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统营销方面成绩显著,尽管他念了mba,也在百事公司待过很多年,但是对于公司运作的其他方面却并不熟悉。他几乎和史蒂夫一样不靠谱儿,虽然两人不靠谱儿的方面并不相同。斯卡利急于想向苹果公司的技术天才们证明自己的实力,吹嘘自己小时候就做过无线电,还发明了彩色电视显像管,但事实上,他对电脑知之甚少。来到库比蒂诺后,他招聘的第一批员工里就有一位技术助理,专门帮他突击电子技术,在办公室教他怎么使用appleii。
尽管史蒂夫非常聪明,但他在招聘人才方面经常看走眼,通常是因为在匆忙中误认为某位候选人比现有员工优秀。后来,史蒂夫逐渐学会了如何快速应对错误,如何收拾残局,因此并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招聘斯卡利这件事却让史蒂夫祸不单行。史蒂夫不仅没有从斯卡利身上得到任何商业指导,而且斯卡利是玩公司政治的好手,比史蒂夫强得多。一段时间后,史蒂夫终于意识到斯卡利带给公司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但他并不知道如何才能赢得即将到来的那场斗争。
尽管苹果的管理层混乱不堪,但老员工依然认为苹果有着独特的灵魂,史蒂夫就是灵感的源泉。对于苹果公司管理的混乱局面,史蒂夫难辞其咎,那为什么他还能如此受人敬仰呢?麦金塔电脑漫长而又曲折的开发进程就是最好的说明。
要了解麦金塔的来龙去脉,时间必须倒回1980年秋天,斯科特把史蒂夫赶出了丽萨团队,他建议史蒂夫去看看杰夫拉斯金正在做的一个有意思的小项目。拉斯金非常聪明,也比较有个性,以前是大学教授,比较偏重理论,来苹果后主要负责appleii的用户手册和产品文档。在史蒂夫眼里,拉斯金就是个迂腐的书呆子,不过拉斯金负责的这个项目还是让史蒂夫很感兴趣:设计一台售价仅1000美元的个人电脑。拉斯金打算把这台电脑称为麦金塔。
史蒂夫决定把麦金塔占为己有,于是他决定迅速出击,除掉拉斯金。史蒂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公众场合反对拉斯金,破坏他的工作进度,把他的工程师派到别的不相干的项目组去。史蒂夫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拉斯金的产品远远达不到卓越的标准。最终,史蒂夫强迫斯科特和拉斯金一起开了个会,并在会上慷慨陈词,请求斯科特把麦金塔的所有权给他。斯科特同意了史蒂夫的请求,不久以后,拉斯金悻悻辞职了,走之前,他给老板写了张便条,控诉了史蒂夫的种种缺点。“乔布斯先生嘴上谈的那些管理技巧看似言之凿凿,实际上他是位非常可怕的经理总是按自己的想法制定非常乐观的时间进度表,如果工程师完不成,就开始骂人,”他写道,“他还经常放别人鸽子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偏爱某几个人不信守承诺。”
所有的指控都是对的,不过史蒂夫炒掉拉斯金的做法也是对的。拉斯金设想中的麦金塔电脑太过普通,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突破。要想真正打开个人电脑市场,就必须有所变革,这也就意味着要把在施乐看到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用到麦金塔上。史蒂夫非常确信自己能做到这一点,他同时也很确信拉斯金做不到这一点。史蒂夫从来不在乎别人说他自私,或是为人太过刻薄尖锐。为了实现目标,他愿意不惜一切代价。
他还尽一切努力把“麦金塔”和“苹果”割裂开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麦金塔,却能自由使用公司的所有资金。他花100万美元在与苹果总部一街之隔的班德利三号楼(bahree)给麦金塔团队安了新家。搬进去不久后,一个叫史蒂夫卡普斯(stevecapps)的程序员在楼顶升起了一面海盗旗。对麦金塔团队来说,这面旗帜是凝聚力的象征,但是对公司其他员工来说,无疑表明了麦金塔和苹果的分裂。不久以后,丽萨同appleiii一样也宣告失败,而ibm成功打入了个人电脑市场,appleii受到了ibm的严峻挑战,苹果急需一个突破性的产品。史蒂夫即将带领一群才华横溢的工程师走向成功的巅峰,工程师们最后到达的高度是他们之前从未想象过的。
拉斯金本来想用廉价的摩托罗拉6809e微处理芯片,这种芯片没有足够的处理能力,无法支持鼠标和位图显示技术。负责这个项目的硬件工程师是24岁的布瑞尔史密斯(burrellsmith),他和沃兹一样拥有卓越的技术实力。史蒂夫给史密斯出了个难题,让他在不大幅提高成本的情况下,使用丽萨更强大的摩托罗拉68000芯片。这个目标令人望而生畏:68000芯片的价格是6809e芯片的20倍。
第21章 突破与崩塌(5)()
和沃兹一样,史密斯从不会对一项工程挑战说“不”。他找到了一种方法,能通过电路结构增加68000芯片的数据流,如此一来,电脑就能在不额外增加支持芯片或电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68000芯片的处理性能。最终结果就是获得了细节清晰、具有响应能力的图像,对于使用鼠标和位图技术的电脑来说,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史密斯在实验室待了整整一个月,别人去庆祝感恩节和圣诞节时,他依然待在实验室里,12月19日那天,也没有去庆祝自己的25岁生日。他终于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鞭策史密斯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是一个开始。麦金塔项目就是当初车库创业的放大版,史蒂夫集结了一小群极其富有创意的人,不断赋予他们灵感与动力。他无视公司的规定,利用各种手段大胆地从丽萨团队和苹果其他项目那里挖来最优秀的程序员。一次,他想把安迪赫兹菲尔德(azfeld)挖过来,但赫兹菲尔德手上appleii的工作还要几天才能完成,史蒂夫等不及了,他直接拔掉了赫兹菲尔德电脑的电源(他正在写的代码全都没有了),开车把赫兹菲尔德和电脑直接载到了麦金塔团队所在的大楼。在其他地方让史蒂夫屡屡受挫的个性特点在这里却发挥了积极作用。史蒂夫一如既往地脾气暴躁、喜怒无常,但与这群杰出的工程师在一起干活儿时,史蒂夫显然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如果你能忍受史蒂夫,他一定会让你变得更优秀,”李克劳说道,“他总是会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向你提出要求,脸皮薄的人都逃走了。但我想向大家证明我能做到,我正是那种在他的鞭策下变得更优秀的人。”麦金塔团队里的很多明星成员同样在他的鞭策下越战越勇。
每隔一段时间,史蒂夫都会带领团队去一处度假胜地,此时整个团队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不会受到苹果公司的干扰。他的演讲总是振奋人心。“我们50人做的工作,”他告诉团队成员,“将在整个宇宙激起巨大涟漪。”毫不意外,项目的进展比计划的要慢,史蒂夫的说辞也随之而变。“过程就是奖励”,“情愿错过截止日期,也不能粗制滥造”,后来又变成了“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要让产品上市”。无论他的说辞怎么变,都能给团队成员一种感觉,仿佛在史蒂夫眼里,他们真的是艺术家,是创新者。“他非常维护我们的利益,”其中一位成员接受财富杂志的采访时说,“只要我们对其他团队的人稍有抱怨,就如同放出了一条猎犬。史蒂夫立马会给那个人打电话把他骂一顿,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
最优秀的团队成员会用事实和能力说话,不断挑战史蒂夫,让他改变想法,最终也会赢得史蒂夫的尊重。有时候,他们会直接忽略史蒂夫。鲍勃贝尔维尔(bobbelleville)是团队的硬件工程师,他和索尼合作为麦金塔开发了一个尺寸更小的磁盘驱动器,尽管史蒂夫命令他不要和索尼合作。最终,麦金塔采用了索尼开发的驱动器,避免了进一步拖延项目进程。史蒂夫表扬了贝尔维尔的坚持己见。
“你看了关于他的书后,可能会疑惑,‘既然他是个如此难以相处的人,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为他工作呢?’”麦金塔团队的总经理苏珊巴恩斯(susanbarnes)说道。巴恩斯是一位实干的财务专家,尽管身材瘦小,却备受尊重,不仅能管理好下属,也能妥善地处理与上级的关系,她就像是史蒂夫的陀螺仪。“如果你的工作经验足够多,肯定能理解一点就通的老板和怎么讲都讲不明白的老板是不同的。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老板一点就通,你就会在心里暗自高兴,‘上帝啊,真是太棒了,省了我很多功夫’,史蒂夫就是这样的老板。他在智力上总能和你保持同步,因此不用多费口舌去解释,而且他总是对工作充满了激情。”
两年的时间里,麦金塔团队谱写了一曲英雄史诗。史蒂夫不遗余力地鞭策团队,也鞭策着自己。他时常提醒团队成员,公司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团队成员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或做出来的产品不够完美时,他总是会大声训斥。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力也与日俱增,迅速消耗着团队成员的体力和脑力。一些成员在这个项目上耗尽了全部的精力,之后再也没办法在高科技行业工作。另一些成员尽管乐在其中,但并不想再重复这样的经历,因此他们离开了苹果,去了压力比较小的公司。有一小部分人因为执着的热爱而选择留下,他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只是为了在史蒂夫手下工作,享受高压环境里的酣畅淋漓。项目结束后,史蒂夫将46位关键成员的签名刻在了每台麦金塔机箱的内部。即使是appleii项目的员工也认为史蒂夫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一位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常说,麦金塔团队似乎得到了上帝的帮助。”
麦金塔的登场过程充分展现了史蒂夫的表演才能。1984年1月22日,在“超级杯”比赛的直播过程中,著名的“1984”广告首次播出,并且只播了一次。麦金塔的正式问世是在1984年1月24日,苹果在位于库比蒂诺的迪安萨学院(deanzacollege)礼堂里举行了正式的发布会,在这短短三天里,史蒂夫彻底颠覆了对新产品的介绍方式。“他就如同是马戏团老板巴纳姆(p。t。barnum)转世,”李克劳说,克劳留着长胡子和蓬松的白发,说话直言不讳,“他渴望给观众带去惊喜,仿佛在对观众说,‘快看!世界上最小的侏儒!’他非常享受把罩在新产品上的黑天鹅绒布扯下来的那一瞬间,他热爱娱乐表演,热爱市场营销,热爱沟通交流。”
上台前,史蒂夫会和营销以及公关团队一遍又一遍地排练,精益求精。比尔盖茨参加过几次苹果的发布会,他还记得和史蒂夫一起在后台的情形。“我从来没有他这样的经历,”盖茨回忆起史蒂夫的表演时说,“上台前,如果其他人还没把支持性的工作做好,他会朝那个人发火。他还会有些紧张,毕竟这是场重要表演。然而一上场,他瞬间就进入了状态,非常神奇。”
“他的台词其实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但在台上却让观众觉得是即兴发挥”盖茨笑道。
“1984”广告由chiatday广告公司的总监李克劳负责,艺术指导由布伦顿托马斯(brentonthomas)担任,文案是史蒂夫海登写的。直到“超级杯”比赛的几天前,史蒂夫才让董事会看了这个广告,董事们都吓坏了。这则60秒长的广告由科幻电影银翼杀手(bladerunner)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scott)执导,描绘了如下场景:一排排面无表情的男男女女坐在一个巨大的屏幕前,安静地聆听屏幕上“老大哥”的训话,“老大哥”让他们要绝对服从。在广告快结束时,一位女子跑过人群,突然将随身带的大铁锤砸向屏幕,将屏幕砸得粉碎。接着打出一行字:“1月24日,苹果公司将推出麦金塔电脑,你会知道为什么1984年不会变成1984中那样”。斯卡利想临阵脱逃,让chiatday广告公司赶紧把“超级杯”比赛的广告时段给卖了。chiatday卖掉了30秒的广告时段,但是没有卖60秒的,向斯卡利谎称卖不掉。负责市场营销的比尔坎贝尔(billcampbell)决定不理斯卡利和董事会的担忧,按原计划播出广告。海登和克劳一样才华横溢,后来他画了幅卡通漫画来总结他对斯卡利的看法。漫画上,斯卡利和史蒂夫正在公园散步,史蒂夫告诉斯卡利,“你知道吗,我觉得技术能让人类生活得更好”,斯卡利头上的对话框里写着他脑子里正在想的事:“我就要赢得董事会的支持了,这小子6个月之后就滚蛋了。”
第22章 突破与崩塌(6)()
和预想中的一样,这则不同凡响的广告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让大家对史蒂夫在迪安萨学院的表演更加期待。发布会当天,史蒂夫真的如同巴纳姆附身。他充满自信地在舞台上踱步,引用了鲍勃迪伦的歌曲变革的时代(thetimestheyarea…gin)里的一段歌词,将麦金塔描绘为大胆、反叛、充满创意的产品。ibm被当成了靶子。他把电脑屏幕上的内容投影到了舞台上方的巨大幕布上,“酷毙了”(insanelygreat)的字样在幕布上出现。这台机器用机械声开始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麦金塔,终于能从包里出来了。”之前电脑被放在一个帆布手提袋里,史蒂夫把它拿了出来,插上了电源。观众们疯狂了,史蒂夫似乎一时语塞,沉浸在他们崇拜的目光中。他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台理想中的机器,媒体也接受了这一看法。麦金塔正式亮相前,麦肯纳已经打了一场漂亮的媒体攻坚战,从电脑世界(puterworld)到财富(fortune)、时尚先生(esquire),各大行业刊物和主流杂志都为之疯狂,极尽溢美之词,金钱(money)杂志把它称为“这个价格能买到的最好的硬件,唾手可得”。滚石杂志向苹果掀起的文化潮流致敬。冒险(venture)杂志甚至赞美了史蒂夫“特立独行”的管理方式。
机身装在了一个象牙白的漂亮机箱里,大小和微型冰箱差不多,设计简洁,让人赏心悦目,“电脑”一词可能会引发的高深艰涩的联想在这台机器上都不复存在。不过,这台机器最大的突破点在于用户界面。史上第一次,用户可以像制作纸质文档那样创建电子文档,可以用鼠标控制光标把文件拖到文件夹里。如果想要删除文件,只要把文件拖到垃圾箱里就行。这些技术施乐电脑已经实现了,但是不像麦金塔这样操作简单。苹果与一些顶尖大学签订了销售协议,再加上媒体的赞誉与人们的好奇,麦金塔在最初的几个月里销量爆棚。然而不久以后,随着人们好奇心的消失,销量开始直线下降。
事实上,史蒂夫设计的麦金塔存在致命的缺陷。尽管麦金塔的工程设计代表了未来电脑发展的趋势,但是其处理能力不够强大,对用户来说并不实用。为了控制成本,让零售价不高于1995美元,电脑的内存只有128k,只有丽萨电脑内存的110,当然,丽萨电脑的价格要贵得多。位图显示技术消耗了太多处理能力,屏幕上显示的线条和字体的确很漂亮,但速度实在太慢,有时候根本显示不出来。事实上,在麦金塔上无论干什么都很慢。麦金塔用的是软驱而不是硬驱,把一张软盘上的文件拷贝到另一张软盘上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用户得把两张软盘插进去、拔出来好多次才能成功。更糟糕的是,麦金塔刚问世时,几乎没有与之配套的软件,因为操作系统直到发布当天依然在调试中。毫不意外,销量开始锐减。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景,史蒂夫牺牲了机器的实用性。
照理说,史蒂夫应该带领团队解决麦金塔的技术缺陷。要做的事很多,比如为机器开发一个硬驱,增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