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岁至35岁之间,身高不会超过175cm,应该比较瘦。〃邓伟盯了方木好几秒钟,忍不住开口问:〃就这些吗?〃方木干脆地回答:〃对,就这些。根据这些资料和现场照片,我只能看出这些。〃
邓伟握住方木那只冷冷的手,说:〃好吧,谢谢你,如果还有什么需要向你请教的,我们会再联系你。再见。〃方木却冷冷地说:〃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再见。我们再见面的时候,就意味着又有人死了。〃邓伟吃惊地张张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只好点点头,转身上了他的吉普车。
3、害怕点名
是啊,这个男孩,就是方木。两年前,一场灾难中唯一的生还者。(详见《今古传奇·故事版》月末2006年7…9期连载故事:《第七个读者》。)送走邓伟,方木收起篮球去上课。今天是刑事诉讼法学的第一节课。这门课的主讲教师宋耀杨教授刚从日本交流访问归来,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才开课。方木照旧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宋教授正在大谈特谈日本的经济发达和生活舒适。正吹得起劲,一个学生敲敲门,走了进来。宋教授正志得意满之时,也就大度地挥挥手让这个男生进去了。男生脚步轻快地走到最后一排,一屁股坐在了方木的旁边,还友好地向他点了点头。方木认得他,他叫孟凡哲,民法学专业研究生。
宋教授终于完成了他的〃日本之旅感想报告会〃。他拿起点名册,故作亲热地向学生们眨眨眼睛:〃讲课之前,先让我们互相认识一下吧。〃刚才还昏昏欲睡的学生们此刻都打起精神来,这是必修课,谁也不想拿不到学分。随着宋教授的嘴里念出一个个人名,教室的各个角落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到〃。
方木无意间瞥了孟凡哲一眼,却吃了一惊。刚才还轻松无比的他此刻却紧张得如临大敌:双手死死地抓住桌角,关节处都已经发白,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宋教授,紧咬着嘴唇。
〃孟凡哲。〃宋老师念道。只见大颗的汗珠从孟凡哲脸上流下来,他的嘴唇翕动了几下,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宋老师在教室里扫视了一圈,又念了一遍:〃孟凡哲。〃许多相识的同学小声叫他,他却像听不到一样,死死地盯着宋老师,上身前倾,嘴唇半张,好像急于说话却又无能为力。
宋老师在讲台上一脸怒气地说:〃没来么?第一次就旷课?〃一边掏出钢笔,准备在点名册上做标记。孟凡哲此时一跃而起,虽然仍然说不出话,却把手高高地举起来。〃哦,你是孟凡哲?〃宋老师问道。〃是我。〃终于有两个字从孟凡哲的嘴里蹦出来。〃坐下吧,下次注意力集中点。〃
刚才那两个字好像耗尽了孟凡哲的全部体力一般,他无力地〃扑通〃一声坐下。教室里有几个人在掩嘴偷笑,更多的人向他投来诧异的目光。
点完名,接着上课。宋老师的课讲得实在很一般。课间休息的时候,趁他出去抽烟的工夫,好几个学生偷偷地溜走了。宋老师回来后发觉人少了几个,大为光火,拿起点名册又点了一遍。
方木注意到刚刚恢复平静的孟凡哲又仿佛坠入了深渊一般,脸上是绝望、紧张和怨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表情。离他的名字越来越近,孟凡哲竟发起抖来。方木一直在静静地观察孟凡哲,同时留意着点名册的顺序。下一个就是孟凡哲了。
第9节:吸血惊魂 他还会作案(
〃孟凡哲。〃宋老师嘴里的〃孟〃字刚刚出口,方木就猛地拍了一下孟凡哲。〃喂!〃孟凡哲一惊,下意识地回过头来,而此时,〃凡哲〃二字刚刚落音。孟凡哲想也不想地说:〃到。〃宋老师没有停顿,继续点下去。
孟凡哲愣了一下,表情却迅速变得轻松。他伸手抹抹额头上的汗水,有点尴尬地扭过头来问:〃什么事?〃方木想了一下问:〃几点了?〃孟凡哲看了一眼手表:〃九点零五分。哦,三十八秒。〃他急切地补了一句。方木笑了,孟凡哲也像被人窥破了秘密似的,霎时红了脸。
4,吸血惊魂
没想到,没过几天,那个邓伟急匆匆地又返回了青大,这一回,他接走了方木。吉普车飞驰在公路上,车上坐着沉默的两个人。邓伟面色阴沉,方木默默地看着窗外。
一个小时前,110报警台接到了来自光明园小区的报警电话,说是有人被杀了。最先赶到的警察初步察看了现场后,就决定把案件移交给市局的专案组。又是一起杀人吸血案。邓伟在赶往现场的途中改变了主意。他让其他同事先去现场,自己驱车去了青大。尽管上次和方木的谈话并没有给案件侦破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路,不过邓伟还是决定再听听他的想法。感受案情,没有比亲临现场更好的了。
冷不防,方木开口问道:〃那里是明珠小区吧?〃邓伟侧过头看了看:〃是,没错。〃他猛地意识到,那里就是第一起杀人案的现场。几分钟后,吉普车停在了青市机车制造厂职工宿舍……光明园里。案发现场位于3号楼2单元401室。现场已经被封锁起来。方木和邓伟跨过警戒线,疾步登上四楼。身边是匆匆上楼或者下楼的警察,很多人都对邓伟身边这个戴着眼镜、背着书包的男孩投以疑惑的目光。
邓伟走进401室。几个法医和技术人员在忙着验尸、拍照、勘验现场。一个警察告诉邓伟,这是一间出租屋,死者是一个单身女性,不超过35岁,刚刚租下这房子,房主正赶往现场。尸体头南脚北,呈仰卧状,上身赤裸,咽喉到胸腹部被人用利器剖开一个口子。
邓伟拍拍一个法医的肩膀:〃怎么样?〃法医回答说:〃死因是机械性窒息,死亡时间大概在2点到2点半之间。〃大白天就作案,这家伙也太猖狂了。邓伟回身寻找方木,却看见他脸色发白,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尸体,喉头上下耸动。还没等他发问,方木就捂着嘴,跳到走廊里呕吐起来。邓伟一边暗骂废物,一边吩咐身边的同事给方木一瓶水。方木吐得很厉害。昏暗的光线,僵硬、恐怖的尸体,空气中淡淡的血腥味,无一不让他从头到脚感到战栗。好不容易止住了呕吐,方木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接过水瓶小口啜着。邓伟站在身后,一脸的不耐烦。
〃男性,〃方木突然开口说道,声音嘶哑,〃年龄不超过30岁,很瘦,不修边幅,家就住在附近,父母可能原为国有企业职工,已经去世或者不跟他住在一起。他有严重的精神障碍,血液对他而言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我有两个建议:第一,在全市范围内,查找在近五年之间因患血液类疾病而去医院救治的人,在这些人之中寻找具有上述特征的人;第二,在全市的医院中寻找近三年来接受过输血的人,尤其是那些非必要的,却主动要求输血的人。〃
5、他还会作案
公安局长主持的案情分析会刚刚结束。在会上,邓伟详细汇报了这起入室杀人案的初步调查情况。死者叫姚晓阳,女,32岁,离异,青市师范学院教师。案发前两天,她刚刚租住了光明园3号楼2单元401室。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凶手进入室内后曾与姚晓阳有过搏斗,最后凶手用放在客厅桌上的一根尼龙绳将其勒死。之后,凶手用厨房里的一把菜刀将死者胸腹部剖开,并喝下死者大约200CC左右的血液。这与前几起案件的作案手法基本相似。
在对现场附近的群众走访中得到重要线索:据一名居住在3号楼的居民讲,案发当日,她下楼买菜,在2楼和3楼之间的缓台处看见了拎着大包裹的姚晓阳,下到一楼时,与一个正走进楼道的男子擦肩而过。据目击者回忆,该男子身高大约1。72cm左右,很瘦,头发又脏又乱,神色焦虑,眼睛里布满血丝,嘴边也起了好几个水泡。怀疑凶手尾随死者,趁其开门时,突然闯入室内。目前,已经根据目击者的描述作了模拟画像,并对该名男子进行通缉。
第10节:吸血惊魂 他还会作案
散会后,邓伟正要走,局长叫住了他:〃小邓,你留一下。听说,你让一个青大的学生帮助破案?不要再让这个所谓的天才参与这个案子了。不仅这个案子,类似的做法以后都不要再用了。〃邓伟很惊讶地问:〃为什么?〃局长的脸色变得很难看,声音也一下子提高了:〃那件事让我们吃的亏还不够么!〃邓伟更加摸不着头脑,他直愣愣地看着局长。局长一拍脑门儿,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问他:〃你调来多久了?〃邓伟回答说:〃四年了。〃局长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点:〃难怪,不知者无罪。不过,我说的话你一定要牢牢记住,这是命令。〃说完,就挥挥手让邓伟走了。邓伟莫名其妙地回到办公室,刚想找个年长点儿的同事问问清楚,电话就响了。正是刚被局长警告不要去找的所谓天才的方木打来的。
在亲历现场的第二天,方木就去了图书馆。通过第一次与邓伟相见时所看的资料以及亲临第四起杀人案的现场,方木已经对这一系列杀人吸血案件有了初步结论。这个连环杀人犯的标志性行为是在杀死被害人后将其血液喝下。很显然,这种做法并不是为了泄愤或者隐瞒被害人身份,而是出于一种特殊需要。
那么,这种需要是什么呢?喝掉被害人的血液,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自身血液的〃补充〃,这意味着凶手一定对自身血液怀有一种强烈〃缺乏〃的恐惧与焦虑。如果没有标志性的〃吸血〃行为,那么这四起案件很难想象是同一个人所为。被害人的身份、年龄各异;案发地点有的在楼房里,有的在平房里;杀人手法分别是绳子勒杀、掐死和用花瓶砸死;剖腹工具倒是一致:都是在犯罪现场找到的利器,使用后都随意丢弃在现场。而且,这个人似乎并没有刻意去毁灭犯罪证据:现场到处都是他的指纹,甚至没有关好房门就离开了现场。
对这样的现场,方木能想到的词只有一个:混乱。没有刻意选择的被害人;没有随身携带的犯罪工具;没有作案后仔细清理现场。这样的凶手,不是一个超级粗心的马大哈,就是一个时常处于精神恍惚状态的人。那么,导致他精神恍惚的这种心理障碍,究竟与血液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
方木在图书馆的电脑里输入了〃血液〃、〃精神障碍〃这两个关键词。电脑显示第三借阅室里确实有几本这方面的书。方木抄下这些书名,径直去了第三借阅室。由于方木经常去图书馆借书,所以借阅处的几个老师都跟他很熟。没有过多的寒暄,方木把书单递给当班的孙老师,问这些书在哪里能找到。孙老师惊奇地看着书单上的书名说:〃你不是法学院的么?这都是医学院的人看的书,你研究这个干吗?〃方木说:〃没事看着玩。〃孙老师在眼镜后面仔细地看了他一眼,笑笑,〃在Z1和Z3书架上,就在那个角落里。〃
方木按照孙老师的指引找到了那几本书。办理借阅手续时,方木随手拿起放在桌子上的一张报纸,其中一版介绍了刚刚发生的这起入室杀人案,上面还附了凶手的模拟画像。旁边一个老师看方木也在看报纸,抖着手中的报纸感慨道:〃你说,报纸上一报道,再加上通缉令,这吸血鬼还不赶快跑了啊?〃方木没抬眼睛,随口说道:〃不会,这种人通常不会关心新闻媒体的。〃那个老师突然来了兴致,〃真的么?你怎么知道?老师教过?〃方木不愿多说,笑了笑,说:〃我也是瞎猜。〃从孙老师手里接过那几本书,快步离开了图书馆。
关在宿舍里整整一天后,方木给邓伟打来电话。他告诉邓伟自己看了一些血液疾病和精神障碍的书,他觉得这个人有可能去过精神病院治疗或者咨询。在电话里,方木说:〃所以,有时间的话,我们一起去精神病院调查一下,不过最好要快,因为,那个人,很快还会作案。〃
第11节:血之魅
这天,邓伟在课堂上又把方木叫走了。来到走廊里,方木小声问邓伟:〃怎么,又出事了?〃邓伟解释说:〃嗯,没有死人,不过有一个女孩失踪了。〃原来昨天晚上22点左右,红园区八间房派出所接到报案,一名在市第八中学就读的初一女生徐杰放学后失踪了。
调查走访中,一个路边的烧烤摊老板提供了重要情况:他曾经看到一个貌似徐杰的女孩在和一个外表邋遢、身材消瘦的年轻男子说话。派出所的干警觉得这名男子的体貌特征与通缉令上的〃吸血鬼〃很像,就直接上报了市局专案组。
方木和邓伟来到目击者所说的地点。方木看看四周,问邓伟:〃有这一区的地图么?〃邓伟说:〃早准备好了。〃说着,伸手从车里拿出一张地图,一边伸手打开地图,一边说:〃相信你也发现了,凶手作案的地区非常集中。〃邓伟用手指在地图上点着,〃这里,这里,还有这里,都在这一区里,包括这个女孩失踪的地点,也在这附近。〃他抬起头来问方木:〃按照我们平时的侦察思路,如果犯罪嫌疑人把多次犯罪的地点都选在一处的话,通常认定他不熟悉犯罪地点,也就是说外地人作案的可能性比较大。你为什么认为他就住在附近呢?〃
方木摇摇头说:〃他不一样。这个人下手的随机性比较强,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刻意地去选择被害人。不过,也许这次有点例外,〃他抬起头来看着邓伟,〃他开始选择一些年轻人。〃邓伟想了想,〃那,你觉得这女孩还活着么?〃
方木看看手表上的日历,默默地算了算:〃有可能。凶手有20天左右作一次案的规律,而这一次,距离上次作案不过一星期的时间。他大概想'饲养'一些血源,等他需要的时候随时取用。〃尽管是阳光明媚的上午,听了这段话,邓伟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寒噤。方木拉着他跳上车,说:〃去精神病院吧,如果我没猜错,那我们还有时间,一定要在他感到需要之前抓住他。〃
青城市专业的精神病医院只有两家。方木要查找的是近五年来因妄想症前来咨询或者入院治疗的人,尤其是那些妄想内容与血液有关的人。第一家医院一无所获。在第二家医院调查时,邓伟刚刚说明来意,院长就想起一个人。
这个人叫冯凯,男,两年前,他26岁,曾因父亲和哥哥在一年内相继去世而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入院后,冯凯还算配合治疗,看起来抑郁症也在逐步好转中。可是有一次,护士发现他在室外散步时抓住了一只小鸟,并生饮其血。随后,他向医院要求输血治疗,因为他认为自己患有严重的贫血症。医院对他进行了详细体检后发现他血液内的血红蛋白数量完全正常。但冯凯不接受这个事实,坚持认为自己严重贫血。由此,医院发现他同时还患有妄想症。针对妄想症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冯凯突然不辞而别。在医生和护士的印象中,冯凯身高173cm,很瘦,不修边幅,他的病房总是乱七八糟的。冯凯不爱与人交往,也没有人来探视过他。他突然消失后,医院曾经去找过他,结果发现他在医院登记的地址是假的。
这条线索让方木和邓伟兴奋不已。考虑到冯凯有可能也是个假名字,方木建议邓伟马上调查两年前因血液疾病相继去世的父子,并且在全市范围内,尤其是在红园区寻找这个叫冯凯的人。
两天后,调查结果出来了。青城市共有1244个叫冯凯的人,没有一个符合查找条件。而在两年前相继死于血液疾病的父子也没有姓冯的,不过却有一对姓马的父子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相继去世。父亲马向文早年丧偶,1998年因再生障碍性贫血去世。马向文生前育有两子。长子马涛在父亲去世一年后,也因患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去世。次子马凯继承了父亲马向文留下的房产一套,而这套房子就在红园区常青北街83号…4。此处距离五个案发地点都没有超过5公里。
〃就是他!〃在红园区常青北街派出所的户籍室里,方木看着电脑屏幕上的一张照片斩钉截铁地说。尽管照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