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没有过多久,对方那些孩子就受不了全都跑到一边去了,一个个高叫着:“不打了,不打啦!”
就连在一边比武的潘豹和杨五郎也停了下来,看着眼前这混乱的场面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黄宸,真有你的,今天我们没有受什么伤,就打得他们求饶了,真痛快。”
七郎和岳云他们都非常佩服地望着这个小男孩。
“小子,你玩什么花样?怎么会这样?”
潘豹一点也不相信,因为以往他们双方也只是打得难分难解,各有胜负,但却从来没有向今天这么惨过。
“怎么,怕了我们吧。也不看看我们都有谁,还是趁早认输吧。”
“你,哼,今天不和你们争了,明天我们再来过。”
“来就来,可不许哭鼻子,回去多找点帮手来吧。”
潘豹一群人被气得灰溜溜地跑了,只留下了一句场面话。
“你们等着瞧。”
这边的一群人全都笑了起来,让他们跑得更快了。
“黄宸,真有你的。”
“是呀,今天有你在,看,我们都没有受多少伤。”
“打得他们落花流水了。”
“对了,黄宸,你学的是什么武功呀,为什么他们好象打不到你,仿佛一挨着你你就把他们给摔出去了。”
“嘿。告诉你们吧,这是我跟王府中的那些侍卫们学的一点小把戏,听说是他们江湖中人打架的时候常用的一些技巧。”
“哇,是江湖中那些绿林好汉吗?”
“是呀,你们是不知道,岳阳王府中的许多侍卫以前都是一些江湖好汉,经常和别人打打杀杀的。”
“那你能不能教教我们呀。”
“这没问题,你们看着,我来示范。对了,七郎,你来和我配合一下。”
其实赵宸到是和府中的那些江湖汉子学到过不少的武技,也得到了不少的江湖知识。但是他现在所教的这些,并不是那些侍卫们教给他的,而是他从后世带回去的一些知识。
比如蒙古的摔跤、散打、擒拿手、跆拳道和柔道等武学方面的东西,尽管他自己当时并不会,可是现在他的神识已经非常强大了,对这些当年熟知的一些东西一想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
“这第一种主要技法就有背、别、挑、缠、揣、踢、拧、搂、弹、搿、抱腿、跪腿、里勾腿、插闪、勾脚、里刀勾等。你们看仔细了。”
第32章 来历不明(2)()
赵宸拿杨七郎作陪练,一一地把这些摔跤的动作示范给他们看,然后又让他们一一地结对子练习,自己则在一旁指点。
他们练习得非常认真,加上又有一些武学的底子,所以很快就学会了几个动作,让他们又累又高兴。
当他们回家以后,杨七郎一身是泥刚好被他的母亲佘太君抓了个正着:“小七,你今天又出去和潘豹他们打架去了吗?”
“啊,没有。”
“那你身上怎么会有这么多泥呀?还有你的脸上怎么会青了一块。”
“哪里青了,我让五哥六哥看了的,明明没有嘛。”
才说完杨七郎就知道自己上了母亲的当了,只好灰溜溜地不作声了。
“好哇,还有五郎六郎也参与了的,是不是?我想肯定也有岳家那两兄弟和宗雄、呼延钊、韩彦直,对不对?”
“娘,你怎么知道?难道你跟在我们后面偷看我们。那你看到黄宸了吗?”
“黄宸是谁呀?”
“哦,原来娘你没有跟踪我们呀。”
“说,你说的那个黄宸是谁呀?”
“他是我们这两天刚认识的一个朋友,不过他打架可厉害了,比起我还要拼命呢。”
“他是哪一家的孩子呀,有多大了?”
“他和我差不多大,是岳阳王府里的。”
“什么,是岳阳王家的小王爷吗?不对呀,他怎么姓黄呢?”
“是呀,我们也问过他,他说他父母都在王府中做事,他也是陪小王爷的,只不过每天小王爷读书的时候他就溜出来玩了。”
“哦,是这样呀。黄宸,黄宸?”
“娘,你不知道,他还教过我们许多打架的技巧耶,说是岳阳王府上那些江湖好汉们打架时常用的。”
“他和你一般大,能够教给你们什么呀?”
“娘,他教的打架可管用了,你不信就叫六哥来,我们示范给你看。”
佘太君一时好奇,就把杨五郎和杨六郎叫来了。
“七弟。”两个人似乎知道小七会什么都说的,所以都狠狠地盯着他。
“五哥六哥,咱们娘那么聪明,早就猜出来了,不是我说的。”
“我说你们两个当哥哥的也没有一点样子,什么不教弟弟,居然带他出去打架,要是弟弟伤着了怎么办?”
“娘,不会的,我们都和潘豹他们打了半年的架了,大家都不许用武器的。”
“听小七说,你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还教了你们一些玩意,你们就表演给娘娘看看,要是真有用的话娘以后就准你们出去玩。”
“真的呀,娘。好,我们马上就表演。”几兄弟欣喜若狂,立即生龙活虎地表演了起来。
佘太君是越看越惊讶,因为以她的武学修为,自然看出了这些技巧虽然简单,但在争斗中却是非常适用的。
“不错,你们这个朋友居然肯把这么好的武技教给你们,那他有没有要你们教他什么呀,比如说我们杨家的枪法。”
“没有。”三兄弟异口同声地说。
“那你们以后可以去找他玩,他教你们的你们也要认真学,回来之后要教给其他的哥哥们,知道吗?”佘太君想不通那个小孩为什么会教给自己的儿子这些,只好不去想了。
“真的,谢谢母亲。”
从这以后,他们每天都会到这园子里来和潘豹等人比武打架。以前,双方还是互有胜负,但自从赵宸出现以后,潘豹他们就再也没有赢过了。
尽管其中他们也还找来过不少的帮手,但是赵宸一方在学习了他教的一些现代武技知识后,结合他们自己的武学基础,已经不怕潘豹他们人多势众了。
赵宸的那些现代武技慢慢地差不多都教给了杨七郎他们,而自己也在和他们的比武练习中学到了杨家、岳家、呼延家、宗家和韩家的家传武学,更让赵宸的化气篇有了大的进步和提高。
同时,赵宸也把一部分杨七郎他们可以接受的现代体育中煅炼人的身体素质的科学方法教给了他们,相信等以后他们长大领兵以后会用得着的。这也算是他提前布下的一点局吧。
第33章 科举取士(1)()
再说苏洵等一批翰林院学士奉圣命到各处组织秋试的考试,少不了忙一段时间。
在中国古代考试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无论是学校考试、科举考试,还是铨选考试,都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很多考试制度被后代所继承。
宋代的学校主要有中央官学、地方州县学以及书院等。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监、太学、武学、律学及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宋初设国子监,为全国最高学府,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
宋代科举考试比学校考试更具特色,也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宋代科举主要有贡举(指科举中的“常科”)、制举(指科举中的“特科”)、武举、童子举等。其中贡举实行时间最长,取士数量最多,社会影响也最大。
宋太祖创立殿始制度,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宋太祖之所以创立殿试制度,一方面是为了取士公平,防止势家垄断科举;更主要的是,在收兵权之后,将取士大权也收到皇帝手中,变“恩归有司”为“恩由主上”,使贡举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从而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现在苏洵他们主持的就是省试,由各个州县考试之后选择出来的优秀士人,统一参加由圣上亲派的主考官监督的省一级考试。
在山西省的驿站中,苏洵受到了来自山西各州县长吏的欢迎,接风洗尘之后,他才好好地休息了一晚。
每二天,他在省里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了省试的考场所在地省学学宫。省学宫里的负责人向他呈上了今年乡试通过的士人名单。
苏洵找开一看,名列榜首的居然有两个名字司马光和赵鼎,而且成绩远超其他士子。王安石,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
“大人请看,这是名列榜首的两个士子的考卷,大人过目。”
苏洵一一打开慢慢地细细地看了看,又互相对比了一番,这才说:“此二子论文才倒是赵鼎要略胜一筹,但在思想性上则是司马光更高一等。二人同列榜首,也是可以的。”
“大人评得有理。”
“此二人可有出身?”那时的出身是指家中是否为宦官之家。
“均不是,他们二人的家中都极为贫寒,生活较为艰难。”
“自苦寒家多良才,此言不虚呀。”苏洵感叹道,困为他自己的家境以前也不富裕,“还是再看看他们省试的表现吧。”
“启禀大人,这司马光在陕州可是远近闻名的。”
“因何如此呀?”
“陕州百姓中流传说,这司马光幼年的时候,有一次和邻家的小朋友在一起玩。邻家的小孩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装满水的大缸里,其他的小孩子都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的大声地叫了起来,有的跑出找大人,有的还想去拉那个溺水者出来。只有司马光不慌不忙,从地上抱起一块大石头,‘啪’地一声把水缸给砸破了一个大口子,水流出来了,那个溺水的小孩子也得救了。于是,当地的人们就传诵着他的故事,慢慢地全州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小孩子了。”
“妙啊,此子果然反应敏捷,沉着冷静。”
两天之后,便是省试的日子,各地经过乡试的才子们纷纷踏进了这个让他们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学宫里。
宋代的考试不像随唐时那样,由白天一直考到晚上,还要发蜡烛给考生,也就造成了许多作弊的机会。
第34章 科举取士(2)()
宋代的考试是完全在白天进行的,而且由京城派来的学士和其他翰林院执事负责监考,一般说来是无法作弊的。
一天的紧张考试之后,除了有两三个考生没有完成答卷外,其余考生均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好了文章。
文章当即进行了密封保存,然后送到了监考学士苏洵的住处由专门的士兵看守,除了钦派的学士外,无人可以直接接触这些文章。
当然,尽职尽责的苏洵更是守着这些文章寸步不离。
第二天,众多负责阅卷的官员到达以后,苏洵才下令打开封条,把所有考生的文章共六十三篇悉数拿了出来。
阅卷采取的是密封的形式,每一份考卷由三个负责官员分别阅读后打上成绩,最后再由翰林院学士苏洵定论。
紧张的阅卷工作很快就过去了,这些阅卷者也不时为出现的一些好文章而拍案叫绝。
最终,有两篇文章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这也是大家一致的看法。一篇文章名为策论,另一篇文章名叫国略。
当最后打开封条一看,果然没有出乎大家的意料,这两篇文章正是司马光和赵鼎的考卷。
其中司马光的是策论,他在文章中主要阐明了自己对个人修养之论,即用仁、明、武三种品德修练自己。在治国方略上,司马光主张取贤任能,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而赵鼎则在他的文章国略中把“修德”作为最重要的治国方略,所谓“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正下无之”、“吏不善,政虽善不行”
“后生可畏也。将来的朝廷必是这些年轻人的天下了。”苏洵感叹道。
两天后张榜公布省试的成绩时,百姓观者如潮,一时时人人称赞,说是考试公正,选出的都是真正的人才。
而苏洵也召见了司马光和赵鼎两人,两人听闻学士大人召见,纷纷恭恭敬敬地前来聆听教诲。
“学生司马光拜见学士大人。”
“学生赵鼎拜见学士大人。”
“两位勿用拘礼,相信不久以后大家就能同殿为臣。我是先识两位的大作,这才有今日相见,只为先认识认识两位青年才俊。”
“大人过奖了,学士大人的六国论,让学生万分佩服。”司马光恭敬地说。
“是呀,老师的见解独树一帜,发古今先人未发之言,让学生们钦佩。”赵鼎也连忙拉近关系。
“谬奖了。来,两位坐下说话。读了两位的考卷,我也是感触颇多。对两位的才思和抱负,让我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呀。”
“我们这些后辈,还是应该多学习大人们的风范和学识的。”
“以后还望大人多多提携,我们感激不尽。”
两位年轻人的态度让苏洵很是喜欢,不由得留下他们彻夜长谈,增进了不少的感情。
三个月后,各省才子纷纷云集京都汴京城里,完成他们人生中的一次最大的考试。
人们常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道出了古董代这些士子们的无尽凄凉之情。
有的读书人苦读一生,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到,更有像范进那些的读书人,潦到不通事务,到得老来才中了举人,高兴过度而发疯发狂了的。
司马光和赵鼎因为是同一个省出来的,所以他们在驿馆中分到了同一间客房,二人也是早就相识,彼此惺惺相惜,互相钦佩。
“这次殿试司马兄定是手到擒来,名列榜首了。愚弟在此提前祝贺了。”赵鼎在见到司马光时对他如此说。
“岂敢岂敢,天下贤才倍出,在下如何能够独占鳌头?其实就是赵兄的文章才华也是不逊小弟的,在我看来,赵兄才是这次殿试的热门人选吧。”司马光也谦逊地回复。
“咚”“咚”“咚”,二人正在互相推崇之时,外面传来了敲门声。
赵鼎连忙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苏洵在外面笑吟吟地望着他们。
第35章 科举取士(3)()
“原来是学士大人,学生们还没有登门拜访,劳动大人前来,实在愧疚于心呀。”二人忙不安地说。
苏洵步入屋中,四处看了看,见到他们都正在温习功课,不由得点了点头。
“两位怕是初到京城吧,此处还住得习惯吗?”
“有劳大人费心了,学生们觉得还可以。”
“嗯,今天你们刚来京城,人特意给你们准备了酒宴为你们接风洗尘,另有几位大人也想见见你们。”
“大人爱护之心,学生们感激不尽。”
“走吧,就在外面的‘琼英楼’上,他们还等着呢。”
三人一同出门,离开驿站来到了位于驿站对面的京城名楼“琼英楼”在苏洵的带领下,三人直上三楼,到了一间名为“雅风”的包厢前。
房门打开,屋中已经坐了三位大人,其中两位已经年近四十,别一位才三十左右。
“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等到三人坐定之后,苏洵站起来说道,“这三位分别是翰林院学士李格非大人、朱孝先大人和王安石大人;这两位就是我跟你们提起过的山西省青年才子司马光和赵鼎。”
当苏洵介绍到三位大人时,三人都微笑着示意;介绍到司马光和赵鼎时,他们都连忙站了起来向三位大人行礼。
而司马光和王安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