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脑中风,高血压都是一个公认的、最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有证据表明,大约80%的脑出血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大约70%的脑梗死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患者发生脑中风的机会比血压正常者要高出3~5倍。有研究证实,在一个人群中对多数高血压患者连续降压治疗2~3年,可使脑中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减少39%。
目前要采取的措施有:
①重视高血压的危害性。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务必使广大群众,尤其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高血压是脑中风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②加强高血压防治。合理饮食,减少钠盐摄入,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心态平稳,可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5%。高血压患者应适当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③提高测压率。我国有半数的脑中风患者,起病时不知自己已经有高血压多年。因此,40岁以上的正常人,每6个月或1年至少要测1次血压。
④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我国高血压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差,不少患者服药后血压一旦恢复正常,则擅自停药。除经济因素外,不少患者和医务人员并未认识到高血压是慢性疾病,必须长期规范治疗才能有效控制。
(2)预防心源性脑中风
①风湿性心瓣膜病及心肌梗死患者,是心源性脑梗死的高危人群,应长期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以预防脑中风;有手术指征时,应尽早手术治疗。
②心房颤动: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是心源性脑梗死的重要病因,多见于老年人。随老年人口比例增大,有心房颤动引起的脑栓塞也增多,主要栓塞大脑中动脉主干,引起大脑半球大片梗死。因此,75岁以上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如有左心室功能下降或心内附壁血栓,或既往有血栓栓塞性疾病,应长期口服华法林。75岁以下无上述危险因素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应口服阿司匹林,以预防发生脑栓塞。
(3)防治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微血管病变及促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中风发病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筛查糖尿病患者、积极治疗,控制糖尿病。
(4)防治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5)及早发现并重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曾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患完全性脑中风的危险可能比正常人高6倍以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虽然病情轻,发作时间短,暂时不会对人体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却常是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先兆。因此,医学界也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称之为脑中风的红色报警信号。应切记,一旦发现上述症状,不可忽视,应及早就医,认真治疗。
(6)做好预防: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酒。
skbshge
3。 脑中风患者二级预防措施()
3
。 脑中风患者二级预防措施
(1)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血液的高凝状态、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脂异常、高血小板聚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目前均被视为脑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本身就是预防性治疗脑中风。高血压是脑中风最常见的可控制危险因素,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超过1。6亿人,但仅有17。1%的城市患者接受治疗,成功降压者不足5%,其中还有许多人不能坚持长期治疗;糖尿病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血栓形成,研究发现,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能显著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血脂异常也是脑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效调脂可以使脑中风的发病率降低1/3;对于高凝状态和高血小板聚集患者,积极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以十分有效地防止脑中风的复发,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表明,抗凝治疗可减少脑中风发病率的68%,阿司匹林可减少21%的复发。其中阿司匹林由于其良好的疗效/风险比,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预防效果。近年来,由于医疗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无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能够被及时发现,针对高危脑动脉狭窄所采取的动脉内膜切除术和内支架血管成形术也取得了很好地预防效果。
(2)定期做神经系统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许多脑中风的早期症状并不为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所熟知,而许多脑中风危险因素更容易被忽视,从而错失预防和早期治疗的良机。其中积极发现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患者(出现肢体麻木,偏瘫失语,猝倒发作等)并治疗,由于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是完全脑中风的“前身”,因而积极治疗可有效减少脑中风的发生。即使是自认为健康的老年人,也应该定期到医院神经内科做神经系统检查,并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不仅要告诉患者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要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识别脑中风的早期表现。
(3)根据自身情况加强身体锻炼,并注意改善脑中风后抑郁等情绪:研究证明,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预防脑中风,以及脑中风后保持各器官功能正常,较好康复的重要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必要时加用药物改善情绪,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75%的脑中风是可以预防的,问题在于能否长期坚持。
(4)脑中风后的血压调控:首发脑中风后血压水平高于160/100毫米汞柱可使脑中风的再发风险增加。脑中风后过度降压导致全脑低灌注,脑血流减少,是脑中风后痴呆的发生基础。建议:改变生活方式,如限盐/低脂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控制体重,增加活动,戒烟限酒等;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降压药;降血压需平缓,不宜降得过低过快。
(5)抗血小板凝聚:对于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建议应用阿司匹林100毫克,每日1次服用;有条件者或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毫克,每日1次口服。
(6)抗凝治疗:诊断为心源性栓塞的心房颤动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抗凝治疗(华法林或其他低分子肝素)。
(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都有发生再次脑中风的危险,且很可能在初次脑中风后的两周内发生。建议:应积极去除包括高血压、吸烟、过度饮酒、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发作时立即让患者静卧,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东菱克栓酶,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等药物。
skbshge
1。 可预防脑中风的药物()
1
。 可预防脑中风的药物
脑中风与癌症、心血管病同为目前人类3个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且致残率高。因此,脑中风的预防很重要。预防脑中风就是预防引起脑中风的危险疾病,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以下药物可起到预防脑中风的作用:
(1)防治高血压病药物:血压高低与脑中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密切关系。如果患者患有高血压而不治疗,或者断断续续地治疗,都易发生脑中风。高血压患者除了限制摄取食盐和运动疗法外,主要需适当的降血压药物治疗。目前降血压药物很多,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普萘洛尔、甲基多巴等。但切记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应用。
(2)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药物:血脂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而动脉粥样硬化与脑中风关系密切。防治血脂异常方法有饮食疗法和调脂药。调脂药物有他汀类、贝特类药等。
(3)治疗冠心病、控制糖尿病药物:冠心病的患者应服用双嘧达莫、硝酸异山梨醇酯、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可以防治冠心病及脑缺血性脑中风。有糖尿病者应按时就医,控制血糖。
(4)改善脑血流量的药物:许多患者在发生脑梗死前常有脑供血不全的症状。患有一过性脑供血不全的患者应及时、长期服药,以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这些药物有曲克芦丁(维脑路通)、氟桂利嗪(西比灵)、脉通、复方丹参等,能改善脑血流的作用。
skbshge
2。 防治脑中风要用好A、B、、D、()
2
。 防治脑中风要用好A、B、C、D、E
A——Aspirin(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
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
B——B1ood Pressue Cotro1(控制血压):高血压是脑中风、冠心病的致病诱因,属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地控制血压可预防心脑中风的复发。伴高血压者可用吲达帕胺每日2。5毫克。
C——Cho1estero1 1owing(降低胆固醇):血脂异常是脑中风的致病诱因,属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中风的复发。
D——Diabetes Contro1(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治疗一般采用糖尿病饮食:低热能、低糖,适当应用降糖药;伴糖尿病者可应用:格列吡嗪2。5~5毫克,每日3次;阿卡波糖50毫克,每日3次;二甲双胍250毫克,每日3次。2型糖尿病伴血脂异常:非洛贝特100毫克,每日3次;吉非贝齐300毫克,每日2次。
E——Education(健康教育):合理饮食。吃饭八分饱,多吃蔬菜和水果,特别要注意低盐(每天不超过6克)、低脂(每天脂肪摄入不超过总热能的30%)。限酒紧随其后。每天饮葡萄酒应少于100毫升,啤酒应少于350毫升,白酒应少于25毫升。坚持运动。进行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快走、慢跑、骑车等有氧运动,最好天天运动。同时注意劳逸结合与保持乐观的心态。
其中,降压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调脂的他汀类药物是预防脑中风的“三大药物”。
skbshge
3。 谨防用药不当引起脑中风()
3
。 谨防用药不当引起脑中风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多种药物使用不当亦可导致脑中风发生,药物已成为诱发脑中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诱因。对此有关专家提醒中老年朋友们在服用药物时应提高警惕,不可盲目服用。具体说来,可引起脑中风的常见药物有以下7类:
(1)降压类药物:长期患有高血压但又没有发现自己血压高的人,平时已习惯于在较高血压下维持其脑部血液灌流,一旦发现血压偏高,降压心切,便大量使用降压药物,甚至多种药物同时服用,致使血压在短时间里突然大幅度下降,结果使脑部血供不足,血流缓慢,血液易于凝集,对于已有脑动脉硬化、动脉内膜表面粗糙的中老年人,很容易发生脑梗死,堵塞血管,招致缺血性脑中风。因此,使用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切不可操之过急,应合理用药,使血压逐渐下降至理想水平。
(2)利尿类药物:呋塞米(速尿)、氢氯噻嗪等利尿药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电解质和水的排出。若中老年人使用利尿类药物剂量过大,尿液排出增多,易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可导致血液浓缩,黏滞性增加,易导致脑梗死。原有脑动脉硬化、血液黏滞度较高的中老年人应慎用利尿类降压药物。
(3)解热镇痛类药物:高热患者往往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退热,这些药物均是通过大量散热而使体温下降,继而使人大量出汗,失去水分。伴有呕吐、腹泻的中老年人,发汗后致使机体缺水严重,造成血液浓缩,黏滞性增加,促使血栓形成。因此,中老年人发热时最好不服用此类药物,而以物理降温为好。非用不可时,大量出汗之后应及时通过饮用糖盐水或静脉点滴补液等方法补充水分,切不可大意。
(4)止血药物:中老年人发生出血性疾病时,常应用酚磺乙胺(止血敏)、氨甲苯酸(止血芳酸)、氨基己酸、卡巴克络(安络血)等止血药。这些药物虽然有止血作用,但过量使用易引起血栓形成,阻塞脑血管,导致局部急性缺血,出现脑中风。特别是脑动脉硬化、血脂偏高的中老年人,血液更易凝固形成血栓。因此,有血栓形成倾向性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禁用此类药物。
(5)抗凝药物:心脏瓣膜病已行机械瓣置换或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等。若抗凝药用量过大,容易引起脑出血。因此在服用抗凝药时,一定要加强凝血功能的检测,以防发生意外。
(6)镇静药物:许多镇静、安眠药物,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等,在起镇静作用的同时,也可抑制心脏,扩张血管,如用之不当,特别是在超量服用时,可引起血压下降,影响大脑血流量,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发生脑中风。
(7)滋补保健:中药如人参等,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长期服用时,有发生脑血管破裂,造成脑出血的可能。因此,切不可盲目滥补。
skbshge
4。 脑中风患者应药物治疗与康复并举()
4
。 脑中风患者应药物治疗与康复并举
目前,许多人脑中风后只注重药物治疗,有时多种药物同时应用,而对康复治疗的介入认识不足。国内外一些专家研究发现,现代康复治疗早期介入能极大地改善脑中风的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减少残疾对正常生活的影响。
什么时候开始康复治疗呢?专家认为,只要病情稳定,越早介入越好,康复治疗在脑卒中的头3个月效果最为显著,且时间宜长些,防止患者回家后功能倒退或衰退。康复治疗是长期的过程,患者在家中也应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正确的康复治疗应从卧床期开始,早期应做到:
(1)定时体位变换:凡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每2小时由他人帮助翻身1次。
(2)保持良好肢体位:使肢体处于功能位,避免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足下垂内翻的姿势。选择合适的床垫,利用足板固定足位防止足下垂。
(3)关节活动:每日活动各关节2~3次,每次5~10遍。
(4)床上活动:患者意识清醒后,鼓励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运动,进行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下肢屈曲立于床上,臀部抬离床面的训练,注意骨盆的平行,直至患肢出现自主运动。
(5)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①坐到站、站立平衡、站立平衡的强化训练。
②步行与上下阶梯训练。随着患侧负重能力的提高,即可开始迈步训练,上下阶梯训练。上下阶梯训练应遵循健足先上,患足先下的原则。
③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在训练中穿插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穿脱衣服、进餐、洗漱等。
skbshge
1。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中风预防过程中的作用()
1
。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中风预防过程中的作用
阿司匹林又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其发现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全世界广泛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它不仅是解热镇痛药,而且近年来医学界普遍认为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使出血时间延长,还能够预防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具有防止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的作用。时至今日,阿司匹林用于防治缺血性脑中风已受到普遍关注,并在临床广泛应用,有肯定的预防作用。
脑中风最常见的病因是血液凝固形成血块,堵塞了脑的血管,导致局部脑组织没有血液供应,进而发生坏死,又称为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