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知识大全-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奇药。”'见史记始皇本纪。'兴太平,即指改正朔兴起教化言,是始皇固尝有意于此矣。特未及行耳。'当时致力镇压诸侯之遗,北逐匈奴,筑长城,南略定南越,置郡,迄无闲暇。苟天假以年,或有兴太平之举,亦未可知。'汉兴,高、惠、文、景四世,海内或未大安,又皆非右文之主,'高祖贱儒,复值天下初定,陈豨、黥布之乱,迭兴干戈。惠帝时政由吕后,公卿皆武力功臣。文帝本好刑名,复专事安抚同姓诸侯。景帝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而又有七国之乱,复起兵戎。'故隆儒之举,必待武帝而后行,'武帝雄略,右文之主,故能从社会趋势,而儒学遂兴。'

    儒学至汉代,去实用渐远,专抱遗经研究,遂渐变成所谓经学。

    六经中乐无经,故只有五经。经学初无分歧,至后来乃有今古文之别。今文学最初八家:诗齐、鲁、韩,书伏生,礼高堂生,易田生,春秋胡毋生、董仲舒。'史记儒林传曰:“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东汉立十四博士:诗鲁、齐、韩,书欧阳、大、小夏侯,'书分三家:欧阳生、夏侯胜、胜从兄子建。'礼大、小戴,'礼分三家:戴德、戴圣、庆普,庆氏未立学官。'易施、孟、梁丘、京,'易分四家: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春秋严、颜。'公羊春秋分二家:严彭祖、颜安乐。皆见汉书儒林传。'大体仍为今文(惟京氏易可疑)。

    古文起于西汉之末,诗毛氏,'汉书儒林传曰:毛公,赵人也。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后汉书儒林传:“赵人毛苌传诗,是为毛诗。”隋书经籍志:“汉初赵人毛苌善诗,自云子夏所传,作诂训传,是为毛诗古学。”'书古文尚书,谓鲁共王坏孔子壁,得古文尚书百篇,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得多十六篇。(见汉书艺文志楚元王传景十三王传说文解字序论衡佚文正说。而其辗转传述,皆互相乖异)然此十六篇仍不传,礼云有逸礼,后亦不传(礼记中奔丧投壶,郑注谓皆同逸礼。然逸礼不传)。易有费、高二氏,'费友、高相,见汉书儒林传。'春秋有左氏传,'艺文志楚元王传不言所自来,说文解字序谓献自张苍,论衡案书谓得自孔壁。'谷梁传'史记儒林传:“瑕邱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昔人以为今文,近崔适考定其亦为古文,其说盖是。见所著春秋复始。

    浅人闻今古文之名,每以为其经之文字大有异同。其实不然,所异者多无关意义。(郑玄注仪礼,备详今古文异字,读之可见'如古文“位”作“立”,“义”作“谊”,“仪”作“义”之类,皆与意指无关。')'其有关系者,如尚书盘庚“今予其敷心腹肾肠”,今文作“今我其敷优贤扬历”之类,然极少。'故今古文之异,不在经文,而在经说。'经本古书,而孔子取以立教。古书本无深义,儒家所重,乃在孔子之说。说之著于竹帛者谓之传;其存于口耳者,仍谓之说;古书与经,或异或同,足资参证,且补经所不备者,则谓之记。今古文之经,本无甚异同,而说则互异,读许慎之五经异义可见。'今文家虽分家,然其说大体相同;'不独一经然,群经皆然,读白虎通义可见,此书乃今文家言之总集也。'古文则诸家之说各别。盖由今文得诸传授,其源同,其流不得大异;古文之说,由诸家自由研究,逐渐创立,故说各不同也。此两点最为紧要。

    汉世今古文聚讼之端,最大者为孔壁得书一案。此说如确,则今文家经确不完;如其不然,则所谓古文者,不过民间经学,与立于博士官者不同,与后来古文家之说,出于今文家以外,并无二致矣。孔壁得书一案,似难认真实。详见拙撰燕石札记孔壁条。但今古文之争论,其实与汉世学风变迁,无甚大之关系也。

    汉初儒学,均讲经世致用,而是时最大之问题,为民生问题。西汉儒学,齐、鲁不同,今文为鲁学,古文为齐学。说见廖平今古学考,确不可易。但何以有此分派,至汉世何以分张更甚,廖氏初未能言。予意齐为大国,经济发达,鲁则不然,此为儒家分歧变化之重要原因。廖氏云:今学以王制(礼记篇名)为总汇,古学以周礼为大宗。王制者,百里之国之治法,周礼则千里之国之规模。节制资本之法,周礼中可寻得根据,今学中无之。汉世儒家,只讲平均地权,对于节制资本之义,初不了解,读盐铁论可见。王莽所行之政策,兼斯二者,此莽与其徒党所醉心于古学也,此为古学初得政府中人垂青之故。

    王莽覆败,后汉继兴,一切政治,皆务反莽,故所立十四博士,仍皆今学,然社会上崇向古学之风,业已不可遏止矣。此则当时风气渐趋于自由研究,不甘为成说所囿故然也。

    自王莽变法失败后,通经致用之风渐泯,经学乃渐流为繁碎之考据。汉书艺文志言,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经,三十而五经立,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其后则说尧典篇目至十余万言,但说“粤若稽古”(书经第一句)三万言。'皆指秦恭言之。艺文志注引桓谭新论云:“秦近君(恭字,王先谦汉书补注艺文志云:“王应麟曰:儒林传作秦延君,注‘近’字误。”)能记尧典篇目二字之说至十余万言,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通。'系引艺文志之大意,与原文略有出入。'案释经之文,汉时通为章句,观后汉书所载,一经之章句至数百万言者不乏。盖儒学初兴时,从事焉者,率多孤寒之士;后其学流行渐盛,富贵者多从事焉,遂渐移于有闲阶级之手。'其情形皮锡瑞经学历史之经学极盛时代一篇中详言之。'学问一入有闲阶级之手,未有不流于繁碎者。又此辈多挂名读书,实则束书不观者,乃开专以意说经之风,见后汉书徐防传。此两种风气,历两晋、南北朝未改,读南北史“儒林传”可见也。其中讲考据者,徒好繁征博引,而不衷于理,后汉之马(融)、郑(玄)、许(慎)诸儒,皆有此弊。王肃专与郑玄为难,然其方法,实与郑同也。'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郑学出而汉学衰,王肃出而郑学亦衰。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贾逵、马融皆古文学,乃郑学所自出。肃善贾、马而不好郑,殆以贾、马专主古文,而郑又附益以今文乎?案王肃之学,亦兼通今古文。故其驳郑,或以今文说驳郑之古文,或以古文说驳郑之今文。”'

第4章 国学概论(4)() 
两汉之世,迷信之心理尚深。儒学既行,儒学所尊崇之圣人,遂渐被附会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问而知,不学而能之人物(见王充论衡)。简括言之,即被造成为神是也。'盖古人之史学性质少,文学性质多,易于造成与神相类的崇拜之对象。'此等心理,与谶纬之成立,大有关系。说文曰:“谶,先知也。”'刘熙释名释典艺:“谶,谶也,其义谶微而有效验也。”'此即今所谓预言,秦世之“亡秦者胡”'史记秦始皇本纪曰:“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之地。”裴驷集解曰:“郑玄曰:胡,胡亥,秦二世名也。秦见图书,不知此为人名,反备北胡。”'及史记赵世家所载怪异事迹。更推广言之,左传所载卜筮言论之有验于将来者,皆谶之性质也。春秋家说,(今文)孔子作春秋,有不便明言褒贬者,弟子口受其传旨。古文初兴时,利用此说,谓孔子作六经,别有六纬,阴书于策,与之并行。(其实与经相辅而行者,古人通称谓之传,无纬之名)与经相辅行者,大略有三:传、说、记是也。传、说二者,实即一物;不过其出较先,久著竹帛者,则谓之传;其出较后,犹存口耳者,则谓之说耳。古代文字用少,书策流传,义率存于口说,其说即谓之传。凡古书,莫不有传与之相辅而行。凡说率至汉师始著竹帛(以前此未著竹帛,故至汉世仍谓之说也),汉世传注,经义皆存于是。记与经为同类之物,以补经不备者。其本义盖谓史籍。因其为物甚古,亦自有传,而礼记又多引旧记也。传、说、记三者之中,自以说为最可贵,盖为汉世传经,精义之所存,此汉儒所由以背师说为大戒也。详见燕石札记传说记条。'而纬之名以立,利用经说造作(纬说多同今文,以其初兴时,'西汉哀、平之间,纬书出。'古文说尚未出也)。因以所造之谶夹杂其中,故称谶纬。

    谶纬之作,论者皆归咎于王莽。其实光武之造谶与信谶,乃更甚于王莽。'后汉书光武帝纪:“同舍生疆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符瑞之应,昭然若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桓谭传:“是时帝(光武)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东观汉记:“光武避正殿,读谶坐庑下,浅露,中风苦咳。”'足见此为当时社会心力所支持也。终后汉之世,称纬为内学,经为外学。

    迷信及琐碎激起有思想者之反动,而魏、晋之玄学以兴。

    魏晋玄学

    今古文之外,经学中别有伪古文一派,其缘起于东晋时梅赜(梅,亦作枚,赜,亦作颐)'晋西平人,字仲真。元帝初,官豫章内史。'所献伪古文尚书(托名孔安国所传,并并真者全造一部安国之注)。宋朱熹、吴棫,明梅砸芍#е祆渌导秩翳彻盼纳惺槭柚ぞ戆恕爸熳佑诠盼挠涛魍V怠苯凇N鈼В植爬希纤问比耍肺薮榘薮恚褙K导硪伞肮盼淖晕獠爬鲜肌苯凇C氟|,明旌德人,字致齐。著尚书考异,尚书谱,力攻古文之伪,为阎、惠(惠栋,著尚书古文考)所本'至清阎若璩而考定其伪。'谓为梅赜所伪。'(阎所著书曰古文尚书疏证)伪造之主名,丁晏指为王肃(见所著尚书余论)。近人又有疑之者(吴承仕,其与章炳麟书。见华国月刊中)。途辙,实与郑同,无足深论。孔子家语,'十卷'大约系王肃所造,孔丛子'三卷'亦然。'详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儒家类一。家语又有清孙志祖家语疏证六卷,证为王肃所伪。'因东汉泥古、琐碎、迷信之学风所激起之反动,是为玄学。'参看梁启超饮冰室丛著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五章。'其学起于魏正始(废帝年号)时,直至南北朝之末。但至东晋中叶后,则渐与佛学相混,非复纯玄学矣。'故纯玄学之历期也极短。''玄学起于中原北方,后随晋室南迁而盛于南,北方反无玄学。亦犹其后理学起于北,随宋室南迁而盛于南,北方反无理学也。'纯玄学以易老二书为主,庄子次之。列子为晋人伪造。'列子盖即注者张湛所伪,一部分本诸古书,一部分为其伪作,如杨朱篇决非先秦思想,乃魏晋时颓废思想也。''以易老为主者,盖其空谈原理,实取诸儒、老二家之学之涉及原理之部分也。论者或谓其本道家而儒家仅其表面者,乃不知儒、老之涉及原理者本相同也(先秦诸子之言原理哲学,本多相同)。'其所研究者,为宇宙及神鬼之有无,人之情性、运命及安身、立命等问题;在政治及社会制度上,则主张重原理而不泥事实(重道而遗迹)。其中各种人物皆有。'见燕石札记清谈一、二、三、四条。'其著述甚多,具见隋书经籍志中,惜其书多已亡,只可一览而知当时有何等著述耳。'大抵无具有条理系统之书,多属注、讲义、讲疏之类。'存于今者,专书王弼易注、郭象庄子注最要,'至何晏之论语集解,仅包含一小部分之玄学,不及二书之要也。'列子之伪造部分,亦可供参考。单篇散见史传及各家集中。(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最便'清严可均编')与佛家有关涉处(分赞、否二方面),可看弘明集。

    此派之功绩,在破坏而不在建设。自经过玄学运动后,泥古及迷信之弊皆除(指学术界之风气);琐碎之考证,人亦不视为重要矣。(考证为求正确起见者,别是一说,此其本身虽无用,联合之则成极有用之建设,乃学术分工之作用也。琐碎者则并无理想,无立场,连其本身亦未必正确)正所谓无用之用也。'某种学术,必溯其前时期之情形,方能知其价值,玄学即是矣。'

    佛学

    玄学之后,遂继之以佛学。佛有宗教学术二方面。宗教方面,今姑措勿论。

    学术方面,佛说大小二乘,旧以为一时之说,因人而施。'谓佛初时多与学问高深者接触,其说极高。后佛学渐广,其说亦渐低。及临终时又以最高之说为遗教。'据近来之研究,则小乘兴于佛灭后百年,大乘又后五六百年乃兴起(此项事迹,详见唐玄奘所著异部宗轮论)。近人因有称佛灭百年内之佛教为“原始佛教”者(日人某著有原始佛教概论)。

    分别原始佛教与小乘佛说,其事较难。若大小乘之别,则其荦荦大者,固较易见也。'盖原始佛教之书不存,其说需自小乘书中分析出之,故较难也。'据近来之研究,印度哲学,发达颇早。因其受天惠优厚,生活问题,容易解决。故其所注意者,非维持身之生存,而为解除心之苦恼。故印度哲学,多带宗教的色彩。佛出世时,此等哲学,派别甚多(佛教概论之为外道),令人感无所适从之苦。佛则不为无益的辩论,而授之以切实可行之道,故其说一出,归向者甚多。故“佛非究竟真理之发见者,而为时代之圣者”(原始佛教概论中语)。'无论何种学术,皆逐步进化;非有一圣人出,而能发见此种真理也。'佛灭之后,环境情形,自有变化。加之佛教传播甚广,与他种哲学、宗教,接触自多,其本身自亦将随之而生变异。此则大小乘之所以次第兴也。'佛之时代,文字之应用尚未广。佛说在世时未有记录。入灭后,诸弟子相会,诵其昔所闻于佛者,得大众之同意,或不得同意而能伸说者,皆录之以为佛说——故佛经之首必曰“如是我闻”。——谓之结集。诸弟子之中,分上座、大众二部。佛灭百年后,二部乃分裂。'小乘距佛时代近,又出于上座部(佛教中前辈高级信徒),故其变化少;'因学识高深者,不易接受外界之影响也。'大乘出大众部,时代又后,故其变化多也。'其后锡兰等地多小乘,行于北方者多大乘。'

    '无生者曰器世界,有生者曰有情世界。有情世界为四圣、六凡(天台宗依法华经所立),谓之十法界。密教依理趣释经所立,则以实佛、权佛、菩萨、缘觉、声闻为五圣,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为五凡。''众生即于六凡轮回,谓之六道,众生各依其业因而趋向之,故又曰六趣。法华经序品:“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六凡之中,修佛以人最易,天以其福德过厚,不易生修佛之心;阿修罗之易嗔怒,则更列三恶之一(佛以贪、嗔、痴为三恶);至畜生等更不能矣。故谓“人生难得”也。畏怖生死即由此。'

    大小乘之异点,重要者:小乘说缘觉、声闻,亦可成佛。大乘则非菩萨不能,故曰:“地狱顿超,二乘聋瞽。”谓缘觉、声闻,“畏怖生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