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意思,将意思表达清楚明白,再考虑别的话题。
第4章 话一出口,覆水难收()
成大事者认为,话一说出口,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根本没有办法收回来。
从前有个孩子,脾气很不好,总喜欢朝家人朋友胡乱发脾气,说一些伤害他们的话。他自己也知道这个习惯不好,但是始终改不了。有一天,孩子的父亲把孩子叫到身边,对孩子说:“每回你想生气的时候,就往后院的篱笆上钉一个钉子。只要你这样坚持,你一定能改掉你身上的坏毛病。”孩子脾气虽坏,但很听话。每当他生气的时候,他就在篱笆上钉一个钉子,篱笆上布满了钉子。没过多久,孩子渐渐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钉子越钉越少。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告诉他:“如果一天能够不生气,就拔掉一颗钉子。”几个月后,篱笆上的钉子没有了,孩子已经完全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父亲指着那些钉眼对孩子说:“孩子,虽然钉子没有了,可是钉眼还在,这些永远都不能磨灭。”
用言语伤人给别人造成的伤害也是永远无法磨灭的,即使和别人和好如初,即使和别人关系更加紧密,但那些伤痕依然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永远不要伤害别人,伤人的话永远不要说出口。话一出口,覆水难收。
商朝末年,武王伐纣,伯夷认为武王此举不该,于是跑去向武王请命。武王没有听他的,伯夷很伤心地离开。后来武王灭了商朝,伯夷就带着自己的弟弟叔齐去了首阳山隐居,而且发誓不吃周朝的粟米。有一天,他们在首阳山挖野菜吃,遇到了一个妇人。妇人问他们为什么不吃粟米,伯夷讲了自己的原因。妇人一听,脱口而出就是一句话:“可这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吗?”伯夷叔齐听了以后默然,放下野菜篮子,回到山中,没几天就饿死了。
妇人肯定是无心的。但是这种话说出来直接导致了伯夷叔齐的绝食而亡。妇人即使懊悔不迭,想收回所说的话都很难。
同时代还有一个故事。纣王听信谗言,挖了比干的心,但比干没有立即死掉。他行尸走肉般地走在路上,突然听到一个妇人在叫卖青菜。他问妇人:“你卖的是什么菜?”妇人回答说:“空心菜!”比干追问了一句:“菜无心可活,人无心怎么办?”妇人随口就答:“人无心当死。”
以上两个例子虽然看起来很极端,但是充分地说明了话一出口,覆水难收的道理。其实我们每天说话,每天都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难免有脑袋转不过嘴巴的时刻,难免有说错话的时候。但这种时候不应该经常有,因为你说错话很容易说到别人的伤心处,很容易伤害到别人。
为此,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一个醒,不要随意开口,不要恣意开口,不要觉得自己这样说话舒服就乱开口。很多时候,我们说话的时候感觉良好,但是事后往往后悔不迭。
比如娱人自娱的话,我们玩笑似地嘲笑别人的缺陷或者行为,觉得很好笑,但是事实上,当事人并不这样认为,甚至因为你的无心玩笑,勾起了他的伤心往事,他会当场跟你翻脸。所以最好的开玩笑方式就是开自己的玩笑,不要去开别人的玩笑。然而很多人太自信了,认为自己能够把握玩笑的火候,认为自己不会因为玩笑而得罪人,认为别人是君子,不会计较这种玩笑。事实上,即使自己火候把握得很好,别人是君子不去计较,在他心中也形成了自己很轻浮的印象,而且他容易把自己的不计较当成自己的恩德。其实你本来就是无心的,但是还给了别人一个施加恩德的机会。有没有想过,这样做很不值得?
我们要牢牢记住话一出口,覆水难收,就要督促自己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如果一个人不能自己说的话负责,那么这个人也毫无信义可言。我们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就要保证我们所说的话是真话,保证我们所说的话充满善意。不要随意拿别人开心,也不要恣意去挖苦别人,即使和别人关系再熟,可他毕竟是别人,他根本无法想象到你是怎么想的,他根本就不能站在你的角度来体谅你当时的心情。
话一出口,覆水难收,这就要求我们永远不要说伤害别人的话,哪怕是玩笑。人在气头上,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得出来,其实这只不过反映了我们自己的浅薄和低陋。事实上我们能伤害的人往往是关心和爱着我们的人,只有他们才会把我们的话放到心里面,也只有他们才不会跟我们斤斤计较。那么人为什么一定要伤害关心和爱着自己的人呢?这是很矛盾的事情。
话一出口,覆水难收,就要求我们不要信口开河,不要什么话都说,不要乱说大话。人要有一颗敬畏的心,敬畏自己的处境,敬畏这个社会,敬畏自然。只有保持这样一颗心,才不会口无遮拦,不会胡编乱造,也才能避免给自己招惹更多的麻烦。人不能因为虚荣而去说话,那是很虚无缥缈的事情,任何虚荣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感受,只要自己每天感受良好,那就足够了,要这种虚荣干什么?
话一出口,覆水难收,就要求我们学会给自己所说的话做个分类,哪些话是该说的,哪些话是不该说的,以后坚决不要说那些自己不该说的话。还要分出哪些话是承诺,哪些话不过是玩笑。承诺少开,玩笑最好不要开,即使开也要开自己的玩笑,而不要去开别人的。
做大事的人和懂得人生道理的人在说话上有个共通之处,这就是不妄言。不乱说话,他们很注意控制自己说话的频率和内容,从来都不会随意开口,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不需要通过说话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比较自卑,他们需要通过说话来证明自己,需要通过承诺来说明自己的能力,需要通过玩笑来证明自己开朗,需要通过炫耀来证明自己知识渊博,这些都是可怜人!
第5章 承诺易做,实践很难()
成大事者认为,一个人做承诺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要真正实践起来很难。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做承诺必须谨慎,不要随意承诺。
不能实现承诺是最忌讳的事情,一个人有了信用,自然会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拥护。古代有些人为了达到强国的目的,首先会建立人们的普遍信任。商鞅是秦国由弱到强的关键人物。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之前,首先解决的就是信任问题和忠诚问题。商鞅刚开始变法的时候,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由于他还没有建立威信,担心老百姓不相信他。如果第一次没有成功,那么以后要想成功就很难了。于是商鞅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很高的木头,然后他向老百姓悬赏说如果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给他十两金子。当时,秦国国都的人都认为这只是在开玩笑,根本没有把它当真。商鞅并不着急,他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在这个时候,他果断地宣布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金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都城的人围绕在木头旁边议论纷纷,有一个人心一横,觉得即使没有封赏,把木头抬到北门也无所谓,于是他立即将木头扛起来,一直扛到了北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商鞅给了这个人五十两黄金。这件事就是著名的南门立木,它在秦国当时引起了轰动。老百姓没有想到商鞅能够说到做到,于是大家都很信服他。不久商鞅就开始公布新的法令,大家也十分遵从。商鞅有令必行,言而有信的作风是赢得信任的关键,同时也为秦国国君赢得了百姓的忠诚。
承诺是不能马虎过去的。一天早上,曾子的妻子准备去集市买些东西。她还未出门,儿子就吵吵嚷嚷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考虑到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很远,带着他还要处处照顾,很不方便。于是就让他留在家里,但是儿子不同意。她便哄儿子说:“只要你在家乖乖等着,我一买完东西就立刻回来,一回来就杀猪给你吃。”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
不久,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远远地就听到自己院子里的猪在叫。她慌忙赶到家,推门一看,发现曾子正在准备杀猪。她问曾子为什么要杀猪,曾子说你不是答应过孩子吗?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对丈夫说道:“我说那话只是为了哄孩子,你怎么这么迂腐,把它当真呢?”曾子很严肃地说:“对孩子千万不能撒谎。他现在还这么小,所有学到的东西都是从父母那来的,他们也十分相信父母的做法。如果我们说谎话骗他,就等于教他今后去骗别人,这样孩子还怎么在这个社会生存啊?”妻子听后,只好不再阻拦。
不要将承诺当成一种说话的方式。周朝时,周成王和弟弟开玩笑,他拿一片桐叶对弟弟说:“我拿这个来封你。”然而说过这话后,就一直没有兑现。周公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去拜见周成王。周成王说当初不过是和弟弟胡乱开的一个玩笑。周公说天子怎么能随便开玩笑呢,既然答应分封就应该做到。于是周成王就把弟弟封到了唐。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谨慎使用承诺这种方式和别人增进关系。因为你承诺过的事情做不到,你们的关系只会恶化,而不会有所发展。即使承诺能做到,也要考虑到各种不可控制的因素,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说能做到就一定能做到的,更何况很多时候我们都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实力。最好的办法是少承诺,多做事,等事情做好了以后,再给别人一个惊喜,效果会更好,而且能够给别人留下十分稳重的形象。
既然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必须言而有信,否则就不要答应。有的人喜欢空口许诺,最后失信于人。在答应别人之前,先要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如果确实做不到,就不要轻易承诺。在社会中生存,一定要掌握信任的利器,不要随便破坏别人对自己的信任。说话一是一、二是二,言出必行。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要经常使用“这没问题”或者“都包在我身上”,这种话当时说出来的时候豪爽,别人听起来也很舒服,但是事后执行起来很困难。倒不如说:“我试试吧!”或者“我尽力吧,但不能保证。”这样并不算对结果的完全承诺,而是对过程的一种承诺,即使没有做到,对方都不会对自己有意见。相反,倒是那些信誓旦旦的人,容易让别人产生一些想法,毕竟他是答应过的,而自己也是满心期待他能实现的。
第6章 夸夸其谈,误人误己()
成大事者认为,浮夸的作风要不得。真正有德才的人往往对这些容易招惹是非的东西避之不及,只有那些心气高傲又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喜欢夸夸其谈,弄一些虚假的东西来装点自己。
虚浮的人往往会做表面文章,他们很喜欢用一些标志性东西来装点自己。但实际上这种人才德两缺,是应该提防的。不要上了这种人的当,也最好不要和这种人交朋友,否则自己容易受伤。
古时,庄子去见鲁哀公,哀公跟庄子说鲁国的儒士很多,满大街都在谈论儒学,但唯独缺少像庄子这样精通道术的人。庄子听了以后很不以为然。对哀公说不但从事道术的人才少,而且儒士也相当缺。哀公很疑惑,于是反问庄子难道他没有看到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着儒者的服装吗,怎么能说鲁国少儒士呢?
庄子解释说,穿儒服的人并不代表一定有真才实学。不妨做一个实验,只要大王下令凡是没有真才实学的儒士如果穿儒服就一律问斩,那么就可以知道到底鲁国有多少儒士了。
于是庄子向鲁王建议说:“您可以发布一道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对这个建议特别感兴趣,于是在全国张贴了命令。五天后,鲁国上下很难再看见穿儒服的儒士。只有一个人穿戴着儒装在宫门前求见。鲁哀公听到以后立即召见,果然是位饱学之士。这个时候,哀公才彻底相信了庄子所说的话。
那些缺少大智慧而又希望得到别人看重的人往往会在小聪明上下功夫。他们会想尽办法做一些表面文章以表明自己有大智慧。这种过于虚浮的人常常擅长侃侃而谈,将别人的一些想法,自己知道的一鳞半爪,不经过加工和思考就作为谈资以期获得别人的赞誉。
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括是个典型的夸夸其谈的人。他熟读兵书典籍,经常和别人谈论兵法。每每都引经据典,让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都自叹不如。但是赵奢看到了儿子身上的毛病,只不过是一些兵法上的舞文弄墨,而没有真才实学。同时他也意识到儿子将来可能会有很高的虚名,容易被拜为大将。于是他反复告诫妻子,以后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赵括去当将领,否则会耽误赵国。后来秦国进攻,赵国派大将廉颇前往抵抗。廉颇采用拖延战术,以此来消磨秦军的士气和消耗其给养。秦军很着急,于是派人到赵国都城去散布谣言,说秦军只怕赵国任用赵括为将。赵王信以为真,正为廉颇毫无进展而十分恼怒,于是立即任命赵括取代廉颇为将。赵括的母亲求见赵王,请求其收回任命。但赵王一意孤行,还是任用了赵括。
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赵括根本就不会打仗。一当上大将,就中了秦军的圈套,赵国四十万人投降,被坑杀。自己也葬身在军中。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夸夸其谈的人往往有虚名,这让他们更加危险。像赵王就是因为赵括名声很好,才将全国的军队交给了他。然而赵括本身对实战一窍不通,最后导致惨败,也在情理之中。
与人谈话,千万不要夸夸其谈,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谈不出内容来,别人就会看不起自己。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谈的内容不够大,别人就认为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人谈严肃话题,永远都应该只谈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对于其他领域,如果不知道,就不要随意开口,否则容易陷入夸夸其谈之中,给人以浅薄的印象。
有这么个故事:有一个和尚坐夜航船和一个秀才同舱,出于对读书人的尊重,和尚缩手缩脚地躺着。秀才高谈阔论了很久,和尚更是觉得浑身是汗。听完秀才谈论后,和尚想试探秀才的才学是真是假,于是他问秀才:“尧舜是几个人?”秀才回答说:“当然是一个。”和尚松了一口气,又问道:“那么澹台灭明是几个人?”秀才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两个。”和尚一听,明白了这个秀才不过是夸夸其谈,于是叹了口气说:“还是容老僧伸伸腿吧!”
夸夸其谈的人很容易被别人发现。因此一个人如果在谈论的时候,不讲自己的专业领域,被别人问几个问题,就容易陷入到混乱之中。别人也会因此而对自己不尊重。即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不要夸夸其谈,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那个领域也许有更高明的人,如果碰到了,会彻底丧失自己的尊严。
正如古时的智者所说,真正知道的人是不会乱说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永远不会知道太多,知道还有很多东西自己还不知道。真正夸夸其谈的人往往是不知道的,因为他们接触的面窄,根本就没有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
第7章 克制情绪,谨慎言行()
人在愤怒的时候,一定不要随意开口说话。因为人愤怒时,情绪往往是失控的,这个时候开口说话难免会伤人。
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发生了很多悲剧,往往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引起的。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