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知识大全-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始览首节言天地开辟。中与淮南地形训同。末言“天地万物,大同众异”。与庄子天下篇引惠施之说同。可见此为古代哲学家之公言,非庄、列、惠施等二三人之私论也。下标七目:曰应同,言祯祥感应之理。曰去尪,言心有尪则听必悖,故必去之,然后能听言。曰听言,言听言者必先习其心于学问。曰谨听,戒人自以为智。曰务本,言人臣当反身自省,不可徒取禄。曰谕大,言小之安必恃大,大之安必恃小,小大贵贱交相恃;然意偏于务大,则因人之蔽于小而不知大者多,故以是戒之也。古人论政,原诸天道;而一国之政,君若臣实共司之。此篇因论天地开辟之宇宙论,而及于君若臣所以自处之道,及其所当务也(此篇从天地开辟说起,亦可见八览当列全书之首)。

    孝行览言为天下国家必务本,本莫贵于孝,多同孝经及礼记祭义。下标七目:曰本味,言功名之本在得贤。曰首时,言成功在于得时。曰义赏,言一事之成,皆有其外缘使之。赏罚之柄,上之所以使下也。赏罚所使然,久则成习,而安之若性;故赏罚之所加,不可不慎也。曰长攻,言治乱存亡,安危强弱,亦有外缘。汤、武非遇桀、纣不王,桀、纣非遇汤、武不亡。曰慎人,承上篇,言功名之成,虽由于天,然因是而不慎人事则不可。亦及不得时则不可强为之义。曰遇合,言外缘之相值,由于适然。曰必己,承上篇,言外物不可必,故君子必其在己,不必其在人者;多同庄子山木。其言修德不必获报,无论如何,无必免患之法,可破修德获报之说。此览承上览,言治国之本,及总论成败之道。

    慎大览言强大当慎、居安思危之义。下标七目:曰下贤,言人主当下贤。曰报更,举报恩之事,言人主当博求士。曰顺说,言说术。曰不广,言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曰贵因,言创者难为功,因者易为力之理。曰察今,言先王之法不足法,当法其所以为法;因言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法随时变之理。极精。此览亦承上览。孝行览论成功之术,盖就国家开创时立言;此览则就国家既成立后言之,皆守成之道也。

    先识览言国之兴亡,有道者必先知之。故有道者之言,不可不重。下标七目:曰观世,言有道之士少,不可不求。曰知接,言知者所接远,愚者所接近。所接近者,告之以远亦不喻。戒人不可自以为智。曰悔过,此篇承上篇,上篇言耳目有所不接,此篇言心智亦有所不至。因引秦穆公事,遂以悔过题篇,实非本意也。(此可见各纪、各览、各论中之分篇,多后人所为)曰乐成,言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汹汹之论,不可不察。曰察微,言治乱存亡,始于至微;能察之,则大事不过。曰去宥,“宥”同“囿”。曰正名,言名实之间,不可不察。此览亦承前言之。孝行慎大二览,皆就行事立言;此览则就知识立言也。

    审分览言君臣异职,人主不可下同群臣之事。下标七目:曰君守,言人君所处之分,以无为为尚。曰任数,言御下之术,当修其数;耳目智巧不足恃。曰勿躬,言人君不可躬亲事务。曰知度,言治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治官之要,存乎治道;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可见政治学与哲学一贯之旨。曰慎势,言以大畜小,以重使轻,此势不可失。曰不二,戒听众议以治国。此篇有脱文。曰执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闻为身,不闻为国。亦道家养生之旨也。此览言臣主之分,而仍归本于性命之情,可见形名度数,皆源于道。

第27章 经子解题(20)() 
审应览言人主应物,不可不审。其道在因人之言,以责其实,而不为先。下标七目:曰重言,言人主之言不可不慎。曰精喻,言慎密之道。曰离谓,言名实不副,为乱国之道。曰淫辞,言名实不副者,上不可无以察之。曰不屈,言察士应物,其辞难穷;然不必为福。曰应言,盖即举察士应物之辞。曰具备,言立功名者自有其具;说与治之务莫若诚。此览言人君听说之道,多难名、法家之言,以其能变乱是非也;而归结于臣主之务,莫若以诚,可谓得为治之要矣。

    离俗览言世以高行为贵,然以理义论,则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禹。盖极言理论与实际,不能相合,戒作极端之论也。下标七目:曰高义,言君子之所谓穷通与俗异,故不苟受赏逃罪;人之度量,相越甚远,不可不熟论。言以求众人之道驭非常之人,则必失也。曰上德,言用人者不可徒恃罚;曰用民,言用民者亦不可徒恃威。其理甚精,足箴法家过任威刑之失。曰适威,言立法必为民所能行。管子所谓“下令于流水之原”也。曰为欲,言民之可用,因其有欲;治乱强弱,由其使民之术不同。甚精。曰贵信,言信立则虚言可以赏,六合之内,皆为己府,而不患赏之不继矣。甚精。曰举难,戒求全。此篇承前览,前览言听言之术,此览则言用人之术也。

    恃君览言人之生恃乎群;群之所以不涣,恃乎群中之人,皆以群为有利;群之能利其群之人,以君道立也。此等原君之论,法家常主张之。然又曰:“君道以利立,故废其不然而立其行道者。德衰世乱,然后天子利大下。”则又儒家“汤、武革命,应天顺人”之说矣。固知九流之学,流异源同也。下标七目:曰长利,言天下之士,必虑长利。利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以私其子孙,弗为也。又谓贤者不欲其子孙恃险久存,以行无道,亦廓然大公之论。曰知分,言达乎生死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理颇近庄、列。曰召类,言祸福自来,众人不知,则以为命,其实皆有以召之。按上篇言理,偏重自然;故以此篇继之,以见事虽有非人力所能为者,然人事仍不可失也。曰达郁,言人身精气郁则病;一国亦然,郁则万恶并起。理极精。曰行论。言人主之行与布衣异,势不便,时不利,则当事仇以求存。何者?执民之命,不得以快志为事也。可破宋以后气矜之隆,不论利害之失。曰骄恣,言亡国之主之失。曰观表,言人心难测,圣人过人以先知。先知必审征表。众人以为神,以为幸,而不知其为数之所不得不然也。此览推论国家、社会所以成立之原,由于众以为利,因博论利害之理,及人所以知利害之术;并及立君所以利民,戒人主不可以国自私,真廓然大公之论。

    开春论言贤主不必苦心焦思,在能任贤。下标五目:曰察贤,义如其题。曰期贤,言世主多暗;人君有明德,则士必归之。曰审为,言身重于天下;今人多趋利而忘其身。盖因下篇言爱类,故先及此也。曰爱类,言仁者必爱其类。贤人往来王公之朝,非求自利,欲以利民。故人主能务民,则天下归之。曰贵卒,言智者之异于人,以其能应变于仓促之间。此论承前论:前论言人主利民之道,此论言贤人皆以利民为务,因及人君用人之方。

    慎行论言计利者未必利,唯虑义则利。下标五目:曰无义,极言义之利。曰疑似,言知必求其审;故疑似之务,不可不察。曰壹行,言人之行义,当昭然与天下以共见,使人信之。如陵上巨木,人以为期,易知故也。乘船者为其能浮而不能沉;贤士君子,为其能行义而不能行邪僻也。曰求人,上篇言壹行在己,故言求人以该其义也。曰察传,言得言不可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矣。故闻言必熟论,必验之以理。如“夔一足”、“穿井得一人”等,皆可以理决其无者也。此论实为破除迷信之根。此论承前二论:前二论皆言利,恐人误见小利,故此论极言以义为利之旨;利之为利易见,义之为利难知,故极言知之贵审;既知义则必行之,故又极言行之贵壹也。

    贵直论言直臣之可贵。下标五目:曰直谏,言非贤人不肯犯危谏诤,故人主当容察之。曰知化,言恶直言者,至其后闻之则已晚。曰过理,言亡国之主,皆由所乐之不当。曰雍塞,言亡国之主,不可与直言。曰原乱,举祸乱因壅塞而生者以为戒。前论言知贵审而行贵壹,知及行必借人以自辅,故此论承之,极言直臣之可贵也。

    不苟论言贤主必好贤。下标五目:曰赞能,言进贤之功。曰自知。言人主欲自知,则必得直士。曰当赏,言赏罚爵禄,人臣之所以知主;所加当,则人为之用。曰博志,言有所务,必去其害之者;贤者之无功,不肖者害之也。曰贵当,言治国之本在身,治身之本,在得其性。所谓性者,则自然之道也。此论亦承前论,前论言直臣之可贵,此论则言人主当用贤去不肖。人主之于贤臣,固不徒贵知之,必贵能用之也。而以用人之本,归结君心,则孟子所谓“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者也。

    似顺论言事有貌相似而实相反者,因言循环之道。下标五目:曰别类,言剖析疑似之事,因推论智识有限,故圣人不恃智而因任自然。极精。曰有度,言必通乎性命之情,则执一而万物治。所谓性命之情者,即今所谓真理也。曰分职,言君当守无为之道,使众为之。曰处分,言物各异能,合众异正所以为同,故贵因材授任;然立法则必为人之所共能。曰慎小,义如其题。此篇承前,前论以知人、用人归束于君,故此篇又总论君道也。

    士容论言诚则人应之,无待于言,言亦不足谕人。下标五目:曰务大,言务大则小自该。戒人臣欲贵其身,而不知贵其主于天下。与谕大篇有重复处。曰上农,言导民莫先于农。农则朴,朴则易用;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可以战守。(义与商君书同。下言男女分职之理,义颇合于孟子;言制民之产之法,又与儒家言大同。亦可见九流之学之本无不合也)曰任地,曰辨土,曰审时,皆农家专门之言,不易解。(与亢仓子同。亢仓子伪书盖取诸此)此论亦承前。前五论皆言人君之道,此论则言臣民之务也。

    十五、尸子

    此书虽阙佚特甚,然确为先秦古籍,殊为可宝。按汉志:杂家,“尸子二十篇。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史记孟荀列传:“楚有尸子。”集解:“刘向别录曰: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逃亡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凡六万余言。”索隐谓:“尸子名佼,晋人,事具别录。”按裴骃、司马贞及见别录及尸子全书,所知较详,说当不误。“晋”、“鲁”形近,今汉志作鲁人,盖伪字也。其书二十篇,隋唐志皆同。宋时遂残缺。王应麟汉志考证,李淑邯郸书目存四卷。馆阁书目只存二篇,合为一卷,其本又不传于后。清时所行,凡有三本:(一)为震泽任氏本;(二)为元和惠氏本;(三)为阳湖孙氏本。汪继培以三本参校,以群书治要所载为上卷,诸书称引与之同者,分注于下;其不载治要、散见诸书者为下卷;引用违错及各本误收者,别为存疑附于后。实最善之本也。今所传刘向校上荀子语,谓尸子著书,“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术”;刘勰谓其“兼总杂术,术通而文钝”。据今所辑存者,十之七八皆儒家言,刘向校序本伪物,不足信。此书盖亦如吕览,兼总各家而偏于儒。其文极朴茂,非刘勰所解耳。今虽阙佚已甚,然单词碎义,足以取证经子者,实属指不胜屈。今姑举其最要者数条。如分篇:“天地生万物,圣人裁之。裁物以制分,便事以立官。”“君臣,父子,上下,长幼,贵贱,亲疏,皆得其分曰治。爱得分曰仁,施得分曰义,虑得分曰智,动得分曰适,言得分曰信;皆得其分,而后为成人。”“明王之治民也,事少而功立,身逸而国治,言寡而令行。事少而功多,守要也;身逸而国治,用贤也;言寡而令行,正名也。”“君民者苟能正名,愚智尽情。执一以静,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赏罚随名,民莫不敬。”发蒙篇:“天下之可治,分成也;是非之可辨,名定也。过其实,罪也;弗及,愚也。是故情尽而不伪,质素而无巧。”“故陈绳则木之枉者有罪,措准则地之险者有罪,审名分则群臣之不审者有罪。”“是故曰:审一之经,百事乃成;审一之纪,百事乃理。名实判为两,合为一。是非随名实,赏罚随是非。是则有赏,非则有罚。人君之所独断也。”“明君之立也正,其貌庄,其心虚,其视不躁,其听不淫,审分应辞,以立于廷,则隐匿疏远,虽有非焉,必不多矣。”“明君不用长耳目,不行间谍,不强闻见;形至而观,声至而听,事至而应。近者不过,则远者治矣;明者不失,则微者敬矣。”实足以通儒、道、名、法四家之邮。又如分篇:“夫弩机损若黍则不钩,益若则不发。言者百事之机也,圣王正言于朝,而四方治矣。”实易系辞传“言行者君子之枢机”一节绝好注脚。又如仁义篇:“治水潦者禹也,播五种者后稷也,听狱折衷者皋陶;舜无为也,而天下以为父母,爱天下莫甚焉。”亦足与论语“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相补足。此外典制故实,足资考证者尚多,不及备举也。

    十六、鹖冠子

    此书历代著录,篇数颇有异同。汉志:道家,“鹖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隋书志、唐书志皆三卷。四库所著录,为宋陆佃注本,卷数同。提要云:“此本凡十九篇。佃序谓韩愈读此称十六篇,未睹其全。佃,北宋人,其时韩文初出,当得其真。今本韩文乃亦作十九篇,殆后来反据此书,以改韩集。此注则当日已不甚显,唯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晁公武读书志则但称有八卷一本,前三卷全同墨子,后两卷多引汉以后事;公武削去前后五卷,得十九篇。殆由未见佃注,故不知所注之本,先为十九篇欤。”按汉志只一篇,韩愈时增至十六,陆佃注时,又增至十九;则后人时有增加,已绝非汉志之旧。然今所传十九篇,皆词古义茂,绝非汉以后人所能为;盖虽非汉志之旧,又确为古书也。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四、第十五诸篇,皆称庞子问于鹖冠子,第十六篇称赵卓(悼之借字)襄王问于庞煖,第十九篇称赵武灵王问于庞煖;则庞子即庞煖,鹖冠子者,庞煖之师也。全书宗旨,原本道德,以为一切治法,皆当随顺自然。所言多明堂阴阳之遗。儒道名法之书,皆资参证,实为子部瑰宝。

    博选第一此篇言君道以得人为本,得人以博选为本。

    博选第二此篇言贤者处乱世必自隐,戒人君不可不察。

    夜行第三此篇言天文地理等,皆有可验。“有所以然者:然,成也。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成功遂事,莫知其状。故圣人贵夜行。”夜者,暗昧之意。第十九篇“阴经之法,夜行之道”,同义。管子幼官篇,“若因夜虚守静”之夜,亦当如此解。

第28章 经子解题(21)() 
天则第四此篇言“天之不违,以不离一;天若离一,反还为物”。“人有分于处,处有分于地,地有分于天,天有分于时,时有分于数,数有分于度,度有分于一。”“列地而守之,分民而部之;寒者得衣,饥者得食,冤者得理,劳者得息;圣人之所期也。”“同而后可以见天,异而后可以见人,变而后可以见时,化而后可以见道。”盖言天地万物,同出一源;然既为万物,则各有其所当处之分;各当其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