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列,叶韬和关海山也只好将脑筋动到了水力发电方面。发电的技术是有的,而且,很简单,但是,在输配电技术方面,大家心里都有些没底。好在建设还需要些年头,对电力供给的需要也有一个很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叶韬和关海山也只好发挥一下想象力,先完成结构设计再说。
这样一个方案完成之后,丹阳的面积比起现在要大四到五倍,城市内的绿化面积将增长十倍有余,各方面的条件都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城外,也会像刚铎一样,形成一系列的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景观。而围绕着丹阳,溯风城、铁城、将山堡将成为三个有力的支点。为了城市的环境考虑,原来的景德镇瓷器生产中心的地位也将有很大提高,一系列对民生和环境有影响的工坊,将全部迁移到那里。甚至于叶氏工坊也将迁移一大部分。而在景德镇,所有这些有污染的工坊,都将执行的新的“环保”生产标准。为了这种措施不至于影响那些商家的生计,所有执行环保标准的商家、工坊,都将获得税收上的优惠……
当然,也有人稍微有点郁闷,比如已经成为丹阳很多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休闲必去的场所的“大浪淘沙”浴场,按照城市的扩建计划,新的城墙将直接在“大浪淘沙”现在的位置通过。浴场的搬迁在所难免。作为浴场的股东之一的叶韬没有什么意见,甚至于浴场的老板杜风池都没有什么意见,但当杜风池吩咐浴场的管事准备歇业,先期进行搬迁的时候,那些在浴场里潇洒惯了的老爷们居然联合起来悄悄通过了一项决议……那一段城墙将最后建造。大浪淘沙在新店落成营业之前,不准歇业,必须为了他们开着。对这种暗箱操作,杜风池彻底无语,但这种好事,自然不好拒绝。而这,也是整个新都丹阳的计划中,少有的后门之一。
新都丹阳的计划在这时候公布,还是进一步扩大了规模的版本,紧接着就全面开工。而随着这个消息传开,西凌方面着实松了一口气。东平是真的没心思这个时候动手。这个新都丹阳的方案,保守估计也得用掉数千万两白银,耗用数十万的人力,花去几年的时间呢。在这段时间里,东平恐怕都不会有大的军事行动了。
⒈⒈第四百五十六章 模型
在丹阳新都的计划进入实施的时候,整个模型已经被丹阳的飞行系泊场的其中一个飞艇库那硕大无比的穹窿底下。现在的飞艇库基本上代表着叶韬可能尝试的建筑技术的巅峰,整个飞艇库,大得让人担心,到底有多大呢?虽然叶韬很清楚,要是放到自己那个时空,波音系列客机是肯定没办法放进来的,但是,放上四架公务客机,比如湾流什么的,那是一点问题没有。十字形交叉的两根超大的弧形支架和其他井然有序的支架将整个穹窿支撑了起来。由于没有塑料、没有合成材料,机库的顶棚采用的是现在东平能够生产的最大的帆布。这种帆布的幅宽是两仗,是七海商社专门为了他们的主力战舰的风帆而搞出来的东西。用来做风帆的话,两丈的幅宽任何战舰都足够了,没有缝线的整张的帆布,也让那些在海上耀武扬威的战舰增色不少,这种超宽幅的风帆布,已经是七海商社又一种别人无妨仿冒的产品了。可是,对于飞艇库来说,这种帆布还是不够宽。好在现在制造飞艇的那些工匠们,对于如何让接缝不留痕迹,并且能做到完美密封有充足的经验,而设计精良的支撑结构和屋顶,也不会让顶棚承受太大压力,使用寿命也还过得去。一共四个这样的飞艇库,就耗去了无数的钢铁、数亿吨计的防锈漆,以及七海商社的帆装部门整整六个月地放水帆布产量,但当整个建筑落成。当一盏盏悬垂的灯光亮起,照耀着放在正中间的那个巨大的沙盘模型,立刻,这里就成为最让大家心驰神往的地方。这里,寄托的可是丹阳的未来,东平的野心,以及一个有关未来地梦想。
整个模型,大约是四十尺见方地样子。将丹阳新都将来的样子和周围地景观配置都大致做出来了。现在,在没有人观看模型。在这里开会的时候,还有几个工坊的学徒、学工在继续加工整个模型,尤其是将那些树木啊什么的东西点缀上去,务求让模型看起来更拟真一些。但是。整个模型中间,有一块却是空着地,而且。至今还没有设计方案。而且,这个地点还是在新都丹阳的正中心的位置。那正是将来新地王宫。
由于东平王室向来的高死亡率和低出生率,王宫似乎从来没出现过地方不够用地情况。实际上,一直到谈晓培这一代,还是谈晓培直系的兄弟几个死得只剩下了他。才当了国主,像谈玮明谈玮然这一代这样子两兄弟都活蹦乱跳地活着,并且还并不是因为他们怎么远离战场。这种情况在谈家的历史上实在不多。谈家以前甚至有过女子上战场结果阵亡的事情呢。要说为了家里人口多了。多造点房子。谈晓培不会拒绝。但是,王宫这回事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而叶韬。对这种吃力不讨好地工作。还提不起多少兴趣来。以后的王宫,可是要集成多种多样的功能地,提供王室居住、有充足地进行政务处理地空间自不待言,还要考虑到碰到紧急情况地防御、避险,要考虑到工作、生活、娱乐等等需要。要考虑将来这里必然是进行一系列典礼的场所,必须要有足够辉煌地祭祀建筑物……叶韬倒是有些印象来着,比如把天坛祈年殿和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等等造在一起,可是,建筑风格是不是和整个城市搭调先不说,耗资和耗费地时间、精力,实在是让人有些受不了。到了后来,叶韬终于还是决定,才不管什么传统建筑了的材料需要了,那么多金丝楠木上哪里找去?而他对这种华贵无比的建筑材料,还就是没什么感觉,最终叶韬还是决定,建造以严肃、厚重、简朴为基调的王宫(也是将来的皇宫)地功能部分,然后以风景、风情和宜居为基调,来建造王宫的生活部分。而叶韬决定,将整个王宫的建造预算,控制在一千万两白银以下。尤其是王宫功能区域中的行政部分,将距离生活区域有一定距离,就是为了和布置在王宫南侧的朝廷的集中办公区域相连,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本身的市政设施,尽可能地减少包括管道邮件之类的将来必须的系统的建造成本。
叶韬是拿着一份简单的想法来到丹阳,交给谈晓培的。谈晓培自然是没什么不满,但是,满朝文武吵翻了。不是觉得花费大,而是恰恰相反。春南国主在余杭城外的避暑山庄,按照春南国主的说法,勉强能住,那个院子
百七十万两白银。还是十来年前建造的。虽然现在定,但按照谈玮馨的说法,通胀无处不在,现在要造,没个三百五十万不要想。春南的王宫这些年几次翻修,每次的耗资都在百万两以上。大家怀疑的是,叶韬只花一千万,能造出个什么东西来。不过,对于别人的意见,叶韬向来是置若罔闻的。将报告一交,其实叶韬就知道谈晓培最终还是会通过的,谈晓培想为儿孙们留下的是可以经营下去的基业,朴实严谨,追求胜利的家风,而不是一个庞大无比,充满了勾心斗角的太过于华丽的庭院。叶韬用石膏雕琢出了一些他已经考虑完善的建筑,比如将来新的议政殿,用于私人办公和接见臣工的勤政殿,而在这两座建筑边上,那些让僚属协助进行基础文书处理的办公区域,和整个行政空间紧密连接的内廷资料馆以及为行政区域提供餐饮供应的生活伺服部分,都是很容易处理安排的。叶韬终于还是忍不住抄袭了祈年殿和天坛,甚至将那神秘的回音壁系列一并抄袭,而祈年殿也会是整个王宫建筑群中唯一的一个比较纯粹的木构建筑。另外,就是叶韬脑子里偶然跳出来的一个湖滨的生活休闲区域的想法,他手里的刻刀随便动了动,一个狭长形状的建筑模型就出来了。而让叶韬犹豫的是,为了这个建筑,真的要在王宫里弄个湖么?
“这个……是什么?”在叶韬枕着小臂,怔怔看着自己弄出来的这些建筑模型发呆的时候,一个声音在他的身后响起。原来是谈玮明。
“想到就顺手刻出来了。好像不太适合放在王宫里。”叶韬坦率地说。
“你还真好耐心……这几天朝堂上吵得真有意思,大家在一项项地算,到底一千万够不够。真是的,太不把钱当钱了。一千万两啊……就算从宽花钱,也够再拉起又一个血麒军了。”谈玮明坐在了叶韬身边,一边也不介意自己身上哪件宝蓝色的袍子上立刻就沾满了石膏的碎屑。
“你在溯风城那里看多了吧,衣食无着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叶韬叹道,“别说一千万两银子了,我知道有人得靠不到一两银子活一个月。我知道,很多人,辛苦一辈子也存不下哪怕几十两银子。每一分每一毫,都算得清清楚楚,甚至算到几年,十几年之后,如果不是碰上好年景,压根不敢随便买任何东西。……张口闭口一千万太少,实在是,太不和谐了。”叶韬摇了摇头,他现在已经是站在东平,甚至是站在整个大陆的权力顶端的那拨人之一了。不知道多少人的生活以他的意见为依。
谈玮明的确是在这些年经营运河总督府的过程中,成长了起来,他身上的骄矜被荡涤一空,现在虽然他还是在乎王室的基本的威仪,却是个体恤部下,体恤治下所有百姓的好总督。
“这些年,虽然很多人因为我们而富裕了起来,因为东平的繁荣而生活好起来,可也有人的生活因为我们的建设而改变,甚至于很多地方移风易俗……真不知道,这到底是好是坏。运河流域最是明显了,原来有些村子要祭神,河神,由于运河的挖掘修整,有的地方河道填埋成了天地,成了滩涂,他们要祭什么呢?几次看他们惶惶的,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这个,和他们有钱没钱,生活好不好完全不一样啊。”谈玮明唏嘘道。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啊,我们站在车辕上,可以看到前方的景象,可以看到后方的辙痕,但是,我们是看不到,车轮底下碾碎了多少别人的生活的。很多人……也看不到。”叶韬难得感慨了一把,忽然,一个念头在他脑子里冒了出来,他想了想,越想越觉得有趣。他想了大概有那么几分钟,随即说道:“不过,殿下,我倒是有一个主意,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事情写出来,或者,找人写出来,然后让人看到呢?让人看到,东平人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
“哦?”谈玮明显然是很有兴趣,他问道:“姐夫,又准备搞个什么?”
叶韬笑了笑说:“宝文堂建立多年,除了开头那段时间,我都没好好管过。现在,总算有点事情让他们做了。我们,印点东西出来卖吧?”
⒈⒈第四百五十七章 国家地理
玮明很认真地在撰写文章,叙说他这些年走访的运河下,运河沿线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尤其是那些民风民俗的变化。谈玮明发现,做这样的事情居然是那么有乐趣。当然,作为一个太子爷而不是一个学者,他还是有很多便利条件的,比如每当他想到些什么,随口吩咐下去,就有他的幕僚为他去查阅各地方志,而那些幕僚忙上一天,可能最后只变成了太子爷的文章里的一句话。这样的文章,扎实凝厚的程度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而叶韬身边的几个摄影师们,则千里迢迢地赶来,在谈玮明的文章里会提到的那些地方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毫无疑问,拍照的成本暂时说起来还是相当昂贵的,而现在,更昂贵的则是那些摄影师。摄影师现在可是一个超级稀有的工种。操作照相机还很复杂这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现在几乎所有的摄影师都在军中任职。北疆经略府的组织体系里,有一个六十多人规模的测绘团队,一直在经略府直属卫队的扈从下执行各种基本的测绘和侦查工作,而他们也会顺手拍摄大量的人文方面的照片。而在丹阳,情报局、内府、兵部和血麒军,各自拥有自己的测绘团队,只是侧重点不同。除去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其他摄影师存在了。一台照相机的的价格在六百到八百两白银,而一般正常的维护,使用的消耗。一个月大概在一百两白银上下,现在不管是相纸还是冲洗用地化学试剂,产量都不是一般的低,成本不是一般地高。摄影,在哪个时代都一样,都是烧钱的干活。而在这种情况下,调了几个摄影师给谈玮明,越发显得这事情诡异。叶韬到底想做什么?难道这次弄的什么东西,意义上能够和增加地图测绘的精度和覆盖面积相提并论么?更弄不懂的是。在做了这样的安排之后,叶韬居然跑到丹阳的工坊,去研究起配色来。而他需要的,则是一种极为鲜亮地黄色。
一个小小的编辑团队被组建了起来。其中最主要是从太学借调出来的那些学子,主要是那些在入太学之前有过四处游历的经验地,另外,则是情报局原本一直负责书籍之类的审查的两个官员。这样一个小小的编辑组还没拿到来自谈玮明地文章。就先得开始熟悉他们将要负责的这个刊物的印刷技术了。人人都知道,宝文堂书局背后站着的是叶氏工坊,还有内府。不管是在背景还是在技术支持方面,都绝对是天下无敌。虽然叶韬这些年来有诸多事情需要操持,可能对书局地关注不太够,但当年叶韬为宝文堂书局建立起来的制版系统。以及那个精研印刷技术的团队。却一直在顽强地不断刷新这方面地技术地巅峰。而宝文堂书局出品地图书。厚实的纸张和更为牢靠地热胶装订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志。当年用水印云纹纸印刷的精美无比的典籍系列。这些年也已得到充实,已经累计出版了超过一百种。这个系列的图书虽然发行量非常低,而且只对东平国内的少部分人发行,但这个系列的图书,却不折不扣地起到了“知识影响社会”的终极目的。
在纯粹的印刷技术方面,双色套印技术对于宝文堂来说,都不算什么有难度的东西了。而双色套印技术,也早就在新型的印刷机制成之后,被广泛地使用。用金属蚀刻版画制作的插图,现在也越来越常见于各种图书。虽然从制作方面来说,金属蚀刻画的制版还是比较麻烦,但成本还是降低到了许可范围内,让这种东西用于一般的图书出版,也有利可图了。但是,现在他们要挑战的却是另一项技术:怎么把照片印出来。
叶韬已经将照相技术直接发展到了使用相纸的阶段,但在这种时候,相纸反而没有那些银板、锡板照相技术好用了。好在,现在非常熟悉照相技术的方方面面的工坊的诸多资深成员,已经非常清楚照相技术的形成机理了,那些工匠们将玻璃底片上的内容,除了在相纸上呈现之外,还另外冲洗了一份,将照片直接冲洗在了锡板上。然后,锡板表面呈现的影像,就成为了最好的制作蚀刻印刷板的东西。经过反复尝试,终于在几百次的尝试之后,工坊研究出一种配方,可以在对锡板进行蚀刻的时候,对影像造成的损害最小。这样一来,虽然工序非常反复,
本非常高昂,而且,再怎么折腾,也不可能消除照片失,但是,将原本六寸见方的底片印成到八分之一开本大小,已经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只是,这种方法实在是有些笨。
在解决了这项划时代的技术之后,叶韬终于正式开始制造这本刊物了。叶韬宣称这是一本杂志,从这个月开始会尝试制作三期试刊,以后则将每个月出版一本。刊物的名