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冬笋炒肉可是美味啊,就连笋衣凉拌着吃,也是不错的!
趁着现在山里可以找到吃的,那是必须丝毫不留情的往家里扒拉回去的。
冬笋个头很大,不多时大家带来的背篓就装满了,其他的人看到她们在这边挖冬笋,也蜂拥而至,都在挖着冬笋。
雨后的土地很湿润,很容易就将埋在地下面的冬笋挖出来,再用刀子一砍,基本上就搞定了,至于皮要回家再弄去了。
张沁儿她们先将背篓里的送回家,然后再往山里找去,这片山大的很,丝毫不用担心会被别人全部挖空的。
又挖了几背篓的冬笋,永安就叫着说要去找蘑菇,以前在徐州时,他们也是去山里找过蘑菇的,记忆中蘑菇的味道十分的香甜和鲜美,现在时机这么好,不去找就真的浪费了。
张沁儿自然是答应的,之所以一开始挖冬笋,那是因为冬笋容易找到,个头也大,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而蘑菇则不一定。
蘑菇虽然是菌类固定生长,但是在寻找蘑菇的过程中,总让人觉得有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要看采摘蘑菇的人是否有敏锐的目光和绝好的运气了。
几个人重新背上空背篓,朝西边坡地走去,那边有大片的松树,蘑菇最常出现在松树根下的。
进了林子里,树下积满了厚厚的、渐渐腐殖的老松针,雨后,处处飘着湿漉漉的,微微有些枯草霉味的空气,越发的醉人,探着若有若无的小路,大雨刚过,草湿泥滑,但是大家的眼睛却只盯着飞松盘扎树根下的草窝窝里搜寻,被扒过的窝不少,能食用的蘑菇没有见着,只看见一两朵胭脂蘑菇。
胭脂蘑菇非常的漂亮,结结实实的小伞舒展的打开着,顶子的表面涂抹着光鲜的胭脂红,很招人爱,不过还是那个上帝造物的道理,漂亮的植物往往有毒,那胭脂蘑菇是不能吃的,只有青头蘑菇就是个例外,几乎象胭脂蘑菇一样的亭亭玉立,只是顶子上涂的不是胭脂,而是湿漉漉的泛着清翠的绿,不仅好看,而且特别的鲜美,采到这样的蘑菇很让人高兴。
福儿还小,没怎么进山采过蘑菇,看见那胭脂蘑菇眼睛亮亮的,就要过去采下来,张沁儿忙拉住她,说:“那是胭脂蘑菇,有毒的。”又吩咐其他小的,说:“这种漂亮的,千万不要乱摘,不认识的,就叫我们看过再摘,知道吗?”
福儿点头应着,一副乖乖孩子的模样。
张沁儿四下看了看,估摸着这片林子已经被人光顾过了,就说:“我们去那边看看。”
她指着的地方地形比较陡,应该去的人比较少。
大人也许会嫌弃太陡不好爬,但是孩子们却不是这样,他们的精力比起大人们来说,更多,对自然的一些探索也更为好奇。
永安跟个猴子一般,灵活的跑了过去,山地在他的脚下,仿佛是平坦的一般。
到了这片坡地,果然在松树根下发现不少蘑菇的窝,蘑菇是有窝的,几乎全部长在一起,今年这里有,记住位置,来年这里依旧有,这也是因为蘑菇是孢子繁殖的缘故。
张沁儿心里的惦记着种蘑菇的,所以她精心选出一些个头长的特别好的蘑菇,单独放着,回去的时候再将蘑菇的孢子采集出来,然后加以培养繁殖,这要是繁殖出来,冬天就能够卖蘑菇,相信这种反季节的蔬菜一下子就足以为他们赚不少的钱。
雨后的林子里,除了到处可见的蘑菇,也有不少木耳,大多长在腐朽的树桩上,枣树上尤其的多。
大家也不挑拣,但凡遇到的山货,全部采摘了。
忙碌了一个下午,一家人的收获堆在一起还是蛮有成就感的,光冬笋,就有一座小山般的大小。
杨氏她们也找到两篮子的蘑菇,都是山里常见的野蘑菇,平菇、香菇、口菇之类的。
这些不大不小的收获,让整个桃花岭下的难民们都浮现了笑容,而旁晚时分西边天空出现一抹淡淡的霞光,也昭示着,明天应该是个好天气。
晚上大家吃的就是蘑菇粥,蘑菇的新鲜香味随着热气飘荡在空气中,令大家的食欲倍增。
晚饭后,大家将收集来的山货归类存放,因为昨天下了一天的雨,外面的空地都是湿的,所以只好放在屋子里。
随着这些时日从山里扒拉回来的山货,本来就显得有些拥挤的屋子越发的狭窄了,张沁儿看着大家睡着之后几乎没有任何空地的屋子,心里想着明天天气好,就得弄个小棚子,来放这些山货才行。
第40章 :剥棕皮()
变天之后,气温很快就冷了下来,半夜的时候,大家都冻的有些瑟瑟发抖,好在第二日天气晴好,男人们又开始上工开垦荒地了。
一大早,全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趁着天气好,需要把昨天从山里捡回来的蘑菇、木耳都摊开晒干。
冬笋需要水煮之后,去掉涩味再晒干,等到冬天吃的时候,用温水泡开就可以了,这种干笋子做的菜特别的香,和腊肉一起煮,更是美味的很。
张家人没有马上就将这些山货拿到县城里换钱,一来东西并不多,二来路程太远,来回一趟很不划算。
“娘,再搭一个简单的棚子吧。”张沁儿提出意见,这个棚子稍微遮风挡雨就可以了,那些茶树籽之类的山货,天气不好会装到缸子里,用东西盖上,也不怕下雨潮湿。
因为要求简单,杨氏答应了,捡了一些适合的木材,就开始在屋子的旁边搭一个小一些的棚子来,张沁儿他们几个孩子就去附近割茅草,和捡树枝。
不多时一个简单的棚子就搭成了,张沁儿又让杨氏将一些还空着的缸子搬到棚子里,晚上的时候就将摊着晒开的茶树籽什么装进去存放。
将这些一一归置好,屋子里总算空出不少地方了,吃过中饭,张沁儿又带着孩子们往山里去,今天她要找的东西,是棕树的皮!也就是用来做蓑衣的那种东西,昨天下雨的时候,大家都不方便出门,这个时候她才想起要做蓑衣出来,再者这种棕树的皮除了做蓑衣,还可以做床垫和扫帚,算得上一物多用。
前世的时候,奶奶家的老房子里就还有棕树皮做的床垫和蓑衣,都经久耐用的很,只是那床垫睡起来倒也舒服,就是没有修整好那些针刺的话,就会刺皮肤,要隔着厚些的床单才好。
棕树是山里常见的植物,不多时就可以找到许多颗树,大家忙将它的皮一层一层的剥了下来,这种棕树皮是要多剥的,否则没有开剥过的皮会因为长的太密集,导致霉变,那么严重的话,棕树也会死亡的。
这山里鲜少有人迹,所以棕树上的皮几乎都没有被人剥过,有些棕树被厚厚的皮裹着,吸满了昨天的雨水,看起来湿漉漉的。
因为目标多,张沁儿自然要挑好一些的剥,这棕树皮要选那种长的条纹密集,又顺的,用手摸起来,比较平坦,不刺皮肤的棕片。
“姐姐,以前爷爷也会做蓑衣呢,手艺还很巧。”永安说,神色带着一些骄傲,对他来说,虽然张老头素日是比较沉默的,说话也比较严肃,对他们这些孙辈似乎也不见得多么的疼爱,但是在永安的心中,爷爷却是最厉害的。
编织竹筐竹篮子,这些几乎人人都会,但是只有张老头的手艺最好,他编织出来的竹篮子,经年耐用,又外观好看。
张沁儿搜寻着原主的记忆,说:“小时候是见过,后来爷爷怎么不做了?”
“不知道,我就只看到过一次,还是以前王大伯的蓑衣坏了,让咱爷爷给修一下。”
“后来家里有了油纸伞,出门也不多,再说一件蓑衣可以用好几十年呢,所以爹就不做蓑衣了。”张贞娘毕竟大些,知道的也比永安他们多。
以前张老头年轻的时候在山里砍樵,卖柴为生,山里天气多变,时常下雨,所以那蓑衣是常常要备着的,不但可以挡雨,也可以御寒保温。
这也练就了张老头有一手编织蓑衣的好手艺。
想到这里,张沁儿也放心了,她只知道棕片可以编织蓑衣和床垫扫帚什么的,但是这些手艺她可不会,真要逼着去做,也只能按照前世的记忆,依样画葫芦了,具体效果还真不好说,毕竟前世的时候蓑衣被塑料雨衣替代,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张沁儿之所以知道,还是因为小时候在奶奶家的老屋子里看到过而已。
在找棕树的过程中,大家又随手采摘一篮子左右的木耳,也算收获颇丰了。
回到家后,又将棕片清洗干净,铺在那低矮的棚子顶上晒干。
看着大片的棕片,张沁儿顿时后知后觉起来,之前搭屋子的时候,何必辛苦割茅草?直接剥些棕片不就好了。
这么想着,就将这个想法说了出来,其他的人听了,也纷纷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省的再下雨的时候担心屋子会漏水。
因为是打算铺屋顶的,所以也不拘泥棕片是否长相好,只要大片的,能用的,就全部扛回家去。
晚上张老头带着儿子孙子们回来就,就看到自家房顶上全部铺着厚厚的棕片,站在小坡地,眯眼打量着。
“爷爷,你编织蓑衣的手法可好了,等闲了,爷爷来编织蓑衣吧。”永安蹦跳着到张老头的面前,张老头伸手摸了一下他的头,笑着点头:“好,等我哪天得闲。”
张老头嘴里说着得闲,却放下锄头就拿起那一片片整理好的棕片,发现被整理的不错,于是满意的点了点头,说:“我也好些日子没有编织蓑衣了,沁儿你们明天去砍一些竹子回来,等我得闲了就弄几套蓑衣斗笠来,先前没有下雨,反而忘记这些雨具了。”
张沁儿应着,说:“知道了,爷爷,明天我们就去弄好。”
编织蓑衣其实有两种法子,一是用蓑草编织,蓑草又叫龙须草,可以造纸和人造棉,很常见的一种草,二呢,就是用这棕片,这两种法子,都费时间的很,一件蓑衣得用个十来天才可以编织的了的。
如今天黑的早了一些,下工之后,光线就有些晦暗了,张老头却经不住闲,坐在屋子门口的大石头上,随手拿过一片棕片,抽出一缕缕的棕丝,从上至下理顺,去其碎屑,然后备用。
这编织蓑衣并非是将整片的棕片缝合起来就行的,而是要抽丝,然后再手工编织,很费时间,但是一件做工精良的蓑衣用五六十年都不是问题。
张沁儿一看,前期工作不算太难,就和张贞娘一起帮忙,几个人娴静的干着活。
张老头似乎起了谈性,说:“别小看这蓑衣啊,用处可大了,做床垫做被子都是可以的。”
又问连氏:“家里有粗一些的大针吗?”
编织蓑衣就是靠一枚针上下穿织,根本不用织布的梭子,所以很多人习惯上不叫编织蓑衣而是叫“串蓑衣”。
家里的东西都在连氏的掌握中,说:“倒是有一根。”
张老头便点了点头,继续忙活着手里的事情,等天色彻底的暗了下去,才将整理好的棕丝放好,全家人进了屋子,趁着火堆的光线,吃着晚饭。
吃粥的时候,谢氏看着碗里清汤寡水,不满的说:“我说你们几个小的,整天都不干正经事!家里吃的都没有了,还不去多捉些鸟,找些吃的,尽弄一些不能吃的回来,白浪费时间。”
又偏头看着杨氏,说:“就你命好,留在家里陪着这些孩子弄些啥玩意呢?就我一个人累死累活的在地里干活!”
谢氏是真的很生气了,冯氏一直动弹不了,张志礼又护的紧,杨氏呢又是去捏陶胚,又是在家里搭什么棚子,再来呢就是翻翻晒晒一些东西,就她一个人在连氏的监督下去了山脚下的那块地里干活。
回到家,只有清粥吃,难免抱怨。
张沁儿不愿意让谢氏说杨氏,就忙说:“大伯娘教训的是,明天我们就去山里多弄些吃的。”
张沁儿的态度好,谢氏就越发得意,刚想得理不饶人的多说几句,却被张老头严肃的说了一句:“好好吃饭,沁儿她们弄回来的棕片虽然吃不了,也是有大用处的。”
听了这话,谢氏就不再说了,低头喝粥,然后又对永安说:“上回你捉了只野鸭子,不错啊!明天再弄一只去!”
永安听到大伯娘夸他,心里也得意,点头说:“嗯,我明天一定努力再弄只回来。”
第41章 :一窝兔子()
第二天上了山,永安心里惦记着去弄一只野鸭子,也不和张沁儿她们去找山货,而是直接和沁儿说一声:“姐,我要去找野鸭子!”
说完,就如一只灵活的猴子一样,窜进了山林中。
张沁儿忙在后面吩咐着:“小心些,别往深远的地方去!”
“哎!知道了!”远远的传来永安的嘹亮清脆的声音。
永安年纪还小,不过这片山林是她们常常过来的,附近的地形早已经摸的很熟悉了,只要不去太远的地方,应该是无事的。
因为昨天谢氏的那番话,大家都准备要找些吃的回去,而她们只有几个小女孩,想要弄个大些的猎物回去,那是很难的,所以还是把主意打在鸟上去。
经过这些时日,捕鸟的技巧倒是每个人都熟悉了,也不拘泥在一个地方,但凡鸟多的地方,都设下一个陷阱,由一个人看顾着。
张沁儿心里惦记着那些茶树籽乌桕籽,不过前天下了一天的雨,树籽在土里浸泡了一天****,估计早已经坏掉了。
何况近些的茶树籽几乎都被她们捡的差不多了,所以也就放下这件事,只等着荒地开垦完之后,让张志仁带去县城榨油出来吃。
至于那些乌桕籽,因为比较少的缘故,张沁儿觉得送去榨油坊一点都不划算,再者乌桕籽的油是不能够吃的,也不知道这个时代榨油坊的人是否知道,否则要是把乌桕籽的油混到了菜油、豆油等食物油中引起中毒的话,那么也是一件麻烦事。
因为乌桕籽的油主要是点灯照明的,也不拘泥非要榨的很清澈,所以她琢磨能不能够自己榨出来,浑浊一些也无事,能用就行。
记忆中榨油还是需要蒸煮、需要压榨、需要过滤,具体的细节倒记得不太清楚。
“沁儿,你在想什么呢?”张贞娘看着出神的沁儿,不由得担忧的问着。
“啊!没事,在想一些事情呢!”张沁儿回过神来,打算暂时将心里的想法放下,等过些时日再说也不迟。
此时她和张贞娘正在挖一株看上去有些年头的野葛,虬须般的根茎缠绕在一颗低矮的树杆上,密密麻麻的叶子竟然长的比那棵树还要茂盛几分,不过如今时节已经快要步入冬季,叶子也开始泛黄,没有夏天的那般青翠舒展来。
因为这是老野葛,所以张沁儿和张贞娘都挺上心的,小心的挖动土壤,生怕会将野葛破皮,影响了外观质量。
不多时,两个人就将那根野葛挖了出来,粗粗的根茎足足有成年人大腿那么粗,看的让人心里十分的喜悦。
将那野葛放入背篓中,又开始动手去挖一些年份小一些的野葛来,因为今天张沁儿想煮一些野葛吃,调和一下食物的营养。
这野葛是一个好东西,又可以做药材,又可以做葛粉,还可以直接煮熟,前世的时候张沁儿就常常吃煮熟的野葛,粉粉的,带着一些甜味。
张贞娘埋头干活,却也忍不住看着那根最粗壮的野葛,喃喃自语着:“也不知道这野葛价钱高不高。”
张沁儿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