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脑中风最常见的病因是血液凝固形成血块,堵塞了脑的血管,导致局部脑组织没有血液供应,进而发生坏死,又称为脑梗死。血液凝固的过程中血小板(血液中的一种成分)起着关键的作用,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起到防止血液凝固,进而预防脑梗死的作用。
国外统计资料认为,阿司匹林可使脑中风死亡率下降20%~50%。国内临床试验证实,阿司匹林的适宜剂量为75~100毫克/日。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不要长期不间断的用药,有胃病及出血倾向者慎用,不要选择复方阿司匹林。
skbshge
2。 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中风有讲究()
2
。 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中风有讲究
阿司匹林是预防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明星药物”,冠心病或脑中风患者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能减少冠心病的发生,降低脑中风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它的正确用法和某些新用途,因而影响效果。
(1)健康人不必预防服用阿司匹林:目前认为,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症和有吸烟及心脑中风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适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但对于没有这些疾病的人来说,阿司匹林非但不能让人从中受益,反而会增加出血的危险。因此,没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健康人,不可把阿司匹林作为预防心脑中风的保健药。
(2)长期服用应定期查血小板: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即使是小剂量,亦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并可导致溃疡,进而导致出血或穿孔,尤其是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而可能导致明显的出血,主要表现有食欲缺乏,上腹不适、疼痛感、烧灼感,黑便等症状;还可引起中毒,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严重者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甚至危及生命;引起皮下出血,表现为皮肤青紫或有出血点,甚至牙龈出血或鼻出血,老年女性尤为常见。故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应定期复查血小板;有消化系统症状时,应做大便潜血试验,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不可空腹服用:阿司匹林从5毫克起就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至100毫克时血小板全面被抑制,超过325毫克或500毫克时出血危险加大。服用以小剂量为宜,每日1次,每次不超过75~100毫克,且在餐后服用,不可空腹服用。为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服用剂型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最佳(每片40毫克),或用水溶片剂(巴米尔片,每片0。1克)。
(4)服药的时间有讲究:据了解,目前国内外多是采取晨间一次服药,以安排在早餐后,即早上7~8时较为合适。因在这一时间段血液黏稠度高而流速较慢,是脑中风的易发时段。同时,早餐后服药可减轻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刺激。
(5)高血压患者睡前服药可降压,一举两得:对于高血压患者,如果改在晚间睡前口服阿司匹林,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7毫米汞柱,舒张压平均降低4。8毫米汞柱。因此,建议高血压患者不妨请教医生,把阿司匹林改为夜间口服,或许对降压更为有利。
健康老年人切莫盲目跟风,滥服阿司匹林。据了解,目前国内现有的健康老年人,甚至少数中年人,听说服低剂量阿司匹林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病,于是不问自己是否适合服用,也跟风服起阿司匹林来。其实,这与个别媒体宣传时未把问题说清楚,造成误导有关。不久前,就有某报载文说“50岁以上的人,每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冠心病发病”,还说“更年期妇女将阿司匹林当做止痛药来服,可以减低乳腺癌的发病率”。这些说法是缺少科学性的。其实低剂量阿司匹林只限于具备罹患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以及用于防止复发和病情加重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在此特别提醒读者,不要滥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是药三分毒”的说法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因为临床上关于服用阿司匹林后引起胃痛、胃出血、胃穿孔的报告并不少见。
(6)服药的几点注意事项:一是服阿司匹林期间,不宜饮酒。二是因其他原因需手术者在手术前,需暂停服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手术后出血难止的风险。三是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建议暂停服用银杏叶片、人参制剂、大蒜制剂、深海鱼油制剂,以及抗血凝药物华法林之类。虽然上述各种药物引起出血的作用机制并不完全相同,但难免引起协同作用;如果必须服用,亦应将服用的时间尽量错开,或征求医生意见。
skbshge
3。 使用阿司匹林的十不宜()
3
。 使用阿司匹林的“十不宜”
(1)溃疡病患者不宜使用。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出血或穿孔。
(2)凝血功能障碍者避免使用,如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者。
(3)手术前1周应停用,避免凝血功能障碍,造成出血不止。
(4)哮喘患者应避免使用,有部分哮喘患者可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变态反应,如荨麻疹、喉头水肿、哮喘大发作。
(5)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否则可引起中毒,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严重者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6)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不宜使用,有报道,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患流感、水痘或其他病毒性感染,再服用阿司匹林,出现严重的肝功能不全合并脑病症状,虽少见,却可致死。
(7)孕妇不宜服用。孕后3个月内服用阿司匹林可引起胎儿异常;定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较大出血危险,在分娩前2~3周应禁用。
(8)饮酒后不宜用,因为能加剧胃黏膜屏障损伤,从而导致胃出血。
(9)药物潮解后不宜用,阿司匹林遇潮分解成水杨酸与醋酸,服后可造成不良反应。
(10)不宜与某些药同用,与维生素B1
同服,会增加胃肠道反应;与抗凝药双香豆素合用,易致出血;与降糖药甲苯磺丁脲同用,易致低血糖反应;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易诱发溃疡;与甲氨蝶呤同用,可增强其毒性;与呋塞米同用,容易造成水杨酸中毒。
skbshge
1。 高血压易引发脑中风()
1
。 高血压易引发脑中风
高血压是引起脑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我国,随着高血压病发病率的增加,脑中风发病人数也逐年增多,据我国死亡病因调查统计,脑中风已占死亡病因的第一位。60%~70%脑中风患者与高血压有关。血压控制不佳或不恰当地使用降压药引起血压波动等,都容易引起脑中风。
血压升高可引起全身细小动脉的痉挛,造成血管壁的损伤,血管壁弹性减退,血管硬化。研究发现,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升高都与脑中风的发病及死亡率直接有关,但收缩压与脑中风的关系比舒张压更密切。由于血压升高时,脑血管反射性收缩,血压长期持续升高,造成脑循环调节紊乱,小动脉壁变性,或中动脉脂质沉积,粥样脂质斑块形成。一旦血栓形成,即可能发生缺血性脑中风;当血压过高时则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发生出血性脑中风。
skbshge
2。 无高血压的老年人也应预防脑中风()
2
。 无高血压的老年人也应预防脑中风
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知道高血压会引起脑中风。但是有些老年人血压并不高,也没有高血压病史,却突然发生脑中风,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晚间睡眠时血流缓慢,血液中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容易沉积,同时晚上血压又比白天低,造成大脑的供血不足,也可引起脑血管阻塞。还有些血压正常的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不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如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可造成心脏不能有效地排出血液,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发生缺血性脑中风。因此,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应有效地控制血压,预防脑中风。血压不高的也不能思想麻痹,也要积极预防。
skbshge
3。 保持血压平稳是预防脑中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3
。 保持血压平稳是预防脑中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研究资料表明,高血压发展为脑中风者占脑中风患者的70%,确诊高血压出现脑中风的危险性是血压正常人群的32倍。不治疗的高血压可以缩短寿命10~20年,血压150/100毫米汞柱比120/80毫米汞柱减寿17年,70%~80%的高血压患者死于脑中风,10%~15%的高血压患者死于冠心病,5%~20%的高血压患者死于肾衰竭。脑中风是心肌梗死的5倍。
研究发现,患者的收缩压平均下降5毫米汞柱,脑中风的死亡危险便减少15。5%,其效果超过对冠心病的防治。高血压合并脑中风的降压标准,按照新近公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应与普通人相同,即将血压下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患者应不超过130/80毫米汞柱。神经内科专家认为,可结合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更细致地确定降压标准。凡轻度颈动脉狭窄者,血压不应超过130/80毫米汞柱,一侧重度颈动脉狭窄者,收缩压可维持在130~150毫米汞柱;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时,收缩压保持在150毫米汞柱。收缩压过度降低,可能加重已有脑动脉狭窄者的脑缺血,甚至促使病情加剧。
高血压是当前世界上公认的脑中风最肯定、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中最多见的并发症是脑中风。由于长时间的血压升高,脑部已经硬化的小动脉形成一种粟粒状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可能破裂而引起脑出血。也有人认为,由于高血压引起脑小动脉痉挛或血管闭塞,造成远端脑组织缺氧、坏死,点状出血和脑水肿,使血管易于破裂而发生脑出血。至于缺血性脑中风,多数脑梗死也与高血压有关。在患脑梗死患者群中,血压增高者要比非高血压患者高4倍。高血压可加速动脉硬化过程。所以防治高血压,保持血压平稳是预防脑中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故对高血压患者,应科学地有规律服药,经常测血压,以找到合适的药量,不能吃吃停停或感觉不舒服才吃,要将血压保持在一定水平上,才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skbshge
4。 服用降血压药时仍要预防脑中风()
4
。 服用降血压药时仍要预防脑中风
高血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在动脉硬化后,由于血管狭窄,会使血流相对缓慢,造成脑供血不足,在平时血压较高的情况下,能够维持正常的脑血流灌注,适应这种血管改变,当服用降压药后血压突然下降时,反而引起脑供血不足,血流速度更慢,导致血栓形成。有一部分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服药方法不当,血压的波动很大,血压忽高忽低,在一些诱发因素,如情绪激动、疲劳、饮酒等影响下,也可以使血压突然急剧上升而引起脑中风。
因高血压引起的脑中风,以缺血性居多(如脑梗死),出血性相对较少。这是因为高血压患者大多伴有血管硬化,血管的弹性差,在长期高压灌注下,血液供应相对充分,如果血压突然降低,血流下降,就容易导致脑缺血。而血流变慢,更可诱发血小板凝集,导致脑梗死。降压过猛或服用降压药不规律导致血压忽高忽低的患者,很容易“中招”。当然,如果因为情绪激动等造成血压快速上升的高血压患者,比较容易引发脑出血。还有一种高血压被称为适应性高血压,血压升高速度缓慢,患者逐渐适应,即使血压升到很高,如果不测量血压,也感觉不到。这部分患者得不到降压治疗,是造成他们发生脑中风的原因。
有效控制血压,是高血压患者预防脑血管意外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用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治疗血压高也是如此,盲目用药是达不到目的的。其次,要控制血压达到目标值,即140/90毫米汞柱;糖尿病患者要更低一些,最好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第三,要平缓降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还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高血压患者要树立长期服药、终身治疗的观念,切不可血压一正常,马上就停药。
另外,降压过度引起的脑中风多发生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的压力感受器不敏感,对迅速下降的血压不能及时代偿,脑对低血压耐受性差,易造成大脑灌流障碍,导致缺血性脑中风。因此,高血压患者在积极治疗的过程中,降压必须平缓,不宜过速。服降压药时应经常检查血压,需要指出的是血压过低时也会出现类似于高血压的症状,如头痛、头晕,走路不稳。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压药,不要随意加大剂量。尽可能使用长效的降压药控制血压,以维持血压在比较稳定的状态,还要定期测量血压,防止血压忽高忽低。服药时也不可时服时停。对于血压很高的患者,开始降压时不宜降得过低,要让脑血流量来得及适应这种脑血管的变化,从而避免因降压过急而诱发脑梗死。
skbshge
5。 单纯降血压难防脑中风()
5
。 单纯降血压难防脑中风
高血压患者发生脑中风的几率是血压正常者的4~7倍,而控制血压是预防脑中风发生最重要的手段。但是,从临床病例的研究中发现,许多高血压患者平时坚持服用降压药,血压一直控制得很好,却依然不幸发生了脑中风。对此,专家指出,单纯依靠降低血压,不能完全有效地预防脑中风的发生,还应综合治疗其他并发症。
导致脑中风除了高血压以外,还包括年龄、性别、地理环境、左心室肥厚、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患者只要具有上述危险因素之一,就有可能发生脑中风。若同时具有几种危险因素,那么发生脑中风的几率会更大。所以,单纯降压不能完全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伴发症,在高血压患者中有20%~30%。血压高时心脏排血所遇到的阻力增加,心脏工作的负荷加重,承担向全身动脉系统喷射血液的左心室肌肉就会代偿性地增厚,以加强收缩力量,克服增大的阻力,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左心室肥厚。高血压患者一旦出现左心室肥厚,脑中风发生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有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某种既可以良好控制血压,又可以逆转左心室肥厚的药物治疗,在血压控制程度等同的情况下,脑中风发生率要比单纯降压减少25%。因此,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逆转左心室肥厚,对预防脑中风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脑中风也具有重要意义。预防脑中风发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包括:自我控制情绪,减少和避免各种精神刺激;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戒除烟酒嗜好,合理安排低脂、低盐饮食和参加力所能及的有氧运动;在气温骤降时,高血压患者要注意防寒,以预防寒冷天气刺激神经和血管,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种抗高血压的药物,但并非每种药物都适合每个人。高血压形成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必须根据不同的症状和所处高血压的不同阶段来选择治疗方案。尤其是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