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听说明月到了,曲夫人亲自迎了出来,“不知赵王妃今天会来,没有准备,有失远迎啊!”
明月在没有嫁李庆安之前,也常来裴府,这个曲夫人她叫做舅祖母,对她一直不错,明月连忙上前挽住她的胳膊笑道:“这样生分,我都快不认识舅祖母了。”
“你现在是王妃,不克不及再像畴前那样了,咱们礼数不克不及失。”
两人说着走进了内堂,分宾主坐下,曲夫人命人上了茶,她便笑道:“听说你今天要搬场,怎么会有时间到裴府来?”
“小莲大哥一早就叮咛我,要我看看小莲,陪她说说话”
“原来是这样,赵王殿下最近很忙吗?”曲夫人试探着问道。
“应该很忙,每天早出晚归,听说准备要招募士兵了。”
明月明白曲夫人的意思,又笑道:“虽然忙归忙,但也不克不及迟误了婉儿的婚事,这件事我会抓紧办,请舅祖母安心。”
曲夫人要的就是明月的这句许诺,其实唐人娶妾,男人的态度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正房妻子的态度,虽然想娶谁是由男人决定,但能不克不及娶进屋却是正房妻子说了算,娶妾的仪式也很简单,就是新妾向主母敬一杯茶,主母肯接她的茶,那么她就可以进屋了,如果不接,那这个小妾就休想有名份,也进不了房,男人也只能把她安设在外面。
可如果是中唐官员这样做,那就有丢官的危险,李隆基曾经下旨,禁止官员养别宅fù,也就是禁绝官员在外sī养小三,违令者一概免职。
这是为了维护唐朝的礼制,呵护大fù的权力,这也是当初李庆安不克不及娶裴婉儿的原因,那时明月还在安西,如果明月不颔首,那裴婉儿就进不了李庆安的门。
固然,明月承诺只是一方面,曲夫人还关心裴婉儿将来的名份,裴婉儿是裴家的明日女,做妾是万万不成能的,但有嫔妃封爵,那又是另一回事了,这也是裴家的政治投资。
曲夫人便委婉问道:“我家老爷还想问一下,婉儿过门后会是什么名份?”
李庆安现在是按太子的标准来封爵府中内官,除王妃外,那就是良娣和良媛的名份较高了,如果李庆安将来即位,那么良娣和良媛城市是妃子,只不过良娣的名份要靠前一点,好比元妃、贵妃,而良媛只能做惠妃、淑妃、华妃之类,要略低半级。
可就是这半级,裴家都很看重,这关系到将来裴家的地位,目前李庆安的良娣已经有一个了,据说是李林甫的外甥女,姜家之女,那么良娣的位置还有一个空余,这个位置裴家势在必得。
一旦李庆安即位,那裴婉儿就是宫中排名第二的嫔妃,如果明月再有什么意外,而裴婉儿又有儿子,那裴婉儿还会登皇后之位,这就是裴家的久远筹算。
这些明月心中都有数,她心里明白,将来李庆安登基很需要获得裴家的大力支井,所以必须多加笼络裴家才行,关于裴婉儿的名份,她早就考虑好了。
明月便浅浅一笑道:“婉儿将来的名份是良娣,不知舅祖母以为如何?”
' '
第五百三十五章 子仪进京
第五百三十五章子仪进京
夜色中,一队数百人的骑兵在宽阔的新官道上疾奔,这里是广袤的关中平原,一条新修的官道笔挺地伸向西方,官道两边,一望无垠的麦田已经开始收割,尽管已是深夜,但麦田里依然可以看见抢收麦子的身影。
这支骑兵队从忙碌的农人身旁呼啸而过,片刻,便消失在远方,郭子仪骑在一匹神骏的乌骓马上,他目光凝重地望着远方模糊的城廓,终于要抵达长安了。
郭子仪的心中对自己的命运布满了担忧,就在他抵达庆州之时,正好遇到了政事堂的颁旨官员,命他回朝述职、觐见新帝,郭子仪心里明白,这是李庆安以平和平静县剿匪试探了自己之后,走出的第二步棋,这一次。他们就要真正的讨价还价了,如果谈判破裂,那他郭子仪也就永远难以离开京城了。
郭子仪暗暗叹了口气,他前方的道路恍如变得模糊起来。
“加快速度”
郭子仪低喝一声,狠狠抽一鞭战马,战马再次加快速度,一队人马在黑咕隆咚的世界里疾驰飞奔,当晨光初露,他们看到第一抹淡淡的金光时,长安城雄伟的城墙呈现在他们的面前。
此时,城门已经开了,郭子仪的骑兵队抵达了金光门,金光门外即是漕渠码头,天刚亮,城门口便挤满了要进城的客商,守城的士兵逐一检查,大多只是问一两句便放进城了,只有形迹可疑的人才会被仔细盘查。
这时,郭子仪的军队抵达城门口,守城士兵见不是安西军,马上紧张起来,张弓搭箭,关闭城门,警惕地注视着他们。
一名郭子仪的亲兵校尉上前高声道:“我们是朔方军,郭老将军奉政事堂旨意进京述职。”
说完,他将政事堂地旨意展开来,一名士兵奔上前查看了印章,便回去禀报了,守城校尉很快便查到了进京放置,果然有郭子仪的进京事项,准许五百随从入京。
“开城门,放郭将军入京。”
城门开了,商人们纷繁闪开让路,郭子仪率领五百手下缓缓地驶进了长安城,郭子仪并没有先回自己位于长安亲仁坊的家中,而直接去皇城,向兵部报导,并递交了自己的日程放置。
半个时辰后,长安内务府便将郭子仪进京的情报送到李庆安的案头,很快,兵部也派人送来了郭子仪的日程放置。
其实郭子仪从弹筝峡入关中后不久,李庆安便获得了消息,郭子仪的进京既在他的意料之中,但也让感到一些意外。
之所以在意料之中,是因为郭子仪必须要进京向政事堂述职,同时觐见新帝,否则他就是有拥兵自立之嫌,以郭子仪为人的谨慎,他绝不会轻易冒这个险。
但郭子仪的神速到京又让李庆安感到意外,政事堂的旨意只离京三天,他便抵京了,这说明什么,说明郭子仪是在路上遇到了前去灵州的颁旨官员。
郭子仪其实不是获得政事堂的旨意才进京,而是某种变故促使他进京了,李庆安敏锐地推断出,这个促使他进京的变故事件,应该就是泾州剿匪,郭子仪看懂了自己的意图。
李庆安和郭子仪的较量是一种温和的、间接性的,较量的场地就在关内道,一退一进,一个无声无息退,一个委婉含蓄进,几乎很少能有人看懂他们之间的较量艺术,但作为当事人,李庆安和郭子仪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
郭子仪虽然退让了,但他并没有认输,他的进京日程表上,并没有零丁造访天下戎马大元帅李庆安的计划,而李庆安的五千军虽然借剿匪的名义进入了关内道,但他也并没有占领关内道,郭子仪的大军随时会卷土重来。
郭子仪虽然进京神速,但其实不表白他退让了,相反,从他一进京便向兵部递交日程表,这就是郭子仪对他李庆安强硬的挑战,从间接的、温和的,逐渐酿成了面对面的直接抗衡。
李庆安领教了郭子仪的绵里针手段,他也不由佩服这个老将的韧劲,固然,郭子仪和安禄山不合,也不合于李隆基的仇视,他是一个可以争取的对象,就算他不肯意投靠自己,那他也能成为一个盟友,相反,他和郭子仪火拼,却是很多人乐于看到的。
这时,李庆安忽然想到了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投降的三个条件之一,就是降汉不降曹,今天郭子仪进京,两者是何其之像也。
.......
郭子仪进京后的表示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他进京后第一个造访之人既不是太后,也不是兵部尚书王缙,更不是李庆安,而右相国裴旻,不过想想大家也能释然,裴旻虽然不是军方高层,但他究竟结果是右相国,百官之首,地位高崇,郭子仪首先造访他也是情理之中。
裴旻今天正好请假半日没有上朝,他有些感恙,这几天头脑一直昏昏沉沉,今天是实在支持不住了,便请假在家休息,原本是筹算休息一天,但上午他临时获得消息,下午政事堂要讨论四匦的正式运作,所以只能在家休息半日。
可就是这半日,还偏偏遇到了郭子仪进京来造访他,尽管身体不适,但裴旻还是强打精神在府上的贵客厅接见了郭子仪。
郭子仪一进客厅便抱拳歉然道:“卑职不知右相国身体不适,鲁莽前来打搅,请相国恕罪”
裴旻笑着摆了摆手道:“老将军没必要歉疚,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就算在家也休息不了,要么是写奏折,要么是想着朝中之事,总之,没有自己私人的时间,老将军没有打搅我,来请坐下。”
裴旻请郭子仪坐了下来,一名侍女给他们上了茶,裴旻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微微笑道:“我想先问一下朔方军的给养问题,老将军真的不需要朝廷供粮吗?”
“这也是我这次进京想和政事堂商议的事情。”
郭子仪取出一本奏折放在桌上,推给了裴旻,道:“我这几年不竭鼓励将士开垦土地,已经累计有军粮田五千顷,另外,我在九原一带推行军牧场,不可是放马,主要是养牛羊,提供将士肉食,所以十万大军我勉强能养得起。”
裴旻拾起奏折看了看,这是副本,正本应该是递给了兵部,但奏折的抬头却是致政事堂,一般而言,节度使是向皇帝负责,当皇帝只有两岁时,政事堂即是最高权力机构,郭子仪向政事堂汇报也无可非议,但现在除政事堂之外,还有一个天下戎马大元帅,这其实就是文武分炊,文由政事堂管辖,武由大元帅过问。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来,作为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应该向大元帅李庆安汇报军方的事务,而不该该是向政事堂汇报。
至于兵部,它只管军官累功升迁和内鬼门关兵,当内鬼门关兵完全废弛后,兵部也就成了一个安排,军官累功升迁也是各地节度说了算,兵部不过是进行一下补挂号。
裴旻不知道郭子仪的真实用意,在没有和李庆安事先商量之前,他很谨慎,担忧自己会越权,便把奏折又还给了郭子仪,笑道:“老将军重视屯田;减轻朝廷负担,令人佩服,前几天大元帅赵王殿下还告诉我,他对朔方军的补给忧心忡忡,让朝廷准备军粮,想不到我们的担忧竟是过剩。”
裴旻说得很含蓄,他就是在暗示郭子仪,李庆安是大元帅,他应该把李庆安的名字添在奏折上,郭子仪明白了裴旻的意思,他淡淡一笑道:“相国有些误会了,其实军中也有文武之分,文指后勤粮草、士兵招募、表功升迁,而武是指调兵兵戈、军队设防,如果涉及到兵戈之事,我确实应该向大元帅述职禀报,但我这次进京,一是觐见太后和新帝,其次是和政事堂商量一下物资粮草以及军户安设问题,所以只要向政事堂会商即可以了,暂时涉及不到大元帅的军务。”
“原来如此,看来我是多虑了,那好吧我会放置政事堂和老将军会商朔方军事宜。”
至此,裴旻已经明白了郭子仪进京的用意,他是向政事堂效忠,而连结与李庆安非敌对的关系。
.........
郭子仪告辞走了,裴旻再也无心休息,他立刻起身前往大明宫中书省。
虽然政事堂实际是由李庆安推举任命,但这其实不料味着政事堂就是李庆安的私人幕僚团,事实上,政事堂依然连结着相昔时夜的自力性,这是汉唐乃至宋朝的传统文官制度的特点,文人政治集团历来都不会是皇帝的附庸。
那种大臣甘为奴才的情形只能在清宫戏中才会呈现,裴旻率领七百余名官员否决李亨即位,和李庆安一点关系都没有,假如李庆安也杀子杀孙,强行即位,裴旻同样也会率领群臣否决他。
裴旻等大臣之所以一直支持李庆安,那是因为李庆何在开疆辟土、维护国家利益方面与他们的政治观点一致,尤其李庆何在安西限制蓄奴和限制兼并土处所面,完全符合士大夫们耕者有其田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李庆安还是避免安禄山造反的有力屏障。
正是这些种种原因综合起来,才使李庆安获得了政事堂的拥护,但拥护不等于效忠,政事堂的相国们也希望能在一定水平上抑制李庆安权势滔天,就算李庆安将来即位,他们也要坚决维护君相制衡的原则。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裴旻也意识到郭子仪欲向政事堂效忠也并不是是一件坏事,或许郭子仪的效忠能使政事堂拥有更大的自力性。
很多事情看似很矛盾;其实否则,好比,裴旻曾是赵王党骨干,是李庆安的心腹,可他现在却又希望能在一定水平上抑制李庆安的权势过大。
这矛盾吗?一点也不,就像一个女人作为妻子时看见老鼠会躲在丈夫身后,而当她作为母亲看见老鼠,她却又会挺身而出,呵护自己的孩子。
所饰演的角色不合,立场也会不合,世界上历来都不是黑或白,更多的是灰色。
至于裴旻是李庆安的妻舅,那就是家族利益的私心在作祟了,但那不代表主流。
这也是郭子仪愿意向政事堂效忠的缘故,他知道大唐政事堂其实不是李庆安的私人机构。
大明宫中书省内,政事堂正在召开一次紧急而秘密的会议,政事堂的七名相国在右相裴旻的召集下都出席了会议。
“各位,这就是郭子仪给我们政事堂上的奏折,希望我们能批准关内道两万户朔方军的家属迁往灵州,大家商议一下吧看看是否可行?”
裴旻命中书舍人将郭子仪的奏折抄写了六份,给大家人手一份,兵部尚书王缙虽然有原件,但原件还没有传到他手中。
张筠眉头一皱,道:“灵州并不是是安西那样地广人稀,土地肥饶之地,据我所知,很多黄河滩涂都是盐碱地,就算能种田,产量也很低,郭子仪希望将两万户关内道之民迁往灵州,那我就要问,他有几多土地可以安设这些移民,又有几过剩粮包管移民在一年内的生活,还有党项人,他们对移民的态度如何?这些细节上的工具奏折里都没有提到,就一句话,想移民,我看郭将军的方案有所欠缺,我希望能听到他更详细的说明。”
张筠是个官场上的老油条,他历来都不会就事论事,他概况看似指出郭子仪的奏折不全,但实际上,他是在打一招太极拳,把事情缓一下,先看看李庆安是什么态度。
裴旻对张筠了解很深,他明白张筠的意思,便笑道:“我其实不是说我们要立即批准郭子仪施行移民事宜,而是希望政事堂能在这件事表个肯定的态度,然后再让郭子仪拿出详细的方案,然后我们会由兵部、户部、御史台去联合考察,如果方案可行,那时我们再正式批准,大家看怎么样?”
这时,兵部尚书王缙缓缓道:“我觉得此事最好先和赵文殿下沟通一下,究竟结果他是天下戎马大元帅,他有权力知道朔方军的请求,我这样瞒着他讨论朔方军的奏折,不但有越权之嫌,并且晦气于关内道的剿匪,大家以为如何?”
裴旻点了颔首,他能理解大家的慎重,他也意识到自己在措置郭子仪的效忠问题上有点操之过急了,这样容易引发李庆安与政事堂的坚持,确实应该先和李庆安沟通一下,向他说明情况,这样才是有理有据,否则偷偷摸摸的,反而让人感觉政事堂在越权。
想到这,裴旻便道:“那下午讨论四匦之事暂停一下,我去和赵王殿下先谈一谈,然后等郭子仪述职后,我们再正式讨论。”
.........
(又是新的一周开始了,老高求推荐票,恳求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