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是勤劳的人,现在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地里捕捉蝗虫,家里晒干的蝗虫都有好几个麻布袋了。”
发生蝗灾之后,张沁儿就没有再过去看情况,听了这话,心里头十分的郁闷,好不容易今年买了大片的地,又找了长工种植甘蔗想着榨糖发家,结果还遇到天旱和蝗灾了!
好在甘蔗比较适应干燥的土地,崔家兄弟能够隔三差五给浇水一次就能够满足甘蔗的生长了。
“那爹你掰了一根尝过没有?甜不甜?”张沁儿心里盘算着,现在离甘蔗收割只差半个多月,要是已经甜了,干脆砍了放在地窖收着,省的被不可预知的蝗灾给祸害了去。
“尝了,不算很甜,水份也不太多。”张志仁的话让大家眼中都蒙上一层忧虑,甘蔗虽然耐旱,但是也因为天热天旱的原因,被晒的都脱水,许多甘蔗都是空心的。
“再等等吧,我想着晗生和永安都回来了,家里的活你们帮衬着,明天我就搬到崔家去住一些时日,要是那边蝗虫实在厉害,我就做主把甘蔗砍了,能收多少,算多少了。”
晗生和永安都已经算是小小男子汉了,又一直在县城读书,觉得自己对家里的贡献不多,这会儿当即就说:“爹,你放心吧,家里有我们呢。”
张志仁看着晗生和永安,欣慰的点了点头。
杨氏想起崔家的房子,虽然听说稍微修缮了一会,但是和家里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多,不由得担心:“崔家房子不大,你睡哪里啊?住在那里方便吗?哪有东家住在长工家的。”
“崔家房子是不大,但?窍衷谟植皇嵌天,有张干净的席子就成,我到时候睡地上,还舒服?些。现在也是出了事情,没法子,不住那里,也没的地方住,要是还能够在林子村买些地下来,我们就砌一个小屋子,也不要太大,三两间适合住着方便干活就成。”
张志仁面色沉静,说话有条有理,想必这些也是他思考良久的了,大家听了,都觉得可以,也就不多说了,只有杨氏怕时间来不及,回屋去给张志仁收拾随身行李去了。
第二日一大清早,张志仁就带着行李,赶着驴车朝林子村去了,家里的活就落在杨氏和晗生身上,张沁儿和福儿以及永安这三人,就负责放牛放鸭子,还有就是尽量在草丛中捕捉蝗虫。
不只是她们家如此,村里其他的人家也是如此,所有的小孩的娱乐项目都成了捉蝗虫,甚至为了好玩有趣,公然攀比谁捉的蝗虫多,在每天准备回家吃饭的时候,大家就到祠堂那边的空地称重。
蝗虫太多,一个个数的话,还不知道数到何年马月,所以干脆称重,重量最多的人家就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并且有人上前询问捉蝗虫的法子。
第256章 :情况依旧不好()
因为富足村的蝗灾情况不算太严重,衙门里的人一直没有人来,只有张老头去了一趟衙门了解最新消息回来。
张老头是爱庄稼的人,看着地里青黄不接,水稻田都干的裂开了,禾叶半青半黄,布满了被蝗虫咬过的洞,那稻穗上虽然已经长出青色的壳,但是用手一捏,十有**是瘪的,所以还是朝天挺着,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因为稻穗太重而微微的弯下去。
天气太干燥,稻子不灌浆,再加上有蝗虫祸害庄稼,秋收已经让人没有期待了。
烈日下,张老头干瘦嶙峋的身体站在田埂边,眼圈深陷,里头镶嵌着一双弥漫着悲伤和担忧的老眼。
“里正,咱们种的都是官田,官府里怎么说?”有人心急的围了过来,想打探情况。
张老头看了村里人一眼,语气沉稳的说:“这次蝗灾不只是我们村,别处也是大规模爆发,相比起来我们村还算好的了,不过我们村的地都不肥沃,产量自然是不太好……”
“不说别的,这税到底要不要交?”有人实在心急的囔囔起来,天旱加上蝗灾,打的谷子能让人喝口稀粥就不错了,如果还要交税,那日子可就没法过了。
“蝗灾之后,朝廷肯定会有安抚,税就算不免,也会少收许多,如今还不好说,毕竟蝗灾还没有过去,官府里也只说让我们尽量捉蝗虫,保护好庄稼。”
“这又是天旱,又是蝗灾的,怎么官府还不给我们免税啊?那这日子可怎么过?”
“是啊,咱们的地又不是上好的良田,良田肥沃,就算天旱也至少还可以有些收成,你们看看我家地里的稻子,全部是瘪的!再过半个月就得收割稻子了。一亩地怕是半石谷子都没有了。”
“还好我家上半年种了好些土豆,现在还放在地窖里收着,到时候也好省着点过日子。”
“我家红薯倒是种的多,不过你看蝗虫把红薯叶子都吃完了!剩下红薯藤也干瘪瘪的,昨天挖了一些出来,还没有去年长的好。”
“咱们怎么这么多灾多难?好不容易从洪灾中逃荒到这里,刚能够住上青砖房子,种上自己的地,就又遇到干旱和蝗灾了!唉!”
村民们议论纷纷,提起自己的厄难,大家都忍不住叹息起来,当初逃荒时,可是死了不少人,大多数人也都是饿的只剩最后一口气,苦苦的熬过来的,张老头也幽幽的叹息一声,他想开口安慰几句,也说不出什么准话来。
衙门里大部分人都到蝗灾严重的乡下去了,张老头又没有资格见到知县,所以关于要不要免税的准话,他是没有得到一句。
“且散了吧,咱们逃荒那样的苦日子都熬过来了,现在又算什么?好在上半年也还算丰收,咱们村的人不说吃干饭,喝稀饭参杂红薯什么的也是可以填饱肚子的。”最终张老头让大家散了,这会儿还是尽量干活的好,那捉到的蝗虫大家也没有烧毁丢弃,而是都晒干留着,要是实在没的吃的了,还能够有口嚼头。
日子艰难的过着,因为村里水库已经干了,河流水量也少的可怜,村里挖的那口水井,水位下降,平常只用一米长的绳子就能够打水,这会儿至少得三米长的绳子才能够打到水了,张老头只好带着村里身强力壮的人开始寻地方再挖一口水井,解决大家喝水吃饭的问题。
张沁儿家的地窖已经打开盖子,放下一个楼梯,阳光透过地窖口照了进来,在地面上留下一团光斑,十分的晃眼。
此时张沁儿和杨氏在清点地窖中藏的粮食。
比起村里其余的人家,张沁儿家算是藏粮最多的了,因为去年从林子村收回来的玉米和大麦几乎没有卖出去,虽说吃了用了不少,不过现在还剩下三百斤玉米,和两百斤大麦。
其余的还有上半年收回来的土豆、花生等,堆在墙角的则是红薯,红薯都是刚挖回来的,个头不大,红色的皮上还残留着一些土。
看过地窖之后,杨氏就和张沁儿一同上楼梯到地面上,这才把家里的情况说出来。
“厨房里还放着一百斤大米和五十斤白面,家里能吃的就这些了。不过蝗灾爆发之前,你三叔就替咱们家买了五百斤大米和三百斤白面放在县里的宅子里收着。”
张志礼在县城做事,早在张沁儿听了林氏的话之后,感觉十有**是要爆发蝗灾的,就吩咐他负责出面在县城里提前买好大米和白面收着,一旦蝗灾爆发之后,粮食的价钱肯定是要涨起来的,就算最后蝗灾没有爆发,这些米面自家留着慢慢吃也是可以的。
“林子村那边这几日就要开始砍甘蔗了,到时候我带着晗生去那边帮忙,你和永安福儿呆在家里照料。”杨氏又吩咐着,不过这回永安提出反对意见。
“娘,我已经长大了,哥去得,我也去得,家里总共也没有多少事情,让姐和福儿在家里就好了。”
“胡闹,那甘蔗叶子豁人的很,你手碰了,都能够破了出血,还怎么读书写字?叫你哥哥去那也是没法子,你爹担心蝗灾会加重,想快些把那些甘蔗全部收割了,多一个人,也多一份力。”杨氏阻止永安跟着去,自家地里种个一分地,不觉得收甘蔗是难为的事情,但是一大片地的话,那收起甘蔗来,可辛苦呢。
“甘蔗的叶子都叫蝗虫给啃的差不多了,不会豁到我的手,再不然我也可以帮着赶车把甘蔗运到家里来啊!”永安不死心的说,崔家地方狭小,自然不能够存放这么多甘蔗,等砍下来之后,就得用驴车把甘蔗送到这边来。
一听永安不想着下地,杨氏就觉得这样也行,仔细想了想,就说:“那好吧,后天你也跟着去,到时候让你哥赶驴车,你赶牛车。”
“哎,好!”永安应下,又跑着出去干活了。
杨氏看见他那欢快的样子,不觉好笑:“永安还真是长大了,这是去做脏活累活,他也这般高兴。”
“咱们家的人都懂事的很呢!”张沁儿笑眯眯,自家每一个人她都喜欢的很,要不是老宅那边时不时有些扰人的事情,这日子过着再舒服不过了。
第257章 :收割甘蔗()
到了后天的时候,张沁儿就帮着杨氏他们准备好要用的工具,四把剥叶刀,十双粗布手套和五个短柄锄头,以及用来用来搬运甘蔗用的杩杈。
剥叶刀都是2尺4寸长,1寸宽,刀尖有钩,形如鹰嘴的模样;短柄锄头只有4尺长短;杩杈则是取自树上的两根y形树棒,两个人将杩杈倒叉在一捆甘蔗上,再将杩杈左右两头的重量挪平衡,之后,连杈带蔗抬起,担在肩上,挑起就开跑,一直将甘蔗放在车子上。
这些都是张沁儿按照前世的印象画出来,找人打造的,前世时她生活的村子,就有一个废弃的榨糖作坊,那是因为经济发展,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不过老人们对榨糖作坊的记忆可是深刻的,巨细靡遗都说给孙辈们听,还把家中存放的工具拿出来给大家看,细细的说这些工具的作用。
当时张沁儿也是无聊当故事听的,没想到如今却要靠这些记忆来摸索榨糖了。
驴车已经被张志仁赶到林子村去了,杨氏他们就把牛车套上,晗生和永安坐在牛车上,杨氏则赶车。
离出门了,还不忘吩咐张沁儿在家好好照顾好福儿。
杨氏他们刚走没多久,冯氏就过来说,要是张沁儿想做什么,又不够力气的,就来叫她。
张沁儿自然应下,两家互帮互助早已经成习惯,不需要矫情推脱。
不说这边,且说杨氏他们三个到了林子村时,就看到崔家兄弟已经剥了一大半甘蔗叶子了,收割甘蔗的流程,张沁儿早已经交代,在收割的前三天,就要开始把叶子剥掉,再然后把甘蔗颠子削了,最后那些削了颠子、还立在地里的甘蔗,就用短柄锄头把甘蔗连根带泥挖出来,用刀把带土的甘蔗老兜削干净,紧接着就要捆甘蔗了。
一捆甘蔗在一百斤左右,捆好就用杩杈把它们从地里运到车上去,等一车装满了,就得赶车朝家里走去。
“东家娘子。”崔老大看见杨氏他们,忙热情的打了招呼。
“哎,我家志仁呢?怎么不在这里?”
“东家在放鸭子,我们兄弟先剥着。”
杨氏把牛车停稳了,看崔家兄弟是在用手剥叶子,甘蔗的叶子边缘又硬又有毛,人的手很容易割破,这会儿崔家兄弟虽然手指皮肤粗糙,也有一两道细密的口子了。
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剥叶刀和粗布手套拿了出来,说:“快别用手,先戴上手套用刀吧。”
崔家兄弟憨笑,心里虽然想着剥叶子还用什么刀,嘴里也没有多问,走了过来,先是看了看,崔老大顺手就拿着剥叶刀朝一旁的甘蔗剥去,发现果然好用许多,人省事了不少,这才惊喜的叫着:“哎呀,还是东家有法子,有了这刀,人省事不少,动作还快了很多。”
于是崔家兄弟赶紧带上保护手的粗布手套,拿着剥叶刀到地里头干活起来。
杨氏和晗生也开始干活,至于永安实在太矮,就算今年因为天旱的原因,甘蔗的长势一般,也足足有一丈多,不说永安,就是崔家兄弟去割,也得仰面干活,这样持续久了,人是很累的。
甘蔗的叶子并不全,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那是被蝗虫吃掉的,有些只剩下粗些的叶柄,好在林子村也早有防范,虽然有蝗灾,也没有那么恐怖,不然这些甘蔗就得全部被吃了。
这会儿剥叶子,还得等两天才能砍甘蔗,不过到了下午的时候,就留下崔家兄弟和张志仁继续剥叶子,杨氏带着晗生永安去坡地收割豆子,今天回去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豆子先送回去了。
时近初秋,天高气爽,虽然没有下雨,天气显得闷热,但是早晚开始凉了起来,凉风飕飕,让人忍不住裹紧了衣裳。
一连忙了三天,等甘蔗叶子全部剥完之后,坡地里的豆子和红薯也早已经收回来了,接下来就到了重头戏,收割甘蔗了!
收割甘蔗前,晗生就赶着驴车先回来了一趟,他是送甘蔗颠子回来的,甘蔗颠子不甜,没有什么糖,却是甘蔗的种子,送回来存在地窖里,等着来年再种。
“晗生,你们记得称一称一亩地产多少甘蔗,然后再看一亩地能够榨多少糖,这样咱们心里才有数。”张沁儿叮嘱着。
晗生应下,分秒不留,又赶着驴车回林子村干活了。
等再次送甘蔗回来时,就告诉张沁儿:“我们称了,一亩地只有五千斤多的甘蔗。”
张沁儿寻思了一下,记得自己以前听说的可是亩产**千斤呢!怎么自家只有五千多斤?
不过又想到今年天旱,又有蝗灾,这才少了些吧。
不过除此外,甘蔗的品种也是一个大问题。
前世的时候,甘蔗产量多的品种已经研究出来,而现在她用的甘蔗种都是本地土生土长的,要是没人精心照料,一年下来,能吃的甘蔗只有四五节大小了。
运回来的甘蔗,不需要放到地窖里去,也不需要放存放杂物的房间里,直接放在榨糖作坊的棚子里。
糖坊外,已经搭起一座显眼的、类似马戏团演出场的椭圆棚子,以木料为柱、篾簟为顶,直径30多米。这个棚子用以防雨雪,遮盖榨甘蔗水的稿盘用的,这会儿也正好可以堆放甘蔗,不然这么多甘蔗哪里放的下。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晴朗的天空似乎也开始有些变化了,到了傍晚时,就能够看到头顶的云带着乌色,云朵也越来越大,沉甸甸的垂在苍穹。
“快点下雨才好!”大家望着天空的乌云,无一不这么想着,希望着。
但是直到张沁儿家的甘蔗全部砍好送回来,还是没有下过一场雨,那乌云就像是逗大家玩似的,给人希望又一直让人失望。
把甘蔗全部收割了,张志仁和杨氏他们才回来,经过几天的忙碌,每个人的脸上都有藏不住的疲倦,手皮因为干活太多,已经被磨出厚茧来。
张志仁和杨氏还好,手早已经粗糙了,就是苦了晗生和永安,一双手还比较嫩,这会儿也被磨的发红,指节上全部是红色的印子。
张沁儿心疼大家这么辛苦,当即就杀了一只鸡,用干蘑菇煮着吃,又做了好几道不错的菜,算是替大家补一补身体。
(明天会爆发,大家猜有多少?一万?两万?嘿嘿,请多多支持。)
第258章 :临近中秋()
休息了一天后,张志仁才觉得身子骨舒服了不少,这些日子他都只顾着林子村,都很久没去看看张老头了。
于是上午的时候,张志仁就让杨氏捡一篮子鸭蛋,打算送去给张老头他们尝尝。
鸭子们在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