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skbshge
二、脐穴对药物的渗透吸收()
将药物贴敷于脐窝是脐穴疗法中最为多用的治疗方法,药物通过脐部深达内脏,作用于全身,从而发挥防治疾病的作用。这种给药方式清代徐大椿的观点是:“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理瀹骈文》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昔人治黄疸,用百部根放脐上,酒和糯米饭盖之,以口中有酒气为度。又有用干姜、白芥子敷脐者,以口辣去之。则知由脐而入,无异于入口中。”根据经络腧穴学理论,脐穴联系于全身经脉,是各脏腑气血输注的重要部位,且皮部…络脉…经脉…脏腑密切相连,因此药物可经脐穴皮部,循经络贯穿全身,由表入里,直达病所而起治疗作用。
药物敷脐法与现代的经皮给药方式不谋而合,医学研究已证明,药物完全可以从皮肤吸收。皮肤分表皮、真皮、皮下有脂肪组织;表皮又可分为5层,最外层为角质层。药物经皮吸收包括两个时相:①穿透相。药物通过皮肤表面结构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细胞外间质。②吸收相。药物分子通过皮肤微循环,从细胞外液迅速地弥散进入血循环。
不同体表部位的皮肤结构有一定差异,以致药物渗透及吸收程度也不一样。在穿透相中角质层有厚薄起重要作用,它是皮肤的主要屏障,能防止化学物质的穿透。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最易穿透弥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故渗透力强。药物的吸收相与血管的结构及分布密切相关,脐部皮肤除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浅部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相吻合,深部和腹壁上下静脉相连,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血管丰富,因此药物在脐皮肤经过穿透相后,可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动脉分支而进入体循环,吸收比较迅速。
总之,脐部皮肤结构的特点最易于药物渗透与吸收,可使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达到病处,发挥治疗作用。且脐部凹陷形成隐窝,药物敷贴后形成自然的闭合状态,药物可较长时间存放,这更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生物利用度高,达到缓释长效的效果。美国Y。W*ien的研究表明,药物经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给药的1~6倍。可见,脐部给药透皮吸收是科学有效的给药方式。
skbshge
三、艾灸等对脐穴的刺激作用()
脐穴外治疗法除药物贴敷以外,还常用艾灸、拔罐、推拿、磁疗、激光照射等方法,各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均有其独特的作用性能。
1。 灸脐法
具有艾叶的药物功效和火热之特性,艾叶属纯阳之性,苦辛芳香,功能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主灸百病。艾灸的温热性刺激,强于温补、温通,故擅长于治疗各种寒病虚证,对阳气衰微,沉寒痼冷之疾,灸治的疗效更优于其他方法。灸法能温助阳气,扶阳培元,阳气能化精养神,是精神之根蒂,人体以阳气为本,阳气常盛,则“卫外而为固”,故不易被病邪所侵袭,由此能起到强身保健的作用。
2。 拔罐法
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脐部,通过造成局部组织充血或皮下轻度瘀血,对机体产生良性刺激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机体气血活动旺盛,经络通畅,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拔罐法的作用特点是通过负压效应,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
3。 推拿法
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脐穴,即通过手法所产生的外力,在穴位上做功,这种功是医生根据具体的病情,运用各种手法技巧,对脐穴输入有效的刺激信息,并能经过经络的传导,深透于体内,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4。 磁疗、激光
这是结合了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磁场作用及激光特性,不仅可以刺激穴位起到作用,同时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学效应。
因此,艾灸、拔罐、推拿、磁场、激光等各种方法所具有的作用也是脐穴疗法发挥防治疾病效应的重要方面。
从解剖部位看,脐部靠近腹腔和盆腔,此处有腹腔丛、肠系膜丛、腹下丛及盆腔丛等自主神经的主要神经丛存在,还有最主要的神经节,如腹腔节、肠系膜节、主动脉肾节、肠系腹下节等,它们支配着腹腔和盆腔内各脏腑器官的功能。脐对外界刺激较敏感,通过上述各种方法的刺激,能通过神经传导及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改善各组织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促使其恢复正常。现代数学理论亦证明,脐恰好位于人体的黄金点上,是调整机体的最佳作用点。
综上所述,脐穴疗法既有神阙穴的特殊功效,又有药物的渗透吸收而发挥的药理作用,还有各种外治方法本身的作用及对穴位的刺激调节作用,因此脐穴疗法是多种综合效应的集中体现。
skbshge
一、脐穴贴敷法()
本法是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如散、膏、丸、饼、片、液等)贴敷于脐部皮肤表面的方法,是脐疗的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又称为贴脐法、敷脐法。根据不同的剂型及操作方法,又有不同的名称。
1。 填法
将药物研成细末,或制成丸剂填于脐中,胶布固定。
2。 敷法
把新鲜的植物药捣烂或用药物干品研末,加水或酒等调和成膏或做成饼敷于脐部,胶布固定。
3。 贴法
将药物先制成膏药,贴于脐部。
4。 覆法
将用量较多的药物捣烂或研末调成糊膏,覆盖在脐部或脐周。
5。 熨法
将药物粗末或其他辅料炒热布包,趁热熨于脐部,以散寒止痛。
6。 涂法
将药汁、药膏或药末用植物油调和,涂擦于脐部。
7。 滴法
将药煎取汁或捣烂取汁或用药水,根据病情需要或温热或寒凉后,一滴滴徐徐滴入脐内的治疗方法。
8。 罨法
罨通“掩”,遮盖之义。是将药物敷盖在脐上,并加以固定。可分为干罨或湿罨两种,将药物干撒脐部叫干罨,将药水浸泡纱布上,趁温热敷脐部叫湿罨。
9。 掺法
将药物少许研细末,掺于膏药上,外贴于脐部。
skbshge
二、脐穴熏灸法()
1。 灸脐法
适应于脐穴的艾灸法主要有隔物灸、艾条灸及温灸器灸。
(1)隔物灸(隔药灸):将药物填入脐内或放置脐部,然后将艾炷置于药物之上,点燃施灸。如隔盐灸、隔姜灸、隔附子饼灸、隔葱灸等。
(2)艾条灸:用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脐部上方悬空施灸,以脐部感温热并深透腹内,根据不同病情,又分别采用温和灸、回旋灸或雀啄灸。均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3)温灸器灸:用专门制作的灸疗器械在脐部施灸。温灸器械的种类很多,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使用,脐部多用灸盒灸,此法灸量大,温热面广;也可用放置艾条的灸架灸,此法灸火集中,易产生透热、传热等灸感;还可用金属制成的温灸筒在脐部进行反复熨烫施灸。
(4)电灸仪灸:将特制的红外线灯或神灯(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对准脐部进行照射。
2。 熏脐法
又称蒸脐法、炼脐法、温脐法。此法是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热气或药物煮沸后产生蒸气来熏脐治病的一种方法。
skbshge
三、脐穴拔罐法()
因拔罐法古称角法,故脐穴拔火罐,又称角脐法。临床常用闪火法进行脐部吸拔,也可用贴棉法或抽气罐法、瓷罐法。药罐法兼具药物和拔罐的双重作用,因此可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配制一定的药液采用煮药罐或贮药罐法进行吸拔。操作时应注意脐部吸拔力度不宜过大,留罐时间不宜太长。对脐部皮肤松弛的患者慎用此法。
skbshge
四、脐穴推拿法()
适用于脐部的推拿法主要为按摩类手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揉脐法
用拇指指端或食指指端或掌根部按附于神阙穴上,做轻柔和缓的回旋揉动,频率为每分钟50~100次。
2。 摩脐法
用手指指面或手掌掌面附着于脐部,在脐部表面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形的有节律的抚摩,摩动时用力要和缓协调,其频率根据病情的需要而定,慢者每分钟30~60次,快者每分钟100~200次。古有左补右泻之说。
3。 按挤法
用拇指指面向下垂直按压脐部及脐周,按压的力量以患者出现酸胀的感觉为度,可持续按压2~5分钟,再慢慢放松减压,也可间断性地一按一放,有节奏地按压100~300次。
上述方法简便可行,可让病人自己进行操作。
skbshge
一、脐穴疗法的作用及适应证()
1。 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脐居中焦,为腹之中枢,脐下及脐周内居胃肠,故通过对脐穴的刺激,可直接作用于消化系统各脏器,增强脾胃功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健脾止泻,理肠通便,和胃止痛,降逆止吐,临床上对泄泻、痢疾、胃痛、腹胀、呕吐、呃逆、消化不良、便秘、肠麻痹、肠梗阻等病症有较好疗效。
2。 温阳益气,回阳固脱
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说:脐“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命之源……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人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用大艾炷在神阙穴上隔盐灸,多壮重灸,不拘壮数,具有开窍复苏、回阳救逆之功,可用于中风虚脱证。
3。 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与生殖及妇女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而脐通四脉,故脐疗可调理冲任,固经安胎。施以温灸等法可温补下元,温肾补火,临床用于治疗妇女痛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滑胎、不孕及男子阳痿、遗精、早泄、不育等症。
4。 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脐者居中,乃上、中、下三焦之枢纽,为三焦之化气行水必通之道,可转运阴阳之气,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通畅,经络疏通,临床治疗小便不利、腹胀、腹水、水肿等病,具有行气消胀、利水消肿的作用。
5。 通经活络,宣痹止痛
脐通百脉,脐疗能疏通经络,理气活血,使气血调畅,达到“通则不痛”。适用于痹证、手足麻木及诸痛症。
6。 敛汗固表,安神定惊
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使阴阳相济,营卫调和。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梦遗、惊悸、失眠等。
7。 调节免疫,抑制过敏
脐疗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人体异常免疫状态,抗炎,抗变态反应之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
8。 强身健体,袪病延年
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具有健脾补肾,益精壮阳之功效,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用于治疗虚劳诸疾和预防保健。
skbshge
二、脐穴疗法的注意事项()
采用脐穴疗法防治疾病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脐疗施术一般宜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以方便取穴、用药和治疗。
2。 脐孔内常有污垢,治疗前一般应先用75%乙醇棉球对脐及其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以免发生感染,并利于药物渗透。
3。 针灸是内病外治的重要手段,但脐部不宜采用针刺法。灸法、拔罐法操作时要谨防火源灼伤皮肤。凡用炒热、敷热之品敷脐,应放温后再用,防止烫伤。
4。 脐部皮肤娇嫩,在用有较强刺激性的药物或隔药灸壮数较多时,宜先在脐部涂一层凡士林后再用药或治疗,可避免脐部皮肤起疱,小儿尤需注意。
5。 通常用药剂量不宜过大,更不应长期连续用药。治疗轻症,病愈则去药;慢性病或预防保健宜间断用药,一般1~2日换药1次;需用药3次以上者,每两次用药之间要间歇3~7小时,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日。
6。 脐疗药物吸收较快,用药开始几天,个别患者(尤其用走窜或寒凉药时)会出现腹部不适或隐痛感,一般几天后可自行消失,不必紧张。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如疼痛、变态反应、病情加重等,应立即去药。
7。 部分患者对胶布过敏,可暂停用药,外涂氟轻松软膏,待脱敏后续用,也可改用肤疾宁贴膏,或用绷带或宽布带束紧固定之。或可将药直接放入布袋内,用宽布带固定,覆盖于脐部,避免刺激皮肤。
8。 本法宜在室内进行,注意保暖,操作人员动作要快,以免患者受凉,体虚、老年人、小儿尤应注意。
9。 久病体弱及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用药量不宜过大,敷药时间不宜过长,病愈即去药。
10。 孕妇若非治疗妊娠诸病,宜慎用脐疗,有通经活血或不良反应的药物更应慎用或禁用,以免发生流产。
11。 小儿不宜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贴药时间也不宜过久,避免引起皮肤损害。治疗期间应妥善护理,嘱其不能用手搔抓或拭擦,以防敷药脱落。新生儿时期,脐部刚闭合,慎用脐疗,按摩力度不宜过大,不宜选用脐部灸法及脐部拔罐法,以免引起脐部闭合不良,或产生不良反应。
skbshge
一、内科病症()
1。 腹泻、痢疾
处方1
【药物组成】 白芥子200 克,鲜生姜200 克,紫皮大蒜(去皮)5个,香油300克,黄丹200克。
【用法】 除黄丹外,其余药物放入香油中文火煎枯,过滤去渣,再熬油至滴水成珠,下黄丹搅匀即成。嘱患者仰卧,用75%乙醇消毒脐及脐周皮肤,将中药膏贴在患者脐上,用纱布外固定,胶布贴紧,每日换药1次,10日为1个疗程。若贴药后脐孔灼热发痒可揭掉,待不痒再续贴。
【主治】 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型。
【出处】 刘瑞霞。 中药贴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型)25例疗效观察及护理。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114
处方2
【药物组成】 柴胡20克,半夏12克,黄芩10克,陈皮10克,炒升麻10克,防风8克,蝉蜕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 上药研为散,每次取散2~3克,醋调为膏,神阙穴敷贴,无菌纱布覆盖,每日1次。
【主治】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出处】 张晓军。 枢机散敷脐治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100例。 江西中医药,2009,40(4):37
处方3
【药物组成】 白术、木香、延胡索、冰片各等份。
【用法】 上药研末隔药灸。病人仰卧位,暴露腹部,在神阙穴上严格消毒后,填入药物,脐周围以长条状面团环绕一周,在药末上放置底径为2。5厘米、高为2厘米艾炷点燃,连续3~5壮,以病人感到有热气向脐内渗透,并扩散至下腹部为宜。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 溃疡性结肠炎。
【出处】 王松梅。 神阙隔药灸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