿意退了关外,还是有意拖延时间呢?
你就是不相信多尔衮,也必须找一个能说服满朝大臣,说服天下百姓的理由。
ps:亲爱的朋友们,我怀着谦卑的心情,求求大家月票支持,真不知怎么了,这几天月票突然少得可怜,形势大大不妙,一次爆菊二次受不了,求月票!挺上去!
第549章 豁然开朗()
***
如何才能证实满清是真的愿意退出关外,还是有意拖延时间呢?
你就是不相信多尔衮,也必须找一个能说服大臣,说服天下人的理由。◎云 來 阁免费万本◎
秦牧与司马安、路振飞、李源三人商议了许久,一时谁也没能找到破解之道。
司马安说道:“以多尔衮的此人的狡黠,臣以为瓜尔佳希福虽身为使节,但也未必能确知多尔衮在和亲、以君入质、退出关外这些事上怀有多少诚意。”
这倒是非常有可能,多尔衮根本没必要向瓜尔佳希福揭穿自己的意图。
如果他根本没打算这么做,只是在拖时间,那就更没有必要把事相告诉瓜尔佳希福了,以免希福来到大秦后不小心露出马脚。
那换而言之,也就是说从瓜尔佳希福身上根本没法验证多尔衮的议和的真假。
四人推敲了,还是一筹莫展。多尔衮这一招似乎是个无解的。
司马安三人离开御书房后,秦牧到花园中散步,园与绿意盎然,景色优美,他却无心欣赏,多尔衮,果然不是易予之辈啊!
一直跟在秦牧身后的柳如是,见他心事重重,连午饭也没顾得上吃,她忍不住小声地提醒道:“秦王,您还没用午膳呢。不如婢子让人把膳食端到园中来,您就在园中用膳吧。”
“本王不饿。”
“秦王,龙体要紧。您还是将就吃一些吧,否则王后娘娘问起。婢子可没法交待。”
“好吧,让人端过来吧。”
柳如是很快让人把午餐端过来,就摆在园中的八角亭里,就三四个菜,但做得极为精致,外加一小壶酒;
其实秦牧午餐很少喝酒,以免影响下午的工作。
不过府里还习惯性地给他备着,今天秦牧感觉在与多尔衮的较量中。棋差一着,心中有些郁闷,用餐时指了指酒壶,柳如是连忙拿过来,为他斟满和田白玉杯。
“你也坐下陪本王喝一杯吧。”
“婢子不敢婢子站着就是了。”
“随你。”秦牧懒得在坐与站之间与她啰嗦,端起酒杯自顾呷了一小口,心思又回到了多尔衮的求和一事上。
他思索了这么久。总感觉脑海中隐隐有一线灵光,一时却又抓不住。
说实话,他是不大相信多尔衮会主动退出关外的,毕竟他这次求和的时机太凑巧了。
但如何才能揭穿他求和的阴谋,这才是难事。
秦牧相信朝中很多大臣也持有怀疑态度,只是此事的诱惑力太大。不动刀兵就能和平地接管北七省之地,这个巨大的诱惑让大家虽然有所怀疑,但只要有一丝可能,大家还是不愿放过。
这样的心里不难理解,秦牧自己何尝不是很心动。
如果说以前出于政治斗争。多尔衮三兄弟不能退的话,那么现在豪格一派已经败亡。多尔衮连满清的圣母皇太后都取回去暖床了,内部的派系斗争已经基本消除,退回关外对他的权力影响已经不大。
从这些方面来分析的话,确实不能排除多尔衮见势不利,真的打算放弃中原,退回关外。
但秦牧就是不相信他,这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