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番后,才明白生了什么事。
“马上把情况报告军部,敌人正在向南逃跑。”张仲甫少校命令道。
在后方的野战医院,全身包裹在绷带里的廖承湘上校只露出了一双眼睛和一张嘴巴在外面,象一个木乃伊一样的躺在床上,一位女护士正用一个小勺子将一些流质食物小心的倒进他的嘴里。
在那场空前激烈的坦克大决战当中,廖承湘所在的指挥坦克在数辆苏军杂牌坦克的围攻之下,终于被击毁,他本人也被严重烧伤,被迫离开了他为之魂牵梦系的火线。
从廖承湘的伤势和需要人喂食就可以想见,过去的那场坦克大战的惨烈程度。
“我说,有没有前线的消息?”好容易吃完了这顿别扭无比的饭,廖承湘终于能够腾出嘴来说话了。
那位给他喂饭的女护士有些好笑地看着床上的“木乃伊”,说道:“您都这样了,还想着回去打仗吗?”
“你不是听到了什么风声了吧?”廖承湘听出了女护士话里有话,立刻追问道。“前线的消息我不知道,我可以帮你打听打听。”女护士有些顽皮地看着廖承湘,说道,“不过,确实有关于您老人家的消息。”
“是好消息就说,坏消息就免了。”可能是预感到了什么,廖承湘在床上挺了挺身子,瞪着眼睛看着女护士说道。
“当然是好消息了。”女护士说道,“由于您的伤势很重,我们这里的条件不利于您的休养,上边已经决定将您送回后方进行治疗,明天运输机一到,您就可以离开这里了。”
“什么?!”廖承湘大叫起来,整个身子因为不能动,象触电一般的在床上扑腾着。
不远处的另外一个床位上传来了“嗬嗬嗬”的怪异笑声,女护士回头望了望,看到另外一具“木乃伊”也在那里象个虫子一样的抖动着。
“他娘的!你美个屁!”尽管不能转头,廖承湘还是听出了谁在笑,“你小子伤得比老子还重,连屁都不能放,你以为回后方能跑得了你吗?”
对面床的笑声嘎然而止,紧接着不知从哪里飞来一个黄岩蜜橘,从女护士的头顶上方呈抛物线飞过,准确的击中位于反斜面之后的廖承湘肚子上,虽然力道不大,但却足以使廖承湘杀猪般的惨叫起来。
“你*孙显仁!你等着!老子伤好了绝不饶你!”廖承湘破口大骂起来。
“喂喂!你们两位再这么闹下去,伤口不能愈合,回不了战场可不关我的事哦。”女护士的一句话立刻让两位身经百战的汉子安静了下来。
此时,天空中突然传来了阵阵飞机引擎的轰鸣声,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女护士推开了窗子,抬头向天空中望去,和她想的不同,天空中出现的不是“奶牛”运输机,而是几架模样怪异头顶巨大的螺旋桨的大型飞机。
在更远的天空中,一队队战斗机正扬着银光闪闪的机翼,向远方飞去。
在一架执行侦察任务的“飞熊”中型高轰炸机里,华夏共和国第11骑兵军司令杜耀明陆军中将正透过座舱,向下俯瞰着地面上的战况。作为集团军司令,他本不应该亲自飞到空中来查看战况的,但杜耀明中将想要掌握第一手情况,为了保证他的安全,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侦察行动:一个中队战斗机集体出来侦察!
此时杜耀明率领的战斗机中队已经飞临包围圈内苏军阵线的上空,华军飞行员们俯视着包围圈内苏军的惨状,开始在内部通讯频道里议论起来。
“瞧瞧,人仰马翻,重骑兵部队的弟兄们打得真是猛啊!”
“咱们空军部队打得也不错。”
“那边,全是坦克和卡车。”
“卡车应该是美国货,十卡,呵呵。”
杜耀明中将仔细地观察着地面的情况,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星星点点的到处都是苏军机械化部队的残骸,被击毁的坦克和汽车随处可见,还有大量的火炮和其它装备,以及苏军士兵的尸体。
杜耀明中压低了飞行高度,他看到不远处有几十辆被击毁的履带式拖拉机,以及数门处于牵引状态的苏军76毫米zis3反坦克炮。一切似乎都表明,包围圈内的苏军离最终覆灭不远了。
尽管华军在“第一次突击”战役中歼灭了大量的苏军,在伊施姆河附近包围了近5o万苏军,并成功的阻止了欧洲方向的苏军坦克部队的解围行动,但华军所承受的苏军反击和后勤压力也是巨大的。所谓的“编筐握篓,全在收口”,如何吃掉被包围的苏军,对华军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
由于华军的弹药和油料在之前的远程迂回大兵团围歼战中消耗巨大,尽管后勤部门竭尽全力的保障前线的供应,但华军得到的物资和人员补充仍然有限,为了攒够足够的补给,华军对包围圈内的苏军动全线总攻的日期一拖再拖。当华军恢复进攻时,有过一段宝贵的喘息时间的苏军抵抗却十分微弱。在综合分析了前线的报告之后,杜耀明断定苏军在向南遁逃。
自罗照英将军的第4骑兵军被调去阻击前来解围的苏军坦克集团军之后,华军包围圈的南段力量相对薄弱(“围三阙一”的缺口),没有了这支重骑兵部队强有力的支援,华军套在伊施姆河5o万苏军头上的口袋自然不可能扎紧。因此杜耀明一直认为那里将成为苏军最可能突围的方向,之所以亲自飞往战场查看情况,他的目的就是想证实自己心中的判断。
侦察战斗机小队飞过硝烟还未散尽的战场,准备进行深入的侦察,而正在这时,天空突然一点点的变得昏暗了起来,大片的积雨云堆积在了天空中,使周围的一切迅的变暗,能见度开始急剧下降,预示着一场爆风雨即将来临。
“我们返航吧,将军。”一位飞行员建议道。
“好吧。”杜耀明中将心有不甘的望了一下地面,同意了部下的返航请求。
杜耀明中将并不知道,如果不是天气突然变化了的原因,他这一次本来应该能够现更有价值的情况。
在杜耀明刚刚返回自己的司令部时,倾盆大雨并没有迎头浇下,天气而是一点一点的又变得晴朗起来,着实令杜耀明郁闷不已,而就在他打算再派出侦察机时,远处便响起了隆隆的炮声。
“红毛炮兵又开始折腾了?”杜耀明中将注意到了炮声传来的方向有些不对,来到了作战地图前,仔细的辨明了一下方位。
不一会儿,一位军官便送来了报告:“敌人又开始突围了,将军。”
“是南边吗?”杜耀明问道。
“是的,将军。”军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们已经没有多少坦克了,给人的感觉象是自杀。”
正象这位军官所说,失去了装甲部队的苏军这一次动的,竟然是以步兵为主力的进攻,对于已经习惯了使用坦克和飞机作战的华军来说,苏军的新战法令他们大开眼界。
伊施姆河南岸,华夏共和国近卫军第3步兵师阵地。
“11点钟方向!射击!”
看着高喊着“乌拉!”如同潮水般涌来的苏军步兵,于宏壮上尉沉着的命令道,一名机枪手扣住毫米35式通用机枪的扳机,向苏军士兵猛烈扫站在战壕内的华军也拼命使用毫米38式突击步枪朝苏联步兵开火。自动武器此起彼伏的吼叫声,构成了一支血腥的交响曲。一个又一个端着“汤普森”、“斯登”和“波*莎”冲锋枪冲锋的苏军冲锋枪营士兵整排整列的被掀翻在地。
在第4骑兵军调离后,这一地段的防御由华夏近卫军的第第3步兵师原是驻守京畿警备区的华夏共和国近卫军主力步兵师,也是国内官兵素质最高和装备最好的步兵师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后,该师官兵在西伯利亚战场上屡建奇功。这一次由该师接防重骑兵部队的防线,也可以说华军高层将领对该师战斗力过硬的信任。
而此时做困兽之斗的苏军还不知道,他们在这里碰上了一个硬钉子。
在外援不至缺弹少粮的情况下,被围困于伊施姆河附近的5o万苏军濒临绝境,士气日益低落,军心动摇,但尽管如此,斯大林仍然命令这些被围部队继续战斗,“直至最后一人”,以为他的下一步动员计划争取时间。东线苏军最高指挥官布留赫尔元帅冷静地分析了局势,认为守军继续坚守已经毫无意义,他不顾可能上军事法庭的危险,向苏军下达了向南突围撤退的命令。根据布留赫尔的命令,苏军将领们将苏军分成了三个集团军向南突围。其中以由弗拉索夫中将指挥的战斗力较强的第2突击集团军担任后卫,拖住华军,罗曼年科中将指挥的第4突击集团军在包围圈南部华军防守薄弱的地段打开一条通路,为后续的苏军部队顺利突围创造条件。
苏军将领们原来以为防守这一地段的是华军的几个缺少坦克的步兵师,因此集中了力量在不到5o公里的正面向华军起了猛烈的进攻,但让苏军官兵没有想到的是,尽管没有骑兵军的支援,华军步兵的战斗力仍然不是缺少训练的他们能够轻视的。
在苏军进攻前,华军已经在这里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当苏军步兵向华军动进攻时,立刻便遭到了顽强的阻击。
装备有35式毫米通用机枪的华军机枪手们猛烈开火,每挺通用机枪以2oo每分钟的战斗射如同泼水一般的向苏军倾泻着弹雨,将苏军士兵成片成片的击倒在地上,许多冲到华军阵地近前的苏军士兵不是被子弹射倒,就是被地雷和迫击炮弹炸上了天。而伴随着苏军步兵进攻的少数苏军坦克则成了华军7o毫米滑膛反坦克炮和火箭筒的极好目标,被一个接一个的摧毁,化成了平原上燃烧的钢铁残骸。
尽管进攻一开始苏军就遭受了惨重的伤亡,但他们仍然坚持进攻,没有丝毫退让之意,因为他们明白,只要在这里打开缺口,就意味着有了逃生的希望,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苏军步兵穿着黄色制服在平原上排出一波接一波连绵不断的散兵线,手里端着莫辛那干步枪和德普轻机枪掩护冲锋枪手向前猛冲,试图接近华军战壕工事。苏军步兵在华军自动武器的打击下死伤累累,当苏军的攻势如同来时一样的潮水般退去后,平原上到处苏军士兵的尸体和燃烧的坦克和装甲车辆的残骸。
虽然打退了苏军的疯狂进攻,但华军的伤亡也不轻,由于苏军人数众多,在战斗中还是有不少的苏军士兵冲进了华军的阵地,虽然他们最后大都成了华军士兵的枪下亡魂,但他们自杀式的攻击也打死打伤了不少华军官兵。
就在刚才,当一名苏军士兵冲进战壕时,被眼尖手快的于宏壮上尉用9毫米4o式冲锋枪击中,但这名苏军士兵倒下的时候却“砰”地一声象个柴垛一样的燃烧起来(于宏壮上尉的子弹打中了他身上的燃烧瓶),烧伤了数名华军战士,以至于华军的机枪阵地在1o分钟后才恢复了射击。
在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之后。一些华军士兵从口袋中抽出香烟,点燃一支吸上几口之后又传给了另外的兄弟,在战场上,香烟是士兵最好的镇定剂,而在目前供应短缺的条件下,华军士兵只能几个人共吸一支。虽然粉碎了苏军的反攻,但在这些身经百战的士兵脸上看不出一点轻松的样子。他们明白刚刚过去的这场战斗虽然很可怕,但是这只不过只是个开始。
很快,已经停止的“乌拉”声再次从远处传来,苏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进攻,华军狂怒的火力再次将冲上来的苏军步兵全部消灭。苏军连续不断的从平原向防守的华军冲过来,进行一次次的反攻,但他们大多数都在华军的机枪、突击步枪、冲锋枪、迫击炮弹和枪榴弹的前面变成了亡灵。最后,突围的苏军在南线投入了全部的预备队动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反击。
在6个苏军步兵师的疯狂冲击下,华军的阵线终于支持不住了,第第47步兵师在苦战之下没有支撑到最后,在苏军不计伤亡的攻击下,该师被迫退到6o2高地的山脚下。苏军已经在华军的包围圈中楔入了一个浅浅的突出部。
尽管苏军现在突破了华军的防线,但无法得到火炮直接而强有力的支援,而且苏军从华军防线上撕开的裂口非常有限,包围圈内的苏军还是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突围。遭到猛烈攻击的华军坚守着一个个“刺猬”式的阵地,没有从高地上撤退攻击部队,所有的部队都继续坚守各个有利的位置。
在人数上处于下风的局面下,华军的成功坚守充分说明了华军官兵所采取的战术对路及战斗意志过人,但同时过度疲劳的阴影也开始显现。一线战斗人员的不断减少迫使第3步兵师师师长刘铮少将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部队撤退到一个更小的防御圈内。
只要输入就能看布的章节内容有最新章节更新及时
(一千三百四十一)围三阙一
为了打开一条“逃命走廊”,在以前的步兵突击没有达到目的的区域,苏军指挥官集中了剩下的所有能利用的火炮存货,决定在投入步兵前先用他们的“战争之神”来给与防守者最猛烈的打击。
8。n在这次被称为“最后的疯狂”的炮击中,担任主角的是苏军装备的132毫米“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以及152毫米m12o加农榴弹炮和残存的一切其它口径的火炮。
由于中国在苏联成立之初的西伯利亚战争中,苏联红军吃了中国火箭炮的大亏,苏联人在战后便开始了关于火箭炮及航空火箭的研制工作,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开始批量生产火箭炮。
经过军工人员的努力,批批量生产的火箭炮顺利地通过了测试,但各方面性能同中国现役火箭炮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射程和精度上。
从那时起,火箭炮便开始批量生产并小规模装备部队。
初期的一般编为独立迫击炮营或连(为了保密,不用火箭炮的名称,由于极端保密,连炮兵连的人员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称。
但是炮架上有一个代表共产国际工厂的第一个字母的k字,苏军便称其为“喀秋莎”),一般在战斗中主要用于“堵口子”。
堵住了就用火力支援步兵反击;堵不住则可以利用良好的机动性能撤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后,苏军在东西两条战线上都使用了火箭炮,尤其是在西线,苏联人的火箭炮让德军吃了不少的暗亏。
但苏联人很快便在实战中现,他们装备的Bm13型火箭炮在泥泞路况下的越野机动性不够,于是便想开一种履带式的火箭炮。
但是,能够搭载132毫米火箭射架的履带底盘只有T4o水陆坦克底盘,此外还将一些火箭炮安装在了拖拉机上。
由于这些笨家伙在机动作战中根本无法跟上部队,因此都没有定型和批量生产。
这些乱糟糟的火箭炮反映出了苏联当时面临的近乎山穷水尽的境地。
由于火箭炮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苏联人开始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可以利用的底盘。
这时美国人来帮忙了。
在北极航线开通后,大批美援物资源源不断的通过英国运抵苏联。
其中最珍贵的当属各种运输车辆了。
美国的通用卡车的性能比苏联自己的卡车好的多。
因此苏联1943年以后生产的火箭炮几乎都是以通用卡车为底盘,此外,苏联人还在美国卡车底盘上生产了36联装、48联装以及72联装的火箭炮。
此外,苏联人还研制出了一些装在摩托车和摩托雪橇上的另类“喀秋莎”。
对于缺乏足够震撼性武器的苏军来说,“喀秋莎”常常被当做压箱底的宝货,用在关键时刻,象这一次的突围行动,苏军就集中了各集团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