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知识大全-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奴隶在古书中有两种:一从事于大家庭中消费品之生产(如舂米、酿酒、缝衣。'周官司厉:“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藁。”墨子天志下:“妇人以为舂酋。”(说文:“酋,绎酒也。”)周官酒人:女酒三十人,奚(周官禁暴氏注:“奚隶,女奴也。”)三百人。注曰:“女酒,女奴晓酒者。”惠士奇礼说:“酒人之奚,多至三百,则古之酒皆女子为之。”吕览精通:“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或供使令,周官天官所载是也。'周官内竖:“掌内外之通令,凡小事。”左氏所载,晋侯有竖头须(僖公二十四年),士伯有竖侯獳(二十八年),叔孙氏有竖牛(昭公四年)。礼记曲礼曰:“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注曰:“贱者,童仆之属。”盖亦备左右使令者。周官司厉:“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未龀者不为奴,盖以其力未足以事生业,当即以之给使令也。'一为主权者之卫队,如周官之司隶是。无以为生产之主力者。

    统一之前,昔人称为封建时代,此名在今日颇觉混淆。吾意必(1)能征服异部族,使之表示服从。(2)进一步,则能改易其酋长。(3)或本部族移殖于外,与本国之关系仍不断,方可称为封建。自此以前,各部族之间,彼此毫无关系者,以另立新名,称为“部族时代”,'“部落曰部,氏族曰族。”见辽史营卫志。'或“先封建时代”为较妥。

    古代各部族之中,有最高之主权者曰君,部族与部族间之共主曰王。古语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此乃理想,非事实。事实上所谓王者,仅限于一区域之中,故春秋时吴、楚等国皆称王。惟其时之北方地丑德齐之国太多,称王不易得人之承认,故仅争为霸主(诸侯之长),而仍以王之空名奉诸周天子。至战国时,二等以下之国渐尽,则七国皆称王矣。此时国际间之情势,又觉诸王之上有产生一共主之必要,乃借天神之名而称之为帝,秦称西帝,齐称东帝,辛垣衍欲令赵尊秦为帝是也。皇者,始王天下之义,似时人所造之名。秦王政并天下,博士等议尊之为泰皇,皇字似取大义,“泰”即“大”字,古“大”字与“人”字通。故其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也。政改其议,自号为皇帝。'见史记始皇本纪'似以帝高于王,为时人所习知,而斯时既统一天下,又与战国时所谓帝立于诸王之上者不同,故又加一皇字以示别也。

    又自战国以来,似习以皇为尊贵而无实权之称,故有太上皇之号,'皇帝父之称,史记始皇本纪:“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此死者进尊之号,后则生存者亦用此称。汉书高帝纪:“上尊太公曰太上皇。”注:“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号曰皇。”王先谦补注:“蔡邕云:不言帝,非天子也。盖太上者,无上也,皇者,德天于帝。”'不曰太上帝,亦不曰太上皇帝也。汉哀帝之父,仅追尊为皇。至汉献帝殁,王肃犹上书以为可追谥之为皇焉(但不得曰帝而已)。

    县之起原有三:(1)灭国而为之。'古书多记灭国为县者;其不记其兴灭建置者,县名亦率多旧国名,可推想其灭国而为县也。'(2)卿大夫之采邑,发达而成为县。'左氏昭公二年,晋分祈氏之田以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五年,蘧启强言:“韩赋七邑皆成县。”又言:“因其十家七县,长毂九百,其余四十县,遗守四千。”此卿大夫采地,浸盛而成县者也。'(3)并小乡聚为之。'史记商君列传,言商君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此则国家新设之县,君之者不复世袭者也。'凡一县,大抵自成一行政区域。大国之吞灭小国,非改若干小行政区为一大行政区,乃以一国而包若干个行政区域也。故被灭之国,仍为政治上之一单位,不过改世袭之君为任命之官吏而已。边荒之地,则称为郡,本与县不相统属。但(1)郡之地必广大,至其渐次发达,民政加详,则可分设为县。(2)又郡率有兵力,以之保护县;而以县之物力支持郡,亦相甚宜。如此者,县皆易受郡之统属。战国以前,郡皆设于边地;至秦始皇灭六国,觉到处有用兵力控制之必要,乃举天下而分为三十六郡矣。然秦之旧地,固仍属内史也。

第80章 中国文化史(4)() 
原始政治,必为民主,此乃自然之理。'盖一群之中,公事本无由一人把持之理也。愈近古代,世界各地之情况必愈相似,故凡各地古代之政治,必经一民主之时期者,虽即无遗迹可证,实乃当然之理,无足怪者也。'中国古代民主遗迹亦多,最著者如周礼所载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之制是也。'见小司寇。左氏定公八年,卫侯欲叛晋,朝国人,使王孙贾问焉;哀公元年,吴召陈怀公,怀公召国人而问焉:此所谓询国危者也。盘庚之将涉河也,命众悉造于庭(书盘庚上);太王之将迁岐山也,属其耆老而告(孟子梁惠王下):此所谓询国迁者也。左氏僖公十五年,子金教即缺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昭公二十四年,晋侯使士景伯莅问周政,士伯立于乾祭,而问于介众;哀公二十六年,越人纳卫侯,文子致众而问焉:此所谓询立君者也。'不知者或谓中国本无民主制度,附会者又喜据此等遗迹自夸,均属误谬。民主政治之废坠:(1)地大人众,并召集代表而有所不能,而直接参与无论矣。(2)执行常务者专擅,应询问大众之特殊事务,亦视为常务而执行之。(3)政治之性质,日益精深复杂,大众不能参预;又政治之范围日广,大众对之,不感兴趣。陵夷堕废之制度,不能得正面之证据,论其原理,则当如是也。

    古代之生业

    古人食鸟兽之肉,草木之实,'见礼记礼运'后者谓之疏食。'盖鸟兽之肉,时患不足,当不能饱时,遂食草木之实,受经济状况之限制也。此渔猎搜采之时之食也。''疏食有二义:一指谷以外物,一指谷类之粗疏者,礼记杂记:“孔子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饱,少施氏食我以礼。吾祭,作而辞曰:疏食不足祭也。吾飧,作而辞曰:疏食也,不足以伤吾子。”疏曰:“疏粗之食。”是后一义也。前一义,后人作蔬以别之(管子七臣七主曰:“果窳素食当十石。”墨子辞过曰:“古之民,素食而分处。”素食即此疏食,见月令郑注),盖草木较谷食为粗疏,故得疏食之名,后遂引申以称谷食之粗疏者也。'从此进化为谷食。在谷食中,再存其精而去其粗,故始称百谷,继言九谷、五谷也。'又言六谷'药物似系疏食时代所发明。'因疏食之世,所食之物甚杂,乃渐知草木之性也。'故称神农本草(此神农乃农业之意,非人名)。'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水潦盛昌,神农将持功”;又曰:“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此神农乃农夫之名。曲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疏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夫子脉诀。”神农乃农业之名,神农本草,犹言农家原本草木之书。淮南修务言:“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乃附会之辞也。古书传于后之神农本草经,即神农本草之学。'疏食,后世在饥馑之时仍有之。研究之者,亦有救荒本草等书(明人所撰)。

    衣之材料为麻、丝、绵、裘、革。革仅以制甲;非武器则用之为屦及弁耳。'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墨子辞过曰:“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清。圣王以为不中人之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捆布帛,以为民衣。”案古冠之最通用者为弁,弁以皮为之。甲则后世犹用革。带用韦,囗(袜)亦从韦。屦用皮。此皆衣皮之遗俗。'绵盖颇贵。'知用麻丝,实为衣服一大变。既有丝,即絮纩(礼记玉藻:“纩为囗,缊为袍。”注云:“纩谓新绵,缊谓纩及絮。”疏云:“好者为绵,恶者为絮。”说文:“絮,敝绵也。”公羊昭公二十年解诂,又以絮为新绵,盖皆对文别,散则可以相通),古絮纩颇贵,故必五十乃得衣帛。'不能衣裘者则衣褐,以杂毛制成。'贵者衣裘,贱者衣褐。诗“无衣无褐”,笺云:“褐,毛布也。”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褐”,注云:“褐,以毳织之,若今马衣。”'木棉则非此时所有。裁制之式样:盖最初有后世之所谓黻,'亦曰囗,以皮为之。'后世以此着于裳外,用为装饰;古则惟有此物,所谓“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也。'诗采菽左氏桓公二年疏引郑注乾凿度。案衣服之始,非以裸露为亵,而欲以蔽体,亦非欲以御寒。盖古人本不以裸露为耻,冬则穴居或炀火,亦不借衣以取暖也。衣之始,盖用以为饰,故必先蔽其前。此非耻其裸露而蔽之,实加饰焉以相挑诱。'但知蔽前为黻,兼知蔽后则为裳。'裳幅前三后四,皆正裁。祭服、朝服,襞积无数,丧服则三襞积。(丧服郑注)'能知作袴管,则有裈(短袴)'亦曰襣(方言),又曰犊鼻(史记司马相如传)。'及袴矣。'引长裈,而为之囗以便行动,而成袴。'蔽上体者为衣。衣之长者,有着(棉絮)曰袍,无着曰衫。古人虽着袍衫,外必加以衣裳。'凡礼皆重古,故知初惟有短衣,长衣为后起也。'然服装实以上下衣合一为便,故有连衣裳而一之深衣,以为过渡也。'深衣之制,详见礼记玉藻深衣二篇。古衣裳皆异色,惟妇人之服,上下同色(诗绿衣笺),深衣亦然。士以上别有朝祭之服,庶人即以深衣为吉服,盖古男子之好修饰,本甚于女子(古男子为求爱者,女子则操选择之权),又惟贵族为能尽饰也。然贵族燕居,亦服深衣,即非燕居,深衣之为用亦甚广,则所谓“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全弗费”者(深衣文),以简便切用言,固有不得不然者矣。'

    冠以豢发,'见说文'其形略如后世之丧冠,中有梁,较后世为狭。'梁广二寸(丧冠广二寸,见丧服,疏云:古冠当同)。'束发而韬之曰纵,以梁压之,中贯以簪(男曰簪,女曰笄)。冠为贵人服,'亦为成人之服'平民则用巾。'故吕览谓庶人不冠弁(上裳),释名谓二十成人,庶人巾,士冠也。巾以葛为之,形如帢(后汉书郭泰传注引周迁舆服杂事。玉篇:帢,帽也)。'巾以覆髻曰帻。'独断谓帻古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后世以巾为野人处士之服,盖沿之自古也。'朝祭之服,别有冕弁。冕以木为干,其形长方,'周官并师疏引叔孙汉礼器制度,广八寸,长尺六寸。续汉书舆服志:明帝永平二年,用欧阳、夏侯说制,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礼记王制疏引应劭汉官仪,广七寸,长八寸。'以布包之。'论语子罕:子曰:麻冠礼也。礼记王制疏:以三十升玄布为之,裹用朱,不知布缯。'上玄下朱,'是为延,亦作囗。''前俯后仰'前有旒,旁有纩(黄绵丸),'纩,薛综东京赋注云:以黄绵大如丸,悬冠两边当耳,后易以玉;曰瑱,悬瑱之绳曰囗。见左氏桓公二年疏。'以为最尊之服。盖野蛮时代之饰,以古而见尊重也。'所谓“英主纩掩聪,垂旒蔽明”者,乃后世为之解释之辞也。'弁以皮为之,冕前俯后仰,弁前后平。'弁制略与冕同。所异者,“弁前后平,冕则前低一寸余耳”。(弁师疏)弁为初制,冕其后起加饰者。'

    足衣曰囗(袜)(初用皮,故字从韦)。外有履及屦,以革及丝麻为之,以革为之曰屦。'左氏僖公四年疏引方言曰:“丝作者谓之履,麻作者谓之扉。”礼记少仪言:“国家靡敝,君子不履丝屦。”则丝履君子之所服也。'又有今之绑腿,谓之行縢,'战国秦策言苏秦“羸縢履囗,负书儋橐”。'亦作邪幅,'诗曰:“赤芾在股,邪幅在下。”'亦曰偪,行路则用之,然亦为装饰。'其初所以自逼束,便行走,后以为饰也。'古入室必脱屦,为之跣。'古者席地而坐,故必解屦而后升堂。既解屦,则践地者袜也,久立或渍污,故必解袜而后就席。屦皆脱于户外,惟尊者一人脱于户内。此礼至后世犹沿之。至举国胡坐时,跣礼始废也。'

    带有大带,有革带(女丝带)。革带束于腰间,所谓“当无骨者”(礼记深衣)。大带'以素丝为之,亦曰鞶。其垂者曰绅。'较高,以之佩物。——德佩及事佩。'德佩谓玉,事佩则内则所谓纷帨等也。又有笏,亦插于带,笏佩之制,皆见玉藻。'

    宫室,从巢居、穴居进化而来。'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孟子言:“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龙蛇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滕文公上)淮南子言:“舜之时,江、淮流通,四海溟涬,民上丘陵,赴树木。”(本经训)即其事。穴居多在寒地,巢居则在温热而多毒蛇猛兽之区。御览皇王部引项峻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可见其一起于南、一起于北也。'(穴居有二种:一是真正的穴;一在地面上累土为之,形如后世的窑,是为囗,亦但作复。'诗云:“古公亶父,陶复陶穴。”礼记月令疏曰:“古者窟居,随地而造,若平地则不凿,但累土为之,谓之复。若高地则凿为坎,谓之为穴。”其形皆如陶灶。故诗云陶复陶穴也(诗疏不甚清晰,故引礼记疏)。')以木为骨干,以土为肌肉,'砖即熟土'则成宫室矣。'易系辞传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淮南子修务训曰:“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居,各有家室。”栋宇者,巢居之变,筑墙则穴居之变也。'

    '郑玄云:天子、诸侯左右房,大夫士仅有东房。见诗斯干笺、礼公食大夫礼注。''欲知古代宫室之详,可阅焦循群经宫室图。'平民之居,汉晁错谓其有一堂二内。'张晏曰:“二内,二房也。”'(论移民塞下书。所述乃古说。)盖以室为堂,以堂为房。'史记孔子世家:“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盖改一堂二内之居,为庙寝之制也。'

    古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后世则数世合居,厅即古之堂,其后多进房屋,即其房及室,盖多组房室共一堂也。'古代造宫室,非专门之技术,人人能为之;命士以上等贵族,且有其所属之平民奴隶为之工作矣;其时所用土木等材料,皆可不费而得;地又多空旷,故得父子异宫也。后世此三点有异,势不能矣。'

    古代生业,初以农业为主。井田之制,昔人以为普遍施行于全国;近人'胡适等'又疑为孟子等理想之谈,古无其事;恐皆非。此制大约文明发达,水利关系重要之地则有之。最初一部族之地,均属公有;其后耕作方法渐精,家族渐次分割部族之土地,为田间之“阡陌”、“沟洫”,极为整齐,则成此制矣。人口渐繁,惜土地之荒废,沟洫、阡陌,渐被开垦成田,田之疆界,因之混淆。斯时地代'耕种人之地,而纳田租,谓之地代。'发生,遂有乘机兼并者,而地权不均矣。田以外之土地,古人总称为山泽,本属公有,依一定之规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