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林家就只能靠自己了。
而在很多人看来,林家实在是太单薄了。林如海这一支几代单传,也就到了林如海这一代才有了两个儿子,其他的却并没有什么关系亲近的堂族帮扶。
如今分了宗,可算是背水一战了。虽说没分宗的时候,林如海也算是独自支撑的,其他的林家族人并不见有在朝为官的。可是到底枝繁叶茂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嘛。
几乎所有人都对林如海这一举动很是不赞同、不理解,包括那些知道当年内情的至交好友们。
当年的事情他们也略知一二,可是那个时候那么艰难,被苏州的林家族人逼得几乎走投无路,若不是当时的皇帝念旧情伸出援手,林家只怕早就不复存在了。林家也因此几乎与族中决裂了,但即便是如此,都没有说分宗的事情。倒不是说怕了,那时候有皇帝在背后撑腰,林家若是真的提出分宗,绝对是能办成的。
可是那时候不提,如今这事情都过了多少年,大家都差不多要淡忘的时候,怎么突然又提出这一茬?莫非林家族中又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了?
这边很多人在心里猜测着,那边林如海却在大刀阔斧的办理着分宗的一应事宜。这里面到还有一点事,那个千里到京城求助的林珏也跟着林如海分出来了。
当初林如海做这一个决定的时候,就专门问过他了。本来林珏那么小的孩子,又没有父母亲可以帮他做出决策,按理是要归族中的,得依靠着族中,由族中人替他作出决定。
可是这个孩子亲眼看到了族中人的丑恶嘴脸,便明白,族中是不会好好照顾他的。而且他也不愿再与那些人同荣共辱,便毅然决定要跟着林如海,亲自去求林如海把自己这一支也分到林如海那边。
林如海见他也是思虑再三之后慎重做出的决定,便依了他的意思。
而对于这次分宗的事情,苏州林家族中多得是埋怨和不满,却都不敢吭声。无他,林如海如今实在是权势日重,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能被他们左右的小孩子了。因此,哪怕心中不满滔天,却只能沉默。倒是林如海这一支的祖宗先人们的陵墓,却并没有挪动。
这一块风水宝地本来就是林如海的祖先选的,可算是林如海这一支所有。而且林如海这一脉的祖先大都集中在一块,倒是并不需要迁墓。至于说林家长久在京城,这边的墓地只怕无人管理。不怕。不是还有祭田嘛!那些祭田都是林如海这一支陆陆续续置办的,这次自然是要物归原主。不过林如海还是念了一点同族情谊,给那些人留了一点,要不然他们只怕立刻就要打饥荒了。剩下的大部分自然是归了林如海这边,留下几房忠心的下人,打理祭田,看管墓地,就可以了。
雷厉风行的办完了分宗的事情,林如海带着林珏去了金陵,他要开始办正事了——调查甄家那一笔财物的去向。当然更多的是循着王夫人的方向。
几天后,亲力亲为、神出鬼没的林如海终于找出了一些蛛丝马迹。只是这些查到的痕迹却并不仅仅指向一个方向,王夫人只是其中之一。
林如海也有些疑惑,不明白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是说狡兔三窟,甄家当时把那一笔财物分成了好几份送去了不同的人家保管;还是说,那些都只是虚晃一招,混淆视线的?
林如海想想还是决定再去探寻,务必找出正确答案。经过了好几天的明察暗访,把身边所有的侍卫都用上了,甚至京城王夫人那里也派了人过去,终于算是确定了一个答案——果然是狡兔三窟。
甄家并没有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反而是分了好几个据点。大概是也知道财帛动人心,万一都弄到了一个地方,结果人家翻脸不认人,甄家人上哪哭去?反而多放几个篮子,虽然可能多了点被发现的可能,但是总不会所有人都是像王夫人一般贪财如命的吧?到时候总算是还能收回来一点。
第128章 试探(1)()
因此,说到底,王夫人只是藏匿犯官财物的罪人之一。其余的还有好几处,只是林如海并没有完全查出来,只能确定了除王夫人之外的三处。不过这也差不多可以交差的了。
甄家当初可是雁过拔毛的,在林如海没到江南做盐课御史之前,甄家光是从盐税里都不知道贪墨了多少,更别说还有盐商们、下面的官员们孝敬,甄家当时说是富可敌国也不为过。虽然当初抄家的时候已经抄没了一些,可是那里面却没多少是财物,更多的是一些庄子铺子之类的不动产。因此,可以确定财物的大头是被甄家给转移了的。
因此,这四个地方藏匿的财物若是真的找出来,应该也是国库一笔可观的收入了。想来皇帝虽然不说十分满意,但也不会说什么了。
于是,办完了事的林如海收拾收拾回京了。当然得带着查到的那些证据。
万万想不打的却是,这次回京竟然遇上了劫道的!看着倒不像是山匪,明显是冲着林如海来的。想来是为了那些林如海查到的蛛丝马迹了。
好在林如海从一开始决定来办这件事的时候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虽然想不到这些人会这么猖狂,到底也不会手足无措。更万幸的是林如海不是以前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当然也不需要那些侍卫们围在中间保护的。
三下两下解决掉了循着空隙杀过来的蒙面刺客,林如海也纵身一跃加入了战场。不同于那些侍卫们束手束脚的打法,林如海干脆的一人一张昏睡符打过去,瞬间解决了一大片。让那些本来身负保护林如海的重责的侍卫们一阵眼晕。
明明都没见到林大人和那些人过招,怎么那么干脆的指一个倒一个?林大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而且,林大人不是文弱书生吗?怎么会这么厉害?而且这些倒下的是怎么个情况?是死了还是昏迷了?看着倒没见流血。
其中一个侍卫禁不住好奇伸手去探了探其中一个刺客的呼吸,呼吸清浅有规律,看着倒像是睡着了。瞬间,那侍卫拿星星眼看向林如海:“敢问林大人师从何人?这又是怎么做到的?能不能教教卑职?”
这话一出,剩下的侍卫们瞬间动作整齐划一的齐齐扭头拿星星眼看向林如海。
林如海被这些热切的目光看的亚历山大,只好撒了个不大不小的谎言:“只是一些蒙汗药罢了。”一句话说出,瞬间感觉轻松多了。随即发号施令:“把这些刺客卸了下巴,看看牙中有没有毒药,有的话取出来。然后好好审讯。本官倒要看看,是谁这么猖狂!”
林如海并不担心审不出来。就算那些侍卫们审不出来,不是还有他呢嘛!一道迷心符打过去,什么都招了,除非真的不知道。
这只是回程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倒也不值得说什么。因这一路回京并没有什么紧急的事情,林如海便也决定慢慢走,甚至还雇了一辆马车,为了林珏。
是的,林珏也跟着进京了,还有他的疯了的母亲。既然已经分了宗,而他已经自愿分到了林如海这边,与那边自然也就没什么关系了,再在苏州住着也没什么意思,反而招人嫌。于是带了疯母跟着林如海一行人一起进京了。马车里做的就是他母子两个。
对于他们,林如海也是有些打算的。他已经决定培养林珏,自然还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更放心。而且鉴于“寡妇门前是非多”,更别说还是个疯了的寡妇,林如海打算让林珏就住在府里,已经传讯让贾敏提前在外院收拾一个小院子,到时候就让林珏跟着瑾儿一起上学,再找人教他学武,到时候是从文还是从武就看他自己的兴趣了。至于林珏的寡母,却是不合适住在府里的。毕竟脑子有些不正常,而自己府里还有小孩子在了。只送到一个靠近京城的庄子上,派了专人去照顾就是了。
还在路上的林如海不知道,京里已经有一大堆的御史等着批斗他了,弹劾他数典忘祖的折子就像雪片一般一本接一本的摆上皇帝的龙案,却都被皇帝压下。
便是将军府的老太太,林如海的岳母大人也在心里对此很是不赞同。甚至专门把贾敏叫过去一顿排揎。
她心里和那些御史倒是想的差不多的,觉得林如海此举太过惊世骇俗,也太过不孝了,不说林如海这一支本就血脉单薄,如今也只林如海一家。就算是像贾府一般子孙繁盛,也不能贸然分宗。
家大业大才是兴盛之道,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多子多福几乎是被所有人认同的。
因此林如海此举简直就是和所有人认同的事情唱反调。这对于以后的发展可是不利的。
当然了,这些人并不知道林家当年那一场纠纷,这件事在当时也就少数几个林如海的至交好友加上皇帝还有林家人知道罢了,当然还要加上那个伸出援手的苏州知府。不过,即便是这些知情人也没几个认同林如海这次的做法。
别的不说,当初替林家做主化解了这场纠纷的太上皇如今因为那大年夜的刺杀伤口还没愈合,还在休养,可以说自顾不暇,自然不会理会这些事。
其他的,那个苏州知府张启华当初因为帮着林如海母子算是惹到了苏州林家,化解了纠纷之后,林如海母子倒是拍拍屁股去了京城,他却还是要在此任职的,此后便被怀恨在心的苏州林家人频频的下绊子,林如海当时却还没出仕,实在是帮不上忙。
后来实在是干不下去了,被评了个政绩不好调到了贫瘠之地,就是肃州。这地方山穷水恶的,虽然还是做知府,可是比起苏州的富饶繁华可是差远了的。这算是被林如海一家给连累了吧?
可是有一句话说得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位林老太爷的学生因为林如海的连累被贬到了如此不毛之地,却恰好等到了他自己发光发热的机会,把这人人都不愿来的不毛之地愣是改造了一番,不适合种粮食就种果树,没想倒是撞到了点子上,如今那些饭都吃不饱的百姓竟然都慢慢走上了小康生活。而这原本算是倒霉的肃州张知府也因祸得福被连升两级成了知州。如今也算是封疆大吏了。
第129章 试探(2)()
如今这位张知州也听说了林如海与族中分宗的事情。心里也是有些不太赞同的。
说句不好听的,当年的事情,他可算是全程旁观的,自己还是个受害者。暗他的想法,若是真要分宗,当初闹出那事的时候直接就分了宗多好,还理直气壮,博得了大多数人的同情。而且那时候分宗顺理成章。他相信,如果当时林家母子便提出要分宗,皇帝绝对会帮助他们办成的。可是如今,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突然提出要分宗,难免为人所诟病。
而这也是大多数知情人的想法。却不知,林如海事实上却是另有考量。
别的且不说,便是为了黛玉。前世黛玉在贾府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任人欺凌的时候,族中人在哪里?他们有念过同族的情分了吗?倒不是说让他们对上贾府,可是派人去看看黛玉总是可以的吧?
同族是干什么的?富贵的时候互相提携,拧成一股绳,共同创造辉煌未来;有人落难的时候加以帮扶。这方是族人应有之道。
林如海反正是觉得自家以往做的已足够好了。前些年自己一家独大,在京城为官,还是几世列侯,但也从来没有忘记过接济族人,勤勤恳恳的为他们办族学,置办祭田,过年过节的也不少了他们的礼物,说句不谦虚的,很有些人家过年全是指着自家送的年礼了。甚至主动给族中的子弟提供好的读书机会,培养他们出人头地,虽然没有几个出仕的,可是自家该做的都做了,自觉是进到了同族之义了。
可是自家这么多年的付出得到了什么?先是在自家失去顶梁柱的时候趁火打劫,恩将仇报的要瓜分了自己家,后又在自家绝后,黛玉无依的时候不管不顾,这就是他们的同族之义吗?既然如此,不要也罢。
况且,林如海还有以绝后患的想法。自己夫妻都是跟着黛玉修仙的,而且年纪已大,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离开这里,去云游或者寻求更大的机遇。黛玉的那些弟妹会不会也一起还不一定,万一到时候那些人仗着老资格再来欺凌弱小怎么办?还有,黛玉以后是要嫁到皇家的,虽然不会当皇后,可是也不能要一门会拖后腿的亲戚。那些无耻的族人万一再做出什么不可原谅的事情拖累了黛玉岂不是后悔莫及?因此,倒不如早早的划清界限的好。
林如海自然是不知道,等他回京就会迎来一份大礼,正是他考虑的事情。
原来皇帝看到了众多的弹劾林如海的折子之后,也觉得为难,这么多的弹劾逼得他不处置都不行,可是他也知道林如海做什么都是有道理的,又是自己的心腹,实在不想惩处林如海,就去找了太上皇。太上皇虽然在休养,不宜操劳,可是说说话什么的还是无碍的。如此皇帝就从太上皇口中得知了当年那一桩公案,也是唏嘘不已。如此,自然是更不想办了林如海了,本来就没错嘛!什么同族,说是仇人还差不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果真是有道理的。
可是皇帝也不是能随心所欲的。御史可是能顶撞皇帝的,历来有不少御史当朝血谏,用皇帝的骂名来成就了御史一生名留青史的,皇帝也怕自己当政的时候出了这么一个御史,那可真是一辈子的污点。
见着自家儿子左右为难,太上皇看得可乐。小样,别以为当年争皇位的时候韬光养晦朕就看不出来,不过是看着是个办实事的,才不想削你。如今知道当皇帝的艰难了?晚了!
不过,这太上皇好歹也没完全看笑话,毕竟林如海那个人确实是有大才,做事颇有一套,是个好臣子。不光皇帝喜欢,舍不得罚他,便是太上皇也很是看中林如海的。何况说起来林如海还算是他的师弟。再加上这事也确实不是林如海的错,太上皇就出了个馊主意——要不就把这段公案公布天下,还林如海一个清白?
皇帝说话了:“光这个恐怕还不够。毕竟林如海算是父皇您的班底,只忠于您的。虽然儿子也很欣赏他那股干实事的态度,却终究不是儿子的班底。大概那些人也是看着这一点,觉得儿子不是很看重他,甚至,甚至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主’觉得儿子可能会排斥他这个太上皇心腹,这才可着劲的弹劾他。可是说到底,人家分不分宗那都是林家的私事,跟他们没有半文钱的关系,他们干嘛去多管闲事?所以,儿子觉得,有必要让他们认清楚咱们父子两个的态度。只有让他们知道了咱们父子之间没有隔阂,儿子也不会排斥他这个父皇的班底,以后才能一劳永逸。毕竟,儿子可还打算让林家那丫头嫁给璟天呢!那可是太子未来的岳家,怎么能任由他们欺凌?”
这些话真是赤裸裸的表现出咱们的皇帝陛下对那些只会口诛笔伐批斗别人,却没有一点真本事的御史有多讨厌了。
太上皇在心中为那些不怕死的御史们默哀了一秒钟,随即把球又踢了回去:“那你有什么想法?”
皇帝陛下停顿了片刻,嘴角抽了抽,才又开口:“儿子是想,璟天也大了,这年纪也该成亲了,只是林家丫头年纪还小,才一直没提。可是近几天皇后抱怨说是已经有好些夫人太太们跟她打听过这个事情了,暗中献美人的也不少,甚是苦恼。便是前朝,那些大臣们也是逮到空就进言说是太子年纪大了,该立妃了。儿子觉着,这样一直悬着也不是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