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知识大全-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父书曰:“大抵子思以来,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所说,专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论,却是道问学上多了。所以为彼学者,多持守可观;而看得义理,全不仔细。又别说一种杜撰道理遮盖,不肯放下。而熹自觉,虽于义理不敢乱说,却于紧要为己为人上,多不得力。今当反身用力,去短截长,集思广益,庶几不堕一边耳。”又答陈肤仲书:“陆学固有似禅处。然鄙意近觉婺州朋友,专事见闻,而于自己身心,全无功夫。所以每劝学者兼取其善。要得身心稍稍端静,方于义理知所抉择。吾道之衰,正坐学者各守己偏,不能兼取众善,所以终有不明不行之弊。”丙午答陆子静书:“道理虽极精微,然初不在耳目见闻之外。是非黑白,即在面前。此而不察,乃欲别求玄妙于意虑之表,亦已误矣。迩来日用功夫,颇觉有力,无复向来支离之病。甚恨未得从容面论。未知异时相见,尚复有异同否耳?”虽仍各持一说,议论颇极持平。循是以往,未必不可折衷和会。然癸卯岁,朱子撰曹立之墓表,陆子之徒,谓攻其短,颇为不平。丙午,朱子答程正思书,又谓“去年因其徒来此,狂妄凶狠,手足尽露,乃始显然鸣鼓攻之”。而辟陆学之语又多矣。然及淳熙十五年戊申,无极太极之辩,词气虽少愤戾,究仍以辨析学术之意为多。盖朱陆两家,学问途辙,虽或不同,其辩论亦止于是。至于入主出奴,叫嚣狂悖,甚有非君子之词者,则其门下士意气用事者之失;及后世姝姝暖暖者,推波助澜之为之也。

    朱子之学,所以与陆子异者?在陆子以心为至善,而朱子则谓心杂形气之私,必理乃可谓之至善。故语录谓“陆子静之学,千般万般病,只在不知有气禀之杂,把许多粗恶的气,都把做心之妙理,合当恁地,自然做将去”也。其所以一认心为至善,一以心为非至善者?则以陆子谓理具于心,朱子谓理在心外。陆子曰:“天理人欲之言,亦不是至论。若天是理,人是欲,则天人不同矣。此其源盖出于老氏。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天理人欲之言,盖出于此?乐记之言,亦根于老氏。”排天理人欲之说,即谓理出于心也。朱子曰:“古人之学,所贵于存心者,盖将推此以穷天下之理。今之所谓识心者,乃欲恃此而外天下之理。”(答方宾王书)则明谓理在心外矣。然二家谓理在心之内外虽异,而其谓理之当顺则同。陆子与朱济道书曰:“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所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顺此理而无私焉耳。人与天地并立为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其说与朱子初无以异。此其所以途辙虽殊,究为一种学问中之两派也。

第65章 理学纲要(17)() 
刘蕺山曰:“世言上等资质人,宜从陆子之学;下等资质人,宜从朱子之学。吾谓不然。惟上等资质,然后可学朱子。以其胸中已有个本领,去做零碎工夫,条分缕析,亦自无碍。若下等资质,必须识得道在吾心,不假外求,有了本领,方去为学。不然,只是向外驰求,误却一生矣。”又曰:“大抵诸儒之见,或同或异,多系转相偏矫,因病立方。尽是权教。至于反身力践之间,未尝不同归一路。”黄梨洲明儒学案发凡曰:“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刊,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此数条,皆足为争朱陆异同者,痛下针砭。

    象山之学,当以慈湖为嫡传。而其流弊,亦自慈湖而起。象山常说颜子克己之学。其所谓克己者,非如常人,谓克去利害愤欲之私也。乃谓于意念起时,将来克去。意念克去,则还吾心体之本然。此心本广大无边,纯粹至善。功力至此,则得其一,万事毕矣。慈湖尝撰己易,谓天地万物皆一道,道即易,易即吾心。(大旨谓“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吾之所为也。坤者,乾之两者也;其他六卦,乾之错综者也。故举天下非有二物”)此即象山“宇宙内事,皆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之说也。又谓人当以天地为己,不当以耳目鼻口为己,此则克去己私之本。盖人与道本一,(道与天地万物为一)所以隔之者乃私意,而私意由形体而起也(由我而起)。职是故,慈湖之学,以“不起意”为宗。所谓意者?慈湖谓其状不可胜穷。“穷日之力,穷年之力,纵说横说,广说备说,不可得而尽。”要之由己而起者皆是(以形体为己之己)。然则心与意奚辨?曰:“一则为心,二则为意。直则为心,支则为意。通则为心,阻则为意。”(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心,物我相对待为意)人心本与道一,意则蔽之。故须将意克尽心体乃复见也。人之恶,何一非由意而起?苟能从此克去,则一切恶一扫而空。此诚最根本之义,亦最简易之法矣。然此语谈何容易?吾人自旦至暮,自暮至旦,刻刻不断,生息于意念之中者,既非一日;加以众生业力,相熏相染;直是意即我,我即意。一朝觉悟,而欲克去,所费功力,盖十百千万于建立事功,研求学问者而未有已也。能见及此,不过觉悟之始。自此以往,功力方将无穷。而慈湖以救当时学者沉溺于训诂词章之习,所说多在绝意明心,而不及于斩艾持守。及门弟子,遂以入门义为究竟法。偶有所见,即以为道在是,而不复加省察克治之功。后来王门之弊,亦多如是。此则自谓得心体之本然,而不知其仍息于意念之中也。(己易:“昏者不思而遂己,可乎?曰:正恐不能遂己。诚遂己,则不学之良能,不虑之良知,我所自有也;仁义礼知,我所自有也;万善自备也,百非自绝也;意必固我,无自而生也;虽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何以异于是?”此中正恐“不能遂己”一句,最须注意。〇袁絜斋称慈湖:“平生践履,无一瑕玷。处闺门如对大宾,在暗室如临上帝。年登耄耋,兢兢敬谨,未尝须臾放逸。”可见其持守之严)此固学者之误,不能以咎慈湖。然慈湖立教之少偏,似亦不能辞其责矣。袁洁斋宗旨,与慈湖同。然其教人,谓“心明则本立”,又谓“当精思以得之,兢业以守之”,似较慈湖为周备也。

    浙学

    理学何学也?谈心说性,初不切于实际,而其徒自视甚高。世之言学问者,苟其所言,与理学家小有出入,则理学家必斥为俗学,与之斤斤争辩。其所争者,不过毫厘之微,而其徒视之,不翅丘山之重。此果何义哉?果其别有所见欤?抑实无所有,而姑枵然以自大也?

    随事应付,常人本自能之。哲学家所以异于常人者,乃在每一问题,必追究到底,而不肯作就事论事之语。此义前已言之。理学亦一种哲学也。故理学之异于寻常学问者,在于彻底。(以一种学问与寻常人较,则寻常人之所言,恒不彻底,而学问家之所言,恒较彻底;以寻常学问与哲学较,则寻常学问之所言,恒不彻底,而哲学家之所言,恒较彻底。故以寻常人与言学问者较,犹以寻常学问与哲学较也)彻底即追究到底之谓也。理学家就宇宙间事物,追究到底,而得其不易之则焉,即其所谓理也。此理也,自理学家言之:则亘古今而不变,通世界而无二。大之至于书契所不能纪,巧历所不能穷,而莫之能外;小之至于耳目所不能听睹,心思所不能想象,而亦不能不由。天下事由之则是,背之则非。一切学问议论,与此合者,看似迂曲,实甚迳捷;看似背谬,实极得当。而不然者,则皆似是而非;由之虽可得近功,而隐祸实已伏于其后者也。是则所谓俗学也已(理学家曰:言天理而不能用诸人事,是谓虚无,是为异学。言人事而不本之于天理,是为粗浅,是为俗学)。

    职是故,理学家之行事,不求其有近功,而必求其根底上无丝毫破绽。所以贵王贱霸者以此。以一身论,亦必反诸己而无丝毫之慊,而后可以即安。否则虽功盖天下,泽被生民,犹为袭取,犹为侥幸也。(理学家所以不肯轻出身任天下事者,有二义:(一)己不正,必不能善事。朱子谓“多只要求济事。不知自身不立,事决不能成。自心若有一毫私意未尽,皆足败事”是也。(二)则论至精微处,天下至当不易之理,如几何学之只有一点。此一点稍偏即不是,即必有后祸。而有心为善,即已偏而与此点离矣。邹聚所曰:“今人要做忠臣的,只倚着在忠上,便不中了。为此惊世骇俗之事,便不庸了。自圣人看,还是索隐行怪。”理学家之精神,专注于内,事事求其至当不易,故觉得出身任事之时甚难)理学家之见解如此,其言,自不能不与寻常人大异。寻常人目为迂曲、为背谬,彼正忻然而笑,以世人为未足与议也。

    理学家之议论,自理论言之,周亦无以为难。然天下事理,至无穷也。凡事必从根柢上做起,不容丝毫苟且,固是一理。然必先撑持目前,根柢上事,乃可徐图,亦是一理。(如谓产当公不当私,岂非正论。然专将目前社会破坏,共产之蕲望,岂遂得达?欲求共产,有时或转不得不扶翼私产矣。世界大同,岂非美事?然欲跻世界于大同,必先自强其国。若效徐偃、宋襄之为,转足为世界和平之累也)以一人言之,必自己所学,十分到家,乃可出而任事。又必事事照吾主张做去,不容有丝毫委曲,乃得免于枉尺直寻之诮,而其事亦无后灾。固是一理。然如此,则天下将永无可为之日,而吾身亦永无出而任事之时。以天下为己任者,正不容如此其拘。亦是一理。由前之说,则理学家之所以自处;由后之说,则非理学者之所以难理学家也。宋时所谓浙学者即如此。

    浙学分永嘉、永康二派。永嘉一派,道源于薛艮斋,而大成于叶正则。与宋时所谓理学者,根本立异。永康一派,道源于吕东莱,变化于其弟子约及陈同甫。其所争者,则以理学家所谓天理,范围太隘,而欲扩而充之也。今略述其说如下:

    薛艮斋问学于袁道洁,袁道洁问学于二程,故永嘉之学,亦出伊洛。艮斋好言礼乐兵农,而学始稍变。陈君举继之,宗旨亦与艮斋同。然不过讲求实务,期见诸施行而已(君举颇主周官,谓不能以王安石故,因噎废食)。于伊洛宗旨,未尝显有异同也。至叶水心出,而其说大变。水心之意,以为圣人之言,必务平实。凡幽深玄远者,皆非圣人之言。理学巨子,当推周、张、二程,其哲理皆出于易。故水心于易,力加排斥。谓惟彖象系孔子作,十翼不足信。而后儒讲诵,于此独多。魏晋而后,既与老庄并行,号为孔老。佛说入中国,亦附会十翼,于是儒释又并称。使儒与释老相杂者,皆十翼为之。世之好言十翼者,皆援儒以入释老者也。有范巽之者(名育,邠州三水人),受业于横渠,而其序正蒙,谓其以“六经所未载,圣人所不言者,与浮屠老子辩,实为寇盗设郛郭,助之捍御。”水心深然其说。谓浮屠之道非吾道,学者援大传“天地囗缊”、“通昼夜之道而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思“诚之不可掩”,孟子“大而化,圣而不可知”,而曰:吾所有之道固若是,实阳儒而阴释者也。案宋儒之论,究与易意合否,诚难断言。然一种学问,必有其哲学上之根据。儒亦当时显学,安得无之?如水心言,凡高深玄远之说,悉出后人附会,则孔子乃一略通世故,止能随事应付之人乎?必不然矣。

    宋时有道统之说。其思想,盖远源于孟子,而近接韩退之。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又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大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屡言愿学孔子。又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又曰:“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盖隐然自附于见知孔子之列,而以名世之任自期。韩氏原道曰:“吾所谓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杨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始以孟子继孔子。宋人以孟子受业于子思,子思受业于曾子,遂谓曾子独得孔子之传。朱子又推濂溪、二程,遥接其绪。其沧州精舍告先圣文,所谓“恭惟道统;万理一原,远自羲轩,集厥大成,人属玄圣。述古垂训,万世作程。三千其徒,化若时雨。维颜曾氏,传得其宗。逮思及舆,益以光大,自时厥后,口耳失真。千有余年,乃云有继。周、程授受,万理一原”者也。后人又以朱子承周、程之绪,而理学家所谓道统者以成。水心既不喜伊、洛,故亦不承其道统之说。别叙道统,自尧、舜、禹、汤、文王、周公以至孔子,而斥宋儒曾子传孔子之学,以至子思、孟轲之说为不足信。其言曰:“四科无曾子,而孔子曰参也鲁,则曾子在孔门弟子中,不为最贤。若谓孔子晚岁,独进曾子;或孔子殁后,曾子德加尊,行加修;则无明据。又孔子谓中庸之德民鲜能,而子思作中庸。以为遗言,则颜、闵犹无是告;以为自作,则非传也。”此等议论,看似考据精详,实亦凭臆为说。与主张曾子传孔子之道,以及子思、孟子者,同一无据。不足深论。水心之意,亦初不在此。所以必列叙道统,驳斥旧说,不过以达其崇实黜虚之见而已。水心之言曰:“孔子教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必欲此身尝行于度数折旋之中。而曾子告孟敬子,乃以为所贵者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三事而已。是则度数折旋,皆可忽略而不省;有司徒具其文,而礼因以废。”又曰:“周官言道则兼艺。易传,子思、孟子言道,后世于道,始有异说。益以庄、列西方之学,愈以支离。”其意可概见矣。

第66章 理学纲要(18)() 
宋儒于戴记,独尊大学中庸,诸子中独尊孟子,以配论语,而为四书。固由于大学言为学之方,最有系统;(朱子语录:“问初学当读何书?曰:六经语孟皆当读。但须知缓急。大学语孟,最是圣贤为人切要处。然语孟随事答问,难见要领。惟大学是说古人为学之大凡,体统都具。玩味此书,知得古人所乡,读语孟便易入,后面功夫虽多,而大体已立矣。”又曰:“今且须熟究大学作间架,却以他书填补之。”又曰:“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模。如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中庸所言之精微;孟子于诸子中,独为纯正;亦与其道统之说相关也。水心既不信道统之说,故于学庸孟子,咸有诘难,其难大学格致之说,曰:“大学以致知格物,在诚意正心之先。格字可有二解:物欲而害道,格而绝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