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手中。虽然曹操依然没有下定决心取而代之,但内心的天平已经完全倾斜了。他不再是那个以得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的称号而满足的曹操,他开始向真正的王者前进了一大步。
“奉孝,此事你如何看?”曹操问道。
“此事易尔!”郭嘉一脸轻松的说。
曹纯听到郭嘉的话,紧张的表情顿时松弛下来。而曹操和张辽却始终保持着轻松地神态,像是早就知道郭嘉一定会有对策一样。
第三卷 第一四四章
更新时间:2009…1…3 20:06:25 本章字数:3318
在曹纯将皇帝欲对曹操麾下行分化离间之策传到曹操的中军帐后,曹操、张辽、曹纯、郭嘉四人在商议对策,当郭嘉说到“此事易尔”之时,原本因为曹纯的紧张而使得帐中略有压抑的气氛变得轻松了。
“计将安出?”曹操问道。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郭嘉说道。
“哈哈哈!”曹操抚掌大笑,“不亏是郭奉孝!你与文远性情相投,就连出谋划策也多是同样的思路!有你等二人,曹某无忧矣!”
郭嘉一听,看着张辽笑骂道:“好你个文远,既然你有办法,为何还要我在此出乖露
“你休要怪我。”张辽也笑着说:“我只是有这样一个大概的想法,至于具体如何应对,那可不是我之所长。这种事情原本就是你们这些专业谋士的职责,而我只是一个武将,带兵打仗才是本份。有句话不是说嘛,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咱们是朋友,我又怎能抢你的饭碗?”
“你……”郭嘉没话说了。张辽说的不错啊,他只是一个武将,根本就没必要在这类事情上伤脑筋,反而是他,却要在想出办法后还要制定详细的执行方案。“文远,你果然狡猾,知道仲德先生如何评价你的嘛?猛如虎、狡如狐、那个……啊!你觉得这么形容如何?”郭嘉和张辽斗嘴可从来不会轻易认输。他立刻用程昱的话回给张辽,并用一种戏谑地眼神看着张辽。
“你还漏了一个。是惫懒如猪。”张辽满不在乎的说。他对这种形容可没什么好生气的,他比现在的人都要清楚这些动物能在自然界生存下来必然有各自“绝活”,以“师法自然”角度而言,这些动物又何尝不是他的老师呢。
“好啦。你们二人也不要争执了。文远所言不差,奉孝,你还是能者多劳吧。”曹操话一出口,算是让两人之间友好的“争执”告一段落。
“是,主公。”郭嘉、张辽皆是有分寸的人,对曹操的话自是齐声应允。
郭嘉微微直起身子。将衣襟略微整理了一下,悠然的说道:“此事易耳!无论陛下给文若、公达何种官职。主公到时再对二人重新安排一番就是。文若乃顾全大局之人,必不会给主公难堪。公达是历经劫难之人,早已不复昔日之冲动……”
“那就是我这里最麻烦喽!”张辽这时插了一句话。
郭嘉没有就此责怪张辽,只是笑着看了张辽一眼,接着说:“正是如此。主公本就欲让文远和妙才换防,却不想陛下为文远安排的也是青州牧一职,Www..C n倒正好对上。不过也不是很麻烦,据传来地消息。陛下拿出来的好处是羽林中郎将,领青州牧。而主公却要你镇守青州,为一方之封疆大吏,两者可是截然不同地。”
张辽这时候根本就没有说话,他冲着郭嘉翻了个白眼,然后脸一转,抬头去研究中军帐的顶棚去了。
“噗嗤!”曹纯被张辽这种举动给逗得笑了出来。
“奉孝,别跟文远斗气。他能把棺材里的死人都给气活过来。”还是曹操出面打圆场。
“唉!”郭嘉叹了口气说:“把死人气活过来根本就不算本事,我看文远不但能把死人气活过来,还能再给气死过去。”
“对喽!这就叫气得你死去活来。嘿嘿嘿!”这会儿张辽却又将头掉了过来,以一种欠揍的表情看着郭嘉笑道。
“唉!交友不慎啊!”郭嘉也夸张的长叹道。
晃了晃自己的脑袋,郭嘉接着说:“其实相对于文若和公达,我敢肯定,咱们的陛下真正想从主公这里分化的还是文远。”
“嗯!这我也知道。”曹操沉声说:“文远虽然没有文若、公达再士林中地名望大,但因为造纸和印刷术以及康成公的缘故。文远的名声亦不逊文若叔侄。最关键的是他们以为文远还是一个手握兵权的将军。有如此的好处,他们甚至连文远是曹某的妹夫这一事实都选择了忽视。嘿嘿!曹某真不知该夸他们目光敏锐呢还是该嘲讽他们鼠目寸光?”
“主公,如今我军的军制已和大汉原本地军制截然不同,远在长安的皇帝又如何能够知晓?他们那里知道我军的高级将领不过只有指挥权,却没有调兵权。”张辽说。
“虽然如此。可文远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曹纯问道。
“现在有两个办法。一是主公暂时不要让文远和妙才将军对调……”
“此事不行。妙才处理不了水陆两军的协调问题。”曹操摇头道。
“那就还有一个办法。前些日子我接到江东的情报。孙策兵分两路进攻豫章郡,在两路军队分别攻下彭泽和鄱阳后。豫章太守华歆见此,遂向正驻军淑丘的孙策请降。孙策如今已经在名义上获得了丹阳和豫章两郡之地……”
“奉孝,你究竟有何主意直说就是,尽说这些个没用的东西作甚。”张辽已经大概明白了郭嘉地意思,不过这时候他还是想听郭嘉说出来。
“怎会无用?主公如今正执掌朝政,不如乘此机会派人南下,加封孙策,对其控制丹阳、豫章二郡一事给予朝廷的确认。可以让孙策安心的为我等牵制刘备、袁术、刘表诸人。而这市街的人选就可以解决文远当前的问题。”郭嘉说,
曹操微一沉吟,说道:“奉孝是欲让文远为使节,南下江东?这倒是可以让陛下地算计无功而返了。”
“此计倒是可行,不过让文远为使节,这会不会太过于重视孙策了?毕竟他目前才不过是个怀义校尉。”曹纯说。
“此亦无妨。曹某可以陛下地名义任命他为骑都尉,袭其父爵为乌程侯,兼任丹阳太守。想来孙策也不会不要这大义正统的名分。”曹操骄傲地说,他的话语中透出了那种强烈的自信,这完全源于他此时大将军的身份。
“孙策心高气傲,纵然是袭爵乌程侯,领丹阳太守,但仅仅一个骑都尉,他会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张辽说到。
“孙策不过一小儿辈,能给他丹阳太守一职已是算他幸运,他又岂敢有不满意之理?”曹操说着又眯起了他的眼睛。
张辽如此说,不过是知道孙策此人的性格自傲到极度自负的程度,而且他记得陈寿的《三国志•;吴书》中的孙策的传是和他的父亲连在一起的,名字就叫《孙破虏讨逆传》,其中的孙破虏是其父孙坚的官职破虏将军,而讨逆则是孙策的官职讨逆将军,所Wap.16 k.Cn以张辽就记得孙策的官职是讨逆将军,故而就插了一句。(其实历史上孙策在一年后才得到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而讨逆将军的官职更是要在两年后才获得,而且还加封吴侯。)
“文远,主公虽仅给孙策骑都尉一职,却将其父的爵位让孙策承袭,这可是县侯,单就爵位,你可比不了。”郭嘉笑道。
“我倒不在乎这些,依着主公如今的地位,将来我一个县侯也是跑不了的。不过我更希望将来主公能封我为晋侯。”张辽说。
“晋侯!这可是及其尊贵的封号啊!”郭嘉、曹纯惊呼。
“哈哈哈!文远乃曹某之腹心,区区晋侯,曹某又岂会吝啬!将来必会让文远如愿以偿!”曹操哈哈大笑道。
“可欲往江东,必要经过吕布和袁术的地盘,这……”曹纯又提出了另一个担忧的理由。
“那就请主公干脆再草拟一份诏令,确认吕布在汝南的地位就是,顺带着还能让袁术更加急切的对付吕布。”张辽说。
“其实路线很多,通过汝南后可以走庐江也可以走江夏。文远这一路还能看看袁术或刘备军的实力,为我军未来的行动提供些依据。”郭嘉说。
“呵呵,还能欣赏一下沿途的风光!”张辽后世就是江南人士,可惜这些年一直在北方活动,虽然知道将来统一全国时自然有机会到南方,但能有机会提前去看看也是不错的。
“这次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曹某明日就将加封吕布和孙策的诏令以及天子符节交与文远,倒要看看,文远人都不在场,陛下他还怎么加封。”曹操沉声说道。
“主公,羽林中郎将我不在乎,青州牧也没什么意思。不过要是有什么爵位,可千万给我留着,这玩意能传给后人的,您外甥哪儿,我这当爹的总得留些东西才行。”张辽见事情基本定了,说话又开始没正形了。
“你……你这家伙,唉……”曹操无话可说了。
“文远,你此行要经过吕布他们的地方,需要带多少护卫?我去为你准备。”曹纯可不管张辽的玩笑,他只担心张辽的安全。
“多谢子和关心。我带三百熟悉水性的山地步兵就行了。”张辽清楚南方的地势,决定将训练了多时的山地步兵中的会水性的家伙带上。
第三卷 第一四五章
更新时间:2009…1…3 20:06:25 本章字数:3259
东汉建安元年十月十日,汉帝刘协及其后妃、宫人入住由故东平王府改建的行宫,并与当日召集群臣举行了朝会。
这个行宫在荀调集了大批物资并抽调了军队参与建设的情况下,原本显得破败落拓的故东平王府在九月底完全修缮一新,还在规模上有所扩大,以适合皇帝的身份。
“臣等参见陛下!祝陛下金安!”全新的大殿中,曹操和群臣想端坐在正前方的皇帝刘协行叩拜大礼。
这个朝会是刘协在杨彪的提议下召集的,曹操明白他们的意图,但在对策已定的情况下,他还是默然的看着杨彪们的努力的表演着。
“诸卿平身。”刘协淡淡的说。此时他看着下面的群臣,真正感到了一个帝王的优越。只可惜他此时却被这种优越性蒙蔽了双眼,完全没有考虑到这究竟是谁的地盘,外面那些雄壮、威武的士兵是谁的部下。
“诸位卿家,朕自登基以来,先是受制于董卓,后受制于李、郭汜二贼,如今终能……”说的这里,刘协的声音有些唏嘘,眼中也不受控制的涌出了滴滴晶莹的泪珠,情绪波动的他此时连话都说不下去了。
“陛下!如今陛下脱困,当振奋精神,励精图治,重现我大汉的荣光。切不可在此做小儿状啊!”杨彪作为老臣,又是皇帝信任之人。将刘协情绪激动,急忙开口劝道。
刘协地情绪也是一阵阵的,他此时也知道自己有些失态,急忙眨眨眼睛,用手去正正自己的冠冕,顺带着隐蔽的将眼中的泪水擦去。做完这一切后,刘协说:“太尉言之有理,朕如今自当奋发,必要让我大汉重现光武中兴之盛世!”
“陛下英明!!”群臣在杨彪的带领下齐声高呼。
而此时的曹操虽然跟着群臣们一同行动。可他的心中却无比的冷静,就像是一个旁观者一般在看着别人地表演。他的那些部下们也对此不是很在意。除了荀地情绪有些激动外,其余的曹营诸人也和他们的主公曹操一样在冷眼旁观。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对这些所谓的皇帝的忠臣很是不屑一顾,他们觉得正是这群人的无所作为才使得皇帝陷入窘境,一群没本事地人现在倒成了中兴汉室的重要人物了,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尤其是曹洪等武将,他们不但对这些没什么本事的文臣不屑一顾,其中几个和张辽关系好的人甚至因为皇帝算计张辽和自家主公而感到愤怒。
“陛下。臣已派人将故王司徒的尸骸迁至雒阳,还请陛下追封为国殒命的王司徒。”曹操在听了一会儿群臣对刘协的吹捧后有些不耐烦了,出列请刘协追封死去的王允。
刘协虽然经历了数年的傀儡生活,但是他还1 6K…算是了念旧的人,单看他对董卓地称呼有别于李、郭汜就可以看出来。在李、郭汜攻打长安时,虽然他当时迫不得已没有保下王允,但他还是对那个为了自己能亲政而设计除去董卓的老人心存感激的。
“嗯!大将军此议甚好。当如何追封王司徒,各位卿家有何意见?”刘协听曹操这么一说,也想起了那个为了他而死去的老人,立刻询问下面的大臣的意见。
王允此人性情刚直。虽然也懂得变通之道,却常常会因为脑子一热而看不清形式。当初他能与董卓虚与委蛇,却在除去董卓后变得有些刚愎自用,不顾众人的劝阻,一意孤行的杀死了为董卓哭灵地蔡邕,从而得罪了一大批文人官员,可以说他的死有李、郭汜的因素,也不乏这些官员的袖手旁观。但他当时拒绝了吕布提出的撤出长安地建议。决心以死报国,时年不过五十六岁,宗族老幼,尽被杀害,只有两个侄儿逃出生天。这样地王允也称得上是个血性的男人!
至于他和蔡邕地恩怨。用张辽之前的话来说那就是“两个死脑筋撞到一起。不出事才怪!”而且蔡邕此人文名虽盛,却不是个做官的材料。而且个人的风骨也有些瑕疵。明末清初的名士顾炎武就曾这样评价过蔡邕:“东京之末,节义衰而文章盛,自蔡邕始。其仕董卓,无守;卓死惊叹,无识。观其集中,滥作碑颂,则平日之为人可知矣。以其文采富而交游多,故后人为立佳传。嗟乎!士君子处衰季之朝,常以负一世之名,而转移天下风气者,视伯喈之为人,其戒之哉!”(见顾炎武的《日知录•;两汉风俗》)前面一段我们暂且不理会,毕竟以顾炎武这样一个千年后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了解当时的情况的。但是蔡邕为别人“滥作碑颂”这一条却无从辩驳。而这样的蔡邕又怎会被出身名门望族,身为当时标准的文人的王允所认同呢。悲剧就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就这么发生了。
“陛下,王司徒忠义为国,陛下可命人将其厚葬,再重赏其后人,以慰忠臣之心。”杨彪出列说道。杨彪在王允要杀蔡邕时因为劝说而被王允驳过面子,但他却知道此事若不妥善处理,必会让汉室臣子离心离德。故而也不顾自己和王允昔日的那点小小的不愉快,出来赞同曹操的意见。
杨彪身为刘协的重臣,又是文人中的领袖,他的意见自然会得到曹系外的官员的赞成。
经过朝臣的商议,刘协最终决定,为表彰王允的忠贞气节,以隆重的殡礼重新安葬王允的尸骸,并加派虎贲中郎将“奉策吊祭,赐东园秘器,赐以本官受绶,送还本郡”。还加封王允的孙子王黑为安乐亭侯,食邑300户。不过因为王允生前并未封侯,所以,按照规定也无法被授予谥号。
曹操在提出追封王允后就不再说话,他看着朝臣们在引经据典、议论纷纷,心中却有些为那个老大哥而不值。“子师兄,这就是你一心要保的陛下和大臣,一群只会夸夸其谈而不会做事的大臣!你值得吗?”
“陛下,此次陛下能回驾雒阳,全仗大将军之功,但也不能忘却大将军的部下。陛下当对有功之人予以封赏。”在结束了对王允身后事的讨论,杨彪终于开始了分化之策。
由于早就和杨彪商量好了,刘协也没有犹豫,只是对着曹操问道:“大将军,太尉之言汝有何意见?”
“臣无异议。”曹操一脸淡然的回答。
刘协微微一笑,然后转头问杨彪道:“太尉,汝对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