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赦:这不是拉不下脸求二房么?
石咏听说了,倒替贾琏松了一口气。贾琏这个爹若是真靠上十四阿哥,荣府几年以后就有大麻烦了,如今看来,倒还有些回旋的余地。
*
待进了三月,国丧已过,康熙皇帝的健康也一天天地恢复了。文武百官便琢磨心思为康熙皇帝庆贺万寿节。不少地方大员上了折子请求入京陛见,双胞胎之父,广东巡抚穆尔泰,便在准许入京陛见的外官之列。
穆尔泰回京,除了向圣上交代广东的政务之外,还想要探探风声,看他在广东这一任任期结束之后,究竟是会换个地方做外官,还是会调回京城。此前有人向他暗示过,以如今的形势,穆尔泰平迁回京中做兵部侍郎的可能性大些。京堂上熬个几年,再外放一次,穆尔泰的资历就够了,可以升至尚书了。
穆尔泰为官多年,早年间有伯父兼嗣父马尔汉在,自有人替他打点,如今老尚书不在了,这些少不得一一自己走动。他深知京官的门道,因此一回京城,刚刚落下脚,便去外城琉璃厂,准备去挑一件拿得出手的古董,作为走礼之用。
琉璃厂的古董行,鱼龙混杂,古董也往往真假难辨。古玩铺子也有一句行话,叫做“买死人、卖死人”1,意为这古董行收购古董的时候,会拼命压价,从落魄的大户人家子弟手中收购祖上珍藏,价钱往往是十不抵一,甚至还会收一些来路不明的古董,以极低的价钱冒险收进来,这叫“买死人”,随后又高价卖出,从中获利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又叫“卖死人”。
这些日子因为万寿节的关系,琉璃厂极其热闹。每家古董行大多在店门口支了架子,放上几件显眼的古物件儿招揽生意。
穆尔泰随意经过一家古董行,只听古董行掌柜在笑着对旁人说:“买古董,毕竟还是要看商彝周鼎、秦镜汉匜、晋书唐画1,若是宋元以下的东西,都算不上金贵。”
穆尔泰心中暗暗点头,如今京里走礼打点的风气日盛,若是在京中要拿出一件真正能出手的古董,宋元以下,的确是不行了。然而商彝周鼎、秦镜汉匜之类,却是暗含玄机,要能淘到一间真品,却也不容易。
“这位爷,一看您就是相貌堂堂,器宇不凡,”这家掌柜极其精明,一见穆尔泰,便大致知道是个不小的官儿,而且一定是个外官,“看看小店新入手的这些古董吧!想必有您中意的一件。”
“这一件青铜器皿,该叫个什么,又是什么时候的?”穆尔泰成功地向店掌柜表明他是个十足的门外汉。
“您真是好眼光!这是一座西周诸侯使用的铜簠。”
“西周诸侯的铜簠?”穆尔泰也有些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竟有这样名贵的物件儿叫他遇上了?
“对,您看,这是一座铜簠,这东西一盖一器,盖与器身的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二。这样制式的铜簠,在周代乃是诸侯专用,世上总共有九件,”那掌柜陡然压低了声音,悄悄地对穆尔泰道,“据说在皇宫大内就藏有一件差不多的,乃是天子专用的制式。如今只有诸侯制式流传到了民间,这就是其中一件。”
穆尔泰听了这掌柜的话,不免有些心动,随口问是不是真的。
“怎么可能不是真的,您看这簠身上的翡翠朱砂瘢,您再看着铜质,若是假的,我便以双倍作价,从您这儿购还,如何?”
掌柜看见穆尔泰心动,一时巧舌如簧,说得天花乱坠。他向来知道,像穆尔泰这样的外官,向来出手阔绰,而且东西是要送人送出去的,送出手之后,哪里还会追问这东西到底是真是假?
眼看穆尔泰已经被掌柜的说动,两边已经开始说价钱,对方要价一万两,穆尔泰着地还钱,从五千两开始还,双方在七千还是八千这价位上争议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走过来,笑着向穆尔泰打招呼:
“穆尔泰大人,您回京了呀!”
穆尔泰微怔,他见过这年轻人,觉得十分眼熟,但是乍一见,一时想不起来名字。
“穆尔泰大人,这件铜簠,您可千万不能买!”
年轻人话一出口,穆尔泰登时拧了眉,旁边古董行的掌柜开始跳脚:“你这是何方来的黄口小儿,信口开河,我在这儿好好地做生意,难道还碍着你了?”
那人丝毫不理会这跳脚的掌柜,只管笑望着穆尔泰。
穆尔泰好奇,便问:“年轻人,你说说看,为什么这铜簠我不能买。”
石咏微笑着道:“大人听说过‘簠簋之风’吗?”
穆尔泰一想起这个,登时一拍大腿,什么都明白了——他确实决不能买这件,就算是周天子亲自用过的也不行。
簠簋之风,指的就是官员贪财受贿的风气啊。
第214章()
说来也巧;石咏今日稍稍提早下衙;回椿树胡同的时候路过琉璃厂;就遇见了穆尔泰;也亲耳听见了琉璃厂一间古董行的掌柜是怎么忽悠穆尔泰的。
待到穆尔泰几乎要与那掌柜成交这门生意的时候;石咏实在看不下去;赶紧出言劝阻;没想到却惹恼了那能言善道的掌柜。
“臭小子,你凭什么胡言乱语,黄我生意?”那掌柜新来琉璃厂未久;不怎么认得石咏。
可是琉璃厂的旁人却是认得的,登时有人过来,笑着问:“新来的吧;连小石大人都不认识。”
掌柜脸一横;道:“什么小石、大石,我就问你;凭什么这小子横插一脚;说我这物件不能买?我这件古董的来历;你懂吗?”
石咏微微一笑;道:“你说得都对;这就是一座铜簠;这东西的基本器型是长方形,一盖一器,盖与器身的形状完全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成为两个器皿。至此,一点儿都没错。”
掌柜登时将胸挺起来了,脸上也换了一副极有底气的模样。
“看这铜绿的情形,应当是三代的不假,你早先说的翡翠朱砂瘢,也是真的。”
那掌柜索性将双臂一起抱了起来,趾高气扬地扬着下巴,望着石咏。
石咏接着往下说:“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1。若是一定要确定这件古董的年代,就一定要看铭文了。你这件铜簠,有铭文吗?说是西周诸侯所用的铜簠,你有证据吗?”
他后世也与文物贩子打过交道,当即凑近了笑道:“看这铜绿的情形,器物应当是出土未久,阁下这是花了些银子从民间收上来的吧,十两有么?二十两有么?阁下叫价一万两的时候,有没有摸过自己的良心?这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具有可观的研究与鉴赏价值,可这并不该作为阁下用以牟以暴利的工具。”
那掌柜的一听,瞬间有些心虚,他被石咏说中了不少,但是脸上强撑着,道:“没有铭文又怎么样?与这物件一道出土的器物上有啊!你这小子,才多点儿年纪,就炎炎大言,说自己懂金石,你懂什么呀?”
古董这一行,也讲究个名声信誉,这掌柜初来乍到,刚刚在琉璃厂站住脚,若是轻易就被石咏说得破了功,他这碗饭怕也是也难再吃下去。
石咏一派谦和,只笑说:“无妨的,若旁的器物有铭文也可以,若是能佐证是我错了,我是情愿给你道歉的。”
那掌柜偏又拿不出来,紫涨着脸,望着石咏,不知该说什么才好,暗叫倒霉:他刚忽悠住了一个好脾气的主顾,怎么却来了这么个较真的小子。
正在这时候,这琉璃厂围观的旁人一起哄笑出声,有人高声道:“他不懂?钱掌柜,他不懂难道你懂?”
“钱掌柜,你这可不晓得了吧,这一位,这一位是当年认出那只丰润学宫牛足鼎的小石大人啊!他不懂金石,他不懂难道你懂?”
在琉璃厂,当年那桩叩阍案和刘宋牛足鼎的案子简直是一件传奇,这掌柜即便初来乍到,也听过一耳朵,此刻难以置信地道:“什么,就是这个小子?”
石咏面相太过年轻,这掌柜打死也不敢相信,瞪圆了眼望着石咏,心想,这小子就是当初辨出牛足鼎鼎身上铭文的那一位?若是如此,别说他没有,就算是他有西周的铭文,辨识起来也辨不过这小子啊!
“嘴巴放尊敬点儿!什么‘小子’‘小子’的,人家小石大人有官职在身的!”
“石大人!”旁边穆尔泰也想起来了,他一年前离京的时候曾经见过石咏一面,眼下还依稀有点儿印象,“当初那桩叩阍案,本官在邸报上也是见过的。佩服啊佩服!”
石咏赶紧摇手,连忙道:“不敢当,不敢当!小侄是晚辈,不敢当大人如此称呼。大人称呼小侄的表字‘茂行’就好。”
穆尔泰心里回想刚才的情形,忍不住呵呵地笑起来,拈着须自嘲道:“若不是刚才有茂行一言提醒,险些就掏错了腰包。”
他若真的买了一只铜簠回去,就真只能在家里供着,决不能送出手。若是一出手便意味着贪污行贿,这不是平白招御史弹劾么?
他想了想,究竟是微恼,道:“本来只是为了走礼人情,没想到险些给自己平白添些烦恼。”
石咏则微笑着道:“礼尚往来,本就是处世之道,大人若是寻些用来走礼的物件儿,又拿得出手的,小侄倒是有个去处,可以荐给大人。”
*
晚间穆尔泰回到老尚书府,命人将自己购置的物事一一收起来。
安佳氏好奇,便问丈夫:“老爷,今日得了什么好东西?”
穆尔泰点点头,道:“今日得了不少东西,但最紧要的,结交了一个小友。”
安佳氏道:“看把老爷开心的,一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穆尔泰摇摇头,说:“也不是了不得,只是为人格外诚实谦逊,少年人坦白得像是一张纸似的,但你若与他结交时,又觉得这个年轻人世情其实也懂得不少,总是能为他人考虑得周到,与之相处一点儿也不累。”
安佳氏一听穆尔泰如此高的评价,笑着问:“是哪家子弟?老爷说来听听。”
穆尔泰顺嘴说:“是忠勇伯府瓜尔佳氏的子弟。你当是听过他们家的吧!”
安佳氏一听就哑了,她心里有鬼,如今就是给她一万个胆子,也不敢在穆尔泰面前谈起忠勇伯府,省得穆尔泰问起与忠勇伯府一道打醮的事儿。
她当即提出想看看穆尔泰购置的东西,穆尔泰应了,命人将一个个收拾得妥当的囊匣打开,安佳氏一看,惊讶地道:“玻璃?”
玻璃是近来才有的舶来之物,本土自产各种玻璃制品是这一两年的事儿。安佳氏忍不住问:“老爷难道不是说了要买件秦汉时的古物儿,那样才拿得出手吗?”
穆尔泰心想:我这不还险些买了件西周的么?
他不愿在夫人面前露怯,当即拈着须道:“你不懂如今京里,已经不兴那个了!时兴的是这个。”
这也是石咏教他的说辞。如今内务府打算将辖下手工匠人待遇提一提,同时又要给内库挣点儿银子,因此内务府造办处辖下的玻璃厂,开始制一些皇家制式以外的玻璃器对外发卖。
当年造办处所制的十联瓶曾经拍卖卖出二万两的高价,在那之后,这玻璃器的工艺更有提升,造办处所产的玻璃器的价格也大致稳定在二千两一件的水平上。今日穆尔泰便从十六阿哥处买了两对共四件,一共花了七千两。
穆尔泰知道这是个巧宗儿,一来这玻璃器曾被拍卖过,市价有多少,世人都清楚,御史挑不出什么毛病,对方也会承他的情;二来则是因为,在十六阿哥处买玻璃瓶走礼,相当于支持皇帝的内库,给皇上送钱,在皇上那儿挂过了号。回头他用这个走礼,便是拿得出手的同时,既安心又放心。
安佳氏望着穆尔泰,忍不住笑了起来,说:“看来老爷结交的那个少年人,一定是个能说会道的。”
穆尔泰心想:哪儿有半点能说会道呢?那个年轻人,只有谈起古董金石的时候会滔滔不绝,其他时候,甚至还会有点儿腼腆。
他想起石咏说话行事,待人接物,甚至隐隐有种感觉,觉得这年轻人是真的将他当个长辈来看待的,那声“小侄”说得纯出自然,甚至偶尔还会偷偷看看他的脸色,生怕哪里想得不周到惹恼了自己。
“这世道,年轻人大多恃才傲物,这么温和谦逊的不多见啊!”穆尔泰一声长叹。
安佳氏微笑,顺着穆尔泰的话往自己的目的上引:“老爷上次回的信妾身看到了,我们哲彦哥儿和卜勒察氏的那位少爷,也都是温和谦虚的人物啊!”
穆尔泰一想起这两位,连连点头,道:“的确是如此。夫人,你道怎么着,此次我进京,路上遇见了德明一家子。哲彦和玉姐儿的事儿已经差不多定了。我已问过德明,这些日子他父母会一直在京中,我想趁着这段时日,将他和英姐儿的事儿定下来。”
安佳氏自是求之不得,当即应了,却又隐晦提醒:“老爷,上回妾身书信上所写之事,老爷考虑过了么?”
安佳氏此前给穆尔泰去信,信上隐晦地写了英姐儿对于嫁卜勒察氏的事儿不大乐意。
穆尔泰则一跺脚,道:“英姐儿年纪小,她懂什么,还不是需要夫人好好地教德明、德明他唉!德明前段婚姻,其实别有隐情,我已经听德明家人婉转解释了。那件事儿须怪不得他。夫人,我的眼光没差,德明是英姐儿的良配。英姐儿那里,不若我亲自去与她说一说?”
安佳氏:这可千万别!
第215章()
安佳氏哪儿敢给如英单独与父亲推心置腹的机会;当即委婉地暗示:英姐儿对德明那桩亲事不喜;其实是因为落差太大的缘故:试想人家原本有机会做皇孙嫡福晋的;忽然说要做个填房;自然受不了。
穆尔泰一听便怒了;当即道:“英姐儿这就叫不懂事。父母亲费尽心思给她择婿;难道还是要害她不成?”
“再说;继室又如何,做亲不就是看那几样,家世、品貌、才学、前程德明家里人口简单;家境富足,门楣与我家堪堪相配,年纪不过比英姐儿稍长、前程却是顶顶好的”
穆尔泰一着急;就将德明的情形从头至尾数落了一遍;最后说:“好心为她张罗,总想给她挑个最合适的人选;一切都是为她好;怎么张罗来张罗去;还张罗出埋怨来了?”
安佳氏在一旁;面色淡淡的;心想当爹的就是当爹的——
其实明言不想做填房的;不是如英,而是当年的她自己,同样被她自己的父亲一句“是为你好”就给堵回来了;亦有一堆理由;都是说嫁穆尔泰如何如何好的。如今安佳氏又试了试,自然便发现世上的男人,但凡当爹的都是如此,专断独行,自以为是,从来不会理会女儿家心里真正想着什么
“好啦,老爷,妾身知道了。英姐儿也是个明事理的,妾身再拉着她剖白剖白,她自然会明白老爷的一片苦心”安佳氏淡淡地劝丈夫。
穆尔泰一挥手,满脸写着“好心喂了驴肝肺”几个大字,灰心地道:“你劝得服便去劝,劝不服就算了,反正我在京里这段时日里,铁定要将这事儿都定下来。”
安佳氏明白丈夫的脾性,晓得穆尔泰喜欢顺毛捋,英姐儿若是忤逆他的意思,他只会越来越专断,逼着英姐儿按自己所说的行事。
一时穆尔泰去书房拟折子,安佳氏自在房里替丈夫收拾官袍与随身佩着的小件儿物事。她一面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