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腹部是消化器官的所在,腹腔内有胃、肝、胆、脾、胰、大肠、小肠等,腹穴也就是腹腔消化器官在体表的投影。所以很多腹穴用外治方法有健脾和胃的功效。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相表里,脾主运化,脾主升,使饮*微转输上承分布全身。胃主纳,胃主降,使饮食下行,便于进一步消化吸收及排泄,这就是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如饮食不当,脾胃因虚因实,升降失常,就会引起消化系统的一些病症,选用相关腹穴(如脾与胃的募穴)施以相关外治方法,则可起到健脾和胃、升清降浊的疗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属补土学派,常用中脘、章门艾灸之法以调中健脾消胀降逆。
3。 通调三焦,行气利水
上腹为中焦,少腹为下焦所在,三焦有调理脏腑气机的重要功能,“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若气机失调,则万病丛生。肾与膀胱,位居下焦,互为表里。肾主水,是人体水液代谢和调节的主要脏器。由肾阴肾阳的作用维持肾关的正常开合,使水液排泄至膀胱。若阴阳开合失常,水液平衡失调,会引起小便失常和肢体水肿。临床多见的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等。膀胱的主要功能是储尿和排尿,化气行水,若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可致尿量、尿次和排尿的改变,临床多见于膀胱湿热证引起的急性尿路感染、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统结石、尿潴留等。虚寒证则多见于慢性下泌尿道疼痛、膀胱无力症、尿失禁或尿潴留、神经性尿频等症。腹部的任脉、肾经大部分腧穴均可治疗泌尿系统的病证,以发挥温肾化气、通调三焦、利水消肿的功效。
4。 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灵枢》载,“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任脉为“阴经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故古人概括冲脉、任脉的功能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脉在腹部的循行是“并少阴之经”,冲脉、任脉禀受和输布先后天之精气而主生殖、下元的作用,凡下元之不足,腹部冲脉、任脉、足少阴经有近20个腹穴都可用外治法温之补之。诸如气冲、中极、关元、阴交、气海、神阙、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等,临床常见的女性慢性经带病、慢性盆腔病,男子的阳痿、遗精、前列腺炎等病患,乃至不孕不育,均可配合中西药并治。
5。 行滞化瘀,蠲痛散结
腹为阴,易受寒凉之邪,易致气滞或血瘀或结聚而疼痛。凡腹部脉络气血受邪,则“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临床常见的痛经、闭经、肠结便秘、奔豚、疝、癥瘕等证候,则可以单用腹穴外治或配服药物内治辨证辨病,审因论治,每多良效。
6。 养生康复,防病保健
很多腹穴具有养生保健的显著作用。如神阙,为神气出入之门户,有回阳救逆,温中健脾,通调气机,气贯上下之功;关元“此穴当人身之中,上下、四旁之正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类经图翼》),“阳气不绝,性命坚牢”(《扁鹊心书·保命之法》)可艾灸关元;肓俞,腹膜之俞,主治腹中切痛;天枢转运中下焦气机,主疏调大肠,消食积;大横主治腹部逆气,治中焦诸虚寒之症;带脉治腰及少腹坚痛;气海培补元气(补下焦阳气),历代医家视为益气健身的要穴。气海治疗气病着重于调补下焦,益肾培元。对于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下元不固的气虚下陷、元阳暴脱之证,内脏下垂、久泄久痢、遗精阳痿、中风脱症等气虚诸证常与关元同用,更能发挥养生健身效果。
skbshge
三、腹穴的临床功效归类()
1。 止的功效
(1)止呕:中脘、粱门。
(2)止泻:天枢、大横、十字灸穴(水分、气海、天枢、神阙)治脾虚泄泻、肾虚泄泻。
(3)止痛:巨阙治心绞痛;中脘、下脘治胃脘痛;气海、大巨治腹痛。
(4)止呃:腹结、期门、巨阙、鸠尾。
(5)止痒:期门。
2。 提的功效
(1)提胃:气海、粱门、滑肉门,主治胃下垂。
(2)提宫:气海、*穴(奇穴),主治*脱垂。
(3)提肛:气海,主治气虚脱肛。
3。 补的功效
(1)补气:气海、关元、中极,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脉微欲绝。
(2)补血:章门、关元、期门、归来、气冲,治血虚,失血,崩漏。
(3)补阳:气海、关元、神阙,治阳气虚,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男子阳痿,滑精;女子阴冷,宫寒,月事延时,量少色淡。
4。 治杂病的功效
(1)治喑:腹通谷,治暴喑。
(2)治脏躁:大横。
(3)治奔豚气:期门。(《医宗金鉴》)
(4)治消渴:关元。
(5)治小儿陷囟:水分。(《针灸大成》)
(6)治黄疸:日月、中脘。
(7)治腰脊痛:气穴、肓俞、京门、章门、水分。
(8)治神志:鸠尾、巨阙、上脘、建里、太乙、滑肉门、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腹通谷等,治疗心烦,心悸,不眠,癫狂等心神病症。
skbshge
一、上腹穴、下腹穴配伍法()
脐上为上腹,脐下为下腹,如胃下垂,取上腹穴中脘、下腹穴气海;寒湿泄泻,取上腹穴太乙、滑肉门,下腹穴气海、关元;妇女带下病,取上腹穴水分、下腹穴水道;月经病,取上腹穴期门,下腹穴大赫或气穴;奔豚与癥瘕,取上腹穴期门,下腹穴气海;癃闭,选上腹穴水分,下腹穴关元或中极。
skbshge
二、纵向腹穴、横向腹穴配伍法()
以经气纵行的循经特性与经气横向的气街特性相互配穴,如治胃肠病,取天枢、大巨为纵,天枢、大横为横;腹结、腹哀为纵,下脘、太乙为横;治女子月经病,取水道、归来为纵,取天枢、带脉为横;治男子前列腺疾病,取关元、中极为纵,横骨、气冲为横等,可发挥脏腑气血上下左右的纵行、横向作用,提升外治效果。
skbshge
三、腹部穴、四肢穴配伍法()
根据《灵枢》“标本”、“根结”理论,本与根起于四肢,标与结在头身,故腹穴与四肢穴相配是腧穴配伍中常用之法。如治胃痛,取上腹穴中脘,配下肢穴足三里;治膈肌痉挛,取上腹穴中脘,配上肢穴内关;治胆囊病,取腹穴日月,配上肢穴支沟、下肢穴阳陵泉;治痛经,取小腹穴气海、关元,配下肢穴三阴交;治女子带下病,取腹穴带脉,配下肢穴阴陵泉;治肾结石,取侧腹穴京门,配下肢穴阴谷;治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取腹穴中极,下肢穴三阴交;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初起,取腹穴天枢、大巨,配上肢穴合谷、曲池,下肢穴梁丘、上巨虚、阑尾穴。
skbshge
四、腹募穴、背俞穴配伍法()
俞募配穴法是古代经典处方中常用之法。此类配伍方法用来治疗消化、排泄、生殖等各脏器的病患。如治便秘或泄泻,取腹穴大肠募穴天枢、小肠募穴关元,配背俞穴大肠俞、小肠俞;如治消化系统疾病,取胃募穴中脘,配背部胃俞、脾俞;治肝胆病变,取胆募穴日月、肝募穴期门,配背部胆俞、肝俞;治泌尿系统结石,取腹穴肾的募穴京门,配腰部肾俞、膀胱俞;如治泌尿系感染,取小腹穴膀胱募穴中极,配腰骶部膀胱俞等。
skbshge
五、腹部穴、微针穴配伍法()
我们用得较多的是腹穴与耳穴、头穴的配伍,用以治疗消化、泌尿、生殖等方面的常见功能性病证、炎症性病证。如月经病,取腹穴中极、归来,可配耳穴*、卵巢、内分泌、内生殖器,或头皮穴生殖泌尿区、足运感区;脾胃病,可取腹穴中脘、下脘,配耳穴胃、脾、皮质下,或头皮穴胸腔区;泌尿系感染,取腹穴气海、中极、横骨,配耳穴肾、膀胱、交感、皮质下,或头皮穴生殖泌尿区;胆结石绞痛,取腹穴日月、期门,配耳穴肝、胆、神门、交感。
每个腹穴的配伍,可参阅本书第二章腹穴的配穴。
skbshge
一、中医学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是运用望、闻、问、切4种诊察方法,综合4种方法所得的信息来辨证治疗。四诊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这里只做简要介绍。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全身、局部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疾病的产生与变化的一种诊察方法。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心为主宰,脏腑为中心,身形各部在经络的联系与沟通作用下,也“内属脏腑”,从而使内脏与形体各部之间构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观察机体表现的各种外象,便可测知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阴阳盛衰,判断病情。望诊为四诊之首。《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闻诊,是指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声音和气味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听声音包括诊察病人的发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的变化;嗅气味包括嗅病人躯体、口鼻、分泌物、排泄物等所发出的种种异常气味。人体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辨别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问诊,是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借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有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切诊,是医生运用手掌或手指的触觉,对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推测病情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望诊
望诊内容包括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两大部分。全身望诊主要望神、色、形、态;局部望诊主要望头颈、胸腹、四肢、五官九窍、舌象、皮肤、络脉、排泄物与分泌物等。在具体运用时,全身和局部望诊应当结合起来,不能分割,因为它们均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整体的病变。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再根据诊病的需要,对病人的某些局部表现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1。 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主要望神、色、形、态。
【望神】 简单地说,望神就是望病人的神气和神志。神气是指生命活动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的高度概括,亦称为广义之神;神志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活动,亦称为狭义之神。望神能够帮助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预后。神的具体体现在双目、色泽、体态和神情。
【望 目】 眼神是心神的外在表现,目系通于脑,“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目的视觉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因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观察目可以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身体健康时,两目黑白分明,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运动灵活,有眵多泪,视物清晰;当身体在疾病时,则表现两目晦暗呆滞,失去精彩,运动不灵,无眵无泪,视物模糊或浮光外露。
【望色泽】 人的周身皮肤(以面部为主)的色泽。面部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面部皮肤薄嫩,气血充盈,色泽变化易显露于外,故观察面部色泽,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故望色泽是以望面部色泽为主。所以,在《医门法律·望色论》中讲“色者,神之旗面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如果皮肤色泽荣润,则为有神;若皮肤色泽枯槁,则为无神;另外,五脏应五色: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与五色分别归属于五行,故五脏与五色亦相应,即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因而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断脏腑病变所在(图17)。
图17 面部色泽部位图
【望体态】 指望人的形体动态,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讲“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如果形体丰满,动作自如,为有神;如果形体瘦削,动作艰难,为无神;如若形体强壮,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同时精力充沛,食欲旺盛。说明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不易生病,虽病而预后良好。若形体衰弱,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消瘦,皮肤干枯,筋弱无力,精神不振,食少乏力。说明体质虚衰,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差,容易生病,患病后预后不良。
正常人体形适中,各部组织匀称。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都可能是病理状态。形体肥胖并非健壮,肥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肥而食少为形盛气衰,脾虚有痰,故有“肥人多痰湿”之说。痰阻气机,气郁火热内生,故肥胖之人易患中风暴厥之证。
形体消瘦而无力为形气俱衰,多因脾胃虚弱,化源不充所致。形瘦食多,为中焦有火、胃火炽盛,消谷善饥则食多。形瘦食少,为脾胃虚弱。若大肉削脱,多因气液干枯、脏腑精气衰竭所致,病属危重。瘦人多发阴虚和精血衰少之候。阴虚阳亢,虚火内生,故有“瘦人多火”之说。虚火内灼,故易患劳嗽。
人体内由五脏分属五行,外以形体合于五脏,即肺合皮毛,脾合肌肉,心合脉,肝合筋,肾合骨。外部形体的强弱,与内部五脏功能的盛衰关系密切,通过观察皮、脉、肉、筋、骨五体的强弱,可测知内脏的坚脆、气血的盛衰及邪正之消长。形体动态是机体功能强弱的外在表现,是反映神之好坏的主要标志,其他还应结合语言、呼吸、舌象、脉象等综合考察。
【望神情】 神的分类有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神乱。得神、失神、少神、假神属于生命活动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为广义之神;神乱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活动异常,为狭义之神。
(1)得神:有神,是指精充、神旺的表现。表现为神志清楚,言语清晰,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两目灵活,精彩内含,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呼吸调匀等。提示精气充足,或虽病而正气未伤,属病轻,预后良好。
(2)失神:虚、实之分。分为精亏神衰、邪盛神乱两种。①精亏神衰而失神,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面色晦暗无华,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消著骨,动作艰难,或郑声神昏等。提示精气不足,功能减退,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②邪盛神乱而失神,临床表现为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或猝然昏倒,目闭口张,手撒尿遗;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多见于急性病人,亦属病重。
(3)少神:神气不足,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是指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表现为精神不振,面色欠荣,目少光彩,健忘嗜睡,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肌肉松软,动作迟缓。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伤,为轻病,为疾病恢复期或体弱。
(4)假神:久病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