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侯国皆心怀异心,高祖一旦兴兵,不是作壁上观,便是斩旗倒戈,今日之魏国政局平稳,并无动荡俶扰,我们以一州之狭对决九州之广,岂能轻敌!”
“天下大势虽不同,但奇兵之效可重复,所谓兵不厌诈,古之良谋,今日为何不能采用?”魏延坚持道。
“子午谷险难而不易行军,倘或魏军设伏要隘,我军还未出险道,便已被歼灭,又谈什么奇兵袭战!去年曹魏三路大军挺进汉中,其中张郃就是险行子午谷偷袭我军,魏军并不是不知道子午谷,否则为何别路不走?韩信故事天下闻传,我们知道,魏军也知道!”
魏延一怔,终究是不肯认输,倔强地说:“丞相之言虽是,但子午奇兵非徒行险道,更求的是奇袭之效。所谓避开曹魏主力锋芒,忽袭下长安,重锁潼关,扫平关中!”
诸葛亮摇头:“曹魏自我军首次北伐,深知雍凉重镇关切命脉,已调离怯懦无用的长安守将夏侯楙,一直以重兵镇守雍凉,而今屯守长安者又为司马懿。倘或昔日对夏侯楙尚有三分胜算,对司马懿,文长可许此豪言否?若无十分胜算,长安难取,潼关难锁,曹魏一旦以重兵压阵,岂非全军覆没?”
魏延被问得哑口无言。如果说他最先提出奇兵攻关中策略,是考虑长安守将无能,蜀军有不战屈人的可能。而今随着北伐战事频繁,曹魏加紧了对雍凉地区的兵力部署,今日的长安已不再是过去的长安,曹睿甚至把司马懿调入雍凉地区,坐镇西北对付蜀汉。在曾经可能拥有的最好的机会里,诸葛亮没有采纳他的子午奇兵之策,当机会变得艰难时,诸葛亮就更不可能允可了,这让魏延备觉无奈。
诸葛亮语重心长地说道:“文长,如果真的派你兵出子午谷,一万士兵哪里够用,非两万人不能定长安。但如此一来,我军兵力分散,应变之际捉襟见肘,你学韩信奇计,难道不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手中无兵,拿什么去和魏国争天下?”
魏延埋了头,他说不出反驳的话了。蜀汉能出战的士兵全部加起来十五万有余,二分之一的要分出来守卫各地险要关隘,因此诸葛亮带出来北伐的军力总共只有八九万,每每到用兵之时,必定百般计较,一兵一卒都要用得恰到好处。临到出战前,诸葛亮一定会对领兵将领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们谨慎用兵,不要为争一时意气牺牲士兵性命。他改进连弩,演练八阵,皆是为了减少战争中的伤亡。如今魏延提出兵行险棋,万一失败了,几万士兵的生命便要白白牺牲,蜀汉又去哪里补充兵源呢?到时候,不仅是兵败,亡国也非危言耸听。
诸葛亮见魏延长久不说话,知他被拂了面子,心里不好受,他抬起羽扇拍拍魏延的肩膀:“好了,文长,你有心为北伐谋定良策,亮都明白,如今之计还是安道平坦,稳扎稳打为好,我们就存而不论吧,如何?”
魏延很想再争一争,可诸葛亮温和的眼神里是毅然决然的不可反对,他怏怏地应答:“哦……”
诸葛亮向帐内诸人一挥羽扇:“就这样吧,散帐!”
将军们朝诸葛亮一拱手,倒退着出了中军帐。
魏延也随着人流踏步而出,满脸的沮丧之色,一开始被当众夸奖,紧接着被当众反驳,人生际遇真是此刻彼时的天壤之别。
“魏将军,为国家出谋划策,好生让人佩服!”杨仪从一旁走过,不阴不阳地说。
魏延很想一刀剁了杨仪的头,但诸葛亮就在中军帐内,眼风一扫,必然会看见二人龃龉。他只好等杨仪走远,对着那可恶的背影恨恨地吐了口唾沫:“小人!”
脚步声渐行渐远,中军帐内又恢复了平日的安宁,像是一座肃穆的祠堂。
诸葛亮说了半日的话,早就口焦舌燥,眼见众将都走远了,才端起案几上的铜卮一口喝下,当真是如饮甘泉,清凉爽口。
修远几步冲到他身边,抢过他手里的铜卮:“先生,那是冷水,你口渴了,告诉我一声,我煨着热水呢,你胃不好,成天喝凉水,太伤身体!”
诸葛亮轻轻笑道:“怕什么,凉水才解渴呢!”他一挑眼,看见姜维凝着眉头站在大帐内,“伯约,昨日大战劳顿,今日暂且无事,你先回营休息吧!”
姜维没有走的意思,眉头越锁越紧,仿佛拧成了一个问号:“我在想下一步该怎么办!”
诸葛亮心中一动:“终究是你思虑深远,我其实也在想下一步如何走!”
姜维说:“丞相,如今军营粮草不足,虽然大胜司马懿,但司马懿严守关隘不出,如果粮草不济,我军如何持守下去啊!”
诸葛亮当即透彻明了,他默看了姜维一眼,意味深长地说:“那就要看李正方怎么做了……”
两个人都没再言语,通透心事的目光交会一霎,又缓缓地转向未知的空间,望向苍茫虚无的世界。
修远对诸葛亮和姜维瞅了半晌,嘀咕道:“还说赢了这一仗,就要好好休息,看这个样子,又是不可能了!”
他无奈地转过背,提起内帐里煨在温火上的水瓮,把温热的水倒入手里的铜卮,轻轻放在诸葛亮面前的案几上。
见魏使痛悉徐庶噩耗减粮草激起军营争斗
五月末六月初,祁山已进入了溽暑,天上不见一丝云,唯有一颗朱红的太阳镶在蓝得发紫的天幕中央,阳光煞是没有遮拦,染得甘陇一带的山麓莽原赤炎成灾。风是不停的,吹得草野生波,山脊叠浪,总恍惚让人感觉要变天,却没有一滴雨。闻说雨都下去秦川了,从后方传来的消息说,汉中已连续下了半个月的雨,和前线的晴朗炎热相比,却是阴沉沉冷飕飕。
哨楼上一声清啸,蜀军辕门沉重地开了,须臾,一队人马缓缓地步入军营,巡营的士兵们起初也没当回事,后来有人注意到队伍中高高竖起的旌节,以及那面绣着“魏”字的大旗,方才醒过神来。
“是魏国使节么?”
士兵们好奇起来,探头探脑地一番打量,刚刚在卤城大胜魏军,取得出师北伐以来最辉煌的战绩,正在养精蓄锐准备再战时,魏国便遣了使者来营,这不得不让诸士兵生出种种猜测。
魏国主使杜袭是个长身癯脸的中年男人,不说话时,显得极严肃,他感觉得到蜀军士兵对他指指点点的好奇,却是面不改色。蜀军长史杨仪将杜袭迎进中军帐,蜀军中军帐打扫一新,明亮干净得像一方新上漆的匣子。
中军帐里的人不多,硕大的陇右秦川地图下坐着诸葛亮,他的旁边是清秀面孔的年轻后生,再旁边是一个容貌英俊的年轻将军,杜袭认出那是姜维,他曾经奉朝命循行天水,和姜维有过几面之缘。
杜袭见到诸葛亮的第一眼,有些恍惚了,五十一岁的蜀汉丞相仿佛是一尊雍容的神像,便是在无声之处也让人感到某种惊心动魄的力量,微笑从他幽深如秋湖的眼睛里流淌出来,眸子清湛凝碧,却永远看不到底。他比想象中要瘦,似乎因为长期操劳,与领兵主将该有的神采奕奕大不相合,眼袋很厚,鼻翼下压着两道极深的黑影,唇弓习惯性地抿得很紧,显出他能咬得住心事。可即便是他掩不住那疲累之态,也让人不敢小窥他的威严,仿佛他便是倒下还剩一口气,一个坚毅的眼神也足够支撑十万军队的战斗心。
杜袭很有礼貌地揖下去,却不拜,诸葛亮虽为丞相,可到底是敌国之臣,规矩上不能破格。
“我奉大魏皇帝陛下之旨,承大将军之制,宣意蜀相。”杜袭一字字咬得轻重合适,将司马懿手书的亲笔信递了过去。
信转到诸葛亮面前,诸葛亮很认真地看完,这是他第一次看见司马懿的字,笔笔重力,墨用得很浓,乃至在收尾时带出了皴痕。可便是这般的运笔力量,却少见笔锋,仿佛勃然激起一蓬烈火,刚刚燃出一两团惹人瞩目的火星子,又恶狠狠地自我熄灭。
真是个能藏锋的人,这是诸葛亮对司马懿的最深感受,至于信的内容,司马懿说了三件事。第一件是与诸葛亮做笔墨寒暄,因毕竟是敌对阵营,用词很克制;二是陈述天命,劝诸葛亮收兵;三是告诉诸葛亮,他听闻凉州刺史孟建是诸葛亮同学,甚惊甚喜,代孟建向诸葛亮问好,信的末尾便是孟建的话,只有两句:暌违经年,孔明尚忆隆中锦绣乎?
孟建这句略带伤感的问候掘开了诸葛亮冷峻的防备,心里荡开了温情脉脉的一泓水。
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隆中岁月啊,一尘不染的天空流荡着青春的芳香,斑斓多姿的襄阳沃土烙着他们快乐的足迹,朋友、诗书、理想都像晶莹剔透的宝石般璀璨夺目。他曾经以为自己可以永远拥有那些弥足珍贵的东西,很多年过后,他却发现,自己什么也没留下,连仅存的记忆也支离破碎。
他在心底幽然长叹,静静地问杜袭:“请问贵使,尔朝御史中丞徐庶而今安在?”
杜袭想了一想:“丞相所问之人,可是颍川徐元直?”
“正是。”
杜袭叹了口气:“他去年病故了。”
诸葛亮手中的信落了下去。
杜袭一惊,他抬起头,看见很亮的光在诸葛亮的眼睛里跳跃,久久没有消失,仿佛是泪,刹那,他闪出一个荒诞的念头,诸葛亮难道在哭么?
蜀汉丞相竟为一个寻常的魏国官吏的亡故而悲泣,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杜袭其实隐隐听说过,徐庶曾经是诸葛亮的故交,可他和徐庶没有太近的交情,对徐庶的印象很淡,只记得他极其沉默寡言,在人才济济的魏国朝堂上,徐庶像是一片可有可无的影子。每当朝官们抖露出满腹经纶,为朝政要务争得面红耳赤时,他却从不参与,只低着头藏在人群中,像是被撂在喧嚣外的残木。他在魏国任职数年,没有做过什么惊世骇俗的大事,上呈的奏疏中规中矩,文辞既不华丽,议的事也不足以打动君心,总体上是一个本本分分,甚至是很平庸的官,性子又极孤僻,没有多少朋友,唯一记得他和孟建还常走动。后来孟建外派封疆,徐庶更是无处可走,除了公事出入署门,必须与同僚交往,平日一概窝在家里,一直到他死,许多人都不记得朝堂上有这么个影子官。
诸葛亮把头偏向一边,从天顶洒下来的一捧阳光刚好罩住他的脸,没人看得见他的表情,肩膀一阵战栗,本来挺直的腰板弯下去很大的弧度,像是被某种悲痛的力量狠狠压住。可他强迫自己顶着那力量往上提起,他紧紧地咬住牙,问话的声音很轻:“是患的什么病?”
这问题难倒了杜袭,凭他和徐庶这寡淡得像陌生人的关系,他哪儿会知道徐庶的病,只好老实说:“不知。”
诸葛亮沉默,他缓慢地转过脸来,却已恢复了平静,唯有瞳仁里溢出雾一般的水光,他轻轻地一展颜:“有劳使者宣传致意,亮当复信以报听。”
杜袭满心的疑惑,可他毕竟是敌国使臣,不可能追问详细,他便转了心思:“我大将军敬言丞相,天之历数在我大魏。丞相何必做逆天之举,徒伤民力,空耗蜀地,请丞相收兵回蜀。”
诸葛亮眼中陡然一片冷峻的青光,他用不容置喙的语气说:“上覆你家大将军,我不会退兵,他如今龟缩不出,非丈夫所为,若他尚存丝毫胆识,可来与我军决战。所谓天之历数,大汉历数四百年,膏沐子民,润泽四方,天下百姓皆延颈翘望复我汉家衣冠,尔之魏方十数之年,怎能与四百年之汉朝比天数?”
第198章 征程艰难(4)()
这回答太有刚锋,像是初发硎的刀剑,一字字都透着冷冽之气。杜袭打了个寒战,他终于体会出诸葛亮的厉害,怪不得曹魏诸臣有人纷议诸葛亮是个刻薄鬼,看他当年骂魏国劝降派的那篇文章,真是敲骨击髓,不容情面,直在曹魏朝堂上炸出一个大坑来。
杜袭本想争一争,可他约莫能断得出诸葛亮是鼓唇舌的行家,自己大概不是他的对手,只好匆匆寒暄了两句,自出了营帐。
杜袭刚走,诸葛亮支撑了很久的力气松动了,他再也坐不直,只好用一只胳膊撑住面前书案。胃却疼起来,像被钳子狠狠地箍住,一块块血肉在脱落,另一只手便死死地抵住胃。
修远看出诸葛亮不适,忙过来扶住他,担忧地说:“先生,胃疾又犯了?”
诸葛亮摇摇头,他用另一只手从案头取来一支笔,想给孟建写封回信,可笔在简上缓缓滑过,却迟迟没有落下一个字。
该写什么呢,问一问徐庶的事么,问一问徐庶这些年来过得怎样,临终时留下什么话,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可又觉得似乎多余。即便问出来,他又能做什么呢,他们到底已被残酷的命运隔绝得太久,漫长的时间在他们之间划出了永远也抹不平的沟壑。
有些东西其实早就死了,命运在某个悄然的时刻执拗地变了脸,没遮拦的快活、不修饰的梦想,都属于明亮的青春,就是不属于现在的他们。
他把笔缓缓搁了,抬头时看了一眼姜维,本来很不想说,沉默了很久,到底以为非说不可,说道:“伯约,你的家人有消息了。”
惊喜的笑从姜维的眼睛里飞出来:“真的?”
诸葛亮腾出那只支撑书案的手,把司马懿的信拈起来:“司马懿知道你在我军中,把你家中消息传递来了。”
信歪歪斜斜地递到姜维的手里,姜维急不可耐地拽了过来,先擦了擦眼睛,以让那视线能清明如镜。一颗心紊乱如敲错了节律的破鼓,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跳得反而更快了。
关于姜维家人的消息附在信的末尾,寥寥两行,便似谁懒洋洋的两声叹息。
信是两张洛阳纸,纤维很细腻,却在姜维的手里越变越重,他终于持不住了,两条手臂重重地垂下,那信在空中飘飘荡荡,很久才落下,又被风吹起来,贴着地面打转。
泪像倒豆子似的砸在姜维的脸上,他睁开满是泪的眼睛,四处地找了找,那人影、文书、帡幪、兵器都融化成一团迷雾,他便以为自己在做梦,一个做了很多次也不能厌烦的梦。那梦里总是在一所并不大的宅子里,一阵微风翻过墙垣,吹得青藤垂了头,他在院子里练剑,一扭头,看见窗棂上映着母亲穿梭跳线的身影,织布机吱嘎吱嘎的声音犹如箜篌。白蘋从长长的廊道后走出来,蓬松的长发像水一般撒下去,她用一根玉簪把头发挽上去,便站在晨光中凝视他,很久很久以后,她盈盈一笑,她说:“傻子,你又发呆了?”
那些安静的记忆片段,像水面的菡萏,在他心里悄悄地生长,不声张,不争执,他想起她们,会疼痛,会难过,会担忧。可更多的是温暖和宁静,他见不到她们,却知道她们在那儿,就在那儿,和他顶着同一片天空,经历同样的季节轮回,仿佛就在他的身边。他回过头去,总能看见幽深的巷口一个女子顾盼的目光,可上天竟连这么一点儿的想念也要夺去。
他从痛得发烫的喉咙里发出一声低沉而凄厉的呼喊,仰面倒了下去。
那两张信抖动着飘了起来,信上的墨字簇新如刀刻,一字字令人痛得喘不过气来,说的是天水一带忽生疾疫,姜维的妻母不治而亡。
“辚辚!”一辆又一辆的押粮车从敞开的营帐外驶出,撵过一行行或深或浅的车辙印。
“加把力!”分发粮草的仓官一面吆喝,一面搦笔在手里一本厚厚的簿册上画个记号。
蜀军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